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秋翎
YU CHIU LING
論文名稱: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 Taking Theme of “Life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湯仁燕
Tang, Ren-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思考教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造思考生活實踐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Creative Thinking, Life Practi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實踐歷程,透過研究過程,以瞭解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與生活實踐能力的提升情形。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職學校之國中八年級學生31名為研究對象,進行九週的課程教學方案,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曼陀羅術與腦力激盪術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
    本研究在成效的評估上,主要是透過教學觀察內容、教學省思札記、學習文件資料、訪談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在實施、記錄後,進行資料統整與分析,藉此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時,課程規劃需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支持性的教學情境將助長學生對創造思考教學的接受度;思考工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激發;不同性質的分組方式,會創造出不同的思考歷程與結果。
    二、透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後,學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是持正向肯定;透過策略的運用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可經由訓練與學習而提升;學生經由創造思考策略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三、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境,教師需更敏於覺察,並研擬因應之道,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修正,從中獲得個人專業成長。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o as to learn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cap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practice ability. Action research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study takes 31 Grade-8 students from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at as the subjects. This is a nine-week curriculum teaching programme, and the mechanism of Mandala and Brainstorming Ways are integrated with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With the study mainly collects materials from teaching observation content, 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 learning file data, and interview records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tudy. After evaluation processes, we collect data/ numbers and then perform analysis, calculation and statistics to conclude the following study findings:
    I、When integrat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teachers shall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plan in a gradual way. Supportive teaching scenario will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 thinking tools can help inspir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different grouping, homogeneous grouping or heterogeneous Grouping, brings different thinking processes and results.
    II、After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s integrated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the students agree this teaching strategy really helpful. This make us believe that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at can be improved by training and learn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egy and better life practice ability by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y.
    III、It may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integra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r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shall be more sensitive and generate coutner proposal for any unexpected outcom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i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develop not only personal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domain knowledge.
    This research would base on its results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These could also be used as example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 13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與設計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規劃與實施歷程 51 第二節 創造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成效 94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行動省思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1 壹、中文部份 141 貳、英文部份 146 附錄 148 附錄一:課前問卷調查表 148 附錄二:課程方案設計 149 附錄三:學習單 164 附錄四:教學省思札記 173 附錄五:觀察記錄表 175 附錄六:訪談記錄表 181 附錄七:研究討論記錄表 183 附錄八: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學生版) 185 附錄九: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家長版) 186 附錄十:家長同意書 187

    壹、中文部份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臺北市:心理。
    王瑤芬(譯)(2009)。Kato Masaharu著。考具-有效掌握企劃、發想的21個思考工具(考具-考えるための道具、持っていますか)。臺北市:城邦。
    方德隆(譯)(2007)。Fisher, Mary Williams著。開啟創造力之門:跨課程領域的教學(Unlocking creativity teach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臺北市:高等教育。
    田耐青、張景媛(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載於何福田、張玉成(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頁60-66)。臺北市:教育部。
    何英奇(2002)。綜合活動領域。臺北市:光復。
    朱湘吉、陳龍安(2001)。創造與生活。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創造性教學研討會記錄(頁25)
    。臺北市:臺北市市政府教育局。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台灣教育,604,40-51。
    李坤崇(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幸台(1981)。鑑衡創造力的新指標。資優教育季刊,4,24-28。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57,31-41。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隆儀(譯)(1984)。J. Geoffrey Rawlinson著。創造性思考與腦力激盪法(Creative thinking and brainstorming)。臺北市: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柯華葳(2012)。人,才是未來。親子天下,31,22-32。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家政教育的規劃與展望。家政教育學報,3,53-68。
    洪蘭(譯)(1999)。Robert Sternberg著。不同凡想(Defying the Crowd)。臺北市:遠流。
    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子賢(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夏林清(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遠流。
    高橋誠(1989)。創造技法手冊。上海市:科學普及。
    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2000)。綜合活動的教學策略。翰林文教雜誌,19,44-50。
    張景媛(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種活動進行的理念與方法。翰林文教雜誌
    ,20,6-7。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許瀞尹(2005)。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郭雅惠(2003)。「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宜貞(2002)。「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沛蓉(2008)。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劇本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4)。「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8)。做個聰明人─創造與批判思考的自我訓練。臺北市市:心理。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方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
    ,74,51- 60。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湘媛(2006)。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
    、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黃譯瑩(2003,3月)。創造力的語言與思維:創造力研究與兒童創造力研究中的創造力。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舉辦之「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開明。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美娟(2005)。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錢秀梅(2001)。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玲妃(譯)(1997)。Tony Buzan著。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The mindmap book)。臺北市:一智。
    蘇碧麗(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份
    Baldwin, A. Y. (2001).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Secondry Gifted Education, 11, 121-126.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Milton Keynes, United Kingdom: Open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1997). Multiple intelligence as a partner in school improvement. Education Leadership, 55(1), pp.20-21.
    Gove, P. B. (1973).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Joyce, B. ,& Weil, M. (197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y:Prentice-Hall.
    Joyce, B. & Weil, M. (1980). Models of teach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ker, C.J.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Maryland: An Aspen Publication.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New York: Routledge.
    Noffke, S. (1992). The work and workplace of teachers in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8(1), 15-29.
    Osborn, A. F. (1963).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s.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Taylor, C.W (1964).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McGraw-Hill.
    Taylor, C. W. (1968). The multiple talent approach. The Instructor, 77, 27; 142; 144; 146.
    Torrance, E. P. (1965). A new-movement in education: Creative development. Boston: Ginn & Company.
    Torrance, E.P. (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New York: Prentice-Hall.
    Wallas, G. (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ew York : D.O.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