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葉騏睿
Yeh, Chi-Jui
Thesis Title: 焦竑《老子翼》的詮釋向度
Advisor: 江淑君
Jiang, Shu-Jun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21
Academic Year: 10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15
Keywords (in Chinese): 焦竑《老子翼》詮釋向度三教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08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295Downloads: 18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論文以晚明儒者焦竑的《老子翼》為考察核心。焦竑年少學儒於泰州學派耿定向與羅近溪,後出入佛、老,故嫻熟三教義理。焦竑認為三教教法殊異,但細究其中思想,最終實是指向相同之「道」。焦竑認為「道」下貫於人即為「性」,以「復性」作為學習之要旨,並以此「復性」之工夫詮解《老子》。《老子翼》由兩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為焦竑所揀擇歷代解《老》中,理蘊精微、得《老子》要旨者;部分章節焦竑亦自下己意。本論文以後者為討論核心,前者為輔助理解之視窗,以此全面把握焦竑《老子翼》之詮解架構。

    對於《老子翼》所展現的詮釋向度之研究,筆者分為兩步驟進行。首先對焦竑生平予以考究,期能由其學思歷程所展現之思想結構,作為研究《老子翼》之前理解;次而進入《老子翼》文本中,探索焦竑透過詮註《老子》所呈現的老學圖像。後者為本論文之核心,由兩個向度構成。第一部分為《老子翼》之道、性論述,「道」之概念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焦竑認為三教義理可歸於同一之「道」,並以知「性」為人學習之要務,因此「道」與「性」於《老子翼》中,實占有最重要之地位,亦是研究首先須釐清之關鍵。其中,焦竑如何以「道」攝收三教,如何將道、性一貫之思想框架置於《老子》思想體系中,並據以開展《老子》之心性論述,即為此部分探討之內容。

    第二部分為《老子翼》之工夫論述,由於中國思想之特性在於實踐之智慧,因此焦竑對《老子》之詮釋,終須歸結於工夫論之上。焦竑以聖人與眾人之別,在於聖人歸根復性,而眾人則處於離道失性之困境。故「復性」之工夫實是《老子翼》之核心目的。其中,須先理清人何以失性,且「復性」如何可能?接著以聖人作為學習之效法對象,並以「滌情歸性」作為工夫指點,以此展開工夫論述之探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發端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一、研究範圍 12 二、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路 14 第二章 焦竑其人與《老子翼》 16 第一節 焦竑生平簡介 16 一、早年——啟蒙求學階段 17 二、中年——官旅交遊階段 21 三、老年——著述講學階段 22 第二節 晚明思潮要述 24 一、理學的課題 25 二、焦竑的三教匯流論述 30 第三節 《老子翼》的義理趨向 33 一、「復性」的詮釋策略與陸希聲《道德真經傳》 36 二、蘇轍、呂惠卿與王雱 40 第三章 融攝三教視域的道、性論述 44 第一節 焦竑以道涵攝三教之法 45 第二節 從無、有辯證到性命之學 55 第三節 以道、性開展的心性論述 64 一、「性」無善惡論 65 二、「性宅」與「滌情歸性」 68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融攝三教視域下的工夫論述 72 第一節 離道失性的困頓處境 73 一、人何以離道失性? 74 二、復歸於道如何可能? 77 第二節 學作聖人的工夫入路 81 一、雙遣工夫 82 二、空空境界 86 第三節 歸根復性的修養進程 89 一、滌情歸性 89 二、妄情 93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研究回顧與展望 100 第一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 100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103 徵引書目 104

    一、古籍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漢〕河上公:《老子河上公注》,《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龍樹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魏〕王 弼:《老子王弼注》,《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晉〕張湛注:《列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世界書局《諸子集成》本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清同治六年(1867)江西書局重校嘉慶二十年(1815)阮元主持校勘重刻宋版《十三經注疏》本影印。
    〔隋〕智顗:《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正統道藏》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唐〕李 翱:《李文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程顥、程頤:《二程文集》,福州正誼書院刻正誼堂全書本,同治五年(1866年)刊刻。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景印四庫全書本。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宋〕朱 熹:《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 熹:《論語集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宋〕朱 熹:《孟子集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宋〕朱 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收入《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林希逸注,〔明〕張四維補:《莊子口義補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九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五年(1577)何汝成校刊本影印。
    〔宋〕蘇 軾:《蘇東坡集後集》,收於《蘇東坡集》中冊(原第九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據武英殿本校刊。
    〔明〕焦 竑:《老子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明〕焦 竑:《澹園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焦 竑:《焦氏筆乘》(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焦 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元貞:〈老子翼序〉,收於《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漸西村舍》本。
    〔明〕薛 蕙:《老子集解》,收於《叢書集成簡編》(惜陰軒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董懋策:《老子翼評點》,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會稽董氏取斯家塾刋本,光緒32年(1906年)刊刻。
    〔明〕瞿汝稷、〔清〕聶先集:《正續指月錄》,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顧鼎臣、顧祖訓匯編:《明狀元圖考》,《宋明狀元圖考錄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劉元卿刻本。
    〔明〕鄒元標:《願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李 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明〕顧秉謙等撰:《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王守仁:《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據明謝氏刻本校刊。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姚江借樹山房同治11年(1872年)刊本。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錢大昕:《疑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粵雅堂叢書》本。
    〔清〕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明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清〕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訂:《宋元學案》,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據清道光道州何氏刻本校刊。
    〔清〕魏 源:《老子本義》,臺北:漢京文化,1980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吳坤修皖城藩署刊本,同治5年(1866年)刊刻。
    〔清〕孫星衍、黃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二、近人專著
    (一)專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4年。
    王仲堯:《易學與佛教》,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道家的生命進路》,臺北:立緒文化,201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白 靜:《下學上達,學以復性——焦竑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江淑君:《明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劍雄:《焦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與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容肇祖:《李贄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齊魯書社,1992年。
    荊門市博物館《簡帛書法選》編輯組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郭 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 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吳有能、朱榮貴等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黃 釗主編:《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楊儒賓:《道家與古之道術》,新竹:清大出版社,2019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劉海濱:《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新祖著,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
    錢 穆:《靈魂與心》,臺北:蘭臺出版社,1979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韓 偉:《焦竑》,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德〕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里克爾(Paul Ricœur)、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等著,洪漢鼎譯:《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
    〔德〕雅思培(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二)單篇論文
    王岳川:〈論赫希解釋學的有效性理論〉,《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尹志華:〈從老學史看「六經注我」的詮釋方法〉,《中國哲學與文化》第5輯,2009年6月。
    江淑君:〈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性情論」發微〉,《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
    江淑君:〈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中的心性論述〉,《中國學術年刊》第36期,2014年9月。
    牟曉麗:〈呂惠卿《道德真經傳》中的政治思想〉,《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汪文聖:〈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5期,1996年5月。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12月。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9期,2000年9月。
    杜保瑞:〈導言:中國哲學方法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4期,2007年4月。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9期,2005年9月。
    李焯然:〈焦竑之三教觀〉,《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
    李 慶:〈明代的《老子》研究〉,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1期,1997年3月。
    李 慶:〈論焦竑的《老子翼》: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三〉,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4期,2000年3月。
    李 慶:〈論王道及其《老子億》: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二〉,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3期,1999年3月。
    李 慶:〈論沈一貫及其《老子通》: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四〉,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5期,2001年3月。
    李 慶:〈論林兆恩的《老子釋略》: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五〉,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6期,2002年3月。
    李 慶:〈陸西星和他的《老子道德經玄覽》: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六〉,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7期,2003年3月。
    李 慶:〈論薛蕙的《老子集解》: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總第109期)。
    林文彬:〈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重玄思想之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1年6月。
    林月惠:〈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12月。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
    林遠澤:〈知言與知人——論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收於周大興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姚彥淇:〈當代學者對孔子「知天命」詮釋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9卷第4期,2010年11月。
    洪漢鼎:〈伽達默爾的前理解學說(上)〉,《河北學刊》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
    韋東超:〈論焦竑的《老子翼》及其老學思想〉,收於《歷史文獻學論集》,武漢:崇文書局,2003年。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1997年6月。
    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3分,1998年9月。
    張汝倫:〈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也談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反向格義」問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徐 華:〈呂惠卿《道德真經傳》的老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容肇祖:〈焦竑及其思想〉,《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6月。
    唐經欽:〈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1月。
    郭曉東:〈從「性」、「氣」關係看張載、二程工夫論之異同〉,《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梅 廣:〈錢新祖教授與焦竑的再發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1998年3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1期,1998年11月。
    黃 熹:〈從「明道」到「明性」——焦竑《老子翼》思想闡釋〉,《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4期。
    賈發義:〈韓愈、李翱的道統說和性情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熊鐵基:〈歷代「老學」文獻的編纂與整理〉,《中國宗教》2011年第5期。
    劉固盛:〈陸希聲《道德真經傳》簡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5期合刊。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1997年6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期,2005年3月。
    劉振維:〈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2005年7月。
    鄭燦山:〈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
    潘德榮、彭啓福:〈當代詮釋學中的間距概念〉,《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蕭振聲:〈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65期,2018年4月。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日〕荒木見悟:〈陽明學的心學特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4期,1992年12月。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詮釋學〉,收入〔德〕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里克爾(Paul Ricœur)、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等著,洪漢鼎譯:《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
    (三)學位論文
    王 琅:《焦竑年譜》,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 闖:《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2年。
    吳孟謙:《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林玉琴:《薛蕙《老子集解》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佳蓉:《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思想詮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洪芬馨:《焦竑《老子翼》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胡曉利:《沈一貫《老子通》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5年。
    涂立賢:《王道《老子億》研究——兼與陸西星《老子道德經玄覽》比較》,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3年。
    韋東超:《明代老學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4年。
    翁琬婷:《王道《老子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博勳:《薛蕙老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顥哲:《博學與考據:焦竑對陽明心學的修正》,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16年。
    楊雅婷:《朱得之《老子通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楊 筑:《吳澄《道德真經註》之詮解向度》,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雷振瑞:《朱得之老學思想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4年。
    甄躍達:《徐學謨《老子解》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5年。
    樊 平:《郭子章《老解》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5年。
    蔡僑宗:《明太祖《御製道德真經》之研究》,臺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