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珮君
論文名稱: 電視台數位加值服務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
指導教授: 胡幼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數位加值服務整合行銷傳播三立電視台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邁入科技聚合的傳播領域中,影音內容的質與量都受到挑戰,不但影視相關產業資源分散,節目產品生命週期亦相對短暫,單一產品已無法協助企業維持競爭優勢。因科技匯流而遽增的寬頻網路僅為媒體產業之一環,尚須扣連內容的創新研發,方能創造經濟效益。鑑於三立電視台為國內最早成立內部單位專責數位加值服務、經營相關業務歷時最長、涉足業務內容最為廣泛,因此擬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闡明三立電視台發展數位加值服務,在營運、結構與人員等構面實施整合行銷傳播之策略與組織調適方式;並剖析電視台面臨匯流挑戰之際,如何運用數位加值服務以利轉型。因企業實施整合行銷傳播的組織調適狀況實屬敏感,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法以描繪個案真實輪廓:
    一、數位加值服務:含手機圖鈴下載、虛擬偶像、口袋偶像劇及簡訊互動節目。手機平台機制成熟,合作對象可挹注廣告資源及授權費用,降低潛在風險。
    二、營運面:考量雙元產品市場及價值創新概念,雖創造商品組合以開拓新商業模式,但效益評估指標尚未完全建立。
    三、結構面:成立數位內容事業部此跨功能管理單位,其組織結構與目標因環境變遷而有更易。其在結構面整合之歷程,說明已由研發時期發展到獲利階段。
    四、人員面:營運及結構面的不斷更易雖耗損時間成本,但亦帶來企業內部由上至下、由態度至行為的轉變。最高管理者的積極推動亦降低單位間潛在衝突。
    由於匯流科技發展必定持續推陳出新,且個案或可能進行後續組織結構調整,因此建議針對個案進行長期追蹤;未來研究並可以綜觀方式考量相異領域之直間接的競爭關係,由不同剖析角度,建立出匯流後的完整的市場競爭輪廓。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概念說明.....10 第四節、章節結構11 第二章、文獻探討.....12 第一節、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12 第二節、數位加值服務概念分析.....15 一、資源基礎與競爭優勢概念.....15 二、數位加值服務概念21 三、數位加值服務應用於本研究之概念.....27 第三節、整合行銷傳播理論分析.....29 一、整合行銷傳播之背景與定義.....29 二、整合行銷傳播之特性32 三、整合行銷傳播之實施層級.....35 四、整合行銷傳播之企畫模式.....38 五、企業實施高層級整合行銷傳播之組織調適方式.....44 六、整合行銷傳播應用於本研究之概念.....50 第三章、研究方法.....53 第一節、研究設計--個案研究法.....53 第二節、研究執行.....55 一、文獻分析.....55 二、深度訪談.....56 三、參與觀察.....59 第三節、研究流程.....60 第四章、個案分析.....61 第一節、個案之數位加值服務.....61 一、個案背景資料.....61 二、數位加值服務.....64 第二節、個案實施整合行銷傳播之策略與組織調適方式.....71 一、營運面:整合行銷傳播的規劃、執行與評估.....71 二、結構面:調整組織結構與目標以利整合行銷傳播.....84 三、人員面:管理者與執行團隊對數位加值服務之整合行銷傳播的態度與 行為.....8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研究結論.....94 一、數位加值服務.....94 二、企業實施整合行銷傳播之策略與組織調適方式.....95 第二節、研究建議.....98 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98 二、對實務界的建議.....98 第三節、研究限制.....100 一、研究本身的限制.....100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100 附錄.....101 參考文獻.....103

    一、中文部分
    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5)。三立電視企業簡介。未出版。
    王如蘭(2001)。迎接寬頻時代的挑戰--論台灣無線電視業者內容加值服務方向。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行(2000)。開啟多媒體新紀元:台灣數位電視的現況與發展。廣電人,67,22-23。
    司徒達賢(1995a)。策略管理。台北市:遠流。
    司徒達賢(1995b)。資源基礎理論與企業競爭優勢關係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3-0301-H004-093-C3)。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交通部電信總局(2001)。電信相關統計--台灣有線電視普及率。台北市:交通部。2007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dgt.gov.tw/Chinese/Data-statistics/11.3/annual-report-90/cable-TV.shtml
    任惠光(2000)。企業集團進入有線電視產業之競爭與併購策略規劃。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0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2003-2004。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吳怡國、林建宏、錢大慧譯(1994)。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市:滾石文化。(譯自Schultz, D. E., Tannenbaum S. I., & Lauterborn R. F.: 1993)。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
    李天鐸(2003)。管理透視:全球化風潮下台灣傳播產業發展困境與調整。載於彭芸、關尚仁(主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266-310頁)。台北市:雙葉。
    李桂芝(2001)。我們要數位電視還是數位化的電視。廣電人,80,24-27。
    林宏澤(2002)。尋找不景氣中的明日之星。數位新世紀,3,8-9。
    林英任(1997)。以結構主義的角度進行模組化產品特性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祝鳳岡(1996)。競爭分析與競爭智慧--技術、系統與個案研究。台北市:雙葉。
    翁千惠(2004)。數位新聞內容加值應用之研究--以東森新聞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士軍口述,王馥蓓整理(1994)。贏得市場的企業特色競爭。世界經理文摘,96,38-50。
    陳炳宏(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載於彭芸、關尚仁(主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58-112頁)。台北市:雙葉。
    陳義勝(1989)。組織行為。台北市:華泰。
    喻正翔(1998)。國內網路購物消費行為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曾國峰(2003)。媒介組織資訊管理。載於彭芸、關尚仁(主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204-236頁)。台北市:雙葉。
    黃仁宏(2001)。台灣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整合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志豪(2003年10月19日)。權威麥克風。星報,第八版。
    搭上2.0風潮—行動娛樂跨產業結合(2006)。台灣通訊,15。
    楊中傑(2000)。有線電視系統經營何處去。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1月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經濟部(2005)。2005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
    廖宜怡譯(1999)。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價值。台北市:麥格羅希爾。(譯自Duncan, T., & Moriarty S.: 1997)。
    劉沛晴(2003)。我國數位內容加值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以有線電視內容提供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俊榮(2005)。有線電視數位化的前瞻與挑展。載於劉幼俐(主編),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523-554頁)。台北市:正中。
    蔡美瑛、陳蕙芬(1998)。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之應用--以Computex Taipei’96英代爾(Intel)公司參展個案為例。民意研究季刊,204,46-62。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景熒(2000)。內容提供者加值策略類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關尚仁口述,石蒨蓁整理(2001)。一次生產,多元使用--模組概念為跨媒體傳播平臺最重要的核心觀念。廣告雜誌,117,112-113。
    蘇昭月譯(1999)。權力狂潮:全球資訊科技勢力大預言。台北:麥格羅.希爾。(譯自Moschella, D.: 1997)
    饒大業(2002)。傳播媒體加值創新策略之應用--以聯合報系加值創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laikie, N. W. H. (1991). A critique of the use of triangulation in social research. Quality & Quantity, 25, 115-36.
    Burnett, J., & Moriarty S. (1998).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leland, K. (1995). A lot of talk, little action on IMC. Advertising Age's Business Marketing, 80(3), 1, 30.
    Collis, D. J. (1991).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bearings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49-68.
    Duncan, T.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It's synergy. Advertising Age, 64(10), 22.
    Duncan, T., & Caywood, C. (1996). The concept,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Thorson, E., & Moore, J. (Ed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uncan, T., & Moriarty S. (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New York: McGraw-Hill.
    Editorial. (1995).Turf wars obstruct true IMC. Business Marketing, 80(4), 8.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 114-135.
    Jakacki, B. C. (1998). IMC :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Exercise.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Maddox, K. (1999). FasTV initiates Web hub for content, TV spots. Advertising Age, 70(4), 42.
    Moore, A. (2003). The Surround Stuff. Information Today, 20(6), S2.
    Moriarty, S. E. (1994). PR & IMC: 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on.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39(3), 38-44.
    Petrison, L. A., & Wang, P. (1996).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Examining planning and exec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Thorson, E., & Moore, J. (Ed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Qu, Q. (2006). Commercialization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9(3), 383-394
    Schultz, D. E. (1993). 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27(15), 16.
    Schultz, D. E. (1997). Check out your level of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31(17), 10, 16.
    Schultz, D. E., & Kitchen, P. (2000). Communicating Globally: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Approach. Lincolnwood, Chicago, Ill.: NTC Business Books.
    Schultz, D. E., & Schultz, H. (2003). IMC-the Next Generation: Five Steps for Delivering Value and Measuring Financial Returns. New York: McGraw-Hill.
    Schultz, D. E., Tannenbaum S. I., & Lauterborn R. F.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Lincolnwood, Ill.: NTC Business Books.
    Smith, J. (1995). Integrated marketing. Marketing Tools, 2(8), 63-67.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3rd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Co.
    Yarbrough. J. F. (1996). Putting the pieces together. Sales & Marketing Management, 148(9), 68-77.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三、網路資料
    台灣手機電視台(無日期)。2007年2月1日,取自:http://www.956956.com.tw
    台視推出台灣第一行動影音內容品牌Moekai。TTV情報(無日期)。2007年2月1日,取自:http://www.ttv.com.tw/taiwan/InfoView.asp?InfoID=1358
    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無日期)。2007年5月9日,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files/3-1/7pdf/2.pdf
    三立股份有限公司組織架構(無日期)。2006年3月30日,取自三立電視內部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