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俊麟
論文名稱: 國中八年級學生辨識數學敘述及其逆敘述現象之探討
指導教授: 謝豐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7
中文關鍵詞: 敘述逆敘述數學語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為探討八年級學生對數學敘述及其逆敘述的辨識現象。

    本研究根據前置研究的結果和文獻探討發展出可能會影響學生辨識數學敘述及其逆敘述的因素,分別為內容因素、關係因素、句法結構因素。在內容因素中,依據學生經驗的焦點可分為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或是數學上的經驗。在關係因素中,依據數學性質的條件關係可分為同一關係或是包含關係。在句法結構因素中,依據教科書中常見之敘述可分為單句句法、複句句法,而其中沒有聯結詞的複句句法,在本研究界定為並列句法,不過仍是歸類為複句句法的一種。

    主要研究問題為在預測辨識因素中探討學生對敘述及其逆敘述的辨識現象、預測因素與學生辨識結果有何關係及學生如何判斷敘述及其逆敘述的異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整體而言,學生對敘述及其逆敘述的辨識結果為不到五成的學生是認為意思不相同。學生在同一關係或是包含關係敘述及其逆敘述的辨識結果皆約有四成多的學生認為意思不相同。學生在數學知識或是生活情境之敘述及其逆敘述的辨識結果皆約有四成六的學生認為意思不相同。學生在單句句法的辨識結果有六成多的學生認為意思不相同,然而在複句句法的辨識結果卻只有三成六的學生認為意思不相同。

    學生可能的辨識方式,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策略:(一)語義理解的策略。(二)句法分析的策略。(三)語義理解與句法分析並用的策略。(四)語序的察覺。(五)敘述及其逆敘述地位的改變。(六)察覺句式結構調換。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暨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語言與閱讀理解…………………………………………… 10 第二節 數學語言與數學證明……………………………………… 25 第参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8 第三節 研究樣本……………………………………………………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研究過程與流程圖………………………………………… 58 第六節 資料分析處理……………………………………………… 61 第七節 研究限制…………………………………………………… 63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辨識現象的比較……………………………………… 65 第二節 預測因素對辨識結果的關係……………………………… 140 第三節 學生辨識方式之理由……………………………………… 15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206 第二節 建議………………………………………………………… 213 參考文獻…………………………………………………………… 216 附錄 附錄一 數學知識敘述問卷…………………………………………… 218 附錄二 生活情境敘述問卷…………………………………………… 221 附錄三 數學知識敘述問卷統計……………………………………… 224 附錄四 生活情境敘述問卷統計……………………………………… 237 附錄五 晤談文字稿整理……………………………………………… 252 附錄六 問卷統計檢定表……………………………………………… 262 附錄七 各版本八年級幾何性質分類整理…………………………… 278 附錄八 前置研究問卷整理…………………………………………… 281

    中文部分
    Jean Piaget (1970):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發生認識論原理
    (王憲钿 譯,1985)。北京:商務印書館。
    Leech,G (1981):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Polya,G.(1957):How to solve it. 怎樣解題(閻育蘇 譯,民82)。台北:九章出版社。
    Skemp,R(1987):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 譯,民82)。台北:九章出版社。
    Vygotsky,L.S. (1934):Thought and Language. 思維與語言(李維 譯,民87)。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Walt(1999):自然語言理解。取自:http://www.clinux.org/service/ninechapter/2/naturelan.html
    余民寧(2003):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吳秀萍(民92):國中生對垂直、平行相關用語之理解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其維(1998):皮亞傑心理邏輯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化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邵光準、劉明海(2005)。數學語言及其教學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課程.教材.教法,第25卷第2期。
    姜晶(2005):初(國)中生數學學習中語言障礙的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康軒出版社(民99):國中數學教師手冊 第五冊。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200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
    許世瑛(民87):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陳永明(1998):數學教學中的語言問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陳波(2004):邏輯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創義(民93):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詮釋:國中平面圖形部分。國科會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力指標詮釋計畫成果發表會,277-296。
    楊凱琳(民92):建構中學生對幾何證明閱讀理解的模式。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葛本儀 主編(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浩 主編(2002):教學語法語語法教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儲江(2005)。初中生數學語言的發展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論文。
    魏金財(1997):詞義習得和詞義教學的思考。取自:http://www.ymjhs.tyc.edu.tw/~microwei/weipage/wordlearning.html
    英文部分
    Duval, R. (2002). Proof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 What Ways for Student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Understanding Proving and Proving to understand (pp.61-77).
    Fischbein, E. (1987). Intui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Dordrecht: Reidel Academic.
    Fischbein,E.(1996). The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concepts. Mathematics for tomorrow’syoung children.Edited by Mansfield et al.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pp.102-119.
    Green,J.(1995). Language Understanding.Open University press.
    Hiebert, J. & Lefevre, P. (1987).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Mathematic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ed. Hiebert,J.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Hillsdale, NJ:Erlbaum.
    Karmiloff-Smith, A.(1986)."Stage/structure versus phase/process in modeling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I. Levin (Ed.) Stage and Structure: Reopening the debate. New York: Ablex, 164-190.
    Sigurdson , S. E. & Olson, A. T.(1992). Teaching Mathematics with Meaning.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1(1),37-57.
    Tall, D. & Vinner, S.(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51-169.
    Tall, D.(1989).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al proof. Mathematics Teaching, 127, 28-31.
    Van Hiele, P. M. (1999). Developing Geometric Thinking through Activities That Begin with Play.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5(6), 310-317.
    Vinner, S. (1991). The Role of Defini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s. In D. Tall(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65-81).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iener,H.S.& Bazerman,C.(1988).Reading Skills Handbook.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p.101-10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