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宜蒨
WU, Yi- Chien
論文名稱: 新冠肺炎時期的國際話語角力 —臺灣、美國及中國元首演說內容的批判話語分析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OVID-19 – A Case Study of Speeches by The Heads of State of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指導教授: 林東泰
Lin, Tung-Tai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口試委員: 歐陽新宜
Ou-yang, Hsin-Yi
洪貞玲
Hung, Chen-Ling
林東泰
Lin, Tung-Tai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口試日期: 2022/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元首演說批判話語分析新冠肺炎防疫外交
英文關鍵詞: Speeches by heads of stat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OVID-19, Coronavirus Diplomacy
研究方法: 批判話語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檢視臺灣、美國及中國三位元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表的國際演說,蔡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採取何種話語策略來傳達政治意圖,以及三人在演說中隱含的政治霸權支配與意識型態宰制。研究以蔡總統在第3屆「哥本哈根民主高發會」演說內容、川普與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演說內容為文本,運用渥妲克的歷史取向批判話語分析,並做詳細的個案研究,瞭解元首如何操作政治語言、對疫情的態度,以及文本中語言、歷史與權力間的複雜關係。
    研究發現,對美中兩國而言,聯合國大會是一個展示國力的舞台,川普以「美國優先」作為演說的核心價值,在各種議題上和中國進行意識型態的角力鬥爭,且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習近平透過演說,對內團結中國的民族主義,藉以鞏固領導地位,對外展現大國之姿引領各國合作抗疫。相較於美中雙方的猛烈對抗,蔡總統顯得相對保守,將疫情與民主、自由連結在一起,強調臺灣在疫情期間的公眾外交成果,並透過集體記憶,建構屬於臺灣人民的防疫故事。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discursive strategies Donald Trump, Tsai Ing-wen and Xi Jinping used to convey their political intentions by examining their public speech at the 75th UN General Assembly and Copenhagen Democracy Summit during COVID-19 period.
    Through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uggested by Ruth Wodak,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ir political utterances in speeches, and uncover how they deliver ideology in gaining power where in power, self-reference, calls for identity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COVID-19.
    It finds that the US and China were competing at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to show leadership. US-China tussle on ideology, and any kind of issue. “America First” ideology is the core value of Trump’s speech, Trump revealed his version of patriotism while Xi’s speech emphasized Chinese nationalism to consolidate his power and the qualifications of superpower status. Tsai Ing-wen’s speech tended to be conservative, by making the connection with COVID-19 pandemic, democracy and freedom. Tsai’s speech emphasized Taiwan’s pragmatic “warm power” public diplomacy during the COVID-19 period, and constructed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aiwanes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政治語言學 14 第二節、 批判話語分析21 第三節、 臺灣在美中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及轉變31 第四節、臺美中的外交競逐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2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9 第三節、 研究文本取材61 第四章、 研究分析 67 第一節、探索研究 68 第二節、個案研究110 第三節、三層次批判分析12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研究發現 149 第二節、研究困難與建議155 參考文獻 158 附錄、元首全文179

    BBC中文網(2019年10月28日)。〈IS頭目死亡:讓美國總統特朗普興奮的外交勝利〉。《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0204338。
    BBC中文網(2019年7月28日)。〈BBC採訪「川普中文同步推」主創:探求海外中國異見者力挺特朗普的原因〉。《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092463。
    BBC中文網(2020年2月12日)。〈肺炎疫情:世衛「一中原則」凸顯出台灣的特殊處境〉。《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471079。
    BBC中文網(2020年4月3日)。〈台灣版口罩外交:1000萬片政府援助口罩贈予誰〉。《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2143858。
    BBC中文網(2021年4月18日)。〈中美日關係三岔口:美日52年後再度提及台灣聯合聲明的同與異〉。《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785182。
    人民網(2015年09月29日)。〈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網》。取自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中央社(2019年9月24日)。〈川普聯大演說嚴批中國貿易陋習 籲維護香港自由[影]〉。《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9240368.aspx。
    中央社(2020年8月11日)。川普:與習近平關係因疫情損傷 長時間未通話。《中央社》。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22005104-260409?chdtv。
    中央社(2021年2月3日)。〈經濟學人公布2020民主指數 台灣居東亞第一〉。《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030125.aspx。
    中央社(2021年7月1日)。〈「和平發展」越來越少、「粉碎台獨」越來越多 習近平165篇講稿全解析〉。《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project/20210703-xi-speech/。
    中華民國總統府(2020年6月19日)。〈總統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說 籲全球理念相近民主國家應更密切合作〉。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362。
    中華民國總統府(2021年5月10日)。〈總統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說 呼籲全球民主夥伴團結合作、守護共享價值、確保區域安全及穩定〉。中華民國總統府。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6094。
    王立新(2006)。〈美國國家認同的形成及其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歷史月刊》,217:96-101。
    王孝勇(2004)。〈呂秀蓮自我辯護策略的類型批評〉。《新聞學研究》,79:49-89。
    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王致凱(2020年9月22日)。〈中國必須為「中國病毒」負責 川普聯合國大會對北京撂重話!〉。《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922/1815286.htm#ixzz763SUrs7c。
    王高成(2020)。〈新冠肺炎下的美中台關係發展〉。《台北論壇》。取自 http://140.119.184.164/view/602.php
    王健全(2018)。〈中美貿易戰爭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與因應〉。《亞洲金融季報》,秋季號:46-54。
    王崑義(2017)。〈中國大陸全球化戰略 —理論、力量與倡議。展望與探索。15(8):47-71。
    王皓昱(1997)。〈歐洲舊「法西斯主義」:政治福音與集體癡狂〉,《東吳政治學報》,7:105-131。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順珠譯(1998),Bormann, E. G. 著。〈想像與修辭幻象:社會現實與修辭批評〉:刊於《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靖怡(2010)。《電視競選廣告的批判話語分析─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維菁(2015)。〈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傳播、文化與政治》,1,201-205。
    朱元鴻(1993)。〈正當的「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采〉。《傳播文化》,1:81-102。
    自由亞洲電台(2020年4月3日)。〈中聯部發言人推文宣「人類健康共同體」 開局不利成大外宣「翻車現場」〉。自由亞洲電台。取自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twitter-04032020084703.html。
    自由時報(2020年9月17日)。〈美駐聯大使首晤我駐紐約處長 允助推動台灣重返聯合國〉。《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94763。
    何妍嬉(2015)。《2014年台北市長競選影音廣告的戲劇五因分析—以「真柯文哲」系列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心晒、黃忠偉(2020)。〈中國大陸民眾的民主評價差異與民主支持:民主示範效果與愛國/民族主義的調節作用〉。《政治科學論叢》,86:31-82。
    吳俊德(2021)。拜登政府將面對的挑戰與可能的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73),19-23。
    吳崑茂(1997)。《誰與爭鋒:公眾人物的形象塑造》。台北:傳文。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衛城。
    呂嘉穎(2021)。〈論孫中山思想於中國大陸之實踐與展望-疫苗外交下的「濟弱扶傾」〉。《發展與前瞻學報》,33:41-58。
    李可心(2020年9月30日)。〈聯合國75週年大會各說各話,淪為中美兩國鞏固基本盤的「大內宣」〉。《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051。
    李欣晏(2005)。《政治語言與非形式邏輯謬誤:以立法院國是論壇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秉芳(2019年11月5日)。〈川普讓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可能帶來哪些衝擊?〉。《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998。
    李金梅譯(1997),Hobsbawm, Eric J.著。《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李俊毅(2020)。〈後新冠肺炎時代的國際秩序〉。《全球政治評論》,71:7-11。
    周映柔(2020)。美〈「中」外交競逐:美國人權法案的影響〉,於劉文斌總主編,《兩岸情勢與區域安全前瞻:2020》,121-142,法務部調查局。
    周容卉(2012)。《臺灣公眾外交的策略與實踐:以臺灣獎學金計畫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嘉辰(2020)。〈疫情對中共威權領導影響觀察〉。大陸委員會。取自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78702647C7A5B61B&sms=25D4C64CAEE1E128&s=FBE15156B86B1D94。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
    林子立(2021)。〈美國大選後的世界新局勢-中國的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73:13-18。
    林吉郎(2003)。〈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4:1-24。
    林宏濤譯(2021),Arendt, H. 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臺北:商周出版。
    林育全(2021年6月25日)。〈民主價值結合在地文化,台灣如何透過「公眾外交」成為世界的貢獻者?〉。《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796。
    林東泰(2019)。《批判話語分析總論:理論架構、研究設計與實例分析》。高雄:巨流。
    林柏宏(2021)。《習近平時期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內涵探討》。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炤(2006)。〈台灣的非傳統外交。戰略安全研析〉,10:7-15。
    林遠澤(2006)。〈論亞里斯多德修辭學的倫理-政治學涵義〉。《政治科學論叢》,29,159-203。
    林靚玟(2018)。《從國家領導人的政治語言使用看其言談策略—以馬英九、蔡英文為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1993)。〈民主自由與語藝生存空間〉,《傳播文化》,1: 67-80。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一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原書Foss,S.K., Foss,K.A.& Trapp,R.)。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6)
    邱坤玄(2003)。〈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展望與探索》,1(6):5-7。
    邱怡瑄、賴歐于(2020年4月29日)。〈100天疫情推特戰:從中國外交部推文解讀大外宣布局〉。《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ccp-grand-external-propaganda-twitter。
    邱師儀(2020)。〈美中新冷戰:貿易戰、外交戰和軍事對峙〉。《全球政治評論》,72:21-32。
    邵宗海(2017)。《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2016-2020》。臺北:五南。
    邵宗海(2020年6月16日)。蔡英文參與「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影響所及? 。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38681#ixzz75fXSwewL。
    俞智敏、陳光達與王淑燕譯(1998),Jenks, C. 著。《文化》(Culture)。臺北:巨流。
    姚人多(2020年9月29日)。〈姚人多專欄:聯合國大會中的美國與中國〉。《新新聞》。取自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071380。
    姚宏旻(2021)。〈中國的疫苗外交與其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167:50-61。
    柯怡姍(2015)。〈從語用觀點看政治論辯的言談策略〉。《聯大學報》,12(1):17-36。
    柯皓翔、許家瑜(2020年1月8日)。〈選舉語言的祕密:解析韓國瑜、蔡英文圈粉術〉。《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0-election-politician-art-of-speech。
    柳昕(2020)。〈當我們談論新冠疫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生命政治,大流行病以及全球失序的一種社會學解釋〉。《全球政治評論》,72,41-61。
    洪榮一(2013)。〈房裡的大象: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想想論壇》。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320。
    約瑟夫.奈伊、黃依歆(2021)。〈美、「中」戰略之展望〉。《海軍學術雙月刊》,55(1),24-36。
    美國之音(2018年10月21日)。美中競爭也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爭?。《美國之音》。取自https://www.voacantonese.com/a/US-CHINA-COMPETITION-VALUES-20181019/4622102.html。
    胡全威(2009)。〈修辭與民主:亞里斯多德論政治修辭〉。《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1,127-174。
    胡全威(2013)。〈說服與判斷:古典修辭對當代民主的啟發〉。《政治科學論叢》,55:1-32。
    胡全威(2017)。〈修辭教育與共和政體:西塞羅論理想演說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0,1-40。
    胡全威(2020年5月25日)。〈蔡英文總統2020就職演說之修辭評析〉。《Yahoo論壇》。取自https://reurl.cc/2r1D19。
    韋奇宏(2020)。〈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台灣的機遇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70:23-26。
    風傳媒(2020年9月25日)。「戰狼外交」這回不管用:中國在聯合國大會猛踢鐵板,連杜特蒂都硬起來。《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061475?mode=whole。
    風傳媒(2021年9月3日)。〈歐盟有意全面提升與台灣關係,連立陶宛都壓不住的中國戰狼這下急了〉。《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18694。
    倪世傑(2017年4月6日)。〈皇帝見大帝:川普跟習近平能談些什麼?〉。《轉角國際》。 取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386487。
    倪炎元(2009)。《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臺北:商周出版。
    倪炎元(2017)。〈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中的官方論述策略〉。《傳播與社會學刊》,42:23-57。
    倪炎元(2018)。《論述研究與傳播議題分析》。臺北:五南。
    倪震(2007)。〈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藝術評論》。10。24-28。
    孫吉勝、袁莎(2019)。〈國際政治語言學研究的源起、現狀與前景〉。《國際政治研究》,1:142-160。
    孫慶餘(2020年9月28日)。〈孫慶餘專欄:習近平聯合國演說自曝其短!〉。《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066754?page=1。
    徐文興(2003)。《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語藝分析─認同與論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娥(2021年1月28日)。〈陳時中棄用「武漢肺炎」理由超瞎 網怒送他5個字〉《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28006272-260405?chdtv。
    祝康偉(2021)。〈疫苗即國力,臺灣疫苗國家隊如何決戰未來-專訪國家衛生研究院梁賡義院長、司徒惠康副院長〉。《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4,41-43。
    秦琍琍、李佩雯與蔡鴻濱(2010)。《口語傳播》。臺北:威仕曼。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1)。〈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取自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崔進揆(2021)。〈拜登政府的疫苗外交與新冠疫情下的大國政治角力〉。《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4:24-30。
    常昌富、顧寶桐譯(1998)。《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原作者:D. Ling等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水庸(2013)。《美國「公眾外交策略及變革」作為我國公眾外交的參考》。臺北:外交部。
    張玉佩(1999)。〈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臺北: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張沛元(2017年9月21日)。〈美國智庫:川普演說打破前朝多邊主義〉。《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37088
    張毓芹(2006)。《台灣公共外交之發展與研究-以推動參與聯合國之工作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瑜芳(2016)。《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跨媒體議題設定研究—以柯文哲與連勝文臉書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麟(2016)。《台灣獨立社會運動之語藝策略分析-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張廣祺(2013)。《小英的故事:以敘事批評分析蔡英文「非典型」風格》。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學位論文。
    曹開明(2008)。〈「異中求同」還是「同中存異」:語藝觀點下的「認同化」概念探索〉。《傳播與管理研究》,8(1),53-84。
    莊佳穎(2002)。《阿扁的異想世界一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陳水扁風潮》。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佳穎(2020)。〈「讓世界看見台灣」?「2017台北世大運」論述中的自我與他者〉。《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6(3):107-153。
    莊國平(2008)。〈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92:317-346。
    莊凱傑(2017)。《平行時空裡的中國國族主義—以敘事批評分析方法看 2015 馬習會》。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許弘諺(2020)。《中共對臺統戰宣傳之話語分析(1949 至 2019 年)》。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倢瑜(2020)。《川普與柯林頓2016年最後總統大選辯論的批判性言談分析研究》。屏東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心怡(2018)。《以戲劇五因分析法解析習近平政治語藝動機:論中共機關報政治宣傳效能》。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可人(2021)。《蔡英文總統2016年至2020年重大演說之語藝批評—從柏克「戲劇五因」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碩士論文。
    郭育仁(2020)。〈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台灣的戰略機遇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70:1-6。
    陳文賢(2008年3月29日)。〈如何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80329/index.htm。
    陳正良(2008)。《中國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陳伯彥(2021年3月28日)。〈政府還在用「武漢肺炎」?從三面向談新冠病毒的俗稱和歧視〉。《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49/5349645。
    陳希宜 (2020)。〈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下的國際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71:29-38。
    陳育晟(2020年4月14日)。〈從社群發動的外交戰,台灣為什麼可以得到世界的關注?〉。《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847。
    陳牧民(2010)。〈主權理論與當前台灣外交戰略〉。《全球政治評論》,31:105-124。
    陳芳儀(2007)。《政治人物的辯解類型—以總統陳水扁的形象修護策略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富、范姜泰基(2007)。〈政治領袖公共演說之傳播策略與效果-陳水扁與馬英九「總統罷免案」電視演說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刊》,44:109-141。
    陳振良(2019)。〈建構主義架構下的美「中」兩國折衝〉。《展望與探索月刊》,17(7):39-64。
    陳煜(2021年2月16日)。〈蔡英文已不說「武肺」、為何仍拒稱「新冠」?醫曝最大關鍵〉。《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478143。
    陳瑞麟(2002)。〈批判性地檢視傅柯的「知 識/權力」理論〉。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
    彭麗君(2020)。〈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分認同〉。《文化研究》,31:152-162。
    曾文武(2008)。〈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看政治語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5(6):30-33。
    温青凰(2016)。《從「政治素人」到「首都市長」:柯文哲的政治語言分析》。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梓翔 (1998)。〈口語傳播概論〉,於張秀蓉主編,《公眾傳播概論》。臺北:正中。
    游梓翔 (2006)。《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臺北:五南。
    黃晨峰(2018)。《政治辯論中之言談行為--以2016 年美國和台灣總統之辯論為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靖惠(2011)。〈對美國《時代》台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106:49-98。
    黃韻玲(2020年9月23日)。聯合國視訊大會 中美演說爭鋒相對。《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4871。
    黃寶珍(2021)。〈2020美國民主黨拜登當選後兩岸關係之探討〉。《發展與前瞻學報》,31:17-32。
    黃耀毅(2021年3月12日)。〈拜登拉四方盟友對抗中國“疫苗外交”;美中官員會面將談新疆港台〉。《美國之音》。取自https://www.voacantonese.com/a/biden-quad-vaccine-diplomacy-blinken-china/5811793.html。
    新唐人(2017年9月23日)。〈【熱點互動】川普聯大演講:和平正義宣言〉。《新唐人電視台》。取自https://www.ntdtv.com/b5/2017/09/23/a1343638.html。
    新華網(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652.htm
    楊三億(2021)。〈歐美日「中」疫苗捐贈的外交政策分析〉。《展望與探索月刊》,19(8):17-23。
    楊迺仁(2002)。《電視選舉辯論之語藝分析-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偉群(2007)。《總統電視辯論:語藝策略與類型批評》。台北:五南。
    葉長城(2014)。〈提升我國公眾外交與國家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2020年3月27日)。〈川普:與習近平通電話 美中將合作對抗疫情〉。《鉅亨網新聞中心》。取自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58576。
    廖祐全(2021年2月5日)。〈蓋亞那撤「台灣辦公室」 可能原因曝:中國贈2萬劑疫苗〉。《新頭殼》。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05/533722。
    端木雲(2017年5月22日)。〈強化「公眾外交」來拓展台灣國際空間〉。《新頭殼》。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5-22/8737。
    趙文志(2021)。〈疫情發展與中國大陸疫苗外交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19(2):9-15。
    趙欣華(2013)。《習近平「中國夢」講話的批評話語分析》。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趙雅麗(2001)。〈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新聞學研究》,68:151-192。
    趙穗生(2021)。〈全球領袖失責:新冠疫情下的中美角力〉。《二十一世紀評論》,184:4-18。
    劉郁伶(2013)。《台北超越台北: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論述之蘇貞昌語藝視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劉維人譯(2021),Stanley, J.著。《修辭的陷阱:為何政治包裝讓民主社會無法正確理解世界?》。(原著出版於 2015)
    歐陽新宜(2019)。《國家發展、社會整合與菁英互動:-國際視野下的兩岸關係》。臺北:致良。
    練書瑋(2007)。《危機情境、形象修護策略與模糊策略之運用研究:以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之特別費危機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翦樹芬(2018)。〈特朗普總統就職演講的批評話語分析〉。《上海理工大學學報》。 40(3): 230-235。
    蔡文軒(2020年4月1日)。辨清敵我、傳達暗碼 ─ 中國「空氣式語言」如何洗白吹哨者危機?。《研之有物》。取自https://research.sinica.edu.tw/communist-party-of-china-rhetoric-politics-propaganda/
    蔡東杰(2003)。〈兩岸外交競爭主軸之變遷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2:45-65。
    蔡英文(1996) 。〈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8:51-83。
    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6,91-126。
    蔡鴻濱(2020)。〈「關鍵軼事」在公共論述實踐之探析:語藝觀點〉。《南華社會科學論叢》。7:63-84。
    鄭自隆(1998)。《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臺北:遠流。
    鄭至修(2020)。《政治語言中的譬喻使用研究:以2018年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競選活動為語料》。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盈盈(2014)。〈人稱代詞在政治語境中的應用--以俄漢人稱代詞「我」 和「我們」 為例〉。《人文資源研究學報》。15: 175-189。
    盧伯華(2020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登場 川普:我對中國有重話要說》。《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22005104-260409?chdtv。
    賴文儀(2019)。〈歐巴馬弱川普強?美國外交政策之循環效應〉。《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9:53-77。
    賴文儀(2020)。〈美中防疫成果比較之四種現象分析〉。《全球政治評論》,71:21-27。
    戴紹安(2014)。《中國文化軟實力政策研究-以國家漢辦下的孔子學院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韓召穎(2000)。《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
    顏建發(2020)。〈從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看中國大陸的「大外宣」走向崩壞之途〉。《展望與探索》。18(5):10-16。
    顏瑞宏(2021)。〈中共建政70週年閱兵活動的官方論述策略〉。《傳播研究與實踐》,11( 1):141-176。
    魏嘉瑀(2017年9月21日)。〈我們不是來贏得辯論,而是要解救和平」從古巴危機看川普幼稚的聯大演說〉。《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34061。
    譚有勝(2020年8月11日)。〈川普:與習近平關係已改變 雙方很久沒通話〉。《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11005879-260408?chdtv。
    嚴怡君(2012)。《中共孔子學院政策》。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顧友友(2008)。《2008台灣總統候選人語言使用之研究以競選媒體場域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lison, G. (2015, September 24). The Thucydides Trap: 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 War?. The Atlant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5/09/united-states-china-war-thucydides-trap/406756/
    Andhita, R., Sofi, Y., &Dwijani, R. (201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onald Trump Presidential Campaign To Win American’s Heart. TELL, 5 (2). pp. 8-17.
    Bayram, F (2010). Ideology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Erdogan's Political Speech. Annual review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 language sciences,7: 23-40.
    Bloomberg (2020, April 29). Taiwan Emerging From Pandemic With a Stronger Hand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4-29/taiwan-emerging-from-pandemic-with-a-stronger-hand-against-china.
    Bolivar, A. (1999). The linguistic pragmatics of political pronouns in Venezuelan Spanish. In Selected Papers (Vol. 1)From the 6th.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 Jef Verschuren (ed.), pp. 56-69. 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Bormann, E. G. (1972). Fantasy and Rhetorical Vision: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58(4), 396-407.
    Burack, C. (2020, October 24). US election: How Donald Trump has changed global foreign policy. Deutsche Wel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w.com/en/us-election-how-donald-trump-has-changed-global-foreign-policy/a-55194020
    Chan, G. (1997). Taiwan as an Emerging Foreign Aid Donor: Develop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Pacific Affairs, 70(1): 37–56.
    Chomsky, N. (1991). Media Control: The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of Propaganda.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CNN (2020, September 23). Contrast couldn't be greater between Trump and Xi at the UN, but Chinese leader is the true authoritarian. Retrieved from https://edition.cnn.com/2020/09/23/china/xi-jinping-ren-zhiqiang-trump-unga-intl-hnk/index.html.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 van Dijk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2, pp. 258-284). London: Sage.
    Foss, S.K., Foss, K.A., & Trapp, R. (2002).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3rd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 Trew, T.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Gladstone, K. (2020 September 23). Trump Demands U.N. Hold China to Account for Coronavirus Pandemic.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923/un-trump-xi-china-coronavirus/zh-hant/dual/
    Hernández, J.C. (2020, April 8). Trump Slammed the W.H.O. Over Coronavirus. He’s Not Alone.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08/world/asia/trump-who-coronavirus-china.html?_ga=2.38599843.1222541595.1630653108-1212956385.1629358339.
    Horváth, J.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Obama’s political discourse. I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a changing transatlantic wor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p. 45-56). Presov: University of Presov.
    Joshua, K. (2008).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elly, M. G., & Cohen, A. (2020). How the Winners of the Coronavirus Crisis Could Start a New World Order: States That Have Performed Well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Have an Opportunity to Leverage Their Soft Power to Articulate a New Set of Global Norms. Haaretz.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aaretz.com/us-news/.premium.MAGAZINE-how-the-winners-of-the-coronavirus-crisis-could-start-a-new-world-order-1.8998806.
    Lemke, J. L. (1995). Textual politics: Discourse and social dynamics. London: Taylor & Francis.
    Myers, S. L. (2020, January 27). In Coronavirus, a ‘Battle’That Could Humble China’s Strongman.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127/china-coronavirus-xi-jinping/zh-hant/.
    Neergaard, L. (2020, July 1). Fauci: US‘Going in Wrong Direction’in Coronavirus Outbreak. AP News.Retrieved from https://apnews.com/article/virus-outbreak-anthony-fauci-health-ap-top-news-public-health-8e2b3b7ca3bb2475b9ae901dad4e09ee.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echeux, M. (1982). Language, semantics and ideology: Stating the obvious (H. Nagpal, trans.). London: Macmillan.
    Perelman, C. & Olbrechts-Tyteca, L. (1969).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 Translated by Wilkinson, J. & Weaver, P.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otter, J. (1997).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way of analysing naturally occuring talk. In D. Silverman (E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pp. 144-160). London: Sage.
    Qin, A. (2020, February 15). China’s Leader, Under Fire, Says He Led Coronavirus Fight Early On.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15/world/asia/xi-china-coronavirus.html?_ga=2.177852261.1129749352.1628233671-1334139602.1623090531.
    Reisigl, M., & Wodak, R. (2001).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 Rhetorics of racism and antisemitism. London: Routledge.
    Reisigl, M., & Wodak, R. (2009).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In R.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 pp. 87–121). London: Sage.
    Reisigl, M., & Wodak, R. (2016).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 23–61). London: Sage.
    Sandel, M. J. (2009).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Swanson, A. (2020, September 16). W. T. O. Says American Tariffs on China Broke Global Trade Rule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00916/wto-trade-china-trump/zh-hant/dual/.
    Taylor, S. (2001). Locating and conducting discourse analytic research.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pp. 5–48). London: Sage.
    The Economist (2020, April 16). Is China win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0/04/16/is-china-winning.
    The White House (2020, September 22). 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to the 75th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trieved from 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75th-session-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
    Tiezzi, S. (2020, September 29). At UN, Xi Outlines China's Vision for the World〉。The Diplomat. Retrieved from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9/at-un-xi-outlines-chinas-vision-for-the-world/.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B. Jenner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van Dijk, T. A. (1984). Prejudice in discourse: An analysis of ethnic prejudice in cognition and convers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van Dijk, T. A. (1987). Communicating racism: Ethnic prejudice in thought and talk. CA: Sage.
    Wilson, J. (1990). Politically Speaking. Oxford: Balckwell.
    Wilson, J. (2015).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eds. Deborah Tannen, Heidi Hamilton, & Deborah Schiffrin.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Inc., 775-794.
    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 63–94). London: Sage.
    Wodak, R.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 Seale, G. Gobo, J. F. Gubrium, & D. Silverman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pp. 197-213). London: Sage.
    Wodak, R. (2009). The Discourse of Politics in Action: Politics as Usual.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Wodak, R., & Pelinka, A. (2002). From Waldheim to Haider—An introduction. In Wodak, R., & Pelinka, A. (Eds.). The Haider phenomenon (pp. vii-xxvii).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odak, R., de Cillia, R., Reisigl, M., & Liebhart, K. (1999).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 Hirsch & R. Mitten, Tran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Wood,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