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技江
Chi-Chiang Hsu
論文名稱: 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複數乘法學習之研究
The study of learning the multiplication of complex numbers with dynamic linked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windows
指導教授: 左台益
Tso, Tai-Y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動態連結多重表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高中生關於複數乘法的概念結構與處理複數乘法問題的解題策略,並依據此結果來設計動態連結多重表徵之視窗學習環境,且探討在此環境下學生之學習成效。
    整個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以七十七名高二學生為樣本,進行診斷性問卷測驗,並抽樣進行診斷性訪談。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對於複數乘法的概念結構可區分為表徵整合型、表徵轉移型與單一表徵型三種類型;高中生面對複數問題的解題策略也可分為靈活豐富型策略、情境型策略、機械型策略與受限型策略。
    第二部分的研究以一班高中二年級學生為實驗組樣本、一班高中三年級學生為對照組一之樣本、一班高中二年級學生為對照組二之樣本,來進行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學習環境之教學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前測時三組之表現相近,而在後測時實驗組有68%的樣本之概念結構提升為表徵整合型,對照組分別有57%、50%的樣本之概念結構提升為表徵整合型,顯示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有助於學生整合各種表徵,並能應用於解題策略上。
    本研究所得到之複數乘法概念結構與解題策略等等結論,可作為高中教學成效之評量與教學設計之參考。本研究設計複數乘法之動態幾何視窗學習環境,可以提供中學實務教學使用。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議題 3 第貳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複數乘法的歷史發展與中等課程結構 4 第二節 數學概念的多重表徵 8 第三節 程序性知識、概念性知識與過程概念 11 第四節 動態連結多重表徵學習環境 15 第參章 高中生複數乘法概念結構與解題策略 2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29 第肆章 複數乘法之動態視窗學習環境設計 54 第一節 設計理念 54 第二節 設計方法 56 第三節 設計結果 59 第伍章 動態視窗學習環境之教學實驗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7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一、中文部分 92 二、英文部分 93 附錄目次 附錄一、診斷性問卷題目 95 附錄二、第一階段研究診斷性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SPSS 13 版) 99 附錄三、第一階段研究診斷性訪談開始問題 104 附錄四、複數乘法之動態連結多重表徵學習網頁網址 105 附錄五、第二階段研究前測試題 106 附錄六、第二階段研究前測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SPSS 13 版) 113 附錄七、第二階段研究後測試題 118 附錄八、第二階段研究後測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SPSS 13 版) 122 附錄九、第二階段研究配合實驗教學進行之學習單 125

    一、中文部分
    Felix Klein 原著,舒湘芹、陳義章、楊欽樑譯(2004)。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第一卷 算數代數分析。九章出版社。
    William P. Berlinghoff與Fernando Q. Gouvêa著(2004),洪萬生、英家銘暨HPM團隊譯(2008)。溫柔數學史。博雅書屋。
    Maor著(1994),鄭惟厚譯(2000)。毛起來說e。天下文化出版社。(原著1994年出版)
    林佳蓁、柳賢(民95)。電腦化動態評量教學系統在高職一年級學生複數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慧、謝豐瑞(民92)。利用隸美弗定理解n次方根之概念心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精華書局。
    黃見益、左太政(民94)。中部地區高二學生複數極式之錯誤類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華、謝豐瑞(民91)。高中生複數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萬生(民94)。從程序性知識看《算數書》。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0(1),75-89。
    陳鳳珠(2007)。虛數 的誕生。HPM十年風華,第三卷第二三期合刊。。
    秦爾聰(1993)。數學概念和演算能力背後的數學學習理論-Procept Theory。「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理念篇」研討會論文集。
    張美珠(民92)。動態環境中廣義角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敬楷(民95)。中學生平行線概念認知結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卿、蕭龍生(民90)。高雄市高中生複數絕對值概念及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天宏(民92)。國中生線對稱概念學習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吟、左太政(民94)。高中生在複數的極式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維彰(2007)。數學中最美的等式。科學月刊第452期。
    左台益(2002)。Van Hiele 模式之國中幾何教材設計。中等教育第53卷第3期,44-53。
    蔡志仁(民89)。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橢圓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銘川、宋傳欽(民97)。高一學生複數與複數平面解題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酈惠(民92)。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小明(2003)。數學史。九章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David DeVries(2004). Solution – What Does It Mean ? Helping Linear Algebra Students Develop the Concept While Improving Research Tool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4 .

    David Tall, Eddie Gray, Maselan Bin Ali, Lillie Crowley, Phil DeMarois, Mercedes McGowen, Demetra Pitta, Marcia Pinto, Michael Thomas, Yudariah Yusof. Symbols and the Bifurc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and Conceptual Thin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Volume 1, Issue 1 January 2001 , pages 81 – 104.

    ED Dubinsky(1991).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D. Tall (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6). Boston: Kluwer.

    Goldin, A.(1987).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al Systems for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etics. Edited by Claude Janvier: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NJ. P125-145.

    Gray, E.M. & Tall, D.O. (1994). Duality, ambiguity and flexibility: A proceptual view of simple arithmetic.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5(2), 115-141.

    James J. Kaput(1989). Linking Representations in the Symbol Systems of Algebra. In S. Wagner and C. Kieran (Eds.), Research issu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algebra.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n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9.

    Janvier, C. (1987a). Multiple embodiment principle. Excerpts from the conference.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99-10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Janvier, C. (1987b).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notion of function as an example.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679-7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esh, R., Post, T. & Behr.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Palmer, S. E.(1977). Fundamental aspects of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n E. Rosch, & B. B. Lloyd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te, NJ: LEA.

    Rossana Falcade & Colette Laborde & Maria Alessandra Mariotti (2007). Approaching functions: Cabri tools as instruments of semiotic mediatio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 2007.

    Tai-Yih Tso (2001).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system with dynamic multiple linked representations. Common Sens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15-134.Proceedings of 2001 The Netherlands and Taiw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19 – 23 November 20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