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子玉
Wen, Tzu-yu
論文名稱: 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話語批判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or“Actress Amber Kuo is opposed to the homosexual marriage”
指導教授: 林東泰
Lin, Tung-T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同性戀同性戀婚姻敘事視角郭采潔批判話語分析
英文關鍵詞: homosexual, homosexual marriage, point of view, Amber ku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4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媒體蓬勃發展,性/別議題與概念的發展也日趨多元,然而社會傳統的性/別價值仍持續存在,面對性/別課題也不再單純,其中牽涉了社會建構與政治權力,而同性戀族群與社會傳統思維價值亦持續拉鋸。而反映社會部分真實的新聞媒體與報導,在面對這樣的社會、文化上的性/別拉鋸,又是如何放置自己的角色位置,而媒體又是如何書寫相關新聞報導?
      本研究將援用新聞話語的分析,以「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之新聞事件為例,來探究新聞媒體報導同性戀議題的視角。

    As the media has flourished increasingly ,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ssue and concept also has become diverse . However , the sex/gender value of social tradition still exists. Confronting the sex/gender issue is not simple anymore. It contains social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right, and homosexual groups as well as social tradition value continues to struggle with each other, too. Then, how can the news media represent the social reality of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 such as social, culture and sex/gend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idea in the narrative theorie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s report of “Actress Amber Kuo is opposed to the homosexual marriag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 underlying in the homosexual new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研究個案 5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7 第一節、從女性主義開始 7 第二節、同性戀與同性戀新聞 11 一、 同性戀與社會 11 二、 同性戀與主流性/別及媒體拉鋸 13 三、 同性戀新聞 16 第三節、新聞敘事視角與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19 一、 從敘事者、隱含作者到視角 19 二、 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20 三、 Fairclough的話語分析 22 第三章、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研究方法理論基礎 25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對象 27 一、 研究期間 27 二、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研究策略 31 一、 社會事件層次 31 二、 社會實踐層次 31 三、 社會結構層次 32 第四節、研究流程 33 第四章、研究分析 35 第一節、社會事件層次 35 一、 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的事實 35 二、 媒體如何書寫 38 三、 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形象與同性戀形象 45 第二節、社會實踐層次 49 一、 性/別拉鋸、同性戀與媒體拉鋸 49 二、 性/別議題、立場與認同 50 三、 媒體書寫下的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 52 第三節、社會結構層次 55 一、 主流性/別意識形態下的同性戀 55 二、 主流性/別意識形態主導的社會價值 56 第一節、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研究檢討 65 參考文獻 67

     中文部分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作者:Marrow, D. & Sutton, C. D.)。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1994)。同性戀聯邦。台北:號角。
    申丹(2004)。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佩姬(1996)。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0年代中葉台灣同志運動的轉折,騷動,2:52-57。
    任秀妍(2014)。法律可以違反自然及公序良俗嗎?--反對伴侶盟有關婚姻平權、伴侶法、多元成家等法案之理由,全國律師,18:1:18-22。
    同學館(2000)。反歧視之約。台北市:同學館。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建父權的承傳(原作者:Allan G. Johnson.)。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江淑琳譯(2001)。污名與性取向(原作者:Herek, G. M.)。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江靜之(2009)。在新聞「故事」之後--新聞敘事技巧與倫理[評David Craig, The ethics of the story: Us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responsibly in Journalism],新聞學研究,101:347-353。
    何春蕤主編(2001)。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何春蕤主編(2007a)。跨性別(初版三刷)。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春蕤主編(2007b)。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初版)。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吳文煜(2004)。河邊春夢:台灣高雄愛河畔男性間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思誠(2008)。高風險的性?從男同志轟趴參與者的性實作檢視「多重性伴侶」的愛滋風險論述。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Flick, U.)。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吳宜蓁、李素卿譯(2005)。整合行銷傳播(原作者:Esther Thorson˙Jeri Moore.)。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周平(2004)。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之是想像,林本炫、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超越。頁223-262。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華山、趙文宗(1995)。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尚衡(譯)(1989)。性意識史(第一卷)(原作者:Foucault, M.)。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林永頌、施淑貞(2014)。是性別平權?還是瓦解婚姻家庭制度?,全國律師,18:1:13-17。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林東泰(2011)。對國內三大報 ECFA「讓利說」的新聞批判論述分析。黃鈴媚(主持人),流行文化與娛樂科技。中華傳播學會2011年會,新竹市立國立交通大學。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建宏(2010)。彩虹下的幸福-男同性戀者愛情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娟(2002)。國際新聞雜誌節目敘事結構分析-以文茜世界週報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賢修(1997)。看見同性戀。台北:開心陽光。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洛楓主編(2005)。媒介擬想JOOK3 媒介與性/別(初版)。台北:遠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 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播研究與實踐,1(2): 83-97。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 1-42。
    徐美苓(1998)。台灣地區醫療保健報導內容之分析。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新聞研究獎助計畫。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3:83-125。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 91-126。
    翁秀琪(200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0)。美國男性研究學會第八屆年會報導,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50-55。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15:37-78。
    莊慧秋(1992)。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市:張老師。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浩譯(1992)。同性戀(原作者:Corraze, J.)。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6)
    陳浩譯(1994)。同性戀(原作者:Jacques Corraze.)。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陳錦華(2002)。在行動中壯大自我:台灣網路同志運動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1999)。女同志理論-性/別與性欲取向。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彭欣怡(2007)。網路空間作為男同性戀者賦權可能的探討。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萍(2003)。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
    曾喜城、鄧宗聖(2012)。明華園歌仔戲團之新聞敘事分析:以聯合報為例,美和學報,31:2:97-122。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才容(2002)。追尋彩虹聲影─台灣同性戀電子媒體工作者經驗之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雯等譯 (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Carbtree, B. E. & Miller, W. L.)。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黃靖惠(2011)。對美國《時代》台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106: 49-98。
    黃蕙娟(2007)。從「敘事學」到「新聞敘事」觀點論述體育新聞之適用性,中華體育季刊,21:3=82:143-154。
    楊志弘、周金福譯(2006)。大眾傳播理論 基礎、發展與未來(原作者:Baran, S. J. & Davis, D. K.)。台北:華泰。(原著出版年:2000)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台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蔡琰(2010)。新聞敘事之時空「窗口」論述--以老人新聞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105:205-246。
    臧國仁、蔡琰(2011)。再論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以老人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83:1-38。
    臧國仁、蔡琰(2011)。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方法,新聞學研究,58:1-28。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劉秀娟、林明寬譯 (1994)。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Susan A. Basow)。台北:揚智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鄭青玫(2005)。恐同現象探討。諮商與輔導,230:8-11。
    鄭楨慶(1996)。新聞敘事觀點與敘事聲調分析,廣播與電視.政大,2:4:83-108。
    賴正哲(2005)。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作者: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Jr.)。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88)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強制的異性戀和女同性戀存在,女性主義經典(原作者:Adrienne Rich.),女書出版。頁299-305。(原著出版年:1999)
    顧燕翎(主編)(199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 英文部分
    Adams, H. E.,Wright, L. W.,Lohr, B. A.(1996).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5(3),440-445.
    Bal, M. (1997).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al, M. (1998). The discourse of news stories. Source: In Bell& P. Garrett (eds.) (1998) Approach to mediea discourse (pp.64-104).
    Ba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Barthes, R. (1977). Image/ Music/ Text. NY: Hill and Wang.
    Blumler, J. G. & Katz, E. (Eds.). (1974). 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 CA: Sage.
    Booth, W. C. (2005). Resurrec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Why bother? In J. Phelan and P. Rabinowitz (eds.),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pp. 75-88).
    Bunch, Charlote. (1986), Lesbians in Revolt. In Women and Values, ed. Marilyn Pearsall,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Chatman, S. (1980).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 (1990). Coming to term: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han, S., & Shires, L. M. (1988). Telling stori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London: Routledge.
    Czarniawska, B. (2004). Narrativ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London: Sage.
    Donovan J. 1992. Feminist Theory: The Intellectual Tranditions of American Feminist. New York:Continuum.
    Eisenstein, Hester. (1984),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London: Unwin Paperbacks.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a).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 Arnold.
    Fairclough, N. (1995b).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anguage.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NY: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1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Fludernik.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narratology.. NY: Routledge.
    Frye, Marilyn. (1983).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Trumansburg, N.Y.: Crossing Press.
    Halliday, M. A. K. (2002). Language and social man. In M. Toolan (ed.),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Kramer, S. D.(1988). The media and the AIDS. Editor & Publisher, 43(12), 10-11.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abov, W., & Waletsky, J.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J. Helm (ed.), Essay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pp. 12-44). Sea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acey, N. (2000). Narrative and genre: Key concepts in media studies. London: MacMillan.
    Nosty, B.D. (2009). Build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midia. Infoamerica’s Iberoamerican Communication Review. 1:91-115.
    Richardson, J. E. (2007). Analysing newspapers: An approach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Y: Palgrave.
    Richardson, J. E. (Ed.) (2010). Language and journalism. London: Routledge.
    Tong ,Rosemarie(1989).Feminist thought: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Inc.
    van Dijk, T. A. (1988a). News as di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van Dijk, T. A. (1991). Racism and the press: Critical studies in racism and mi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van Dijk, T. A. (1998b).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n Dijk, T. A. (2003). The discourse-knowledge interface. In Wess, G, & Wokad, R.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NY: Palgrave Macmillan (pp. 85-109).
    van Dijk, T. A. (2007). Discourse and the denial of racism. In van Dijk (Ed.),Discourse studies. vol. 5. pp. 208-237.
    van Dijk, T. A. (2008a). Discourse and power. NY: Palgrave Macmillan.
    van Dijk, T. A. (2008b).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2009). Society and discourse: How social context influence text and tal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ting, Monique. (1981). One is Not Born a Woman. In Feminist Issues 1, no. 2. pp. 47-54.
     報紙新聞資料(依照報別、日期、版別排列)
    《中國時報》
    林志勳(2013年11月05日)。郭采潔暗反多元成家被譙翻 網友怒譏別用臉書 創辦人之一是同志,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6版。
    林志勳、黃嘉平(2013年11月06日)。郭采潔急滅火:我愛同志朋友 網友批她反多元成家 男友卻演同志得獎,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1版。
    林怡秀(2013年11月06日)。何戎:引起社會對草案關注是好事,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2版。
    林怡秀、黃嘉平、林淑娟、黃雯犀(2013年11月06日)。小馬憂破壞婚姻制度 力挺郭采潔 劉(田井)宏:同志勿被利用而為草案護航,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2版。
    林志勳、吳禮強(2013年11月07日)。挺郭采潔討論社會議題 非關宗教 楊祐寧 未表態支持同性婚,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2版。
    吳禮強、游鎮槐、林怡秀(2013年11月08日)。楊丞琳獻歌〈幸福〉力挺同志婚 郭采潔:尚未連署反對多元成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6版。
    黃嘉平、許容榕(2013年11月10日)。郭采潔再說人工生殖才是黑洞 宥勝支持同志婚 多元成家要考慮東方文化,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2版。
    陳亭均(2013年12月04日)。郭采潔扛《小時代3》人氣 噤口多元成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6版。
    吳禮強(2013年12月05日)。郭采潔「支持同性婚」說不出口,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6版。
    黃嘉平、林淑娟(2014年01月08日)。800留言轟廠商 美江體附身拒買抗議 郭采潔代言品 同志「燒毀」抵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4版。
    謝學豐(2014年01月10日)。尼爾退出大陸 郭采潔代言生變,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4版。
    吳禮強(2014年01月23日)。郭采潔難平同志怨 新片代言全遭抵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C1版。
    《自由時報》
    蔡伯杰、張釔泠、曾德蓉(20013年11月6日)。郭采潔臉書:多元成家應多討論,自由時報(影視名人),第D3版。
    嚴心妤、蔡伯杰(2013年11月07日)。同志婚議題延燒-楊祐寧護郭采潔 讚女友勇敢發聲,自由時報(影視名人),第D2版。
    封以恩(2013年11月09日)。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難輕言支持或反對,自由時報(生活新聞),第A10版。
    《聯合報》
    顏甫珉(2013年11月6日)。被指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沉默回應經紀人:盼理性對談,聯合報(影視‧消費),第C1版。
    闕志儒(2013年11月06日)。邱瓈寬緩頰 許常德 :為何不能反同志,聯合報(影視‧消費),第C1版。
    陳慧貞、闕志儒(2013年11月07日)。郭采潔挨轟 楊祐寧心疼女友指她很有想法 絕非反同志,聯合報(星話題),第C2版。
    袁世珮(2013年11月9日)。回應批評 郭采潔澄清愛同志朋友,聯合報(影視‧消費),第C1版。
    項貽斐(2013年12月04日)。寒蟬殺青 郭采潔 不談多元成家,聯合報(星Blog),第C4版。
    顏甫珉(2013年12月05日)。談多元成家 郭采潔大喊守貞,聯合報(星Blog),第C4版。
    《蘋果日報》
    娛樂中心(2013年11月06日)。蘋果日報 郭采潔慘被扣歧視同志大帽 憂民眾對 多元成家草案 一知半解,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6版。
    楊景婷(2013年11月07日)。5萬網民挺采潔 學者籲尊重言論自由,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3版。
    楊景婷、葉文正、尤燕祺(2013年11月7日)。郭采潔淪多元成家草案炮灰 楊祐寧心疼護花求饒,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3版。
    張哲鳴(2013年11月09日)。郭采潔婉拒連署多元成家草案掀波 壓力大返台紅眼眶,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6版。
    張哲鳴、葉婉如、尤燕祺(2013年11月10日)。寬姊發文相挺 郭采潔「要罵就罵我」,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4版。
    葉婉如(2013年11月15日)。柯震東背書郭采潔挺同志婚 「沒必要罵她啦」,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9版。
    特勤組、張哲鳴(2013年11月26日)。郭采潔表白同志好交情 公園女女口水交融,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6版。
    楊景婷、陳意佳(2013年12月04日)。郭采潔閉嘴多元成家 何韻詩「溝通是好的」,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6版。
    陳意佳、朱健弘(2014年01月08日)。郭采潔代言撈1千萬 同志拒買卡尼爾,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C9版。
     網路新聞
    王靖怡(2013年11月30日)。同性婚姻 婦團及法律生齊挺,中央社。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311300145-1.aspx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2.09.08)。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立案及草案發布記者會。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2/09/10/2003/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2年09月08日)。多元成家我支持,速速立法反歧視!台灣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立案及草案發布記者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發言稿。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tapcpr.files.wordpress.com/2012/09/e887b3e6bd94e799bce8a880e7a8bf.pdf
    自由時報(2013年11月08日)。郭采潔返台 眼眶紅快步離開,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4年6月24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breakingnews/898378
    自由時報(2013年11月8日)。郭采潔談同志婚 認難以淺見輕言,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4年1月5日,取自: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7840&type=%E5%BD%B1%E5%8A%87
    自由時報(2013年12月03日)。郭采潔聞多元成家色變 拒絕再談,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4年6月24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breakingnews/912028
    許國楨、蘇孟娟(2009年12月10日)。濫毒亂交染病 設計師悔不當初,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3月1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0/78/1wnga.html
    鄒焌弘(2013年11月27日)。組捍衛家庭聯盟 學生反同性領養,台灣醒報。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anntw.com/articles/20131127-0Eht
    路透社(2009年12月04日)。新聞美紐約州否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法案,路透社。上網日期:2009年12月4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3/16/1w638.html
    蔡伯杰、張釔泠、曾德蓉(2013年11月05)。郭采潔反同性婚?! 維基百科記上一筆,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4年6月24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breakingnews/895933/
    劉妍伶、何軒憶、林明瑋(2013年11月06日)。鼓吹11名牌拒借衣給采潔 精品業不鳥 個人意見,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4年6月24日,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31106/35417572
    聯合新聞網(2013月11月5日)。「個人意見」嗆郭采潔:別穿同志設計衣,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4年1月5日,取自:
    http://www.udn.com/2013/11/5/NEWS/ENTERTAINMENT/ENT1/8274126.shtml
    謝莉慧(2013年10月25日)。同性婚姻合法化邁大步 立院通過付委,新頭殼newtalk。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5%90%88%e6%b3%95%e5%8c%96%e9%82%81%e5%a4%a7%e6%ad%a5-%e7%ab%8b%e9%99%a2-%e8%ae%80%e4%bb%98%e5%a7%94-074028290.html
    嚴思祺(2013年11月26日)。台北彩虹大遊行主推社會支持同志權利,BBC中文網。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10/131026_taipeigaypride_ysc
    嚴思祺(2013年11月30日)。台灣多元成家修法正反雙方上街拚場,BBC中文網。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11/131130_taiwan_gay_marri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