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珊 Chen, Hui-Shan |
---|---|
論文名稱: |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 A Probe into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湯仁燕
Tang, Ren-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創意教學 、課程規劃 、實踐歷程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planning, practical proces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73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之實踐歷程。研究目的有三:探討國中 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的規劃與實施歷程。分析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 程中的學習改變。省思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的教師成長。
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九年群班,共 28 人,使用個案研究法。研究者 發揮個人創意巧思,針對創意教學探討的五向度「創意教學理念」、「全方位的課 程設計」、「變化的教學方法」、「多元的評量方式」、「創新的班級經營」規劃理化 課程並實施教學,教學內容為直線運動、力與運動兩單元,共 25 堂課,歷經三 個月。透過教師教學省思日誌、學生理化學習日誌、各式文件、問卷量表等,搜 集質與量的資料,再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參照探討創意教學的五向度,教師做課程整體規劃與實施。
(一)教學理念:研究者受個人的求學經驗、教學經驗、生活經驗、教學環境轉
變等因素的影響,轉換後的教學理念為注重團體互動而非個人競爭、注重學 習過程而非知識結果、注重能力培養而非考卷分數、注重知識活用而非記憶 知識。
(二)課程設計:研究者基於前述的教學理念,並將學生的先備經驗、背景與知 識納入學習考量,以及考量各章節的教學目標與創意教學目標,配合課本習 作、影片、自編講義、學習單及生活材料等教學資源做全方位的規劃。
(三)教學方法:彈性實施提問法、小組討論法、自主學習法、腦力激盪法、動 手做科學等教學方法與活動。
(四)評量方式:實施開書考試、實作評量、自我及同儕評量、學習歷程的記錄 批閱等多種評量方式,採用等第制的評分方式為主。
(五)班級經營:研究者營造自由開放、討論學習的班級氣氛,關注每一位學生 的學習狀況,以建立互信的師生關係。
貳、創意教學實施後,學生的學習改變有:
(一)改變學生的課程參與經驗,提升學生彼此間的團體互動與課程投入度,並
活化其思考。
(二)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批判思考與分析歸納能力進步最多,其次為問題
解決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設計實驗與數據處理能力進步最少。
(三)創意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任務興趣最高,接著依序為實現興
趣、潛在興趣、文本興趣,最低為知識興趣。 (四)創意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降低外在動機,將學習的目地轉為提升
自己而非追求成績。
(五)教師實施創意教學,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能維持其水準。
参、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教師遭遇的困境有:學生過往對理化的負面印象影響、
討論課程變聊天課程、課程進度來不及等困境並提出解決的策略。
肆、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教師的省思與成長有:教師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學習、 重視家長日和家長溝通的機會、利用教學回饋表檢核自己的教學等的省思,從中獲得的成長有課程設計能力的提升、累積福樂經驗、分享並感染其他教 師的喜悅等,支持教師持續學習,提升實施創意教學的動力。
本研究亦說明課程方案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供未來相關的教師和研究人員 參考,並對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創意教學、課程規劃、實踐歷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hree fold: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Analysis of students’ learning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Thinking teacher’s growth during creative teaching practice.
The Object of study is ninth grade group class in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28 people,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Researchers play to play personal creative ingenuity, for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Crea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ll-round curriculum design",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innovative class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linear movement, force and movement of two units a total of 25 classes, after three months. Through the teacher teaching-thinking log, students physics and chemistry learning log, all kin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scale, etc., to coll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n data col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do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with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A)Teaching philosophy: the researchers by pers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experience,life experience, teaching environment.Change the role of the factors, the conversion of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focus on group interaction rather than individual competi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knowledge results, focus on capacity training rather than test scores, pay attention to knowledge rather than memory knowledge.
(B)Curriculum design: the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first experience, background and knowledge.Knowledge into the study considerations, and consider the chapters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reativ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textbooks, film, self-made lectures, learning and living materials and other teaching resources to do all-round planning.
(C)Teaching methods: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ing method, group
discussion law, autonomous learning method, brainstorming method, hands to do
science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vities.
(D)Assessment methods: the open book exam, the actual assessment, 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learning history of the record ,approval and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the use of the scoring method is grade point average.
(E)Clas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ers create a free and open discussion of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focus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mutual trus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After t creative teaching , the student's learning changes are:
(A)Creative teaching can chang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experience in the
curriculum,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course participation,
and activate its thinking.
(B)Creative teaching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take, and the ability to
criticize and analyze the induction ability is the most, followed by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sign experi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C)Crea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ith the highest interest in the task, followed by achieve, potential, text, and interest for knowledge.
(D)Crea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reduce external motivation,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to upgrade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he pursuit of performance.
(E) teachers to implement creative teaching,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maintain its level.
3,The particip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 teachers encounter students in the past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negative impression,discussion class become chatroom, students worry the course progress...teacher have trouble and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strategy.
4,The particip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the teacher's thinking and growth are: Teachers believe that every child can learn, pay attention to the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on parents’ day, use the teaching feedback form to check their own teaching, from which the teachers can learn, The growth of the curriculum has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ed and infected with the joy of other teachers to support teachers to continue to learn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motivation.
The study also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future reference by relevant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instructo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planning, practical process
中文部分
天下遠見(2009)。遠見創意教養;教出創造力特刊。臺北市:編者。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中、鄭英耀(2000)。創造力發展量表之編製與試題反應分析。測驗年刊,
47(1),153-173。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心玫(2009)。幼稚園園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王金國(2000)。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王秀玲、林新發、康翰文、梁玟燁、蔡麗華(2008)。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
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9,23-56。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池彩卿(2009)。創意教學提升國中生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以理化科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何東興(2005)。國二學生理化學習焦慮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嬪、吳靜吉、楊潔欣、程蕙瑤、蔡淑敏(2004)。玩興與創造力、工作表現之
關係。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創造力計畫跨領域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
412-427),臺北市。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1-9。
吳宗立(1999)。學校教育的教學與輔導策略。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吳英長(1996)。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高雄:復文圖書出
版社。
吳武典、陳昭儀(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劃(三)我國
中等教育階段創造力政策規劃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吳柳儀(2006)。教師創意教學之剖析。臺東特教,23,17-21。
吳若芬(2010)。影響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學系,彰化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
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靜吉(2004)。臺灣創造力教育實施現況。臺北市:教育部。
李以璐(2015)。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俊湖(2001)。課程統整概念與實例。研習資訊,18(4),1-6。
杜明城(譯)(1999)。Csiksentmihalyi, M著。創造力(Creativity)。臺北市:遠
流。
沈翠蓮(2005a)。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沈翠蓮(2005b)。創意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8(3),
55-71。
林玉苹(2006)。結合網路遊戲式形成性評量與開書考試策略對高二學生數學學
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彰化市。
林佩芝(譯)(1997)。Howard Garden著。創造心靈:七位大師創造力剖析(Creating
Mind)。臺北市:牛頓。
林欣穎(2012)。數學科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林青雅(2010)。運用創意教學提升國中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偉文(2006a)。樂在其中的創意教師: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福樂經驗與創意教
學之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11-128。
林偉文(2006b)。學校創意守門人對創意教學及創造力培育態度與教師創意教學
之關係。教育學刊,27,69-92。
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
研究雙月刊,100,53-74。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淑菁(2003)。科學活動推廣現況之個案研究-街頭物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高雄市。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
式之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碧芳、趙長寧、邱皓政(2010)。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效能與內在動機模式之
檢驗-一項中介效果的驗證。創造學刊,1(1),65-92。
林耀榮、林國楨、劉秀嫚(2009,11月)。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教師創造力教學
行為關係之研究。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創造力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3-280),彰化市。
邱珍琬(2001)。創意教學-理論與想法。國民教育研究,5,1-7。
邱韻如(2006,12月)。從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迷思概念探討教學上的一些問
題。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中華民國第 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頁397-408),彰化市。
姜敏琳(2011)。「七巧板創意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取向、學習自我
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屏東市。
洪久賢、洪榮昭、林麗娟、蔡長艷(2007)。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
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師大學報,52(2),49-71。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唐維璘(2014)。國中英語多元智能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徐久雅(2008)。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屏東市。
徐毅穎(2002)。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關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希均(主編)(2000)。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市:天下文化。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
高博銓(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
高毓婷(2001)。多元評量對國中數學學習的影響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雨霖(2008)。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張雨霖(2016)。從「教創意.適性學」到「適性教.學創意」。中等教育季刊,
67(1),36-55。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梁雲霞(譯)(2002)。原作:S. Tishman, D. N. Perkins, & E. Jay著。思考的教室:
策略與應用(The thinking classroom)。臺北市:遠流。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育
研究,14(4),171-206。
莊鈺敏(2013)。應用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對八年級生自主動機改變之行動研究-
以泰戈爾的《漂鳥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許佩玲(2015)。Moodle線上同儕評量可信嗎?亞東學報,35,63-76。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著。如
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臺北市:心理。
陳木金、蘇芳嬅、邱馨儀(2010)。國民小學教師創新班級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
創造學刊,1(2),17-42。
陳玉樹、李孟修(2008)。思考風格對創新行為模式調節效果之研究。αβγ量
化研究學刊,2(1),98 - 125。
陳玉樹、姜雅玲(2015)。初任教師創意教學角色認定檢證之縱貫研究:認定控
制理論的觀點。課程與教學,18(1),147-179。
陳玉樹、郭銘茜(2013)。四向度成就目標對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創意自
我效能的中介效果與團隊學習行為的跨層級調節效果檢定。教育科學研究期
刊,58(3) , 85-120。
陳治豪(2015)。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
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陳美如(2014)。國中三年級數學創意教學成效之研究-從生活情境中學數學(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陳俊雄(2005)。國二科學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1995)。J. Piirto者。瞭解創意人(Understanding Those
Who Create)。臺北市:心理。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
97-111。
陳慧英(2012)。摺紙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陳蕙芬(2015)。創意、創新與創業課程在教育領域之實踐與反思。國民教育,
55(1),61-67。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霞鄢(2004)。國小資優班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月紅(2011)。跨學科教師發展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測驗與評量,7(4),
201-236。
曾兆興(2012)。國小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
育月刊,223,2-20。
程炳林(2003)。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8(1),15-40。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
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婉青(2017)。心智圖法對國中七年級生國語文學習成就及寫作能力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黃琪雯(2006)。創意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楊振富(譯)(2002)。Peter M.Senge者。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Schools
That Learn)。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榮祥(1979a)。戴爾的「經驗塔」—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上)。科學教育,
25,9-13。
楊榮祥(1979b)。戴爾的「經驗塔」—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下)。科學教育,
26,8-13。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
量表編製。師大學報,45(2),39-63。
葉俐君(2009)。影片引導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和情緒表現之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刊,
100,117-124。
鄒玉鈿(2011)。「探究式創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領域學習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
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新竹市。
蔡承志(譯)(2010)。Tony Buzan著。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The Buzan Study Skills
Handbook)。臺北市:商周。
鄭依琳(2004)。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英耀、王文中(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研
究,15,163-189。
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53(1),
61-85。
蕭佳純(2011)。學校創新氣氛、教師內在動機與教師創意教學表現關聯之研究:
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4),85-125。
蕭佳純(2015)。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
中介效果的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85-115。
蕭佳純(2016)。教師創意教學發展之縱貫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1),
63-90。
蕭佳純、王佩雯(2016)。創意角色認定、工作動機及創造力教學技巧與創意教
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85-211。
鍾欣男(2015)。我國技術型高中機械科學生創造性人格特質及教師創造力教學
對學生技術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博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鍾舒萍(2008)。臺中市國中教師教學動機、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簡茂發(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市:財團法人李連
教育基金會。
簡慕貞(2015)。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公民科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臺北市。
魏汎百(2011)。一位科學教師創意教學歷程的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羅玲妃(譯)(1998)。Barry Buzan&Tony Buzan著。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The
Mind Map Book-Radiand Thinking)。臺北市:一智。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臺北市:師大書苑。
譚筱薇(2009)。參與評鑑之教師其創意教學認知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鐘建坪、蔡鎮名(2005)。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的教學。師友月刊, 451,28-29。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1983).The social psyc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Springger-Verlag.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 123-167.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Barnett, L. A. (2007). The nature of playfulness in young adul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4), 949-958.
Cropley, A.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UK: Kogan Page.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New York,NY: Harper Collins
Edmondson, A. (1999).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2), 350-383.
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March 6, 2011). Creative teaching.[ERIC Thesaurus].
Isaksen, S. G. & Mardock, M. C. (1993). The emergence of a discipline: Issue an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 M. C. Mardock, R. L. Firestien, & D. J. Treffinger (Ed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zing creativity: The emergence of discipline (pp 13-47). Norwood, NJ: Ablex.
McEvoy,A,&Welker,R (2000). Antisocial andschoolclimat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 8(3), 130-140
McGreevy, A. (1990). Tracking the creative teacher.Momentum, 21(1), 57-59.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ew York,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etrowski,M.J.(2000).Creativity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learning,and thinking.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8(4),304-312.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Sternberg, R.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NY: Cambridge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34, 1-31.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NY: The Free Press.
Wallace, J., & Louden, W. (2000). Teachers’ learning: Stories of science education.Cambridge, MA: Kluwer Academic.
Wellman, Bruce. (1991). Making sceince learning more sceince-like.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159-163,Alexandria, Va: 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in, R. K. (199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