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鼎勳 |
---|---|
論文名稱: |
從《幾何原本》第十卷到《無比例線新解》 |
指導教授: | 洪萬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無比例線新解》 、吳起潛 、《幾何原本》第十卷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6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門戶洞開,經歷禁教之時起,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幾近斷絕的影響。中國數學幾乎在所有領域都不能與西方抗衡,透過洋務學堂的創設、書院的流傳及教會學校的增設,西方數學再次大規模地傳入,並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傳統數學終於被西方數學取代,本論文的研究對象-吳起潛,於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透過自學、書院的洗禮,教會學校流傳出來的教科書(翻譯書)的訓練,再到新式學堂的任職,民國後對數學教育的持續關懷,逐漸顯示出西學東漸後的影響,而《無比例線新解》為《幾何原本》第十卷的重新詮釋,為吳起潛年輕時的舊作。
要了解《無比例線新解》,則不可規避《幾何原本》第十卷的形成時所遇上的難題,在希臘時期「萬物皆數」的信條下,遇上了不可公度量時,拒絕承認「無理數」為數,但接受不可公度線段為實際的存在(數形分離)。也因此《幾何原本》第十卷才有辦法產生,而《幾何原本》傳入中國造成正面的影響,開始重視邏輯演繹體系,對中國數學多只重視「應用」,不可不謂之其進步的起點。
本文試著從《幾何原本》第十卷的內容與《無比例線新解》的內容中比較出,因時代背景產生工具與認知的差異,去體會兩位相隔2000多年的作者,想傳達的訊息,而經筆者的分析,認為「《幾何原本》第十卷:解決平方根無理量時,需要設計。」、「《無比例線新解》:數與量合一,利用代數的方法渾然天成。」由這兩個結論,也可看出,在量的世界裡,「作圖」便成了一種指標,而數的概念裡,便可抽象以符號的形式呈現,也無怪乎《幾何原本》第十卷的內容分析,從Heath做完之後,因符號數學於現今高等教育後,便已內化到學習者之中了,因此《幾何原本》第十卷的研究便乏人問津了。
總而言之,《幾何原本》的形成及傳入中國,造成中國數學質變的開端,西學東漸與數學教育的開放,造就了教育工作的職業化,也造成了中國於清末民初有不少人投入數學教育的行列,相信吳起潛(吳在淵)便是其中的一份子,而且在東西交會的年代,奮身投入數學教育領域的先驅者,其數學能力與教學方法,值得參考與推廣。而《無比例線新解》應是吳起潛(吳在淵)年輕時讀《幾何原本》第十卷的讀後心得,也應是告別舊數學,當然觀察吳起潛(吳在淵)後期之表現,便較能體會《無比例線新解》的內容為何頗富教育意義了。
參考資料
(一)史料
1.清 申江中西書院撰,《代形合參》,上海美華書館,1910年。
2.清 李善蘭,《方圓闡幽》,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3.清 李善蘭、偉烈亞力編譯,《幾何原本》,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附錄,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4.清 阮元,《疇人傳》,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5.清 吳起潛,《無比例線新解》,文明書局,1906年。
6.明 徐光啟,《勾股義》,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7.明 徐光啟、利瑪竇編譯,《測量異同》,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8.明 徐光啟、利瑪竇編譯,《測量法義》,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9.明 徐光啟、利瑪竇編譯,《幾何原本》,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附錄,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10.清 梅文鼎,《幾何通解》,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11.清 梅文鼎,《幾何補編》,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年。
12.清 登鄧文會館撰,《代數備旨》,上海美華書館,1897年。
13.清 華蘅芳,《學算筆談》。
14.清 華蘅芳,《微積溯源》,慎記書莊石印,1897年。
15.清 偉烈亞力,《數學啟蒙》,1886年。
16.清 諸可寶,《疇人傳三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17.清 羅士琳,《疇人傳續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二)近人著作
1.王青建,《數學史簡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2.王添法,《明清時代所譯的《幾何原本》》,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2年。
3.王渝生,《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李善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4.王渝生,《中國算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田淼,《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6.任南衡、張友余編著,《中國數學會史料》,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李人言,《中國算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台七版)。
8.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歷史文獻精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9.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台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
10.李兆華,《中國近代數學教育史稿》,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四冊數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修訂五版)。
12.李信明,《中國數學五千年》,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
13.李儼,《中國算學小史》,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14.李儼,《中國算學史》,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15.李儼,《中國數學大綱》,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三卷,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16.李儼,《中算史論叢》第四集,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17.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18.杜石然,《數學、歷史、社會》,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
19.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20.林倉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間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21.林炎全、洪萬生、楊康景松譯,《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上冊,台北:九章出版社,1983年再版。
22.林傑斌譯,《天才之旅-偉大定理的創立》,台北:牛頓出版公司,1995年。
23.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出版社,1999年再版。
24.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社,1999年一版二刷。
25.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
26.洪萬生,《此零非彼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27.洪宜亭,《從《籌解需用》看洪大容的數學與實學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8.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29.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0.陳立夫主編、趙良五編著,《中西數學史的比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31.陳東元,《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32.陳衛平、李春勇著,《徐光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33.黃清揚,《中國1368-1806年間勾股術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34.梁宗巨,《世界數學通史》上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5.項武義,《幾何學的緣起與發展》,台北:九章出版社,1988年。
36.程民德主編,《中國現代數學家傳》第一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
37.楊自強,《學貫中西-李善蘭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楊淑玲,《顧觀光的《九數存古》之內容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39.彭良禎,《《幾何要法》的算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40.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41.歐陽絳,《數學的藝術》,台北:九章出版社,1999年一版三刷。
42.蔡聰明,《數學發現趣談》,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初版三刷。
43.歐士福,《從算學試題看晚清自強活動期間數學教育與數學傳播》,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44.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5.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46.燕曉東譯,《幾何原本》,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
47.駱祖英編著,《數學史教學導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8.藍紀正、朱恩寬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九章出版社,1999年一版三刷。
49.魏庚人主編、李俊秀、高希堯編著、張孝達校訂,《中國中學數學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50.韓琦,《康熙時代傳入的西方數學及其對中國數學的影響》,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1年。
51.John D. Barrow著、蔡承志譯,《 無限大的秘密》,台北:三言社,2007年。
52.M.克萊因著、張祖貴譯,《西方文化中的數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53.Morris Kline 著、趙學信、翁秉仁譯,《數學確定性的失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54.Peter Burke 彼德 柏克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55.Victor J. Katz著、李文林等人譯,《數學史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56.William Dunham著、林傑斌譯、、余文卿審,《天才之旅》,台北:牛頓出版社,1995年。
57.W. W. Sawyer 著、胡守仁譯,《數學家是怎麼思考的-純粹帶來力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58.Hu, Mingjie, “Merg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athematics: The Introduction of Algebra and the Calculus in China. 1859-1903”, Ann Arbor: UMI, 1998.
59.Heath, Thomas L. E, Euclid The Thirteen Books of The Element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三)期刊或專文
1.王渝生,〈幾何原本提要〉,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五,河南出版社,1999年,頁5-1145~5-1150。
2.田淼,〈清末數學教育概述〉,收入吳文俊、李兆華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頁258~273。
3.李儼,〈清代數學教育制度〉,收入杜石然、郭書春、劉鈍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74~307。
4.洪萬生,〈閒話 〉,收入洪萬生著,《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頁83~90。
5.洪萬生,〈以我的身高為準〉,收入洪萬生著,《此零非彼0》,台北:商務書局,2006年,頁3~15。
6.洪萬生,〈《代數學》:中國近代第一本西方代數學譯本〉,收入洪萬生著,《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頁205~239。
7.郭金海,〈《同文館算學課藝》〉,收入吳文俊、李兆華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頁274~308。
8.梅榮照、王渝生、劉鈍,〈歐幾里得《原本》的傳入和對我國明清數學的影響〉,收錄於《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9.蔡聰明,〈從畢氏學派到歐氏幾何的誕生〉,《科學月刊》26(2)~(7)。
10.Yibao Xu(2005)“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nine books of Euclid’s and Elements and its source”,Historia Mathematica Vol.3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