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敏皓
論文名稱: 《同文算指》之內容分析
指導教授: 洪萬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同文算指》李之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1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同文算指》是介紹歐洲筆算的第一部著作,該書是根據克拉維斯(Christopher Clavius,1537-1612,明末中譯名『丁先生』) 所著的《實用算術概論》(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算法統宗》等書,由利瑪竇與李之藻編譯而成。它是歐洲近代實用算術傳入中國的開始,對後來的中國算術演算有巨大的影響。同時,李之藻藉此書編譯所播下的西學東漸之種子,也在清朝時開啟新的一頁。《同文算指》一書分為《前編》、《通編》、《別編》三部分。
    《前編》二卷(1613年)主要介紹了筆算的定位法和整數及分數的四則運算,其中加法、減法、乘法及分數除法和今日運算方法基本相同;整數除法是十五世紀末義大利數學家應用的「削減法」(亦即「帆船法」),十分複雜,但值得探索。本編中的分數記法,與古代籌算記法或歐洲的筆算記法正好顛倒過來,李之藻把分母置於分數線之上,分子置於分數線之下。最後,總結通問十四題是運用加、減、乘、除四術,由淺入深、由易入難。
    《通編》八卷(1613年)是全書的中心,內容有三率法中含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複比)、比例分配、疊借互徵法(盈不足問題)、雜和較乘法(多元一次方程組)、數列(包括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級數(包括等差級數和等比級數)、測量三率法、勾股略、開方(包括開平方、立方與多乘方)與帶從開平方、冪次方等。此外,還輯入《算法統宗》中的一些難題,及徐光啟的《勾股義》與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的《測量法義》等內容。其中多元一次方程組、開帶從平方與開多乘方等方法,由於未見於《實用算術概論》,顯然是取自中國算書。
    《別編》一卷(未提編譯年代),只有「截圓弦算」一節,全節談論的重點在天文測度方面,整節分成七個部分,內中舉及正弦餘弦表至小數七位,為近代西方三角學傳入中國之首。
    本論文將深入分析《同文算指》的內容,並且探討筆算與當時學術環境的關聯,用以確立李之藻在明末算學研究的地位及其影響。事實上,《同文算指》介紹的筆算,與現今的算法十分接近,清代數學工作者很重視它,並不斷地克服了它的缺點,使筆算漸臻完善,筆算的應用也逐漸普遍起來,可見《同文算指》是具有時代意義及研究價值。

    第1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回顧 2 1.3、 研究方向 5 第2章、李之藻所處的學術環境-西算的傳入 2.1、李之藻姓氏爵里 7 2.2、李之藻與徐光啟、利瑪竇之交遊 9 2.3、李之藻的數學思維 16 2.4、明末時期歐洲數學發展情形 19 第3章、《同文算指》中﹙前編﹚內容分析 3.1、﹙前編﹚中的定位法及加、減、乘法 23 3.2、﹙前編﹚中的除法及帆船法 43 3.3、﹙前編﹚中的奇零算法 55 第4章、《同文算指》中﹙通編﹚的內容分析 4.1、三率法及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比例分配) 65 4.2、疊借互徵法(盈不足問題) 76 4.3、雜和較乘法(多元一次方程組) 82 4.4、數列及級數(等差、等比) 90 4.5、開方(開平方、立方與多乘方) 99 4.6、帶從開平方 108 第5章、《同文算指》的承先與啟後 5.1、《同文算指》承《算法統宗》的部分 117 5.2、《同文算指》承《測量法義》、《勾股義》的部分 127 5.3、《同文算指》影響明清代算學家及《數理精薀》 137 第6章、結論 149 附錄、 153 參考資料、 158

    1.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
    2.李儼,《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83年。
    3.李儼,《中國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4.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5.唐遠華,《基督教教會及其傳教方法在近代中國本土化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6.本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明代中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7.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8.洪萬生,《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9.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66年。
    10.楊國榮,《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1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書局,1951年。
    12.吳宏一、沈清松、趙金祁,《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
    13.刑義田,《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 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14.張永堂,《明末清初理學與科學關係再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15.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16.劉君燦,《方以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7.王德毅,《明人別名字號索引(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
    18.沈起煒、劉德重,《中國歷代人民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9.維爾納.施泰因(德),《人類文明編年紀事-科學和技術分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年。
    20.徐鳳先、曾雄生、傅海倫,《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1.Florian Cajori(卡約黎)著(曹丹文譯), A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初等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22.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3.王鴻生,《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24.傅衣凌,《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25.何丙郁等著,《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26.徐思眾,《中國珠算心算大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27.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28.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29.錢寶琮,〈方程算法源流考〉,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6-23。
    30.董英哲,《科技與古代社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1.陳曉中等著,《中國古代的科技》,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
    32.郭金彬,《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北京:知識出版社,1993年。
    33.金秋鵬,《中國古代科技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34.李兆華,《古算今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35.韓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收入季羨林主編,《東學西漸叢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沈康身,《中算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37.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出版社,1995年。
    38.藪內清著(鄭瑞明譯),《中國數學史》,台北:南宏出版社,1984年。
    39.列志佳、簡珮華、黃家鳴主編,《數學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40.郭世榮,《算法統宗導讀》,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41.孫尚楊,《基督教與明代儒學》,台北:東方出版社,1994年。
    42.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耶穌會創立四百年紀念(1540-1940)》,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58年。
    43.龔鵬程等編著,《國史鏡原-改變中國的劃時代文獻(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44.郭書春譯注,《九章算術》,瀋陽:瀋陽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鄭天杰,《曆法叢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
    46.陳寶良,《上帝的使徒-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47.Frank J. Swetz, Capitalism And Arithmetic:The New Math of the 15th Century, Illinois:Open Court La Salle,1987.
    48.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歷史文獻精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49.畢誠、程方平,《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50. 薄樹人,《中國天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51. 李儼,〈中國數學發展情形〉,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82-302。
    52. 林昌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間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3. 錢寶琮,〈《九章算術》盈不足術流傳歐洲考〉,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35-49。
    54. 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55. 李儼,(西洋曆算之輸入(一)(二)),,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三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417-511。
    56. 李儼,(明清之際西算輸入中國年表),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9-81。
    57. 李儼,(中算家的級數論),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六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87-382。
    58. 林炎全、洪萬生、楊康景松,《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台北:九章出版社,1979年。
    59. 汪建平、聞人軍,《中國科學技術史綱》,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60. 傅溥,《中國數學發展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
    61. 呂乃基,《科學與文化的足跡》,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62. 王渝生、劉鈍,《中國數學史大系-南北朝隋唐數學》,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63. Catherine Jami, Peter Engelfriet and Gregory Blue, Statecraft and Intelleutual Renewal in Ming China:(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1562-1633)), Leiden:Brill, 2001.
    64. W.C.Dampier著(李珩譯),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65. 林德宏,《科學思想史》,新竹:理藝出版社,1997年。
    66. 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
    67. 梁宗巨主編,《自然科學發展大事記》「數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68. Dirk J. Struik, 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1948 .
    69. Carl B. Boyer(Revised by Uta C. Merzbach),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Wiley,1989 .
    70. Florian Cajori, A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16 .
    71. H. A. Freebury,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8 .
    72.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
    73. 許雪珍,《明代算書-算學寶鑑內容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4. 杜瑞芝主編,《數學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75. 鄭克儉,《大眾珠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6. Howard Eves原著(歐陽降譯),《數學史概論》,台北:曉園出版社,1993年。
    77. Jean-Claude Martzloff(馬若安), A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 ,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5 .
    78. David Eugene Smith,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 Ι ,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1958 .
    79. Victor J. Katz,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Addison Wesley,1998 .
    80. Cynthia Hay, Mathematics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1300-1600), New York: 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8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