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昱穎
論文名稱: 台灣插畫創作者的文化勞動與科技中介
指導教授: 胡綺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插畫創作者文化創意工作者文化勞動科技中介彈性化勞動認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6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一世紀初期,視覺影像成為傳播的主流,插畫順應著視覺圖像流通的趨勢,延伸出許多新的應用範疇。插畫透過科技,在市場上發揮推廣及普及的效果,創造出了龐大的附加價值,成為具開拓潛力的商品,連帶地對插畫創作者本身,以及插畫創作、流通、分配與展示的過程,產生顯著的影響。本研究主要聚焦於插畫創作者身上,探討創作者勞動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將創作者的科技實踐納入分析,描繪勞動過程如何因數位科技的介入而發生變動。

    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問題意識:一是在數位科技發展背景之下,插畫創作者的勞動與產製方式為何;二是插畫作為文化創意工作者,具備有文化產業經濟的特性與文化工作者的勞動特質,並檢視創作者與客戶、消費者與其他創作者的關係,以了解插畫領域中,交錯的動態關係,釐清插畫創作者所占據的位置;三是探討插畫創作者的認同與自主。本研究採用訪談法,發現科技不僅是單純產製工具應用的改變,也是影響創作者及整體環境。科技中介促使產銷模式改變,電腦繪圖創作相較於手繪創作,最大便利之處是修改與調整,能夠相對地節省較多時間與原料成本,利於利益極大化。網際網路的連結,將創作者捲入了全球化的勞動市場中,競爭愈趨激烈,加上各個平台種類紛雜且進入門檻低,創作者可能同時經營多個平台,呈現百花齊放又相互爭鳴的情況。

    科技應用有助資訊密切交流,使各方資源得以快速整合,縮減創作者與客戶之間資訊不對等,插畫創作者的自主性與主動性更加提升,對事業有著更高的掌控權,創作者也發展出相應策略,來適應彈性化勞動,例如,建立自身品牌或累積專業聲望,扭轉既定勞雇思維,突破彈性化勞動的不穩定模式,開發且連結各種資源,接觸更為多元的客戶群。創作者與接收者互動愈趨頻繁,有助於創作者了解各個插畫小眾市場偏好,透過觀察接收者的回饋與反應,進一步調整自身創作方式,降低市場不確定性,減少難以準確預測的風險,同時提升曝光率並累積市場名聲。

    過往守門者的重要性被削弱,同時促發新守門者的興起,新轉型守門者多以群聚概念為主要策略,架設及經營網路平台,將創作人力資源集中,形成團體聚落。同時提供創作者彼此集結的管道,創作者得以脫離個體戶的孤立狀態,分享著彼此的經驗,從個體認同逐漸形成集體認同。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第三節 研究問題.....................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12 一、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的重新檢視.........13 二、創意產業的邏輯與特質..............14 第二節 文化工作者的勞動特質...........16 一、文化工作者的勞動特徵與分類.........16 二、文化工作的名聲與彈性化勞動.........20 三、文化工作者的網絡連結..............22 第三節 插畫的範疇界定................25 第四節 插畫創作工作內容與創作者........29 一、科技對於插畫產過程的影響...........36 二、產製科技的應用...................38 三、傳播與展示科技的應用..............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大綱.............42 第四章 插畫創作者的科技應用及勞動過程...46 第一節 創作者的科技應用..............46 第二節 創作者網路曝光及形象經營........58 第三節 創作者文化勞動................66 第四節 小結:插畫創作者的角色分類與定位.80 第五章 插畫創作者的認同、自主性與集結...82 第一節 創作者認同...................82 第二節 創作自主性...................85 第三節 平台角色—守門、聚集、合作與商業化90 第四節 小結:插畫領域的角色關係.......107 第六章 結論.......................11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4 參考資料..........................116 附錄 訪談大綱......................129

    中文部分: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藝術家:臺北市

    王鼎銘(2002)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第6卷,頁551-560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唐山出版:臺北市

    伊彬、劉瑋婷(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困境與願景:從插畫創作者之角度檢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卷3期,P327-356

    宋晨、劉欣欣(2011a)插畫藝術,佳魁資訊:臺北市

    宋晨、劉欣欣(2011b)插畫設計,佳魁資訊:臺北市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揚智文化:臺北市

    余鳳高(2005)插圖的文化史,中華書局:香港

    夜貓館咖啡屋(2009) Paint CG:12種美術畫筆詳細圖解X16款數位筆刷繪圖示範揭開筆之王者Painter的奧秘,碁峰資訊:臺北市

    杰創文化(2012)職人之路—Illustrator插畫師進階必備手冊,佳魁資訊:臺北市

    林宜慧(2009)西方與台灣插畫創作者網路展示平台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季誼(2007)台灣各大學院校插畫人才培育之現況,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秀威資訊科技:臺北市

    林國龍(2009)印前圖文處理技術: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佳魁資訊:臺北市

    林學榮(2009)繪聲繪影—插畫創作的思維與表現,旺文聯合:臺北市

    林磐聳、羅東釗(1983)現代插畫,藝風堂:臺北市

    吳作樂(1999)資訊革命引發第二次文藝復興,收錄於漢寶德、張振益等,科技與人文的對話,雄獅圖書:臺北市,1999

    卓良賢、權自強、蔡明哲(2011)讚!Facebook社群行銷術,電腦人文化:臺北市

    胡一威(2009)華麗世界:Photoshop+Illustrator創意思維與設計,上奇科技:臺北市

    邱鈴雅(2012)文化產業下的文化企業家—以陳綺貞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邱誌勇(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收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pp. 31-56,遠流:臺北市

    邱麗香(2004)幾米插畫繪本之新探,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柯萱玉(2002)數位藝術在設計繪畫應用上之研究—以3D造型數位影像童書繪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兒童插畫專輯302期pp11-20

    夏勳、鄭明進(1980)插畫的認識與應用,世界文物出版:臺北市

    涂正明(2002)數位化影像的解構與建構之研究與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又文、伊彬、汪文政(2008)數位插畫表現風格對於當代流行櫥窗、看板平面廣告之影響--以101購物中心為例,耕莘學報第6卷P105-114

    郭書瑄(2007)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如果出版:臺北市

    郭恒瑞(2012)插畫工作者如何以文化創意打造個人品牌之研究,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映慈(2001)SOHO族現況分析與特質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坤賢(2006)蠶食勞動—從契約關係析論流行音樂歌手之勞動條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貽群(2004)Illustrator CS鐵的工具書,無限可能創意:臺北市

    陳數恩(2006)台灣成人插畫書圖文比例與編排形式對閱讀者之影響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如果出版:臺北市

    葉乃嘉(2008)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 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五南:臺北市

    葉啓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臺北市

    葉嘉修(2008)職業認同與情緒耗竭之關係:情緒勞動之角色,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丶創作及藝術環境,藝術家:臺北市

    辜雅蕾(2008)數位科技對文化工作者的影響—以流行音樂工作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張申溥(2002)超現實表現手法於電腦插畫設計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惠如(2004)創意數位插畫,藝風堂:臺北市

    張澍(2008)從使用者心智模型探討複雜性軟體選單之親和性-以Adobe Photoshop 選單分類為例,亞洲大學資訊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楊馥如(2010)Photoshop&Illustrator平面設計協奏曲,基峯資訊:臺北市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師大書苑:臺北市

    廖佩玲(1998)電腦繪畫插畫表現於平面設計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昌德、魏玓(2009)文化工作者之勞動、勞動條件、與工會運動:以台灣紀錄工會與工作者為例(第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http://nccuir.lib.nccu.edu.tw/retrieve/81466/report-1.pdf

    劉昌德(2011)台灣紀錄片的產製、消費、與勞動:作為公部門的影視外包工作及其影響,新聞學研究,第107期,頁47-87

    劉維公(2004)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收錄於視覺文化:從在地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頁4-17,典藏藝術家庭:台北市

    劉瑋婷(2006)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創作者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子瑩(2006) 1997至2005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聯合副刊」與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插畫演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福源(2007)插畫創作應用與研究—以漫畫形式表現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賴文心(2005)插畫:圖文˙圖畫˙書,藝術館:臺北市

    顏淑美(2006)國內商品插畫之個案分析—以當代插畫創作者 張曉萍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雙月刊 91期,頁1-10

    英文部分:

    Alexander, V(2003)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 :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巨流:臺北市,2006

    Banks, M (2010). Craft labour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6(3), pp. 305–321.

    Bernard Miège(1979) The cultural commodity,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 297–311

    Bernard Miège (1987) The Logics at Work in the New Cultural Industries ,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9: 273–89.

    Blair, H(2009) Active Networking : Actio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Networking .in Creative labour :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edited by Alan McKinlay & Chris Smith/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Burawoy, M(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林宗弘等譯,製造甘願 : 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群學:臺北市,2005

    Caves, R(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仲曉玲、徐子超譯,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典藏藝術家庭:臺北市,2003

    Christopherson, S(2008) Beyond the self-expressive creative worker: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on entertainment media ,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5 (7/8),pp73-95

    Christopherson, S(2009)Working in the Creative Economy: Risk, Adapt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Exclusionary. in Creative labour: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edited by Alan McKinlay & Chris Smith.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Dex, S., Willis, J., Paterson, R., & Sheppard, E. (2000). Freelance Workers and Contract Uncertainty: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 Changes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14(2), 283-305.

    Hesmondhalgh, D(2002)The Cultural Industries , London: Sage. 廖珮君譯,文化產業分析,韋伯文化:臺北市,2009

    Hesmondhalgh D. & Baker, S. (2010) A very complicated version of freedom: Condi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labour in three cultural industries. Poetics, 38 (1):4-20

    Hesmondhalgh, D. & Baker, S.(2011) Creative Labour: Media Work in Three Cultural Industries, Routledge: London.

    Jenkins, R(1996)Social Identity.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巨流圖書:臺北市,2006

    Jessop ,B(2002)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Blackwell Pub: Polity Press.梁書寧譯,思索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韋伯:新北市

    Kerlinger, F、Lee, H(2000)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ition :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黃營杉、汪志堅譯,研究方法,華泰文化:臺北市,2002(2006三刷)

    Kirkpatrick, D(2010)The facebook Effec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Simon & Schuster:New York.李芳齡譯,facebook臉書效應,天下雜誌:臺北市,2011

    Kunda, G., Barley, S. R. and Evans, J. (2002) Why do contractors contract? The experience of highly skille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in a contingent labor market.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5(2):234-261

    Lash, S、Urry, J(1994)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國立編譯館主譯、趙偉妏譯,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韋伯文化國際:新北市,2010

    Male, A(2007)Illustration: a theoret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 Lausanne : AVA Academia ; London: Thames & Hudson [distributor]

    Menger, P. M. (1999)Artistic Labor Markets and Caree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5, pp.541-573.

    Negus, K(2002) Identities and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esthetic. in Cultural economy: cultural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life / edited by Paul du Gay and Michael Pryke. pp115-131. London : SAGE, 2002.

    Pavlik, J.V. (1998) New Media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erspectives (2nd edn),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ourdieu,P(1998) Contre-feux . Liber / Collège de France.孫智綺譯,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麥田:臺北市,2002

    Postman, N(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Vintage Books, New York. 何道寬譯,科技奴隸,博雅書屋:臺北市,2010

    Potts, Jason, Stuart Cunningham, John Hartley, Paul Ormerod(2011)社交網絡市場:一個創意產業的新定義,收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頁107-125,葉天慧譯,遠流:臺北市

    Pratt, A(2011)文化產業:不只是群聚典範,收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頁175-200,陳柔安譯,遠流:臺北市

    Ransome, P(2005)Work, Consumption and Culture.Sage Publications.黃彥翔譯,工作、消費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2008

    Rees, D(2008) How to be an illustrator,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London. 楊久穎、楊曉芬翻譯,如何成為頂尖插畫家,積木文化:臺北市,2009

    Ryan, B(1992)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de Gruyter.

    Shapiro, A(1999) The Control Revolution: 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劉靜怡譯,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臉譜:臺北市,2001

    Shorthose, J. (2004) Accounting for Independent Creativity in the New Cultural Economy.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112: pp150–161

    Shorthose, J.、Strange, G. (2004) The New Cultural Economy, the Artist and the Social Configuration of Autonomy, Capital and Class, 84: 43–59.

    Slade, C(1997) Th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 Techniques: A Step-By-Step Visual Directory of Illustration Techniques and an Inspirational Gallery of Finished Art Works. Running Press.李佳倩譯,笛藤:臺北市,1998

    Smith, C、Mckinlay, A(2009) Creative Labour:Content, Contract and Control.in Creative labour: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edited by Alan McKinlay & Chris Smith.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Stanoevska-Slabeva, K (2002) Toward a Community-Oriented Design of Internet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6 ,No3, P71-95.

    Stovall, J(2004)Web Journalism: 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 Pearson Education,Inc.楊慧娟譯,網路新聞學:新媒體的應用實務與展望,五南:臺北市,2006

    Swartz, D(1997) 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06

    Tapscott, D(1997)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cGraw-Hill, New York. 卓秀娟、陳佳伶譯,數位化經濟時代 : 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麥格羅希爾:臺北市,1997

    Theberge, P(2001) Pop, rock and interpretation. In Frith, S., Straw, W. & Street, J. eds. 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Ro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佩君、張志宇譯,「插電」:科技與通俗音樂,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商業周刊:臺北市,2005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典藏藝術家庭:臺北市,2003

    Wilkins, G(1999)Painting with pixel: How to draw with your computer. Sterling Publishing: New York.陳寬佑譯,數位繪畫:電腦數位繪畫的技術集成,視傳文化:新北市,2001

    Wimmer, R、Dominick, J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 Wadsworth. 黃振家、宗靜萍譯,大眾媒體研究導論,湯姆生:臺北市,2007

    Zeegan, L(2005)The fundamentals of illustration,AVA London : distributed by Thames & Hudson

    報紙部分:

    太陽報(2012)行行出狀元:美日插畫領導全球,2012/12/2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21202/00410_051.html

    王華(2004)兼差當插畫家—米力秀給你看,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4/4/20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pr/20/life/family-1.htm

    許建隆(2012)〈觀光開麥拉〉城市景點 需要用心經營,經濟日報B6版經營管理,2012/10/26

    彭芸芳(2002)七位本土重量級插畫家 聯展—圖像文化魅力掀起另一種閱讀風潮 新光三越新竹店大批插畫迷擁至,聯合報17版新竹焦點,2002/7/13

    彭宣雅(2012)彎彎玩文創,可以很可愛! 聯合晚報A8版品味副刊,2012/1/8

    陶福媛(2011)新光三越紅了20年!推出20周年同慶商品 邀60個一線精品以「紅」發想設計,聯合報C7版消費,2011/8/31

    魏可風(2000)插畫家談插畫,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2000/9/12

    顏甫珉(2012)摺紙/影像/動畫 精品玩創意 形象大躍升,聯合報C4版消費,2012/6/25

    網路部分:

    104教育資訊網
    http://www.104learn.com.tw/cfdocs/edu/search/ck_search.cfm?key=%E6%8F%92%E7%95%AB

    1111進修網
    http://edu.1111.com.tw/SearchList.aspx

    Corel創意大學堂—達人講堂:設計職人開講,專訪部落客凹司釘http://www.corel.com/tw/content/html/event/creative_classroom/interviews_12.htm

    Painter藝術工作室,專訪Stanley Dai 戴斯璿http://www.corel.com/tw/content/html/event/painter_studio/artist/stanley.htm

    Painter藝術工作室,專訪wawa 劉瑞琪
    http://www.corel.com/tw/content/html/event/painter_studio/artist/wawa.htm

    七頂創意有限公司http://www.sevenapex.com/

    巴哈姆特GNN 新聞網Sam(2009)國人知名畫家兼巴哈資深玩家VOFAN專訪 持之以恆是成功的不二法門,http://gnn.gamer.com.tw/0/41160.html

    台灣插畫師協會http://tw-illustrator.com/

    台灣專業插畫協會Facebook頁面https://zh-tw.facebook.com/TSPI.manager

    包大山臉書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Baoziwork?fref=ts

    李志薔(2005)百日不斷電—繪本書〈14〉,中時電子報藝文新聞—人間連載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2+1105130103+13+news,00.html

    林怡芬個人網站http://www.efen.com.tw/

    林欣怡(2009)日常生活展演戰術:以萬德男孩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第81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1/81-08.htm

    林致安、崔永嬿(2012)成為插畫工作者的第一堂課,台北藝術大學 藝術人職業世界求職最前線—職場練習曲
    http://consultant.tnua.edu.tw/CareerGuide/FrontShow/paper_display.aspx?menu_id=5&submenu_id=435&apmenu_id=571

    吳錦勳(2009) 不斷湧現的創作能量 幾米 追尋心裡的星空,《30》雜誌第56期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14880.html

    陳建豪(2009)從一本繪本 延伸6000萬元文創計畫,《遠見雜誌》第278期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194.html

    陳麗秋(2012)數位插畫媒材與視覺藝術創造思考研究初探,ICDC2012 第八屆國際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論文http://icdc2012.nutn.edu.tw/flash/ICDC2012/paper/A_02.pdf

    黃雅琪(2008)創意媒婆—文化經紀人,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3月第70頁。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8039703070c.txt&table=0&h1=%E8%97%9D%E8%A1%93%E6%96%87%E5%8C%96&h2=%E6%9C%AC%E5%9C%9F%E6%96%87%E5%8C%96

    黑秀網http://www.heyshow.com/about.asp

    Fandrora http://fandora.tw/

    Fandrora shop http://shop.fandora.tw/

    插畫生活http://illustrationtodayny.co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3)ARO/MMX公佈2013年1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IX新聞室 IX新聞,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2_20_13.html

    其他:

    鄭俊浩(청준호)(2009) Alias of anti picture,博碩文化編譯,跟國際級大師學CG電繪 : Photoshop & painter數位插圖繪製技法,博碩文化:新北市汐止,20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