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薏安 |
---|---|
論文名稱: |
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 |
指導教授: | 蔡芳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馮夢龍 、三言 、士子 、商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6 下載:1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六章,首先略述在明末環境背景下,馮夢龍編撰《三言》裡士子與商人面臨時代的衝擊,「士農工商」的社會階級,甚至已呈現「士商農工」的現象,藉由時代氛圍下的作品《三言》,擬從士子和商人兩種人物的形象,爬梳明代士子和商人的形貌、心理與馮夢龍藉由這兩種人物的表現意圖。繼之以文獻分析探討,在論文撰述方面,多以故事類型為主,人物研究也是以女性為主,仍缺乏對《三言》裡士子和商人的關注與研究;研究方法,以歷史研究法,從《三言》的文本去還原出明代社會下的士子和商人,並以相關社會學、哲學、史學,做為文獻探討的佐證。再確定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定義出士子和商人,整理出士子和商人出現的篇目,各有六十九篇和三十二篇,以正話深刻細膩的人物為主,割捨較扁平模糊的人物。希望透過對士子和商人的觀照,對於面對傳統出路和新興社會角力,鬱積新面貌突破的士子和商人,對其形貌生活有進一層的理解,找出在明代背景環境下所表現的意圖。
第二章敘述馮夢龍傳略與《三言》之編撰,由馮氏生平、著作見出其思想軌跡;再從編撰《三言》的哲學、經濟條件,理出編撰之背景,並指明《三言》之編撰目的有三:六經國史之輔、相勸於善之教化功能與諧於里耳之傳播效果。
第三章分述士子和商人的外在形象之塑造:分別由家世背景、體貌行止、服飾穿著、才智條件和仕途人際等方面來探討,士子的家世背景以尊親見背和官宦子弟最多;士子的體貌行止有俊雅美秀、魁梧軒昂、進退有禮、豪氣任俠和孝順友愛;士子的才智條件展現於精通書史、質性聰明、文武雙全和濟世安民等方面最為擅長;士子在仕途人際有坎坷不平、愧返故里、伉直不阿和少年科第等不同遭遇。商人的家世背景較分歧,有幼失怙恃、家道中落、子承父業、富厚子弟、地居輻湊和異鄉尋訪等經商背景;商人的體貌行止有文人化傾向,同時也展現其勤勞老實之形貌;商人以其機變伶俐、忠誠信實、自立門戶等才智條件,成就其家業;商人的人際互動上,顯現個人極大差異,慳吝刻薄雖有,各凸顯商業品德之難得可貴。
第四章承接第三章外在形象之塑造,鋪述士子和商人的內在性格之顯現,分別由生活面相、愛情婚姻觀念和生存哲學來探討:士子以懷才不遇、清貧窘迫
、智窮氣短、奢侈恣蕩和豪縱不羈展現其生活面貌;深情篤實、守禮不亂、裙帶關係和懦弱逃避為士子的愛情婚姻觀念;士子面對實際生活以苦心擘劃、正直義氣、醉酒逃避、絕意進取和偶然機遇,說明其生存哲學。商人展示其辛苦奔波、豪富奢侈、正直誠實、貪財好色和感恩知義的生活面相;商人的愛情婚姻觀念是以懦弱被動、寬厚包容和貪淫放蕩為主;商人以仁厚有德、節儉勤樸和為富不仁做為其生存哲學。
第五章分別論述馮夢龍《三言》裡士子和商人的表現意圖和創作突破,從故事中馮氏表現對商人形象的凸顯、貞操觀念的淡化、人格平等的尊重、現實名利的渴望、社會黑暗的呈現、對不義之人的譴責、士商變動的反映和誠信美德的讚揚。與過去小說相較,馮夢龍重視人物心理的描寫、提高商人出現比例、封建觀念的反映、揭露科舉取士的弊端、士子商人角色相互滲透、市井商活情慾的映現
是《三言》裡士子和商人的創作突破。
第六章統整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和商人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與顯現,理出明代社會、哲學和經濟等環境因素變遷下,士子和商人所面臨的實際生活與困境突破,進而呈現士子和商人的社會地位甚至是價值的改變,藉由此論文之探討,也彌補多數論文關注於女性角色之侷限,能盡一己心力,對馮夢龍《三言》裡男性人物之研究有所裨益。
參考書目(按照年代由近而遠排列,年代相同按照姓氏比劃由少至多排列)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
1.馮夢龍小說文本
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民87年(1998年)。
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民84年(1995年)。
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二十二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四十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民81年(1992年)。
2.其他相關書籍
李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一冊:《焚書、續焚書》。北京:社會科文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抱甕老人選輯。《今古奇觀》。臺北:三民書局,民88年(1999年)。
顧寶田注譯。《新譯穀梁傳》。臺北:三民書局,民87年(1998年)。
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薄伽丘1313-1375 (Boccaccio, Giovanni) 錢鴻嘉等譯。《十日談》。南京市:譯林出版社,1993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廷玉等。《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鶚。《老殘遊記》。臺北:三民書局,民75年(1986年)。
陳濟生輯。《天啟崇禎遺詩傳》。臺北:世界書局,民74年(1985年)。
周暉。《二續金陵瑣事》。臺北:成文出版社,民72年(1983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李銘皖等修。《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70年(1981年)。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孟郊。《孟東野詩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68年(1979年)。
凌濛初。《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民68年(1979年)。
李夢陽。《空同先生集(三)》。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65年(1976) 。
李贄。《藏書》(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2年(1973年)。
李承勛。《明經世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民60年(1971年)。
金城修、 陳畬等纂。《浙江省新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59年(1970年)。
李拔纂、李珪修。《福寧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56年(1967年)。
湯斌。《湯潛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1965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4年(1935年)。
(二)近人專著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柯金木。《唐人小說》。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丁夏。《咫尺千里─明清小說研究》。北京:清華書店,2002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林辰主編。《才子佳人小說集成》。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人物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張中莉。《市井奇才─馮夢龍全傳》。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下)》。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合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書店,1995年。
陳文新。《吳敬梓話儒林:士人心態》。臺北:亞太圖書公司,1995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臺北:亞太圖書公司,民84年(1995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民83年(1994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陳詔。《漫說蘇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3年(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83年(1994年)。
周鈞稻、歐陽建、瀟相愷主編。《中國通俗小說鑑賞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于天池。《明清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何滿子、李時人主編。《明清小說鑑賞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社,民81年(1992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民81年(1992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民79年(1990年)。
張振均、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書局,1983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民72年(198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民24年(1935年)。
二、期刊論文
(一)期刊中的論文
張榮。〈《三言》中的進步女性意識〉。《船山學刊》第1期(2005年),頁132-135。
馬躍。〈從馮夢龍的情愛觀分析《三言》中的商賈的婚戀態度〉。《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2004年4月),頁56-59。
王桂清。〈士商聯姻背後折射的求官心裡—析《三言》《二拍》關於士商聯姻的小說〉。《學術交流》第7期(2004年7月),頁115-118。
顏廷軍。〈從《三言》看馮夢龍的儒學觀〉。《社會科學家》第1期(2004年1月),頁123-126。
張朝麗、張黎明。〈從《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民俗的新發展〉。《唐山學院學報》1期 (2004年),頁54-56。
葛春蕃。〈明代知識份子與士風〉。《書屋》02期(2004年),頁78-80。
王嫚。〈試論《三言》對商人的描寫〉。《岱宗學刊》第7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61-63。
伍大福。〈試論《三言》《兩拍》中的夢境描寫〉。《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4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50-55。
吳淑玲、呂志。〈《三言》的教化意識及其負價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58-60。
王桂清。〈《三言》中商人的經商理念探析〉。《商業研究》第271期(2003年11月),頁167-169。
姜建設。〈《三言》《二拍》中的徽商生活與徽商形象〉。《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70-75。
劉軍華。〈在真情與理性之間徘徊—論《三言》女性形象的矛盾性〉。《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20卷第3期(2003年9月),頁60-63。
文革紅。〈嚴嵩與明代的權力鬥爭〉。《黑河學刊》第4期(2003年7月),頁52-54。
李桂奎。〈論《三言》《二拍》角色設計的士商互滲特徵〉。《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3年7月),頁71-75。
孫義梅。〈《三言》中商人形象探析〉。《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7月),頁120-122。
黃明光。〈論明代科舉制度對文學的影響〉。《零陵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 2003年7月),頁17-20。
岑大利。〈明代鄉紳心態剖析〉。《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33-135。
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2期(2003年3月),頁90-93。
向志柱、陳兮。〈「果報」觀念和邏輯與《三言》的敘事〉。《學海》(2003年2月),頁195-198。
索寶祥、周菊艷。〈《論語》中的君子形象〉。《運城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3年2月),頁31-33。
蘇建新。〈《三言》《兩拍》中的詞與詞人〉。《天中學刊》第18卷第1期(2003年2 月),頁58-61。
李雙華。〈論馮夢龍之情教思想〉。《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4-77。
徐茂明。〈明清以來鄉紳、紳士與士紳諸概念辨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1月),頁98-101。
劉曉東。〈「地位相悖」與「身分懸殊」─生存狀態視角下的明代世人社會地位芻議〉。《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明清史研究(2003年),頁97-102。
宗韻。〈明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特點與利弊〉。《安徽史學》第2期(2003年),頁107-109。
陳寶良。〈明代生員及其相關概念辨析〉。《浙江學刊》第1期(2003年),頁172-177。
唐力行。〈徽州商人的紳士風度〉。《史學月刊》第11期(2003年),頁38-43。
朱全福。〈借男女之真情 發名教之偽藥─談《三言》愛情小說的庶民性〉。《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 頁60-64。
張小龍。〈絕非一味的鍾情--馮夢龍對妓女的態度考辨〉。《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17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41-43。
人戈。〈馮夢龍與晚明世風─馮夢龍思想探尋之一〉。《零陵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9月),頁40-43。
王菊芹。〈論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學中商人形象的影響─讀《三言》、《二拍》〉。《河南社會科學》第10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13-114。
宋淑慧、李玉春。〈淺論《三言》的思想性〉。《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0卷第7、8期(2002年7月),頁130-131。
朱珮瑩。〈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問學集》(民91年6月),頁117-130。
李雙華。〈論馮夢龍之小說觀〉。《岱宗學刊》第6卷第2期(2002年6月),頁35-37。
程傳榮。〈論《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安順師專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0-13。
王若梅。〈明代科舉制度的特點、作用及負面影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2年2月),頁54-56。
王培紅。〈《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較〉。《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第3期(2002年),頁66-68。
李和承。〈明代傳統商人與職業神〉。《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2002年),頁39-41。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期(2002年),頁103-108。
邱紹雄。〈試論《三言》中的商賈小說〉。《雲夢學刊》第22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77-80。
傅承洲。〈文人創作與明代話本的文人化〉。《求是學刊》第28卷第5期(2001年9月),頁80-86。
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兼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刊》第3期(2001年7月),頁70-75。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裝扮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民90年06月),頁1-38。
山鄉。〈試說〈賣油郎獨占花魁〉的文化意蘊〉。《集寧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9-23。
吳光正、胡元翎。〈《三言》發跡變泰型故事的母題分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1年3月),頁80-85。
宋文翠。〈談《三言》描寫重心的轉移─從故事到人物〉。《德州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3月),頁39-43。
周建渝。〈重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90年03月),頁117-138。
沈金浩。〈論《三言》《二拍》的金錢觀〉。《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5卷第1期(2001年1月),頁24-27。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民90年01月),頁63-89。
王引萍。〈《三言》《二拍》所顯示的男女平等意識〉。《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2001年),頁48-52。
張繼。〈談馮夢龍文學思想的進步性〉。《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頁41-42。
韓希明、呂愛麗。〈試論《三言》中家庭文化生活的審美取向〉。《文化研究(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頁75-79。
朱全福。〈從「神判」走向「人判」─淺議《三言》公案小說中的判案官形象〉。《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2000年12月), 頁56-60。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民89年12月),頁49-71。
薛宗正。〈馮夢龍的生平、著述考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45-53。
林麗美。〈越界現身的異類--「三言二拍」中女性神仙鬼怪角色探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民89年11月),頁109-118。
孫旭。〈《三言》中情愛女性人格結構探微〉。《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卷第3號(2000年9月),頁33-37。
張樹天。〈「一時名士推盟主,千古風流引後生」─馮夢龍的作品及其美學價值〉。《語文學刊》第6期(2000年),頁1-3。
張路黎。〈歷史使命與文化心態的錯位--對明代市民小說中商賈形象的一種解讀〉。《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4月),頁62-65。
吳東、劉紅梅。〈矛盾衝突中的左右逢源─淺論《三言》兩性題材對矛盾的積極處理〉。《濱州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0年3月),頁43-44。
方緒平。〈從〈滕大尹鬼斷家私〉看馮夢龍的進步文學觀〉。《理論月刊(學術討)》第3期(2000年),頁17-18。
李桂奎。〈論《三言》《兩拍》的角色設計〉。《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期(2000年),頁86-89。
沈金浩。〈論《三言》《兩拍》的科舉觀與門第觀〉。《明清小說研究》04期(200年),頁187-197。
陳默。〈論《三言》《二拍》的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學術交流》第5期(1999年),頁118-121。
溫孟孚。〈理學發展與《三言》中的人欲觀〉。《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9年),頁46-48。
黃崇期。〈《三言》中的妓院愛情及其意蘊〉。《國文天地》(民88年03月),頁58-61。
沈金浩。〈論《三言》《二拍》中的美男子形象〉。《明清小說研究》4期(1999年),頁183-187。
戴四新。〈論馮夢龍《三言》的道德教化作用〉。《四川畜牧獸醫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頁63-65。
李田意。〈《三言》《二拍》中所見的明代官吏〉。《古今論衡》(民87年10月),頁30-37。
趙維國。〈論馮夢龍的政治理想其對小說文體的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1998年7月),頁29-33。
劉軍華。〈馮夢龍「情教觀」 與《三言》中的女性形象〉。《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1998年3月),頁51-55。
王引萍。〈《三言》因果報應與編撰意圖論析〉。《固原師專學報》第5期(1998年),頁46-48。
李萍。〈風霜刀劍嚴相逼 十娘含恨赴黃泉--論杜十娘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4期 (1998年),頁67-69。
周健自。〈從賤商到重商:論《三言二拍》對傳統觀念的衝擊〉。《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8年),頁31-35。
王桂清。〈馮夢龍的世界觀與《三言》對商人的描寫〉。《學術交流》第1期(1997年),頁114-115。
閻瑋。〈《三言》《二拍》主要男性形象管窺〉。《明清小說研究》03期(1997年), 頁145-156。
涂秀虹。〈從《三言》看馮夢龍的貢獻〉。《明清小說研究》01期(1997年),頁1 02-113。
趙永建。〈論馮夢龍《三言》的編輯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1997年),頁94-97。
卓連營。〈馮夢龍中期通俗文學思想略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7月),頁60-65。
王桂清。〈略述《三言》中商人的婚姻和家庭〉。《學術交流》第1期(1996年),頁51-53。
朱全福。〈論《三言》、《二拍》中的商賈之道〉。《明清小說研究》04期(1996年), 頁119-128。
金榮華。〈馮夢龍〈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試探〉。《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1996年6月),頁107-108。
高洪鈞。〈馮夢龍家世探秘〉。《明清小說研究》01期(1996年),頁137-141。
黃煥新。〈從《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婦女觀〉。《天中學刊》第10卷(1995年9月),頁11-12。
賈利亞。〈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識的衝突與融合--馮夢龍《三言」》之本來面貌說要〉。《黃岡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1995年5月),頁38-45。
傅承洲。〈馮夢龍與明代哲學思潮〉。《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87-90。
鄭冠榮。〈《三言》的三篇故事看明代的娼妓〉。《史化》(民83年6月),頁72-75。
周廣秀。〈《三言》人物性格的複合之美〉。《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月),頁37-39。
鄭利華。〈士商關係嬗變:明代中期社會文化型態變更的一個側面〉。《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64-70。
薛麗雲。〈馮夢龍對小說理論中「虛」「實」觀的繼承與發展〉。《雲南民族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月),頁80-85。
陶青。〈馮夢龍的政治思想〉。《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4年),頁43-44。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第4期(1994年),頁53-63。
劉鶴岩。〈唐傳奇與《三言》悲劇情節結構之比較〉。《錦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頁78-81。
王建光。〈明代學子的心態及其價值取向的歸宿〉。《史學月刊》第2期(1994年), 頁36-40。
沈金浩。〈論明代文學的演進軌跡、內容結構及其成因〉。《廣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頁37-44。
胡凡。〈明代的佞幸與明代社會〉。《北方論叢》第2期(1994年),頁89-94。
詹丹。〈馮夢龍的情學觀─馮夢龍啟蒙主義思想片論之一〉。《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頁78-82。
符之珍。〈試論馮夢龍小說對宋明理學的否定〉。《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1994年),頁85-90。
楊子怡。〈借男女之真情 發名教之偽藥─從《三言》愛情、婚姻題材看明代世俗之真情〉。《婁底師專學報》第1期 (1994年),頁13-20。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民82年12月),頁237-250。
(二)學位論文
劉淑娟。〈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3年6月。
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3年6月。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3年6月。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月6月。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92年6月。
林艾齡。〈《智囊補》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6月。
林陳萍。〈《聊齋誌異》婚戀故事中的士子形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1月。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91年6月。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8年6月。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年6月。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5月。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6月。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12月。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6月。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6月。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年6月。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6月。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5 月。
郭靜薇。〈《三言》訟獄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年5月。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5月。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1年5月。
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