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段有薰
Yu-Hsun Tuan
論文名稱: 從四大報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進程與台灣社政經之交互關係
A Text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Using the Four Major Taiwanese Newspaper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王維菁
Wang, Wei-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文本分析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e policy, text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文化政策早期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受政治主導使文化發展曖昧不明;而隨著社會與政治的逐漸開放,則使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轉而與經濟靠攏。本研究以文本分析來探討社論與投書中所呈現之文化價值與轉變,進而瞭解台灣各時期的主要文化政策,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演變過程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交互關係。
    研究發現台灣三個時期的文化政策,其呈現在媒體論述上的核心價值從戒嚴時期的反共、中央化與中國化,到社區總體營造時期的去中心化、在地化、民主化、生活化與產業化,再轉變到文化創意產業時期的商業化、產業化、效率化,其中轉變的過程都與台灣的社會、政治與經濟有密切關係。而對於現階段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從社論與投書中則發現七項建議與批評,並指出對於文化本質的忽略,包括:政策制訂草率、文化被窄化成藝文、文化消費人口缺乏、市場邏輯導致文化環境積弱、重視硬體建設勝過軟體、創意人才流失、展演式文化活動與政策對文化本身的忽略。

    Due to the special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culture policy in Taiwan before 1980s is conducted only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is unclear. Along with the gradually liberation of both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policy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have turned its way towards economy. This research focus on applying text analysis on editorials and letters of four major Taiwanese newspaper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transforming of culture value, main culture policy in different spans and eventual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 core values of culture policy reflected in media on three main periods in Taiwan can be represented as: anti-communist, centralize and sinicize on martial law duration; decentralize, localize, democratize, civic and industrializ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rval; commercialize, industrialize and efficiency o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imes. It is also addressed that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es between each perio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environment. Seven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ndicate the neglect of the nature of culture on current policy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ing recklessness of enacting culture policy, confinement of culture, lacking of culture consuming, decline of culture environment, overvaluing hardware over software, outflow of creative talent, lacking of long-term plan on culture policy.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後續章節安排…………………………………………………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8 第一節 台灣的社會脈絡 …………………………………………………………18 第二節 文化政策與文化行動 ……………………………………………………29 第三節 媒體在文化政策、文化行動中的作用與角色……………………………45 第参章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提出前之社論與投書論述……55 第一節 政治意識形態宣傳時代之社論與投書論述呈現………………………55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時期之社論與投書論述呈現……………………………71 第肆章 社論與投書論述中呈現的文化創意產業…………………79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社論與投書之使用字彙……………………………79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之社論與投書論述主題…………………………………85 第三節 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關係之互動………………………………………100 第伍章 以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提出為分界之比較與分析 ………103 第一節 不同時期使用詞語之差異………………………………………………103 第二節 社論及投書討論主題之轉變……………………………………………115 第三節 語言策略、報社立場與輿論呈現………………………………………12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128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12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33 參考文獻………………………………………………………………135

    AndyFish(2005)。「文化產業」政策在台灣:觀念的發展和轉變。取自 AndyFish的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andyfish/26209#ixzz1QnWwfQpg
    Berelson, B. (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David Croteau& William Hoynes,湯允一等譯(1999)。媒體/社會產業,形象 ,與閱聽大眾。台北:學富文化。
    David Hesmondhalgh,廖珮君譯(2002)。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出版社。
    David Morley,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James Lull,陳芸芸譯(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出版社。
    James Lull,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出版社。
    John Hartley,曹書樂等譯(2005)。創意產業讀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John Storey,常江譯(2010)。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Le, E. (2003). Active participation within written argument: Metadiscourse and editorialist’s authority.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4), 687-714.
    Linda A. Wood&Rolf O. Kroger(2000)。Doing Discourse Analysis。Sage。
    Miller, Toby &Yudice, George(2002)。文化政策(Cutral Policy)(蔣淑貞、馮建三譯)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TIM RAPLEY(2008)張可婷譯(2010)。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台北:韋 伯文化。
    Van Dijk, T. A.(1993)。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 Society,4(2):249-283。
    Victoria D. Alexander,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 式之探索。台北:巨流。
    Vincent Mosco,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 。台北:五南出版社。
    于國華(2008.10.29)。台灣文化政策需要「第三條路」。民生@報。上網日期:201 2年03月27日。網址: 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1029005488
    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上網日期:2012.03.29。網址: 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13
    文化部網站。上網日期:2012.12.15。網址: http://www.moc.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陳其南計劃主持,蘇昭英總編)
    文建會a(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b(2002)。第三屆全國文化會議實錄—新世紀的文化願景。台北市:文 建會。
    文建會c(2004)。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d(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1/7在立院三讀通過。取自文建會 網站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1859
    文建會e(2009)。2008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工業局出版。
    文建會f(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及其配套規範8/30公布施行。取自文建會 網站: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2375
    文建會g(2011)。2011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建會。
    王幼華(1994)。政治與文學的分類註解。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頁427-458。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 ,No.1,P.169-195。
    王鳳才(2004)。批判與重建—法蘭克福學派文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
    王興華(2003)。新聞評論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靜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 ,第二卷,第三期,頁55-79。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向陽(1994)。打開意識形態地圖。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頁73-107。
    曲皓瑋(2007)。金融改革政策議題的文本論述分析:以2001~2006年《經濟 日報》與《工商時報》社論為基礎。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台灣產業研究,第 3期,P.11-45。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 。台灣政治學刊,第四期,頁57-103。
    吳家晉(2001)。大眾傳播媒介與政府關係。收錄於《政治傳播學》一書中,Brian McNair著,林文益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吳叡人(2008)。反政治的政治:《黑色青年》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研究筆記。收於 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臺北:中研院人文社會 科學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頁109-135。
    呂東熹(2012)。記者更加沉默媒體工會更加式微。想想論壇。網址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58。上網日期:2013.01.13。
    呂傑華(2011)。聽誰在說話?—我國報紙投書之南台灣社群投書現象之研究。長 榮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P.1-30。
    宋學文(1998)。議題連結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立、陳星(2007)。台灣選舉文化初探。新視野,2007卷,第四期,頁91-93。
    李登輝(2012)。後金融海嘯時期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8卷,第2期,頁1-14。
    沈超群( 2007)。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 譜(1950-1980)。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三期,頁141-180。
    卓慧菀(2002)。台灣加入WTO後的新情勢。全球政治評論,創刊號,頁1335-162。
    孟祥瀚(2009)。台灣全志─文化志˙文化政策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文斌、吳慶烜(2009)。文化政策與文化支出:文化產業化經濟論述的反思。200 9年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信華(2009)。文化政策新論。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
    邱誌勇(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文化創意產業讀本,李天鐸 編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瓊平(2012.06.28)。文化國是論壇今開跑〝文創產業化產業也要文創化〞。 聯合晚報。
    施政峰(2003)。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 世紀台灣民主發展─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七屆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際會議廳。
    施進忠、陳可杰(2011)。論述分析分法介紹:開創與論述。創業管理研究,第 六卷,第二期,P.83-104。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集。
    徐仁輝(2001)。經濟衰退及「經發會」召開對年底選舉影響的評析。國家政策 論壇,第一卷第七期,P.95-99。
    馬道(2012)。台灣數位匯流產業的生態與挑戰。經濟前瞻,142期,頁18-21。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資料庫。網址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上 網日期:2013.08.15。
    張譽騰(2007)。台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第73期,P.28-31。
    許巧靜(2006)。台灣政治轉型與國家定位之演變:1945-2000。中山人文社會科 學期刊,第十四卷,第一期,頁65-95 。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介英(2010)。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文化基礎探討。勤益人文社會學刊第 1期,P.69-85。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收錄於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 展研討會論文集。
    陳明成(2002)。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盈方、呂建德(2012)。金融危機對台灣社會政策的衝擊:仍然是路徑依賴嗎?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六卷,第二期,頁191-246。
    陶在樸(2001)。《訂定策略性產業應有的認識及條件》。國政評論,科經(評)090-00 8號,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C/TE-C-090-008.htm 。上網日期:2013.06.26。
    彭百顯(2012)。從政治經濟探究台灣發展困局。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八卷, 第三期,頁1-22。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出版社。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科學的運用。調查研究 ,第8期,P.5-42。
    馮瑞傑(2007)。民主轉型期台灣市民社會與國家的互動:市民社會菁英的認知 。國家與社會,第二期,頁127-170。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書局。
    楊孝濚(1979)。傳播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一期 ,P.29-50。
    葉啟政(2002)。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 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第28期,P.153-200。
    詹美華(2008)。教科書市場化議題之論述分析。教科書研究,第一卷,第二期 ,P.1-28。
    廖世璋(2002)。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Vol.3 No.2,P.160-184。
    廖嘉展,2012.02.13。社區總體營造,何去何從?。自由時報。
    劉少杰(2003)。馬庫色:批判與重建。台北:唐山出版社。
    劉華宗(2008)。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對族群政治發展的影響。選舉評論,第五期 ,頁95-96。
    劉新圓(2005)。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4-009號。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R-094-009.htm
    劉新圓(2006)。誰為文化預算把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研 究報告,教文(析)095-035號。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35.htm
    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8-005號, 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5867。上網日期:2012.11.30。
    鄭國威(2011)。台灣社會媒體與網路動員(2009-2011)。台灣社會研究,第八十 五期。
    盧郁佳(2012.09.02)。2012當我們討論媒體/台北吳哥遺跡裡的盲人國。聯 合報。
    蕭全政(2000)。收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 ,頁27-50。
    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出自:《解剖台 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基金會編。
    謝瑋鎧、劉嘉薇(2010)。國家認同在社論中的持續與變遷:兩次政黨輪體前後 的分析。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
    簡錫堦(2008)。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台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85-192。
    羅文輝(1989)。解嚴前後報紙社論之分析。新聞學研究,No.41。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 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顯星(2002)。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國立台南大 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紙部分
    中國時報(1995.06.16)。《社區總體營造官民觀念有差距》。
    中國時報(1995.06.23)。《營造社區須重視當地文化》。
    中國時報(1996.03.31)。《社區意識得靠共同關心 學者舉出理想人文功能 告訴 社團與學校如何推動》。
    中國時報(1996.03.31)。《政府應扮演「推手」角色 本報總編輯提呼籲》。
    中國時報(2010.11.17 )。《張大春: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PO文回應淡大生》。
    中國時報(2011.11.20)。《社論 夢想家風暴 未來文化部的借鏡》。
    中國時報(2012.01.27)。《定位文化部 要精緻更要通俗》。
    中國時報(2012.08.02)。《文化部 還是文創部?》。
    中國時報(2012.08.27)。《文化政治時代 早已來臨》。
    自由時報(2010.1.8)。《文創法過關 台灣藝文拼出頭》。
    自由時報(2010.11.26)。《文化創利產業?》。
    自由時報(2011.11.28)。《建國百年活動 鴻鴻:集權思想下的產物》。
    林建三(2013.01.23)。《鬆綁又設限 難成亞太營運中心》。台灣醒報。
    童振原 (2001.12.10)。《西風蕭瑟瑟 經濟回春待幾時?》。中國時報。
    聯合報(1994.12.07)。《古蹟修護 擴及社區意識》。
    聯合報(1995.01.06)。《建設美麗的城市 是為自己生活...再造「第一街」 從居 民造心開始》。
    聯合報(1995.06.03)。《人文關懷/族群部落 原住民爭族群文化》。
    聯合報(1995.06.20)。《社區總體營造/下一波專題之1 藝術街坊 追求自然參與 的成功案例》。
    聯合報(1995.06.21)。《社區總體營造/下一波專題之2 新舊融合 文化救急》。
    聯合報(1995.07.01)。《文化政策應切合民界需要》
    聯合報(1995.10.03)。《文化希望工程 社區營造找資源 上下之間求平等》。
    聯合報(1995.11.05)。《社區總體營造為北埔締契機》。
    聯合報(1996.07.19)。《提升競爭力 從社區總體營造開始》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