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卜慧文
PU, HUIWEN
Thesis Title: 《三言》中的命
The Destiny in “Sanyan”
Advisor: 李志宏
Li, Chi-Hung
Committee: 胡衍南 林偉淑
Approval Date: 2021/07/02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21
Academic Year: 10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31
Keywords (in Chinese): 《三言》
Keywords (in English): “Sanyan”, destiny, time, fortune, fate
Research Methods: 歷史研究法敘事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04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194Downloads: 12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文以《三言》為研究文本,探討《三言》中的「命」。小說的寫定者透過作品,將特定的思想主題,透過設計過的小說情節、人物特點、寫作技巧等一一呈現,《三言》中的文本共計有一百二十篇,其中小說內容所包含的主題相當繁雜,歷來研究者多將研究重點置放在小說人物的角色分析,或是情節的解釋與闡述,針對蘊藏在小說背後的思想主題,以及其所展現的世界觀較未深入探討。筆者在深入研讀《三言》過後,發現在不同的篇章當中,有一核心概念貫穿其中。本論文的書寫,試圖整理出《三言》中「命」的樣貌,並總結出《三言》中的「命」的真正意涵。馮夢龍透過「時、運、緣」三個面向,來呈現出其對於「命」的看法。在中國文化中,「時、運、緣」三者的意義繁雜,不同的思想家或是宗教都提出了不盡相同的解釋,在不同朝代中的發展也不盡相同,而在《三言》中,「時」是「時機」,「運」是「氣運」,「緣」是「偶然」,三者皆與「命」有密切的關聯,「命」的哲學內涵玄妙難解,馮夢龍面對話本小說的讀者主要為庶民的事實,該如何確實的將其所欲傳達的道德準則傳達給讀者?「時、運、緣」三者在命運故事中的獨特地位將可給予解答。筆者以《三言》為研究對象,從「時、運、緣」三個面向切入,首先爬梳在中國文化中,「時、運、緣」三者的原始義以及衍生義,接著再深入分析文本,探討《三言》中的「時、運、緣」所呈現出的類型表現、藝術表現、文化意蘊,最終歸結出馮夢龍《三言》中的「命」的終極意義。

    This master’s thesis discusses the novel“Sanyan,” and the “destiny” in“Sanyan”.There ar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stories in the novel. The writer tried to tell readers the novel’s ideology theme through his work, plots, characters, and writing skill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rs discussing the plots and the characters, but only few discussing its ideology theme. After I closely read the novel“Sanyan,” I find out that many stories in “Sanyan” are related to the “destiny”. In this thesis, I will analyze the stories based on three directions of“time,”“fortune,”“fate,” to find ou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destiny”in“Sany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7 一、傳統文化中「命觀」研究 7 二、通俗小說「命觀」研究 11 三、《三言》思想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第二章 時與命 21 第一節 傳統文化中的「時」 21 一、「時」的原始義 21 二、「時」的衍生義 24 第二節 《三言》中「時」的類型表現 30 一、一展文采──文人發跡 32 二、逐鹿中原──武人發跡 36 第三節 《三言》中「時」的藝術表現 38 一、夢境隱喻 39 二、術士預言 41 三、神人相助、異物為徵 44 第四節 《三言》中「時」的文化意蘊 46 第三章 運與命 53 第一節 傳統文化中的「運」 53 一、「運」的原始義 53 二、「運」的衍生義 55 第二節 《三言》中「運」的類型表現 62 一、運勢轉變──心想事成 64 二、改運妙方──行善修德 69 第三節 《三言》中「運」的藝術表現 73 一、反差對比 73 二、誇張敘述 77 第四節 《三言》中「運」的文化意蘊 79 第四章 緣與命 85 第一節 傳統文化中的「緣」 85 一、「緣」的原始義 85 二、「緣」的衍生義 88 第二節 《三言》中「緣」的類型表現 92 一、果報輪迴:善報、惡報 93 二、姻緣天定:良緣、孽緣 98 第三節 《三言》中「緣」的藝術表現 101 一、敘述者告誡 101 二、異界相戀 103 第四節 《三言》中「緣」的文化意蘊 106 第五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三言》中的「時、運、緣」樣貌 114 第二節 《三言》中所呈現的「命」 117 參考書目 122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先秦)冀昀〔現代〕編:《尚書》(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先秦)陳顯微撰:《文始真經言外經旨》(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春秋)孔鮒撰:《孔叢子》(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春秋)管仲撰,吳文濤、張善良〔現代〕編:《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春秋)孫武撰,趙國華(現代)注:《孫子兵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春秋末至戰國)墨翟撰,朱越利〔現代〕校點:《墨子》(瀋陽:遼寧出版社,1997
    年)。
    (戰國)陳鼓應〔現代〕注:《莊子今注今譯》(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戰國)王逸章句、劉向編集:《楚辭》(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戰國)徐朝華〔現代〕注:《爾雅今注》(臺北: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
    (戰國)姜太公撰,盛冬鈴譯註:《六韜譯註》(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戰國)韓非著,馮克利〔現代〕譯注:《中國古代哲學卷.韓非子(上)》(濟南:山
    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戰國)荊門市博物館〔現代〕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戰國)戴聖編,錢玄等著:《禮記下》(湖南:岳麓書社,2001年)。
    (戰國)呂不韋編,任明、倉明〔現代〕譯注:《呂氏春秋》(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1年)。
    (戰國)莊子著:《莊子》(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戰國)公孫龍著:《公孫龍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漢)王充著:《論衡(上)》(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4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冊(卷一至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著:《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韓嬰:《韓詩外傳》(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十九至五十九)(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漢)荀悅撰:《申鑑》(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宋)范曄:《後漢書》第一冊(卷一至卷十)(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梁)蕭統:《文選》下冊 (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百藥撰,陳勇等標點:《北齊書》(長春:吉林出版社,1995年)。
    (宋)朱熹注:《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現代〕校點:《欒城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年)。
    (明)徐弘祖著、朱惠榮等譯註:《徐霞客遊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2020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2018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2019年)。
    (清)曹雪芹撰,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0年)。
    古本小說集成委員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臺北:中華書局,1960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1984年)。
    王邦雄:《緣與命》(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王邦雄:《再論緣與命》(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探討》(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4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臺北:吳氏圖書,1994年)。
    王鵬令:《時──空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春桂、劉炳澤:《中國通俗小說概論》(新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
    加迪著,鄭樂平、胡建平譯:《文化與時間》(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包雅筠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1991年)。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臺北:臺灣佛教月刊社,1961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李約瑟:《李約瑟文集》(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李烈炎:《時空學說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富華、馮佐哲:《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呂紹綱易學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季季編:《說夢》(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周桂鈿:《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著:《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姜一涵著:《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201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容肇祖等著:《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世雄、陳荷清:《人類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探討》(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89年)。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拱:《王充思想評論》(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說》(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善文、黃壽棋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馮禹:《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傅亞庶:《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霖等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楊超等著:《文史哲叢刊》第1輯(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趙杏根:《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齊凌:《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劉勇強:《明清小說論叢》第4輯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魯德才:《中國古代小說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鄭明娳總編輯;簡政珍等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
    劉松來:《中華傳世經典閱讀.詩經》(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倩:《通俗小說與大眾文化精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1997年)。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素書文教基金會,2001年)。
    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薛茂松:《佛光普照》(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聶付定:《馮夢龍研究》(臺北:學林出版社,2002年)。
    譚嘉定編:《三言兩拍資料》(臺北:民主出版社,1983年) 。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二)、期刊論文
    丁為祥:〈命與天命:儒家天人關係的雙重視角〉,《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
    期,2007年11月。
    王邦雄:〈談天說命〉,《婦女雜誌》第158期,1981年11月。
    王引萍:〈論《三言》中的因果報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1
    期,1989年6月。
    王引萍:〈《三言》因果報應與編撰意圖論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1998年10月。
    王言鋒:〈以意外和機遇構建的富貴之夢──論市民暴富心理與晚明白話短篇
    小說中的發跡變泰故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2005年10月。
    王穎:〈論三言二拍中「夢」的型態與藝術功能〉,《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7年第2期,2007年5月。
    王海萍:〈明清小說中的緣意識〉,《才智》2014年第2期,2014年1月。
    王晴慧:〈符號詮解與文本接受─論明清白蛇女符旨意蘊及隱諭的女教思想〉,《興大人文學報》第60期,2018年3月。
    王維:〈王充《論衡》中「命」的意蘊及其當代價值〉,《理論觀察》2020年第1
    期,2020年1月。
    古添洪:〈中西比較文學:範疇、方法、精神的初探〉,《中外文學》第7卷第11期,1979年4月。
    向志柱、陳兮:〈「果報」觀念和邏輯與《三言》的故事〉,《學海》2003年第2期,2003年2月。
    艾君:〈二十四節氣的內涵以及文化傳承價值〉,《工會博覽》2019年第35期,2019年12月。
    李景濚:〈李康運命論的風格〉,《中國語文》第66卷第2期,1990年2月。
    杜景華:〈《紅樓夢》裡的命運圖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第4期,1992年12月。
    吳波:〈論因果觀念與明清小說創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1995年8月。
    呂祝義:〈中國人的命運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93期,1995年11月。
    李健秋:〈從史傳與傳說中走出的文學──論古代發跡變泰故事的文本流變〉,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2006年4月。
    肖烽、葉春林:〈論《三言》、《二拍》中的道教倫理〉,《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
    李維:〈論《三言》、《二拍》否極泰來的角色扮演及審美特質〉,《江漢論壇》2007年第6期,2007年6月。
    李桂奎:〈「天時」觀念與明清小說的敘事機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
    肖雁、孫熙國:〈「德」的本義及其倫理和哲學意蘊的確立〉,《理論學刊》總第222期,2012年8月。
    李志宏:〈「話本」與「演義」的關係:以《古今小說》敘為討論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6月。
    李麗君:〈淺談孔子「命」的思想及其對人生的啟迪〉,《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
    報》第26卷第3期,2013年5月。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12月。
    吳信德、吳盧麗惠:〈《緣》與《命》關係之探討〉,《問哲》2017年第1期,2017年1月。
    李迪琛、金樹人:〈緣的特性及其對生涯發展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50卷
    2期,2018年12月。
    肖俊毅:〈論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的天命史觀〉,《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3期,2020年3月。
    金明求:〈《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001年3月。
    周廣秀:〈論《三言》中的夢〉,《明清小說研究》66期,2002年4月。
    林啟屏:〈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合」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鵝湖學誌》第31期,2003年12月。
    周玉慧、張思嘉:〈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1期,2004
    年6月。
    苑坪玉:〈馮夢龍與「老門生」〉,《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01期,1985年1月。
    侯艷芳:〈宗教之天與老莊之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8卷第6期,2008年11月。
    施穗鈺:〈知機察變,體道安命--漢晉士人對「知命」與「安身」的詮釋及實
    踐〉,《先秦兩漢學術》第21期,2014年3月。
    徐欣玶:〈華人互動關係中的緣分運作及其心理適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
    第37期,2012年6月。
    孫景龍:〈通權達變,否極泰來──《周易.否》經傳文字解讀〉,《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2期,2016年5月。
    張永雋:〈命理與義理〉,《哲學雜誌季刊》第3期,1993年1月。
    陳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
    第2期,1996年6月。
    張祥龍:〈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時觀〉,《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1999年3月。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11期,2011年11月。
    崔宜明:〈命運觀念的起源與理性內涵〉,《中國哲學史》第3期,1996年8月。
    陳遼:〈從《三言》看馮夢龍的儒釋道思想特徵〉,《社會科學研究》1987年第
    6期,1987年12月。
    連劭名:〈釋時、示、命〉,《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04年12月。
    連劭名:〈《周易》中的命與情〉,《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0
    年10月。
    陳少明:〈儒家的歷史形上觀─以時、名、命為例〉,《宗教與哲學》2013年00
    期,2013年4月。
    張磊:〈孔子、莊子哲學中「命」之異同〉,《懷化學院學報》第36卷第7期,
    2017年7月。
    梁君:〈傳統儒家生命智慧的當代價值〉,《學理論》2019年第10期,2019年10
    月。
    陳金海:〈孟子的命運說及其君子修養觀念〉,《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6卷第1期,2020年3月。
    張峰屺:〈「氣命」論基礎上的王充思想〉,《文學遺產》2020年第4期,2020年7月。
    黃慶萱:〈周易時觀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1989年2月。
    越建東、釋如碩:〈別理隨緣的再探討〉,《鵝湖月刊》第503期,2017年5月。
    越建東、釋如碩:〈別理隨緣的再探討(下)〉,《鵝湖月刊》第504期,2017年6月。
    楊國樞:〈緣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11期,1982年11月。
    楊國祥:〈一代名臣屬酒人──論《三言》中發跡變泰的故事〉,《社會科學戰線》
    第1期,1986年5月。
    雷淑娟:〈說「命」〉,《學術交流》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葉光輝:〈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2期,2004年12月。
    楊宗紅:〈明清話本小說中的善惡報應與和諧社會的建構〉,《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
    詹筱芸:〈從《三言二拍》夢境看晚明社會文化〉,《史苑》第70卷,2010年7月。
    楊成靖:〈近十年以來《三言》、《二拍》研究綜述〉,《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9期,2011年9月。
    楊永漢:〈《三言》與明代因果報應觀念〉,《新亞論叢》第17卷,2016年12月。
    楊永漢:〈《三言》與輪回觀念〉,《新亞論叢》第19卷,2018年12月。
    鄔可晶:〈孔子與天命〉,《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36期,2019年4月。
    廖彩真:〈明清婚姻生活百態─由《醒世姻緣傳》看夫妻關係〉,《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
    廖育菁:〈論報應觀在馮夢龍小說中的意義──以〈《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
    《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
    蔡仁厚:〈孔子思想中的「義」「命」觀念〉,《孔孟月刊》第10卷第4期,1971
    年12月。
    蔡仁厚:〈論語「義、命」觀念之疏導〉,《中國文化月刊》第32期,1982年6
    月。
    蔡仁厚:〈孔子論性與天道〉,《文藝復興月刊》第135期,1982年9月。
    歐陽健:〈《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主題新說〉,《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1985年5月。
    劉興漢:〈「因果報應」與中國話本小說觀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
    潘承玉:〈論宋元明小說、戲曲發跡變泰題材的流變及其文化意蘊〉,《复旦學
    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1997年11月。
    劉坤生:〈論「否極泰來」的真意和價值〉,《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1999年8月。
    劉錦賢:〈知命、安命與立命〉,《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論文集》,2002年
    11月。
    劉輝:〈先秦儒家哲學中「德」的基本內涵闡釋〉,《北方論叢》總第199期,2006年9月。
    劉峻杉:〈連接「道」與「人」的橋梁─老子「天德觀」思想及其德育價值〉,《教育學報》2012年第1期,2012年2月。
    劉鶴丹:〈自覺於規矩──由「從心所欲,不逾矩」看孔子的自由觀〉,《孔子研究》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
    賴信宏:〈幸福的寓言──論《三言》所見「志誠者」的生命質性〉,《政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15年6月。
    蕭平:〈時命、理法與自然—─《鶡冠子》中的自然觀念探析〉,《人文雜誌》2020年第2期,2020年3月。
    謝君直:〈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所蘊含的義命問題〉,《東吳哲學學報》第15期,2007年2月。
    韓傳強:〈孔子對儒家「終極關懷」的奠基─以《論語》論「命」為例〉,《學
    術論壇》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
    關健英:〈天命的糾纏與人文的覺醒──周人「德」的內涵及其思想邏輯〉,《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2期,2014年3月。
    羅祥相:〈「達命」還是「安命」?—莊子「命」論精神新探〉,《中國哲學史》
    2016年第1期,2016年2月。

    (三)、學位論文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6年。
    王芊月:《三言果報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劍:《先秦儒家義德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付震震:《〈三言〉、〈二拍〉發跡變泰作品研究》,陝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任培兵:《宋元話本小說因緣主題研究》,海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林珊玟:《宋元話本小說的時間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
    林淑蕙:《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命運觀研究──以命運與角色之互動及其教化功
    能為考察點》,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尚丹:《〈三言〉發跡變泰題材類型初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秀婷:《知音難尋:〈三言〉中的文人認同與想像》,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咸恩先:《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柳志傑:《〈三言〉評點教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欣玶:《華人社會關係互動中的緣觀認知運作歷程與因應動作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張瑞芬:《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許懿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許雪珠:《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初探》,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麗姿:《「命定姻緣觀」傳奇小說的研究-以神定、夢定、虎定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佩琳:《〈三言〉敘事藝術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思穎:《〈周易〉與〈四書〉「時」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14年。
    陳世昀:《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命運敘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馮翠貞:《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喻雪芹:《試解讀〈警世通言〉中的誠信觀》,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葉淑茵:《王充命運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趙淑敏:《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純婷:《三言貞節觀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劉宇恒:《試論〈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類型中的人物群像》,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鳳書:《結縭之親,命固前定-唐代姻緣命定說的形成與發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爽:《〈三言〉發跡變泰類作品研究》,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劉雯詩:《〈莊子〉「安命」思想的倫理向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劉永中:《魏晉南朝命運觀:儒釋道三家的理論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劉柏正:《讀史與述事:馮夢龍作品之歷史意識與政治關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