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穎
Tsai, Pei-Ying
論文名稱: 國中歷史問思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History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湯仁燕
Tang, Ren-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問思教學歷史教學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History teaching, Case stud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7.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建立系統化有層次的歷史問思教學模式。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法,針對國中九年級一個班級進行研究。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討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歷程。二是分析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成效。三是省思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困境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將從歷史學習的基礎─課文閱讀為出發,設計一套以問題為本的課程架構,來探討國中歷史問思教學是否能解決當前教學現場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觀察、訪談、問卷及文件分析等方式,獲得以下結果:
    一、歷史問思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規劃可銜接素養導向歷史教學
    歷史問思教學之目標與社會領域領綱草案中的學習表現有相符之處,再將歷史問思教學設計,與國教院提出的素養導向教學四大原則進行比較,亦多有相似之處。因此可將歷史問思教學視為九年一貫課程,轉化為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的歷程。研究中亦發現歷史問思教學的學習材料編制應多元,評量方式應避免過多的書寫作業,而運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有利於提升教學情境氛圍。
    二、歷史問思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經過9週問思教學後,學習成就表現,及其他如提問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統整能力等,以及學習策略的運用都有顯著提升,學生也漸漸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此外,歷史問思教學也開拓學生歷史學習的視野,提升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參與度。
    三、研究者的省思與教學專業提升
    在研究歷程中,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課程的實踐,協同研究教師們透過第三者的視角,提供研究者許多建議與修正方向,使研究者在教學專業上有所精進。此外,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也發現實踐素養導向的教與學,應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開始,而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繪製跨域課程地圖極為重要。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how to establish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in a systematic and multilevel way. The researcher adopted case study,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on the 9th –grade student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research. One is to examine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incorporated into history teaching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Another is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ing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in a history class. The other is to reflect on the difficulty and profession progress after implementing this method. This study started with the basic history learning—text reading with a question-based framework to examine whether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could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scenes.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s, and text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g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First, the design and plan of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could be linked to literacy-based history teaching. The goals of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corresponded with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course outlines of the draft of the social studies field. There were also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esult and the four principles of the literacy-based teaching. Therefore,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could be viewed as the process of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ransformed into the Twelve-Year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Moreover,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of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ought to be diverse and that too much written homework should be avoided being used as one of the assessments. Also, cooperation learning was conducive to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mosphere.
    Second,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enhanc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fter the nine-week history teaching with the Questioning-Thinking Method, the students improved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question-asking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tegration ability, learning strategies, etc. The students gradually became the learning initiator. Besides, this method also broadened students’ learning horizons, beneficial to their history learning both in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Third, concerning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 progress, the researcher had improved the profession progress from the initial plan and design to teaching each class. From the third-party viewpoint, the teachers of the team teaching offered the researcher many suggestions.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rough the research process that the practice of literac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rts from develop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ies, and that drawing a course map plays the key role to developing a life-long learner.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 16 第六節 資料管理與分析 19 第七節 研究限制 22 第八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問思教學的內涵與發展 25 第二節 問思教學相關理念與實施步驟 27 第三節 問思教學相關研究與應用 34 第三章 研究歷程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規劃與實施歷程 43 第二節 實施結果與討論 75 第三節 實施困境與專業成長 106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2 附錄 125 附錄一 教學省思札記 125 附錄二 觀課紀錄表 126 附錄三-1 第一課學生預讀單 128 附錄三-2 第二課學生預讀單 129 附錄四 提問單及課後重點整理 130 附錄五-1 第一課學習單 131 附錄五-2 第二課學習單 135 附錄五-3 第三課學習單 139 附錄六-1 學生學習問卷(一) 142 附錄六-2 學生學習問卷(二) 144 附錄七 訪談協同研究教師大綱 145 附錄八 訪談學生大綱 146 附錄九 參與研究同意書 147 附錄十-1 第一課教學設計 148 附錄十-2 第二課教學設計 158 附錄十-3 第三課教學設計 167

    一、中文文獻
    Bishop,John。社會科教學的新模式--問思教學法。國教之友,463,1-2。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PISA應試指南。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
    朱柔若(譯)(2009)。W.Lawrencr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明清(201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呂仲恆、江筱婷、洪立建、徐靜欣、張伯峰、曾月吟、黃兆毅、黃啟清、楊惠如、蔡毓智、薛秀敏、蘇怡如(2018)。國中社會課本第六冊(3下)。新北市:康軒文教。
    李政賢(譯)(2014)。Robert K.Yin著。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市:五南。
    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14)。Robert K.Yin著。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 臺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邱怜惠(2016)。運用問思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記敘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侯秋玲、吳敏而(譯)(2017)。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著。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詩涵(2016)。運用問思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博銓(2007)。建構教學。載於高博銓著,教學論:理念與實施(頁45-66)臺北市:五南。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2010)。椰林講堂:大學老師的教學秘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張元(2012)。歷史課堂的設計思考。清華歷史教學22,7-20。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銘森。問思教學法與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上)。研習資訊,52,31-39。
    許方菊(2013)。上海 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臺北市:天下雜誌。
    許育健(2016)。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文化。
    陳欣希(2015)。閱讀問思教學的全面貌與階段。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23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臺北市:天衛 文化。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陸怡琮、方志豪、林怡君、李燕芳(2017)。摘取大意。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頁39-66)。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春木(2015)。為什麼要教/學歷史─關於歷史教育目的之批判。清華歷史教學 24,7-13。
    葉一明。問思教學法。國教輔導,37(4),38-43。
    趙苓喻(2016)。運用問思教學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德美(譯)(1996)。美國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著。美國歷史科—世界史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
    歐用生(2014)。「協同學習」在通識教學上的應用。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5&Sn=16
    蔣瑀(2017)。運用問思教學法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臺北市。
    鄭妃玲(2004)。教學魔法石—談促進思考的閱讀策略,教師之友,45(1),102-107。
    蘇琬喻(2017)。運用問思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Estes, T. H., Mintz, S. L., & Gunter, M. A. (2011). Instruction:A model apprroach(6th
    ed. ).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