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建綸
Lai, Chien-Lun
論文名稱: 當代飲食「台灣味」:以官方與文化中介者論述為核心
The taste of Taiwan: Discussions on official discourses and texts of cultural mediators
指導教授: 陳玉箴
Chen, Yu-Jen
口試委員: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賴守誠
Lai, Shou-Cheng
陳玉箴
CHEN, Yu-jen
口試日期: 2022/06/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飲食文化台灣味文化中介者美味感官
英文關鍵詞: food culture, The taste of Taiwan,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gustemological sense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透過整理當代台灣在飲食文化領域上,所使用「台灣味」一詞的相關論述進行深究和分析,並深入了解在使用此一詞彙上,背後所勾勒出的認同以及權力競逐關係。本論文將由飲食論述中「台灣味」一詞出現的時空背景作為切入,帶出「台灣味」的興起背景以及字義背後的轉變;其後將透過官方和非官方兩個角度切入,探討這兩者中使用飲食「台灣味」論述中,呈現何種認同關係。
    官方論述部分分為政府單位和學術機構,前者將以觀光局作為主要分析對象,透過觀光局網站初步了解政府部門的出發即立場;後者則觀看如高餐等餐飲相關學府中,如何進行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
    非官方論述部分則以飲食領域中的文化中介者為主,其中又分為以寫作為主的飲食文學家與食評家,以及以料理創作為主的廚師兩部分。文字工作相關的文化中介者們的論述很大一部分會與社會的文化記憶有所關聯,將透過觀看其筆下的「台灣味」寫作與論述進行探討;料理相關的工作者則以食物進行創作和展演,並透過料理的呈現以及相關的訪談構築「台灣味」的展現方式。
    本論文希望透過整理飲食「台灣味」討論的興起背景,分析文化中介者的相關論述以及使用的場合、使用的影響等面向,進一步了解飲食「台灣味」字義背後所帶出的認同和價值。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discourses that use the term “The taste of Taiwa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ood culture, an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identities and power struggles that are outlined by the use of this term. This paper will begin with the time and place in which the term “The taste of Taiwan” appeared in the discourses of cuisin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emergence of the “The taste of Taiwan”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afterwards, the identities expressed by the use of the term “The taste of Taiwan” in both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iscourses will be explored.
    The section concerning official discourse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e part about government agencies focuses on Taiwan’s Tourism Bureau as its main subject for analysis, and the bureau’s website is examined to gain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ce taken by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part about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cludes observation on how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Taiwanese food culture is carried out in institutions that teach cuisine, such as the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 section about unofficial discourses is focused on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the field of cuisine, and it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eople that write, such as authors that write about food and food critics, and people that create dishes, such as chefs. The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who partake in writing are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memory of a society, so their writings and discourses on the “The taste of Taiwan” will be examined; those who work with food engage in the creation of dish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ooking, and they present the “The taste of Taiwan” through their food and in related interviews.
    It is the aim of this pap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dentity and values behind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The taste of Taiwan” by compil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The taste of Taiwan” in cuisine,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discourses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for the occasions in which the term is used and the impact of its usage.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12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說明 16 第貳章 台灣味討論的興起 19 第一節 台灣味相關出版近況 19 第二節 外部—全球化與消費社會 21 第三節 內部—台灣主體認同的提升與焦慮 27 第四節 小結 29 第參章 當代飲食台灣味的官方論述分析 31 第一節 政府單位論述中的台灣味 31 一、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網站介紹 31 二、政府單位舉辦的展演活動 48 第二節 學術機構 54 第三節 小結 56 第肆章 文化中介者論述中的台灣味 57 第一節 飲食書寫:飲食文學家與食評家筆下的台灣味 59 一、飲食作家的論述 59 二、美食家與食評家的論述 75 第二節 廚師盤上的台灣味 84 一、小吃之味:滷肉飯 85 二、相比於小吃的「大菜」體系:酒家菜、辦桌菜、阿舍菜 89 三、混融菜與族群菜 93 四、風土食材與新台味:台灣味的解構、溯源與重建 99 第三節 小結 105 第伍章 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10

    參考書目
    一、論著
    Appadurai, Arjun.(1988). How t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Cookbooks in Contemporary Indi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30(1): 3-24.
    Arjun Appadurai著、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臺北:群學。
    Chang, K. C.(張光直).(197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ris Barker, Emma A. Jane著、羅世宏譯,201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David E. Sutton.(2001).Remembrance of Repasts: An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Memory.New York: Berg
    Jeffrey M. Pilcher.(2012).Planet Taco: A Global History of Mexican F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Urry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
    Katarzyna J. Cwiertka著、陳玉箴譯,2009,《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Mintz, S.W.著、林為正譯,2001,《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台北:藍鯨。
    Narayan, U. (1995) .Eating Culture: Incorporation, Identity and Indian Food.Social Identities, Vol.1, Issue 1, pp.63-83.
    Watson, James L主編,2007,《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台北:早安財經。
    W. 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好吃研究室,2020,《好吃38: 採集日常,台灣滋味!醬料、香氣、食材、味型》,台北:麥浩斯。
    余舜德主編,2008,《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宋良音,2009,〈臺灣報紙美食新聞報導之初探─以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琪,〈牛肉麵、小籠包、珍珠奶茶:台灣漢人社會飲食文化特性與國際美食的形成脈絡〉,《華人文化研究》4卷1期,頁79-90。
    李維斯陀 (Levi-Strauss, Claude)著,郭昌周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年,頁13-15。
    汪宏倫,2010,〈台灣的「後現代狀況」〉,收錄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出版社。
    沈岱樺,2009,〈從飲食論述探討臺灣當代飲食文化意涵─由九○年代末談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周宜潔,2009,〈烹飪文化資本、文化中介者與飲食品味塑造─以農會家政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瑩、曾秀雲,2010,〈台灣在地飲食的全球化分析:從珍珠奶茶對大學生的意涵談起〉,《文化越界》1卷4期,頁37-61。
    林怡潔,2018,〈飲食文化展示與設計:道地與後現代風土主義〉,《臺灣人類學刊》16卷2期,頁159-177。
    林俊延,2006,〈外來飲食文化的在地性格與異國想像:台北市義大利麵之飲食社會學之考察〉,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長彥,2018,〈韓流對韓國料理消費與文化想像的影響:以一中商圈的韓國餐廳消費者為例〉,《庶民文化研究》第17期,頁1-35。
    姜穎、陳子軒,2014,〈「林來瘋」的媒體再現和國族焦慮〉,《新聞學研究》,第118期,頁171-207。
    洪震宇,2018,《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台北,遠流。
    洪震宇,2019,《風土經濟學》,台北,遠流。
    翁佳音;曹銘宗,2021《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貓頭鷹。
    高郁涵,2014,〈全球與在地的想像-高雄觀光夜市飲食的文化展演〉,《高雄文獻》4卷2期,頁64-94。
    高琹雯,2019,《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台北:二魚。
    莊英章,2003,〈客家社會文化與飲食特性〉,《客家飲食文化輯》,頁:10-17。
    許書容,2017,〈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箴,2014,《大碗大匙呷飽未?:台灣人的餐桌就是一部台灣史,推動「食育」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台北:聯合文學。
    陳玉箴,2015,《飲食文化》,台北:華都。
    陳玉箴,2020,《「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台新北:聯經。
    陳其澎,2005,〈移植的空間、移植的認同:台北市的味覺地圖〉,《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 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研討會論文
    陳靜宜,2011,《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台北:聯經。
    陳靜宜,2021,《喔!臺味原來如此:潤餅裡包什麼,透露你的身世!20種常民小吃的跨境尋跡與風味探索》,台北:麥浩斯。
    曾品滄,2013,〈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第9卷第1期,頁113-156。
    焦桐,2009,《台灣味道》,台北:二魚。
    焦桐,2016,《蔬果歲時記》,台北:二魚。
    焦桐,2017,《味道福爾摩莎》,台北:二魚。
    舒國治,2014,《台灣小吃行腳》,台北:皇冠。
    黃昱珽、蔡瑞明,2015,〈晚近臺灣民粹主義的發展:「人民」與「他者」想像的形成〉,《思與言》,第53卷第3期。
    黃婉玲,2019,《百年台灣古早味:尋訪真實老味道》(增訂新版),台北:健行。
    黃婉玲,2021,《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台北:寫樂文化。
    黃婉玲,林偉民,2017,《老台菜:紅城花廳台灣味》,台北:健行。
    楊昭景、林孟欣、簡錦玲、陳曉怡、洪馨蘭,2017,《【醇釀的滋味】臺灣菜的百年變遷與風貌》,台北:墨刻。
    葉韻翠,2020,〈國家?家國?全國性人民團體命名與競爭的國族想像〉,《思與言》,第58卷第2期,頁1-52。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
    鄭陸霖,2004,〈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東吳社會學報》第17期,頁1-41。
    鄭凱同,2006,〈什麼是「台」?台灣文化圖象中的模糊地帶〉,《當代》雜誌第195期。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台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第1期,頁167-212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17:1-45。
    賴怡潔,2012,〈書寫、經驗與身體感─以當代飲食書寫為考察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良憶,2020,《好吃不過家常菜:韓良憶的廚房手帖》,台北:今周刊。
    韓良露,2001,《美味之戀》,台北:方智。
    韓良露,2014,《台北回味》,台北:有鹿。
    韓良露,2017,《台北說城人》,台北:有鹿。
    顏華容,2015,〈樂音走出荊棘路自內而外的「台灣味」-關於蕭泰然的音樂〉,《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68期,頁84-86
    蘇恒安,2015,〈米酒、美味地景、臺灣味〉,《中國飲食文化》,11卷2期 ,頁3-39

    二、其他
    《BIOS》雜誌,網址來源:https://www.biosmonthly.com/about
    《NOM》雜誌,網址來源:https://nommagazine.com/
    《Shopping design》雜誌,網址來源: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
    《VERSE》雜誌,網址來源:https://www.verse.com.tw
    《中國時報》,1999年2月15日,37版
    《天下雜誌》,網址來源:https://www.cw.com.tw
    「去台灣 TripTaiwan」臉書粉絲團,網址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ripTaiwan1
    「幸福台灣味」網站,網址來源:https://topic.cw.com.tw/anniversary/2017/articles.html
    「臺味佇嘉宣傳影片」,網址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gg66-Q6aE
    BBC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
    CNN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edition.cnn.com
    ETtoday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306284.htm
    News586網站,網址來源:https://news.586.com.tw/2016/08/303860/
    Wanyu Wang專欄,網址來源:https://wanyutw.blogspot.com
    Yahoo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
    Youtube頻道PDIS,網址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z0revEmYM
    Youtube頻道大雲時堂,網址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wa6gzEju8
    三立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02503
    中央社新聞網,網址來源:https://www.cna.com.tw
    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網址來源:https://digiarch.sinica.edu.tw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網址來源:https://www.fcdc.org.tw/activities/chinesefood.aspx
    文化部網站,網址來源:https://www.moc.gov.tw/
    文化資產局網站,網址來源: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網址來源: https://www.tpedoit.gov.taipei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網址來源:https://www.roc-taiwan.org/jp/index.html
    台灣好物誌,網址來源:https://homiya.com.tw/blog/hong-kong-introduce-taiwan-way/
    台灣味 故事大募集網站,網址來源:https://taiwanflavor.iseetaiwan.org/index.php
    台灣美食展網站,網址來源:https://www.tcetva.tw/History。
    台灣英文網,網址來源:https://www.taiwannews.com.tw
    甘樂文創,網址來源:https://www.thecan.com.tw/tw/log/detail/912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統計資料庫,網址來源:https://stat.taiwan.net.tw/statistics
    全文報紙資料庫,網址來源: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cp=udn
    自由時報,網址來源:https://news.ltn.com.tw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來源:https://www.dgbas.gov.tw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網址來源:https://www.fa.gov.tw/cht/PublicationsFishYear/content.aspx?id=35&chk=6c7f7242-297c-47d1-8bb1-51e7c8a5961c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農業政策資訊平臺,網址來源:https://www.agnet.org/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網址來源:https://esc.nccu.edu.tw/
    美食生活玩家,網址來源:https://www.yilan.com.tw
    風傳媒,網址來源:https://www.storm.mg
    食力,網址來源:https://www.foodnext.net
    食旅台灣味網站,網址來源:http://tw.openrice.com/info/event/best-of-taiwan-taste/index.html
    國史館,網址來源:https://tiprc.cip.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網址來源:https://www.ndc.gov.tw
    國際慢食 • 台灣分會 (Slow Food Taipei-Taiwan),網址來源:https://www.slowfood.com.tw/about-us.html
    教育部網站,網址來源: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87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城鄉特色網,網址來源:https://www.otop.tw/otop/about_otop
    經濟部新聞,網址來源:https://www.economic-news.tw
    臺灣博物館官網,網址來源:https://www.ntm.gov.tw
    聯合報,網指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2/4323767
    聯經出版網站,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
    蘋果日報,網址來源:https://www.appledaily.com.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