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妤函 |
---|---|
論文名稱: |
女性當家?─談話性節目《今晚誰當家》中的大老婆意識與當代儒家式的「家庭」展演 |
指導教授: | 胡綺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兩性 、愛情 、婚姻 、大老婆 、談話性節目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89年起,中視播出以兩性關係作為探討主題的談話性節目以來,兩性的談話性節目便成為台灣電視生態之中的重要一環,其除了標榜為大眾解決男女議題之外,更是推銷一種理想的兩性模式。近來,隨著八卦文化的盛行,此類型的談話性節目便結合小報化的風潮,邀請明星夫妻揭露個人隱私,並且將時下最流行的「大老婆意識」注入於文本之中,導致各種媒體文化皆充斥著「美麗壞女人」的形象。本研究即是在此一「講求女權」的背景之下,以《今晚誰當家》做為研究對象,探討此一節目所隱含的文本意涵。
本研究的關注如下:一、《今晚》所描繪的摩登妻子特質是什麼?其所想要散佈的意識形態為何?二、為了順應新型態的摩登妻子特質,現代的婚姻關係又將在哪些方面產生變異?「大老婆意識」又是如何被呈現出來?三、這樣的婚姻是否符合西方社會學者所提出的「民主式的親密關係」?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在於「提倡女權的談話性節目只是迫使女性做出更多的勞動」,在《今晚》之中,女性被賦予很多規範,而這些限制卻被「成就愛情」給巧妙地掩飾,讓女性以為自己是真正的獨立自主。此外,《今晚》所形塑的婚姻關係亦是一個以占有為主要目的型態,讓女性以為唯有絕對擁有才是愛情。
中文文獻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Tong, R(1989). Feminist thought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王紹璽(2004)。《小妾史》台北:華成圖書。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余意(2006)。《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女性閱聽人為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麗鳯(2005)。《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Beck, U(1986). 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
李根芳譯(2010)。《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台北:行人。
(Kipnis, L(2003).Against Love:A Polemic. New York: Pantheon.)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
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周素鳳譯《親
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
(Wolf, N(1986). The beauty myth: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 Anchor Books.)
吳庶任譯(1996)。《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台北:正中書局。
(Jukes, A (1993). Why men hate women.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滎陽:河南人民出版社。
林昭君(2010)。《談話性節目中的性別論述-以<大學生了沒>為例》。中山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倖妃(2009),〈被綁架的電視台〉,《天下雜誌》,425:58-59。
林玉梅(2007)。《台灣同性戀商品化現象初探—以《兩代電力公司》及《麻辣天
后宮》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5)。《權力與美麗 : 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蓼攸譯(1993)。《新美麗主義》台北:自立晚報。
(Rodin, J(1992).Body traps: breaking the binds that keep you from feeling good About your body. Quill Publishers.)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
(Giddens, A(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
與專家權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智敏、陳光遠、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
巨流。
(Abbott, P&Wallace, C(1990).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孫聿新(1997)。〈製作人的進階三部曲〉,《廣電人》,25:23-24。
陳韻如(2009)。〈後女性主義或尚未?大眾文化中的性與女體〉。「女性‧消費‧
歷史記憶」國際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陳德愉(1997),〈揭開娛樂新聞背後的大黑幕〉,《新新聞週刊》,516:78-80。
陳鵬(1990)。《中國婚姻史稿》北京:新華書店。
張瀞文(2007)。《親密關係轉變與福利改革新焦點:Anthony Giddens的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
張育慈(2006)。《從爭強鬥艷到馴服女性──三至十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
書寫》。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圖書。
(Davis, K(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London: Routledg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圖書。
(Bocock, R(1995).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張樹棟、李秀領(1996)。《中國婚姻家庭嬗變》台北:南天書局。
張小虹、黃素卿(1994)。〈性別、身體與意識形態:當代西方女性劇場與社會變
革〉,《中外文學》,261:66-86。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Simone de Beauvoir(1949). Le Deuxième Sexe.)
陶毅、明欣(1994)。《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曹大為(1996)。《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彭華(2010)。《儒家女性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寒心(2003)。《嫉妒心理學》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
曾莉婷(2001)。《複製/父制的兩性關係--晚間綜藝節目內容分析》。政治大學廣
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2000),〈台灣地區的婦運〉,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
黃威融(1997)。〈小心!電視遙控器每個按鈕都在引爆商戰〉,《新新聞》,520: 77-80。
黃淑玲(1996),〈烏扥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
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閔家胤主編(1995)。《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芳枝(2004),〈美麗壞女人:流行女性主義的歷史建構政治〉,謝臥龍主編《知
識形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瑪利(2002),〈弱智媒體〉,《天下雜誌》,251:110-125。
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
左岸文化。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趙元信、何錫蓉(1995)。《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公司。
鄭清榮譯(2003)。《危險激情》台北:時報文化。
(Buss, D(2000).The dangerous passion: why jealousy is an necessary as love and sex. Free Press.)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Basow, S.A(1992). 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 California:Brooks/Cole.)
穀風出版社譯(198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穀風出版社。
(Engels, F(1884). Der Ursprung der Familie, des Privateigenthums und des Staats)
蕭蘋(2003),〈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台灣社會學刊》,30:135-164。
謝臥龍(2004),〈女性主義思潮下性別權力關係重構的省思〉,謝臥龍主編《知
識形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出版社。
鍾起惠(1997),〈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30:32-33。
嚴玉鳳(2000)。《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文化。
(Beck, U & Beck-Gernsheim, E(1990). 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 Publisher)
顧鑒塘、顧鳴塘(1996)。《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
顧燕翎(1996),〈導言〉,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淑馨譯(1993)。《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
(Faludi, S(1991). Blacklash; the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 Random House Inc)
英文文獻
Dubrofsky, R.(2009). Fallen Women in Reality TV: A pornography of emotion.Feminist Media Studies, 9(3):353-368.
Gill, R.(2007). Post feminism Media Culture. Elements of a sensibi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0(2): 147-166.
Giddens, A(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Humm, M.(1989). The 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Lee, C.M.(2004).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4), 575-595.
Lotz, A. (2001). Postfeminist Television Criticism: Rehabilitating Critical Terms and Identifying Postfeminist Attribute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1), 105-121.
McRobbie, A(2007). Top Girls? Young women and the post-feminist sexual contract. Cultural Studies, 21(4), 718-737.
McRobbie, A(2004). Post-femi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3),255-264.
Negra, D.(2009). What a Girl Wants? Fantasizing the Reclamation of Self in Postfeminism. New York: Routledge.
Shattuc, J.(1997). The Talking Cure: TV Talk Shows and Women. New York:Routledge.
Tasker, Y&Negra, D.(2007). Introduction: Feminist Politics and Postfeminist Culture. In Tasker, Y&Negra, D (Eds.), Interrogating Post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1-26.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Whelehan, I.(1995). Modern Feminist Thought. New York: New York Univ Pr.
Ying, F. (2000). A Classif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7(2), 3-10.
報紙資料
王雅蘭(2007年05月06日):〈製作人說法 爆料當紅 常立欣:做到觀眾膩〉,
聯合報/D3版/發燒星樂園。
江祥綾(2009年12月26日):〈通告咖 拿不了主持棒大嫂團風光不再〉,聯合報
/C1版/影視.消費
江聰明(1999年04月03日):〈白冰冰螢幕開講談兩性〉,聯合報/22版/影視廣
場。
江聰明(1996年09月19日):〈林芊論、侯冠群 真槍實彈談情愛〉,聯合報/22
版/影視廣場。
汪恕(1990年08月17日):〈觀眾不捧場 「婚姻」走到盡頭 甄妮不再「會客」〉,聯合晚報/14版/影視。
陳希林(1994年05月20日):〈曹啟泰:男人放輕鬆,小孩不要看〉,聯合報/22 版/影視廣場。
葉君遠(2005年12月05日):〈李明依反狗仔聊八卦〉,聯合報/D3版/發燒星樂
園。
趙大智、楊起鳳、粘嫦鈺(2009年07月26日):〈人夫鮮度大比拚陳美鳳、況明
潔的男友談話節目猛打主意〉,聯合報/C2版/星話題。
謝梅芬、江祥綾(2008年05月11日):〈洪宜卉懷男丁 王世均很得意 忍4個月
才招認 兩人辛辣敢言 已成綜藝談話節目收視靈丹〉,聯合報/D2版/星話
題。
謝鈺鈺(2002年11月01日):〈李明依搶救怨偶 「最後的晚餐」化身愛情顧問〉,
聯合報/26版/娛樂大搜查。
謝鈺鈺(2002年01月01日):〈前膽2002有線電視台 誰能起風雲?文茜配憲憲
慘遭滑鐵盧馬妞報八卦 鐵定一路紅娛樂大家搶ASOS、陶子最嗆聲〉,聯
合報/29版/娛樂萬象。
謝鈺鈺(2001年12月22日):〈八大綜合台新節目「娛樂眾議院」標榜「不八卦、
不扒糞」,製作單位決定──先替陽帆漂白 再還大家清白〉,聯合報/26版
娛樂視窗。
網路資料
《今晚誰當家》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10年01月03日。
http://muchtv.eracom.com.tw/p36/p362.xml
女王部落格(2008年05月28日):《女為己悅而容》。上網日期:2010年02月18日。
http://www.wretch.cc/blog/illyqueen/1221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