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雅靜
論文名稱: 探討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於專題製作中使用數學的情形
指導教授: 曹博盛
Tsao, Po-Son
楊凱琳
Yang, Ka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專題製作數學應用學習動機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6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工學生於專題製作中所使用的數學為何與使用的情形,藉由使學生瞭解數學於專題製作中的實用價值,用以提升數學課程學生之學習動機。本研究問題包含:學生在專題中使用哪些數學?使用數學的目的為何?與如何使用數學?並不同的就讀群別與研究方法,學生專題中使用數學的情形有何差異?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所高工修習專題製作課程的學生為調查研究之母群體,根據學生專題作品的分析獲得質性資料,以問卷調查的量化結果作為對照與驗證。本研究自行發展編製「學生專題中使用數學的情形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之工具,受限於問卷發放時學生專題完成與否以及畢業生取樣之困難,故同時以該校三年級學生與104學年度畢業生為取樣對象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計220份。回收問卷以SPSS電腦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項目分析、信度分析等工具以獲得研究結果。經由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顯示正式問卷中五點量表題項鑑別能力尚佳,整體而言具有相當的同質性,達內部一致性良好之標準。
    根據本研究結果,學生對於「在專題完成階段,實際使用數學來幫助解決問題」的同意程度為3.46,達中高程度。實際使用的數學主要依序為「基本四則運算」、「統計」、「三角函數」、「幾何」、「直線方程式」等。實際使用數學的目的,主要依序為「測量、計算」、「使程式得到數據得以正常運作」、「獲得精確完整的尺寸使得工作零件能產生預期的相對運動」、「統計問卷」,以及「增加可信度」等。如何使用數學,主要依序為「這是專業或數學課程中經常處理的問題,可以熟練地就計算出結果或解決問題」、「使用電腦軟體來處理數據、求值或作圖」、「使用這些數學內容的性質(運算規則、公式、圖形…)」、「使用這些數學內容的定義」、「整理與呈現問卷得到的資料」等。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暨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專題製作課程之相關理論與研究---------------------10 第二節 數學與專業科目之關聯----------------------------19 第三節 情境式學習與數學解題之相關研究-------------------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48 第二節 研究樣本---------------------------------------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62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68 第五節 研究限制---------------------------------------71 第肆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72 第一節 專題作品分析-----------------------------------72 第二節 問卷調查項目分析、信度分析與樣本分析-------------99 第三節 學生專題中使用哪些數學之分析--------------------107 第四節 學生專題中使用數學的目的之分析------------------127 第五節 學生專題中如何使用數學之分析--------------------14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68 第一節 結論------------------------------------------168 第二節 建議------------------------------------------173 參考文獻----------------------------------------------176 中文部分----------------------------------------------176 英文部分----------------------------------------------183 附錄一「專題中使用數學之情形調查問卷」初稿編制-訪談逐字稿---------188 附錄二「專題製作中使用數學之情形」調查問卷初稿------------------197 附錄三「專題製作中使用數學的情形」預試問卷----------------------202 附錄四「專題製作中使用數學的情形」正試問卷----------------------208 附錄五 ○○高工105學年第1學期建築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計劃-----------212 附錄六 ○○高工105學年第1學期電子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計劃-----------214 附錄七 ○○高工105學年第1學期製圖科專題製作課程教學計劃-----------215

    中文部分
    王大成(2015)。大學生專題導向學習之學習成果調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王致遠、林千惠(2011)。專題導向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之異同探討。課程與教學,28(1),41-48。
    元智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09)。PBL簡介與應用。取自:http://140.138.35.106/PBL_web/workshop/
    田浩鵬、臧文瓊(2010)。高職數學在電類專業的應用。北方經貿,3,139-140。
    世新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10)。做中學與學中做!專題導向學習。取自:http://distance.shu.edu.tw/TLez/ez07.htm
    江長民(2014)。從學生觀點探討能提升國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教師教學安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崇男(2011)。應用「專題導向學習」之教學模式指導數學科展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錦鳳(2003)。圖形思考智能測驗的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季刊,50(1),25-46。
    朱錦鳳(2005)。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台北市:心理。
    光華高工機械科教學研究會(2009年7月)。光華高工機械、製圖科機械力學行動研究法。取自:http://www.khvs.tc.edu.tw/page/2/04/doc/action/2009-7-23.pdf
    李子建(2004)。專題研習:尋找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93-104。
    李啟嘉(2012)。ADDIE教學設計模式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登隆、王美芬(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艷麗(2005)。突出高職特點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幾點嘗試。保山師專學報,24(5),44-46。
    邱佳寧(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邵瑞珍(譯)(1977)。教育的歷程(原作者:Bruner, J.)。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60)
    肖艷娥(2007)。談“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135-139。
    林鈺傑(2015)。基隆市及附近地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碧珍(2008年11月)。創新數學教學之一:從真實情境探究數學。「科學教育優質教學示例研討工作坊」活動手冊(p.32-37),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林奕宏、張景媛(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
    林美純、溫玲玉、陳美紀(2011)。「專題製作」外在學習成果之內容分析–以第四屆全國高中職小論文競賽為例。技職教育期刊,3,35-54。
    武文忠(2009)。增强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题的能力。陝西教育,3, 58-58。
    易中、劉捷(2010)。關於提高建築學專業學生的數學修養問題。華中建築,28(11),180-182。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五南。
    季霏(2010)。淺談高職數學課與專業課的對接問題。北方經貿,2,144-145。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與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55,17-30。
    計惠卿、莊靜圓(2003)。解析PBL網路活動之合作分享功能。教學科技與媒體,64,85-101。
    洪醒漢(2015)。工科專業領域中的數學–跨領域教材整合初探。綜合高中中心學校電子報,15。取自:http://163.23.175.9/ePaper/201501/default.htm
    陳李綢(1985)。布魯納理論應用於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刊,18,191-228。
    陳桂美、李依倩、詹昀蓁、洪呈凱、洪啟軒、朱哲佑、張明憲(2010)。「專題製作」是什麼碗糕!!。取自:http://ba.tchcvs.tc.edu.tw/application/99projects/upload/A171.pdf
    陳書筆(2005)。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琴、鄒文莉(2005)。單字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形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8(2),101-123。
    陳靜、馬蘇奇、王來生(2006)。注重學生解決問题的能力與創造型思維的培養提高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大學數學,3,25-27。
    馬雅筠(2009年11月)。各專業科目使用數學C課程分析表。98年度第二次職業學校一般科目北區諮詢輔導會議,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馬雅筠、陳吳煜(2014年11月)。台北市立大安高工103年度高職數學教學專業成長實施計畫成果分享。103年度職業學校一般科目暨藝術群科中心學校北區諮詢輔導會議,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馬雅筠、陳吳煜(2014年11月)。教學案例分享–交流電與正弦波。103年度職業學校一般科目暨藝術群科中心學校北區諮詢輔導會議,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馬雅筠(2015)。交流電與正弦波。104年度全國高中數學教學研討會,台北市立建國中學。
    馬雅筠(2015)。親自動手算交流電電壓。科學月刊,547,498-501。
    郭如芬(2012)。網路式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童幾何思考層次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如芬(2005)。網路式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童幾何思考層次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亦軍(2010)。“解決問題”教學中的信息搜集與資源提供─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學習與研究,4。
    徐彪(2007)。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運用。科學教育研究。
    孫勇(2011)。高職生數學應用問題解決的元認知表現特徵。寧波大學學報,33(5),42-45。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取自:http://www.mihjh.cyc.edu.tw/wwwsearch/%E4%B9%9D%E5%B9%B4%E4%B8%80%E8%B2%AB/9class.htm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104年11月9日公聽會版本)。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教學成長中心(2010)。教學實施–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手冊(頁12-14)。台中市:逢甲大學。取自http://www.cfd.fcu.edu.tw/wSite/ct?xItem=81463&ctNode=22089&mp=219103&idPath=12361_21706_22089
    張郁雯(2016)。評量21世紀的技能–如何評量學習力。T&D飛訊,217。取自:http://www.nacs.gov.tw/06_publications/02_overdue.asp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俊彥、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1),35-55。
    張原豪、游寶達、賴膺守、劉明宗(2007年5月)。如何利用精熟學習落實資訊融入「教」與「學」。「TWELF2007第三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學院。
    張聲雄(2003)。如何創建學習型組織。中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雅玲(2007)。提升兒童解決應用數學問題的能力。國教新知,54(4),44-50。
    黃若玲(2003)。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彥(2000)。觀察研究法。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及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81/
    黃敏晃(1990)。淺談數學解題。數學傳播季刊,14,106-116。
    童信源(2008)。專題製作。新北市:龍騰文化。
    曾政清(2003)。提升高中生國際競爭能力的學校課程–「數理專題研究課程」的實施與創新思維。科學教育月刊,260,52-60。
    彭國勝(2012)。高職機械群學生專題製作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靖廷(民95)。專題製作的學習方案與學習方法。取自http://www.tcavs.tc.edu.tw/upload/951219%E5%B0%88%E9%A1%8C%E8%A3%BD%E4%BD%9C%E7%9A%84%E5%AD%B8%E7%BF%92%E6%96%B9%E6%A1%88%E8%88%87%E6%8C%87%E5%B0%8E%E6%96%B9%E6%B3%95.pdf
    鄒慧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台南師院學報,34,155-194。
    楊仁元、張顯盛、林家德(2008)。專題製作理論與呈現技巧。台北:台科大圖書。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瑞智(1994)。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歷程。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詹雨臻(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多元智能、行動控制、自我調節、人口變項與問題解決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雨臻、葉玉珠(2005)。「生活問題解決測驗」之發展。測驗學刊,52(1),1-30。
    董祖浩(2012)。基於專業情境的中職數學課題探究活動設計。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6(2),105-108。
    鄭晉昌(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鄭晉昌(民82)。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鄭博信、劉曼麗、詹勳國(2000)。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164-S-153-001。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15(2),247-274。
    趙小云(2006)。中美數學問題解決案例及其比較分析。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5),97-101。
    劉杰(2008)。e-Learning2.0環境中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學習動機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坤憲(譯)(2006)。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原作者:Polya, G.)。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45)。
    潘建蓉(2014)。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動機的影響–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2014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275-304,國立台南大學。
    賴怡君(2002)。生活數學雙簧戲─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師友月刊,415,34-37。
    謝依婷、周建智、黃美瑤(2009)。專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北體學報,17,84-95。
    顏玉柱(2004)。優化高職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1),37-38。
    簡幸如、劉旨峰(2009)。專題導向數位遊戲製作教學模式之個案探討。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5(2),113-130
    羅文秀、張淑玲(2005)。國中學生的工具性動機、目標導向與數學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27-61。

    英文部分
    Armbruster, B.B. & Brown, A.L. (1984). Learning from reading: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Anderson, R.C., Osborn, J. and Tierney, R. J. (Eds.), Learning to road in American schools: Basal Readers and Content Text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273-81.
    Barrett, T. (2005).What i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Emerging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Teaching. O’Neill, G., Moore, S., McMullin, B. (Eds).
    Barrows, H., & Tamblyn R.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Y: Springer.
    Bersin, J. (2004). 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 Pfeiffer.
    Biggs, J.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Mahwah, N.J. : L. Erlbaum Publishers.
    Biggs, J. (2000).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Blais, D. M. (1998). Constructivism: A theoretical resolution in teach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11(3), 2-7.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ogle, E. (2005). Motivating strategies. In S. L. Tice, N. Jackson, L. M. Lambert, & P. Englot (Eds), University teaching: A reference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2nd ed.) (pp. 46-56).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Boud, D., & Feletti, G. I. (1996). 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Branca, N. A. (1990). Problem solving as a goal, process, and basic skill. In S. Krulik, & R. E. Reys (Eds.), Problem Sol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3-8. Virgini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Bridges, E. M. (1992).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administrators. ERIC Clearing House. University of Oregon.
    Brown, S. J.,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runer, J.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rol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 723-733.
    Claessen, H. F. A., & Boshuizen, H. P. A. (1985). Recal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y Students and Doctors. Medical Education, 19, 61-67.
    Davis, B. G. (1999). Tools for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dgar, J. F. (1972). Learning to be: the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 France: UNESCO.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32/223222e.pdf
    Gijselaers, W. (1966). Connecting problem-based practice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New Dorections for Teacing and Learning, 68, 13-21.
    Glover, T. (1993).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rough Project-Base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fer, B. K. (2006). Motiv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W. J. McKeachie, & M. Svinicki (Eds.),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12th ed.)(pp. 140-150).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Husman, J. & Lens, W. (1999).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 113-125.
    Kember, D. (2006). Excellent university teachi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ampert, M. (1986), Knowing, Doing, and Teaching Multiplica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3(4), 305-342.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sh, J. (1999). Developing of a “readiness” driven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PBL. Paper presented at 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Hong Kong.
    Mayer R.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Moss, D., & Van Duzer, C. (1998).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adult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ERICDiges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7 556)
    Moursund, D.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ugene, Oreg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ublications, pp. 53-9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8).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Discussion Draft, NCTM.
    Newstead, S. E., & Hoskins, S. (2003). Encourag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H. Fry, S. Ketteridge, & S. Marshall (Eds), A handbook for teaching &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nd ed.) (pp. 62-74). Sterling, VA: Kogan Page.
    Rankin, J. A. (1992). Problem-based medical education: effect on library use.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80(1), 36-43.
    Resnick, L. (1988). Learning in school and out. Educational Research, 16(9), 13-20.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Schmidt, H. G. (1993). Founda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Some explanatory notes. Medical Education, 27(5), 422-432.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CA: Academic.
    Scho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Jossey-Bass.
    Small, R. V. (2005). About motivation. In S. L. Tice, N. Jackson, L. M. Lambert, & P. Englot (Eds), University teaching: A reference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2nd ed.) (pp. 30-45).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Stipek, D.(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t, 66 (1), 209-223.
    Suchman, L. A.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O.S. (2000). Intelligence enhancement and cognitive coach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C. M. Wang, K. P. Mohanan, D. Pan, & Y.S. Chee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ymposium Proceedings (pp.167-172).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San Rafael, CA: Autodesk Foundation. Retrieved October 8, 2008, from http://www.bie.org/files/ researchreviewPBL_1.pdf
    Van den Heurrel-Panhuizen, M. (2000).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A guided tour, Freudenthal Institute Cd-rom for ICME 9, Utrecht: Utrecht University .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nfmann & G. Vakar, Eds. &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ole, V. John-Steiner, Scribner, E. Souberman.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