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韋伶
Wei-Ling Chen
論文名稱: 兩位已婚女性精神障礙者家庭生活調適歷程之敘事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n adjustment process in family life of two married females with mental disorder
指導教授: 林幸台
Lin, Hsin-T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已婚女性精神障礙家庭生活調適歷程敘事研究
英文關鍵詞: married female, mental disorder, family life, adjustment process, narrativ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復元理念與社區復健服務的倡導之下,精神障礙者在家庭及社區的生活漸受重視,個人如何於疾病和家庭生活間自我調適、轉化角色並運用資源,實為復健諮商重要議題。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藉深度訪談探討兩位在婚後罹患精神疾病的女性,重新參與家庭生活之調適歷程。經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後,分別呈現兩位參與者的家庭生活經驗,再進一步歸納統整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研究參與者在其家庭經驗中,個人感知的壓力超出身心負荷範圍,引發精神疾病,角色功能失調,影響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在謀求新的平衡狀態之重組階段,家庭成員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生活與疾病之間,彼此牽引,兩位參與者賦予家庭的意義,存在矛盾性。而患病經驗造就轉機,喚起個人自覺,也帶給家庭生活新的風貌。
    調適歷程中參與者採行角色轉化與生活目標轉變等策略。家庭角色任務的執行上,涵蓋「下修期待」、「解放自我」以及「轉移職責,量力而為」三種。另以「放緩步伐,坦然接受現實」、「自我照護,兼顧內外需求」、以及「攝取知識、自我精進」、「擔任志工,扶助弱勢」方式,進行心態與生活目標的調整。整體生命走向,朝「與自己和解」之路邁進。
    研究亦針對參與者在調適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助力、阻力進行討論。得知個人內在、家庭內部與外在環境的支持均相當重要,而阻力則可能促使病症復發。最後,基於研究結果,就復健諮商服務體系、精障者個人和其家庭,以及對未來研究等面向,提出若干建議。

    With the advocacy of recovery concept an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lives of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y gradually attract more attention. How do individuals make self-adjustment, and role transforming between illness and family life as well as using resources is in fact an important issue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In this study,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re-adaptation process of two female suffering from mental illness after marriage to participate in family life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family life experience of two participants are respectively presented so as to further summarize the finding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n the studies on participants in their family experience, personal perception beyo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load range causes mental illness and role dysfunction, thus affect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entire family system. In the restructuring phase of seek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family member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amily life and disease draw each other; contradictory exists in the significance given by two participants. The illness experience made the turn, evoked personal consciousness, also brought a new style to family life.
    During adjustment process, participants implemented changes in the role of transformation and life goals and other strategies. The performance of family roles covers "Reducing expectations", "Self-liberation" as well as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ies, estimate one's strength before acting". In addition, "Slow down the pace, frankly accept the reality", "Self-care for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ands", "Intake knowledge for self-sophisticated", "served as a volunteer to help disadvantaged" and other approaches for attitude and life goals adjustment. The whole life moves toward the road of "self-reconciliation".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about various aid skills and resistance facing during adjustment process and found that both intrapersonal and family as well as external environment support are quite important, while resistance may induce disease recurrence.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service system,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disorder and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future-oriented researches.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圖次…………………………………………………………………………vi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系統運作與危機………………………………………… 11 第二節 精神障礙者家庭生活之現況與困境………………………… 23 第三節 精障者家庭生活重建的優勢與助力…………………………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 51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57 第三節 研究程序……………………………………………………… 62 第四節 文本蒐集與分析……………………………………………… 65 第五節 研究規準與倫理………………………………………………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5 第一節 白馬上不是王子,城堡裡沒有公主─銀子的故事………… 75 第二節 異地生根,跨海飄遊─小梅的故事…………………………122 第五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167 第一節 鬆脫家鎖、退步原來是向前…………………………………167 第二節 負殼共生,締創鮮活時空……………………………………177 第三節 綜合討論………………………………………………………1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05 第一節 結論……………………………………………………………205 第二節 研究反思………………………………………………………2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215 參考書目………………………………………………………………… 222 附錄……………………………………………………………………… 228 附錄一 研究參與邀請函暨同意書 ………………………………… 228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230 附錄三 訪談紀錄表 ………………………………………………… 231 附錄四 研究檢核函 ………………………………………………… 232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與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臺北:心理。
    王怡樺(2006)。女性精神分裂症病患之母職經驗及其社會支持情形之初
    探。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
    王瑩、李建明(2012)。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神經症患者家庭功能研究。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02), pp.161-164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著:Riessman, C. K., 1993)。臺北市:五南。
    王育瑜(2011)。「中途障礙」的概念內涵與障礙事件對個體及家庭之衝擊:南投縣服務提供者觀點的探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2),185-234。
    王順民(2007)。生命歷程與家庭福利。臺北市:洪葉文化。
    內政部(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臺北市:內
    政部。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5)。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1891
    孔繁鍾、孔繁錦(1996)。DSM-IV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市:合記圖書。
    行政院研考會(1995)。精神病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
    考核委員會編印。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著:Michele L. Crossley)。嘉義:濤石。
    沈立明(2006)。慢性精神病患面對婚姻心路歷程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臺北。
    沈志仁、張素鳳(1991)。精神病患家屬的壓力源、應對策略與健康狀況—時間序列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2),103-123。
    沈秀貞(2007)。淺論雙薪家庭之社會支持、夫妻婚姻係與親子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61。
    李明濱(2000)。實用精神醫學。台北:台大醫學院。
    李家琦(2007)。自閉兒母親的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臺北。
    李道中(2011年3月7日)。談精神病患的結婚問題。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7/n3190241.htm
    李建德、柯乃熒、徐畢卿(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180-188。
    周文君、周妙純、賴秀雯(2004)。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青少年子女的行為問題。台灣精神醫學,17(3),198-204。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原著:Boss, Pauline)。臺北市:桂冠。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1-29。
    易之新(譯)(2007)。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原著:
    J. Freedman & G. Combs, 1996)。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美玲、熊秉筌、林淑蓉、胡海國(2003)。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因應策略。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49-69。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輔銜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著: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 Tamar Zilber)。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原著:Patton, M. Q., 2002)。嘉義市:濤石。
    吳淑玲(2000)。精神分裂病患者擇偶行為與婚姻狀況。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臺中。
    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華騰文化。
    吳麗英(2007)。身心障礙者家庭壓力與調適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2。
    范珈維、張彧、潘璦琬(2007)。精障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61-71。
    施彥卿(2009)。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精神障礙者的自我概念-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臺南。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書局。
    侯淑英(2001)。精神分裂病患者生活品質及主要照顧者負荷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高雄。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家庭社會學(原著:John Muncie、
    Margaret Wetherell、Mary Langan、Rudi Dallos、Allan Cochrane)。臺北市:韋伯文化。
    徐一瑱(1997)。精神分裂病患者自覺之性問題與求助行為。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許育光(2000)。敘事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文耀、戴傳文(1991)。社區居民與病患家屬對精神病患態度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1),35-48。
    張文祿(2004年9月2日):精神病患娶外籍新娘問題多,患者企圖自殺案例增多。大紀元新聞。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9/2/n648087.htm
    陳秋瑩、許世寬、陳朝灶、賴俊雄(1996)門診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的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2),153-161。
    陸雪芬(2008)。精神分裂症病患與家庭成員面臨疾病遺傳不確定情境之生活經驗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臺北。
    曹常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梅黎晞(2006)。精神分裂症病患對家庭維繫的衝擊─從配偶角度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康翠萍(1999)。未婚精神病患及其主要照顧者對精神病患結婚態度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88年研究計畫,未發表。
    唐宜楨、吳慧菁(2008)。精神疾患污名化與去污名化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6(3),175-196。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鄔佩麗(2009)。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臺北市:學富。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著:Norman Goodman, 1994)。臺北市:桂冠。
    楊志偉、陳泰瑞、馮文瑋、曾定強、張雅雯(2005)。常見的疾病污名化之影響。台灣醫學,9(6),814-817。
    楊連謙、董秀珠(1997)。結構:策略取向家庭治療。臺北市:心理。
    楊連謙、董秀珠(2002)。精神科婚姻治療門診病人的婚姻狀況。應用心理研究,16,225-245。
    葉俞左(2012)。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與活動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臺北。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溫錦真、溫嬛椿、林美珠、王迺燕、洪曜(2008)。慢性精神分裂病患生涯故事與生涯復健之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47-179。
    管中祥(2012)。誰在建構媒體中的精神障礙者圖像?精神障礙者新聞的產製分析。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
    管中祥、戴伊筠、王皓昀、陳雅萱(2010)。媒體中的精神障礙者圖像。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2008)。家庭壓力(原著:McKenry, P. C. & Price, S. J., 2000)。臺北市:五南。
    劉小菁(譯)(2002)。故事與心理治療(原著:Henry T.Close)。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劉良蓉(2004年9月2日)草屯療養院籲精神病患結婚 宜先請醫師評估。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9/2/n648044.htm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明錤(2005)。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求助經驗與求助抉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
    蔡筱芸(2012)。精神分裂症病患與外籍配偶婚姻問題初探。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著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2000)。臺北市:心理。
    鍾佳伶(2010)。精神障礙者家屬社會支持、權能感與烙印感之相關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臺北。
    鍾祥、蔡添元(2005)。現代父母管教壓力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9。

    Corey, G.(2008).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p.131-163. USA: Lightning Source Inc.
    Corrigan, P.W., Green, A., Lundin, R., Kubiak, M. A., & Penn, D.L.(2001). Familiarity with and social distance from people who have serious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ic Services, 52, 953-958.
    Hattori, E., Liu, C., Badner, J. A., Bonner, T. I., Christian, S. L., Maheshwari,M., Detera-Wadleigh, S. D., Gibbs, R. A., & Gershon, E. S.(2003). Polymorphisms at the G72/G30 Gene Locus, on 13q33, Are Associa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Two Independent Pedigree Ser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5) pp.1131-1140.
    McGuffin, P., Rijsdijk, F., Andrew, M., Sham, P., Katz, R., & Cardno A.(2003). 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unipolar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0, 497-502.
    Mellor, D., Carne, L., Shen, Yu-chun, Mccabe, M., Wang, Liwei.(2013). Stigma toward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4(3), pp.352-36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