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蕙欣
論文名稱: 社區之參與傳播研究---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為例
指導教授: 胡幼偉
Hu, Yu-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社區傳播社區參與文化產業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文化產業對社區發展的意義,並從社區傳播、居民參與之層面切入,了解社區居民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經由文獻探討,整理社區與社區發展的意涵,了解文化產業的相關概念,再釐清社區傳播與參與傳播的意義,作為研究理論基礎。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同時使用量化的問卷調查與質化的深度訪談,尋求全盤的了解。
    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珍珠社區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因於政府制定「社區總體營造」的大方向,並給予經費補助、輔導,推動,於是民間開始組織團體配合推動,並非百分之百為民眾的自發,而在民間力量方面,大部分由地方菁英來主導,其它在地民眾鮮少參與。
    2.珍珠社區社區發展方向與方式由少數人主導,發展立意良善,但大部分的社區民眾因平日忙於生計,缺乏時間、機會等,並無法參與決定發展方向與方式,對於社區文化產業相關活動的參與也有限。
    3.社區在對外的媒體宣廣上相當成功,但社區媒體的對內的運作效果,卻受到社區居民年齡、教育程度、媒體使用習慣影響,效果有限。
    4.珍珠社區的個案較不適用於「參與傳播」、「民眾草根力量」和「由下而上」參與,但珍珠社區從社區組織出發,推動稻草工藝文化產業,並在社區發展中利用各種傳播管道來推動社區發展和居民參與,這部份仍值得有心著力於社區營造者參考。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二章 文獻檢閱..…………………………………………………….11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發展…………………………………………….……….11 第二節 文化產業…………………………………………………………..…17 第三節 社區參與………………………………………………………….….21 第四節 社區傳播………………………………………………………….….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問卷調查設計……………………………………………………….41 第二節 深度訪談設計……………………………………………………….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49 第一節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文化產業之情形…………………………..49 第二節 珍珠社區居民對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認同和參與情形……..........67 第三節 珍珠社區之社區傳播運作…..………………………………………82 第四節 珍珠社區發展文化產業之成果……………………………..………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5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113 參考文獻………………………………………………………………120 附 錄 表目錄 表2-3-1 各學者對於參與層次之區分…………………………………………….27 表3 – 1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對照表…………………………………………….40 表3-1-1 社區居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與參與情形之測量問項………………….43 表3-1-2 社區居民使用社區傳播形態之測量問項……………………………….44 表3-1-3 社區居民基本資料問項………………………………………………….45 表3-2-1 研究訪談對象一覽表…………………………………………………….47 表4-1-1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品價格表…………………………………………….56表4-1-2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相關活動………………………………….59 表4-2-1 珍珠社區居民對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認同情形…………….67 表4-2-2 珍珠社區居民對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認同情形…………….71 表4-2-3 珍珠社區居民對參與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興趣與時間……………….72 表4-2-4 珍珠社區居民參與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的方式………………………….74 表4-2-5 珍珠社區居民參與稻草工藝文化產業決策過程的情形……………….78 表4-2-6 珍珠社區居民對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發展之「滿意程度」…………….79 表4-3-1 社區居民使用社區傳播媒介了解社區稻草工藝文化產業之情形.........88 表4-3-2 社區居民認為對稻草工藝文化產業來說最重要的社區傳播媒介回答比例………………………………………………………..……………..…91 表4-4-1 珍珠社區人口統計表………………………………………………….…93 表4-4-2 珍珠社區產業年收入...…………………………………………………..94 表4-4-3 珍珠社區工作人員人數及薪資來源……………………………..…..….98 表4-4-4 珍珠社區居民參與發展人數統計表……………………………...……101 表4-4-5 珍珠社區居民是否認為稻草工藝文化產業使其受惠…………...……102 圖目錄 圖1-2-1 珍珠社區地理位置..…………………………………………………….…5 圖1-2-2 珍珠社區居民教育程度統計……………………………………………...6 圖1-2-3 珍珠社區團隊組織………………………………………………………...8 圖2-2-1 產業的文化發現與轉變………………………………………………….19 圖2-4-1 小規模傳播之關係架構………………………………………………….32 圖4-1-1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文化產業發展之經費來源………………………….65 圖4-4-1 珍珠社區居民工作型態百分比………………………………………….96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方永泉(2000)。〈文化工業與文化救贖---阿多諾文化批判觀點及其美學意義〉,崔光宙、林逢祺(編)《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方雅慧(2000)。《家園重建,誰的夢?從災後社區營造,政商競合的重建計畫看災區社區傳播》。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明輝(1993)。〈從網絡關係探討農會信用部之運作---以大雅鄉農會為例〉,《思與言》,31(2):115-140。
    江冠明(1996)。《原住民社區節目發展之研究:從卑南族的參與式傳播談社區傳播發展》。臺北::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成果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光弘(1988)。《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提升》。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芳堯、吳惠文、鍾木華、楊宗孝(編)(1999)。《文建會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執行情形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金銓(198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素馨、蔡淑美(1995)。〈民眾參與在觀光規劃中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1):66-79。
    杜麗文(1996)。《傳播媒體與社區。以台北地區新興廣播電台為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步明薇(1998)。〈社區媒介與社區參與:以參與傳播架構對小功率社區電台所行之評估〉,「一九九八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照真(2002年10月3日)。〈引爆第五權。台灣社區運動風潮探索系列﹝三﹞:文化產業未經省思,淪為買賣〉,《中國時報》,第十三版。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福岳(1998)。〈建構社區傳播的研究概念〉,「輔大傳播研討會」論文。台北,新莊。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阿部南衛(1998)。〈活用文化、人才、景觀資源促進新村社區活性之挑戰---全村之農村公園化〉,「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屏東。
    姜孝慈(1997)。〈免費頻道政策〉,《新聞學研究》,55:40-75。
    施長要(1972)。《台灣農民公共事務消息來源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富峰(1998)。〈社區襲產經營的困境與出路---哈瑪星與旗山的案例初探〉,「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屏東。
    皇甫河旺(1970)。《專業資料傳播的過程---新竹縣五鄉鎮醫生採用新藥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惠(1997)。〈大眾傳播與社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初探〉,「一九九七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張讚國(1976)。《鄉村居民傳播行為與政治參與---一項以后里鄉選民為對象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恩嘉(2002)。《大部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玲(1999)。《龍山村村民對濱南工業區劃設的集體行動之社會基礎分析》。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4年10月6日)。〈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陳其南(1995年2月19日)。〈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陳其南(1997)。〈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中的生成學習觀念〉,《社區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文建會。
    彭博文(2001)。《社區網路。嘯前山莊研究個案》。中正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彭懷恩(1992)。《社會學》。臺北:風雲論壇。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台北:唐山。
    馮建三(1996)。(社區發展與地方媒體。政治修辭、經濟邏輯與文化修辭,競而不合?),蘇蘅(編)《台灣地方新聞》,頁19-34。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Raymond, W. 著﹞
    黃世輝(2000a)。〈文化產業需要另一種思維---社區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勁草社區協力報》,3:7-9。
    黃世輝(2000b),〈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調查:以工作坊方法為例〉,《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頁349-352,台北:文建會。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 http://www.yuntech.edu.tw/~gha/publish/teachers/hwangsh/2002/1/1.htm
    黃松森(1975)。《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眾媒介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78)。《社區報紙之功能及實務》。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研究中心。
    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原書 Olson, M. (1984)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ory of Groups﹞
    潘邦順譯(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McQuail, D.(1989)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城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賴國洲(1986)。〈小規模傳播理論試擬〉,《社區發展季刊》,34:42-51。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1-19。
    慕思勉(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7:4-8。
    魏宏展(1997)。《非營利取向社區媒體做為都市社區傳播與社區發展之可能性研究---以全景社區廣播電台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系學士論文。
    嚴伯和(1998)。《透視地方媒體》。台北:中華日報出版社。
    蘇志誠(1980)。《未來台灣報業發展的方向---有關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新聞組碩士論文。
    蘇昭如(1990)。《影響台灣地區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的觀點》。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rnstein, Sherry R.(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 216-224
    Battern, T. R.(1980).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ben S.(1996).Mobilizing Comm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Servaes,J., Jacobson, T.L. & White, S.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Londan:Sage Production.
    Connor, Desmond M(1988).A New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 77:3, 249-257.
    Doheny - Farina, Maclin ( 1996 ). The Wired Neighborhoo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illery, George A.(199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ollander, E. and Stappers. J.(1992). Community media and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Jankowski, N., Prehn, O. & Stappers, J.(1992). The People's voice: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Europe, (pp.16-26). England:John Libbey.
    Hummon, D. M. (1990). Commplaces: Community Ideology and Identity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lace.
    Jacobson T. L.(1994).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 In White, S., Nair, K.S. & Ascroft, J. (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age Production.
    Jankowski,N., Prehn,O. & Stappers, J.(1992). The People's voice。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Europe. England:John Libbey.
    McQuail, D.(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2nd. Sage Publications.
    Mideley , J.(1986). Industrialization and Welfare: The Case of the Four Little Tigers.
    Newcomb,H.M.(1991)The creation of television drama. In K.B.Jensen & N.W. Jankowski(Eds.), A handbook of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Y:Routledge.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3), 225-238.
    Peruzzo, C.M.K.(1996). Participatory in Communication. In Servaes, J., Jacobson, T. L. & White, S. 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Sage Production.
    Poplin, D. E.(1972).Community: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New York:Mcmillan,Co.
    Servaes, J(1996).Introduction :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Setting. In Servaes,J., Jacobson, T.L. & White, S.A.(Eds.).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Sage Production.
    Stamm, K. R.(1985).Newspaper Use and Community Ties:Toward a Dynamic Theory. 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Thomas, P.(1994).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Philosophical Premises. In White, S., Nair, K. S. & Ascroft, J.(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an:Sage Production.
    White, S. , Nair, K. S. & Ascroft, J.(1994)(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Working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age Production.
    Wimmer, R.D., & Dominick,J. R.(1991).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Yack, B.(1993). The Problems of a Political Animal: Community, Justice, and Conflict in Aristotelian Political Though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