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福進
論文名稱: 國三學生利用三種不同構圖工具進行構圖活動的表現之探討
指導教授: 陳創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一般構圖尺規作圖GSP軟體構圖情意 (affe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探討國三學生進行構圖活動時的表現情形為目的,內容包含有利用不同構圖工具進行構圖時,學生對圖形的概念、圖形性質的應用情形、構圖後幾何性質的察覺及對於構圖活動在態度方面的表現。構圖工具有一般構圖、尺規構圖、GSP軟體的構圖,構圖活動內容有簡單幾何圖形的構圖、將文字轉譯成圖形的構圖、察覺模仿的全等構圖、圖形轉換的相似形放大構圖。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在任教班級中,依前測表現的成績高低分為四組,並分別隨機選取二、三、三、二位等共十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每次二位學生坐分離方式,同時進行約兩小時的構圖活動,以觀察學生的構圖情形。本研究的結論有:
    一、在一般構圖時大部分學生利用測量來構圖,而部分學生受制約影響仍是以尺規作圖方法來構圖。
    二、學生在尺規作圖中,部分學生忘記作法則以視覺估測(用”準”的)的方式或利用工具上的特性來構圖,如以視覺估測來畫直角、又尺的上、下邊緣作平行線。
    三、由於一般性構圖與圖形概念較貼近,學生能很順利、正確的構圖;尺規作圖需要幾何性質的使用,部分學生在構圖上容易有困難;在GSP軟體的構圖則需幾何性質與指令的配合,學生對於指令不熟悉,會造成構圖上的困難。
    四、由於學生要使用不同工具來構圖,過程中因工具的需要,能促進學生對於概念、性質的學習
    五、影響學生對於構圖活動喜好態度的因素主要有學習的經驗及構圖的能力;不同構圖工具時,工具上的限制與工具操作的熟悉度是影響學生構圖態度表現的二個因素。
    六、大部分學生對於構圖持正向的態度,建議教師在教學上安排有對於圖形操弄的活動,如圖形的察覺、欣賞、設計等。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頁次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幾何學習...................... 11 第二節 圖形的瞭解 .................18 第三節 構圖.......................... 20 第四節 電腦輔助教學..................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資源與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6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一節 構圖時圖形的想法與性質使用情形.37 第二節 不同的構圖工具與圖形的瞭解.....71 第三節 圖形性質與結構的察覺...........82 第四節 構圖活動的態度表現情形.........93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研究討論...................... 100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06 第六章 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13 西文部份.............................. 114 附錄 附錄一 基本尺規作圖的預測試題........ 118 附錄二 簡單幾何圖形繪製.............. 121 附錄三 構圖活動情意問題.............. 127 附錄四 學生利用不同構圖工具的作圖情形.128

    中文部分
    李宜芬(2002),國三學生突破因赴徒造成之論證障礙的學習歷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偵生(2002),發展數學科GSP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以商高定理為例。國立高雄灣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酈惠(2002),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灣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邦(民84),范析理(ven Hiele)對我國師範學院學生在非歐幾何學的學習成就與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第9期,443-474。

    吳德邦(民92),九年一貫數學圖形與空間課程學生在知覺、操弄性、作圖性、論說性瞭解之研究-從Duval和van hiele的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12521-S-142-004)成果報告。

    姚晉雯(2003),高三學生平移旋轉解題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國民中學數學第四冊 pp.89-118.

    教育部編印(2003),數學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 。

    梁勇能(1999),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二學生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創義等(2003),青少年的數學概念學習研究---子計畫六:青少年幾何形狀概念發展研究(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1-2522-S-003-007-)成果報告。

    陳創義等(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國中平面圖形部分。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2-2522-S-003-005-)成果報告。

    許嵐婷(2002),國小五年級面積概念之教學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武義(1994),幾何學的源起與發展。九章出版社。

    張英傑等(2003),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的詮釋-圖形與空間(國小幾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2-2522-S-152-005)成果報告。

    劉繕榜(2000),國中數學資優生尺規作圖表現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靜(2003),論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之暫行綱要。

    鍾登宏(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運用G.S.P.動態幾何電腦軟體及傳統的實物操作學習放大縮小和比例尺相關概念成效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寧君(民 82),兒童的幾何觀-由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第33卷5、6期,12-17。

    西文部份
    Celia Hoyles (1982), The Pupil’s View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3, pp.349-372.

    Clements, D. H. (1999), Young Children’s Concepts of Shap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2),pp.192-213.

    Diane Resek and William H.Rupley (1980), Combatting “ Mathophobia”With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ward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1,pp.423-441.

    McLeod,Douglas B. (1992), Research On Affec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A Reconceptualizatio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575-596

    Dreyfus, T. (1991),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cesses.In D. Tall(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25-53.

    Duval, R.(1995), Geometrical Picture: 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42-157. Berlin: Springer (NATO ASI Series n°138).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a cognitive of view.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An ICMI Study. pp.37-52.

    Ed Dubinsky and David Tall (2004),Advance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The Computer。

    Fuys, D., Geddes, D. & Tischler, R. (1988),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among Adolescents. NCTM, INC.

    Fischbein, E. (1987), Intui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Reidel. pp.143-153.

    Healy L. & Hoyles, C. (2000), A Study of Proof Conceptions in Algebra.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4), pp.396-428.

    Hoffer, A. (1981), Geometry is more than proof. Mathematics Teacher,74, pp.11-18.

    Ines Maria Gomeez-Chacon (2000),Affective Influences in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3,pp.149-168.

    Osta,Iman (2003),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pp.109-112.

    Niss, Mogens (2003),Dimensions of geometry and assessment.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 pp.263-274.

    Tall, D. & Vinner, S.(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pp.151-169.

    Usiskin, Z.(1987), Resolving the continuing dilemmas in school geometry. In A. P. Shulte(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pp.17-31). American :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Van Hiele,P.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FL: Academic Press.

    Vinner, S. (1991), The Role of Defini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s. In D. Tall(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65-81).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inner, S. & Dreyfus, T. (1989), Image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4), pp.356-36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