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奕軒
Chen, Yi-Hsua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研究
A Study of 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for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陳玉娟
Chen, Yu-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品牌形象輔導自我效能輔導人員國民小學
英文關鍵詞: brand imag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counselor, primary schoo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8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現況,與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及分析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關係,並瞭解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對輔導自我效能之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輔導室品牌形象量表」及「輔導自我效能量表」組合而成的「國小輔導人員工作概況問卷」為研究工具,普查704位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並回收有效問卷共575份,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法,及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
    1.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整體為中上程度,各構念由高至低為「象徵性品牌形象」、「經驗性品牌形象」、「功能性品牌形象」。
    2.國小輔導人員輔導自我效能情形整體為中上程度,各構念由高至低為「學校系統中的溝通效能」、「自我覺察與多元尊重」、「輔導網絡與資源運用的效能」,及「危機事件的處理效能」。
    3.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輔導人員對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有顯著差異,如性別「女性」、畢業系所為「輔導諮商心理相關系所組」、職位為「專業輔導人員」、服務年資「未滿5年」,及學校規模「23班以下」者,其輔導室品牌形象知覺較低。
    4.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輔導人員對輔導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如性別「女性」、教育程度「未達碩士」、畢業系所「非輔導諮商心理相關系所組」、職位為「組長」,及學校規模「23班以下」者,其輔導自我效能較低。
    5.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存在顯著正相關。
    6.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對輔導自我效能具顯著預測力,且以「經驗性品牌形象」構念的預測力最高,但解釋力欠佳。
    7.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及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國小輔導人員、國小學校機構、國小師培機構等實務及研究層面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 offices regarding their brand image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to discern the discrepancies different variant conditions bring forth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within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assessing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through brand image evaluation.
      This study centers around a job overview survey targeting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which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two parts: a 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scale and a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scale.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704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across Taipei City and retrieved 575 valid samples before running the data analysis through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is above average among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2.Counseling self-efficacy among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is above average.
    3.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of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job occupations, job tenure, and the size of the school they serve.
    4.Counseling self-efficacy reveals a significant disparity among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of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job occupations, and the size of the school they serve.
    5.Primary school 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has a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ir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6.The three key notions that make up counseling office brand image for primary schools: Functional brand image, symbolic brand image, and experiential brand image in particular, all predict their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7.Reviews and conclusions may serve to provide future primary school counselors and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with a guideline both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謝誌 I 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國小輔導人員工作現況 7 第二節 輔導室品牌形象的意涵及理論基礎 18 第三節 輔導自我效能的意涵及理論基礎 27 第四節 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情形 65 第二節 背景變項對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影響 68 第三節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 93 第四節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預測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16 附錄 121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名單 121 附錄二 專家審閱用問卷 122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之審閱意見統整表 127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37

    一、中文文獻
    吉中行(2004)。促銷形式對品牌態度之影響: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度的干擾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月刊,41(5),295-320。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滔、陳建文(2007)。自尊與自我效能關係的辨析。心理科學進展,15(4),624-630。
    王麗斐、趙曉美(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輔導業務專業性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67-92。
    王清輝(2009)。國小品牌定位對教師品牌認同之影響:以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麗斐、杜淑芬、卓瑛、楊國如、謝曜任、羅明華(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王玉龍、田春梅、李高財、洪孟真、梁榮仁、陳志強、陳麗卿、楊文娟、楊敏芸、鄭益堯、鍾祥賜(2014)。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現況之個案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載於潘文忠(主編),103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頁193-25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若雯(2017)。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勝忠(2018)。輔導制度的再審視-落實輔導工作的重要性與輔導人力資源現況之討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6-28。 
    江艾穎(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江守峻、侯瑀彤、洪雅鳳、陳婉真、黃禎慧(2018)。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5-44。
    何金針、陳秉華(2007)。臺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166-183。
    余美惠(2012)。國小家長知覺學校行銷策略、學校品牌形象與學校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吳正勝、宗亮東、黃坤錦(1977)。指導活動理論與實施(第二版)。臺北市:正中。
    吳育沛(2007)。國小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輔導知能覺察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林淑華(2017)。美國學校輔導諮商發展史及對臺灣學校輔導工作之啟示。輔導季刊,53(2),48-59。
    李碧芸(2015)。一位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我效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市。
    林新發(2001)。跨世紀臺灣小學教育改革動向:背景、理念與評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75-108。
    林文慧(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文祥(2007)。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林建平(2010)。兒童輔導與諮商(第二版)。臺北:五南。
    林怡佳(2011)。國民小學學校品牌形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南投縣。
    林怡君(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心理資本、支持系統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維城、張春興、許錫珍(1977)。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83-90。
    施筱芸(2014)。臺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洪詩喬(2018)。學校品牌形塑可行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47-49。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許憶雯(2010)。國中輔導人員情緒智能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陳隆輝(2013)。學校品牌形象、學校教育行銷與忠誠滿意度對於學校永續經營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陳鈺凌(2018)。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學校輔導工作模式:以臺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君(2019)。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情緒勞務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黃義良(2002)。學校運用行動研究發展行銷歷程及策略之探討─以臺南縣一個偏遠小學為例。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頁460-490)。臺北:揚智。
    黃式維(2013)。家長認知學校特色、行銷作為對學校品牌形象之探討—以新北市某學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黃千盈(2014)。澎湖縣國民小學學校故事行銷與學校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黃文瑄(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黃庭敏(譯)(2014)。J. Levy著。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Freudian Slips: All the Psychology You Need to Know)。臺北市:大是文化。
    黃國倫(2014)。苗栗縣國小級任教師心理資本與輔導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經濟部(2007)。2007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110。
    葉連祺、林文祥(2011)。國小學校品牌形象及其影響因素。教育與心理研究,23(2),113-141。
    葉玟秀(2018)。高中職輔導教師希望感與工作耗竭、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廖盈盈(2016)。雙師合作!雙司或雙失?專任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法務局(2015)。臺北市常用法規彙編2016(10月版)。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2018)。臺北市教育統計。臺北市:作者。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7)。落實學生輔導法,健全學生輔導政策。取自http://ltr.guidance.org.tw/ckfiles/files/%E8%90%BD%E5%AF%A6%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B3%95%E5%81%A5%E5%85%A8%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94%BF%E7%AD%96_%E5%AE%8C%E6%95%B4%E7%89%881060801.pdf
    劉淑齡(2007)。國小輔導室網站建置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劉焜輝(主編)(2014)。輔導原理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三民。
    蔡孟愷(2009)。國民小學優質學校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鄭崇趁(2005)。從學校組織再造的需求探討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功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75-100。
    羅玉容(2005)。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蘇雅雯(2011)。學校品牌的形象、權益與偏好關聯性之研究─以雲林縣大埤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二、英文文獻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Aaker, D. A., & Biel, A. L. (1993).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aker, D. A. (1996a).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Aaker, D. A. (1996b).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 102-120.
    Aaker, J. L. (1997). 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4(3), 347-356.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 6-12.
    Branden, N. (1969).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New York, NY: Bantam.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 6 (pp.187-251). Greenwich, CT: JAI.
    Cooley, C. H. (192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the id. New York, NY: Norton.
    Friedlander, M. L., & Snyder, J. (1983). Trainees’ expectations for the supervisory process: Testing a developmental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16, 107-116.
    Friedlander, M. L., Keller, K. E., Peca-Backer, T. A., & Olk, M. E. (1986). Effects of role conflict on counselor-trainees’ self-statement, anxiety level,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 73-77.
    Gibson, S., &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Hartmann, H. (1939). Ego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adaptation.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1-22.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arson, L. M. (1998).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ounselor training.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6(2), 219-273.
    Larson, L. M., & Daniels, J. A. (1998). Review of th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Literatur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6(2), 179-218.
    Larson, L. M., Suzuki, L. A., Gillespie, K. N., Potenza, M. T., Bechtel, M. A., & Toulouse, A. L. (199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seling self-estimate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9(1), 105-120.
    Mead, G. H. (1913). The social self,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10, 374-380.
    Moore, K., & Reid, S. (2008). The birth of brand: 4000 years of branding history. Business History, 50(4), 419-432.
    Ogilvy, D. (1951). Speech t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MA proceedings. Chicago, I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ark, C. W., Jaworski, B. J., & Macl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4), 135–145.
    Plummer, J. T. (1985). How personality makes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6), 79-83.
    Santrock, W. J. (2007). Adolescence (11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Sutton, J. M., Jr., Fall, M.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climate factors to counselor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331-336.
    Wolfe, Harry Deane. (1942). Techniques of appraising brand preference and brand consciousness by consumer interview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6(4), 81-8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