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孟婷 |
---|---|
論文名稱: |
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 |
指導教授: | 林東泰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9 |
中文關鍵詞: | 楊淑君事件 、黑襪事件 、國族意識形態 、批判話語分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7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為2010年年底最熱門的體壇爭議同時也是媒體焦點的「楊淑君事件」,本研究利用Fairclough(2006)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三層次: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分析台灣四大報,將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1月24日的《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作為分析文本,企圖找出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其背後隱含的話語秩序與社會結構。
本研究發現,楊淑君事件引發媒體與民眾爭議的主要原因為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及運動精神之意識形態。但主要的社會結構還是以國族意識形態為主軸。
首先,以社會事件層面來看,楊淑君事件具體呈現在仇韓、仇中等行動的社會事件為,媒體再現之我國國人反應,以及中、韓形象,同時,媒體在書寫楊淑君時特別加以著墨;第二層次的社會事件則呈現於政治鬥爭、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與國族英雄的錯置等方面,其中運動新聞與戰爭詞彙的構連可視為是穩定的話語秩序,楊淑君事件的爭議性也使得它從運動新聞跨足到政治新聞,政治與運動的新聞互為文本;最後的社會結構大致分為運動精神的意識形態與國族意識形態,運動精神為深層的社會結構,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心中,如公平、公正、遵守規則等價值觀,楊淑君事件的陰謀論明顯與這些運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引發外界關注,再者,楊淑君事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更是使得媒體與大眾不斷討論,進而產生前述的具體社會事件與社會實踐。
中文部份
王靖怡(2010)。《電視競選廣告的批判話語分析─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慈梅(2003)。《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安碧芸、駱碧蓮(2010)。〈棒球不能承受之重:2008奧運棒球賽國族意識報導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8卷第1期,34-70。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2012)。〈對國內三大報ECFA「讓利說」新聞的批判話語分析〉,《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334_1.pdf
林信男(2009)。《從語藝觀點看「慾照事件」的媒體角色與新聞敘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冠軍、馮光華(2004)。〈解析大眾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論傳播中的妖魔化現象
解析大眾〉,《現代傳播雙月刊》,第六期,4-6。
邱建章(2009)。〈媒體與運動文化傳播〉,《學校體育》。113,60-68。
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台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3-96。
胡雯(2006)。〈新聞話語的成員範疇分析:”我們”與”他們”〉,《寧德師專學報》,79,59-64。
洪致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運動道德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第九期,330-340。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
北︰韋伯。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第2期,83-97。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翁秀琪、鐘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殷美香(2009)。《棒球論述中的國族意識-以1998年至2008年國際賽事報導為
分析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奇(2008)。《解構媒體建構的王建民現象—國族、名人、與媒體商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治(2006)。〈運動文化與國家認同初探〉。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研究國際學會,579-613。
黃冠華(2011)。〈國族、快感與資本:國際運動景觀的邏輯〉,《新聞學研究》。107,291-323。
黃靖惠(2011)。〈對美國《時代》臺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106,49-98。
蔡欣怡、羅世宏(2007)。〈臺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的新聞論述分析〉,《台大新聞論壇》,6,35-68。
蘇維杉(2009)。《運動社會學》。台北:華都。
錢毓芳(2010)。〈語料庫與批判話語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42:3,198-202。
李仁佐、張家昌(2007)。〈淺論王建民現象〉,《彰化師大體育學報》,No.7,52-59。
張錦華(2001)。傳播批判理論。臺北市:黎明,三刷。
陳明珠(2003)。〈媒體認同與再現〉,《中國傳媒報告》,第2卷第4期,88-95。
吳守禮(2003)。〈一百年來的閩南系台灣話的研究回顧〉,取自:
http://olddoc.tmu.edu.tw/chiaushin/shiuleh-11.htm。
蔡珮(2004)。〈從髒話看父權在語言使用的權力展現〉,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92_1.pdf
廖清海、林志哲(2007)。〈媒體塑造下的運動英雄:以新聞媒體報導王建民為例〉,
《高苑學報》,第十三卷,487-510。
廖清海、羅元鴻(2005)。〈運動英雄的社會價值功能-以媒體觀點論述〉。《大專
體育雙月刊》,第76期,60-66。
英文部份
Adrian Beard(1998). The Language of Sport.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Halliday, M.A.K(2000). 功能語法導論(彭宣維、趙秀鳳、張征)。北京:外語
教學與研究(原著於1985年出版)。
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2a).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a).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 Arnold.
Fairclough, N. (1995b).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1998).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media: an analysis framework. In A. Bell & P. Garrett (Eds.), Approach to media disourse (pp. 142-162). Oxford, UK: Blackwell.
Fairclough(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Fowler,R(1987)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C]∥R.Steele&T.Threadgold.Language Topics:Essays in Honour of Michael Halliday.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hillips, N., & Hardy, C.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Investigating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Simon Cottle著,陳筠臻譯,《媒介組織與產製》,台北:韋伯文化,2008。
Terry Locke(2004)Locke, T.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Continuum.
van Dijk(2000).“New(s) Racism: a discourse analytical approach”, in: S. Cottle (Ed.),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Media: changing cultural boundari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2008).Discourse and pow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van Leeuwen, T. (2008). Discourse and practice: 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G., & Wodak, R. (200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NY: Palgrave Macmillan.
新聞報導
黃邱倫、江慧真、仇佩芬(2010年11月18日)。〈楊淑君失格 黃顯詠摘金〉,
《中國時報》,A1版。
黃邱倫(2010年11月20日)。〈戴遐齡:亞跆盟兩面手法 吃人夠夠〉,《中國
時報》,A2版。
曾薏蘋、江慧真(2010年11月20日)。〈捍衛尊嚴 不卑不亢 有節有氣〉,《中
國時報》,A2版。
黃邱倫、秦蕙媛(2010年11月22日)。〈楊淑君下午回台 陳沖接機送暖〉,《中
國時報》,A3版。
單厚之、秦蕙媛(2010年11月23日)。〈楊:常夢到拿金牌 婚事再等等〉,《中
國時報》,A3版。
秦蕙媛、單厚之(2010年11月23日)。〈吳揆慰淑君 不會委屈太久〉,《中國
時報》,A3版。
陳志祥、秦蕙媛(2010年11月23日)。〈淑君我愛你!接機擠爆〉,《中國時報》,
A1版。
黃邱倫(2010年11月18日)。〈體委會:將上訴國際仲裁法庭〉,《中國時報》,
A3版。
黃邱倫(2010年11月19日)。〈一夜難眠 楊淑君怒:別再抹黑我〉,《中國時
報》,A3版。
龍柏安(2010年11月19日)。〈楊淑君沒作弊 亞跆盟蠻幹〉,《自由時報》,A1
版。
許明禮、龍柏安、梁偉銘(2010年11月18日)。〈亞運不公 楊淑君冤望失格〉,
《自由時報》,A1版。
自由時報綜合報導(2010年11月18日)。〈政府太軟弱 全民怒火燒〉,《自由
時報》,A1版。
許明禮(2010年11月18日)。〈復仇夢碎 漂亮寶貝淚灑擂台〉,《自由時報》,
A3版。
許明禮(2010年11月21日)。〈中方人員又阻台媒發問〉,《自由時報》,A2版。
梁偉銘(2010年11月24日)。〈中韓檢錄技術人員 誣君事件主角〉,《自由時
報》,A2版。
陳慧萍、梁偉銘(2010年11月20日)。〈立委:中國技術委員賤招 黑手護愛
徒〉,《自由時報》,A4版。
龍柏安(2010年11月20日)。〈楊淑君哽咽:不願受污辱〉,《自由時報》,A4
版。
龍柏安(2010年11月19日)。〈哭了整晚 再拚倫敦奧運〉,《自由時報》,A4
版。
黎建忠(2010年11月18日)。〈真賤 中韓裁判聯手 做掉楊淑君〉,《蘋果日報》,
A1版。
陳國偉(2010年11月18日)。〈「開玩笑吧」楊崩潰痛哭〉,《蘋果日報》,A1版。
黎建忠(2010年11月19日)。〈韓籍世跆祕書長 胡扯硬拗〉,《蘋果日報》。
陳國偉(2010年11月18日)。〈教練直指「主辦國輸不起」〉,《蘋果日報》,A1
版。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0年11月21日)。〈韓政府:判決與我不相干〉,《蘋果
日報》。
蘋果日報政治中心報導(2010年11月18日)。〈朝野憤怒「這是國際笑話」〉,《蘋
果日報》。
陳威廷、楊忠翰(2010年11月19日)。〈35萬人挺楊 批韓國卑鄙〉,《蘋果日
報》。
秦富珍、張麗娜、顏振凱(2010年11月19日)。〈藍明遊行 再炒楊淑君事件〉,
《蘋果日報》,A16版。
顏振凱、晏明強(2010年11月21日)。〈超級周末 英倫爭挺楊淑君〉,《蘋果
日報》。
黎建忠(2010年11月18日)。〈黃顯詠踢金 幫楊淑君出怨氣〉,《蘋果日報》。
劉昌德(2010年11月24日)。〈仇韓的虛實與超越〉,《中國時報》,A18版。
馬鈺龍(2010年11月19日)。〈電子襪「兩片」疑雲 真相為何〉,《聯合報》。
藍宗標(2010年11月18日)。〈瑜亮情節 大陸女將吳靜鈺 輕鬆摘金〉,《聯
合報》。
汪莉絹(2010年11月18日)。陰謀論?陸官員:怎麼會跟台爭這一金。聯合報,
A2版。
陳宛茜(2010年11月19日)。〈朱學恆:這是合理的生氣〉,《聯合報》,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