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美 CHEN, HUI-MEI |
---|---|
論文名稱: |
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國賜
Yang, Guo-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畢業學年度: | 8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教育 、學習障礙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教育 、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社會的繁榮富裕,舉世共睹。但如同歐美先進國家一樣,臺灣在朝向已開發國家
發展之際,也存在有文盲的問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七十九年底的統計資料顯示:全
臺灣地區十五歲以上不識字及自修教育程度之失學民眾達一百四十四萬人之多,這些
人口很可能是我國再進步的潛在障礙,其教育需求亦不容被忽視。因此,當前教育發
展的重點之一即為積極推展成人基本教育,針對這些教育失利者提供各種可能的教育
機會與學習途徑,以消除文盲,同時更求給予其他功能性的教育,使其能順利地適應
社會生活。目前國小補習教育的實施正扮演此項重要的角色。但是,民眾參與國小補
習教育之後,中途流失的現象甚為普遍,其間原因值得探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小補校學生的參與以及流失情形,探討國小補校學生的學
習障礙,並進一步分析學習障礙與其社會人口特性的關係,藉以提出改進或規劃國小
補校教學和輔導措施的具體建議,以為有關單位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自編之「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
問卷」,對八十學年度國小補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得1268個有效樣本,所得資料
並以百分比及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另方面,本研究亦以電話訪談法為輔,針對二
十六位中途輟學生之輟學原因、學習經驗等內容做深入的瞭解,以為參考。
依據研究的發現,獲致下列結論:
一、臺灣地區失學人口眾多,但民眾參與國小補習教育之比例極低,參與後的流失率
亦高。
二、國小補校的設立不夠普及,補校學習機會的宣傳亦有待加強。
三、國小補校學生學習的障礙依序受「生理因素」、「基本知能因素」、「心理因素
」、「教學因素」、「家庭、工作因素」、「學習環境與設施因素」的影響。
四、國小補校學生的學習障礙主要來自個人基本知能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響,心理因
素似乎也有潛在的影響,學校因素對個人學習的阻礙不大。
五、國小補校中途輟學學生除了基本知能層面和生理層面的學習障礙之外,較國小補
校在學學生遭遇家庭、工作層面和學校教學層面的學習障礙,並據以為中途退出的理
由。
六、國小補校學生學校方面的學習障礙主要為課本字體太子、桌椅太窄太矮、課本太
難、教材內容不實用、教學進度太快、教師態度不佳、編班方式不理想以及學校太遠
等問題。
七、國小補校學生之學習障礙與其年齡、教育背景,有密切關係。年齡愈大,入學前
教育程度愈低的國小補校學生,愈容易遭遇各種學習障礙,其學習受這些障礙的影響
也愈為重大。
八、某些基本知能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學習問題並未隨時間而改善。
九、青年期和中年期早期的學生較容易有家庭和工作層面的學習障礙。
十、初、高級部國小補校學生教學層面的學習障礙明顯不同。
十一、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國小補校學生較有學校教學和學習環境設施方面的學習障礙
。
依據研究心得,謹提出辦理國小補習教育之七點建議:
一、建立適當的評鑑標準,以建立失學民眾檔案,確定受教的目標對象。
二、廣設國民小學補習學校,並加強宣導,鼓勵民眾參與。
三、加強辦理國小補校教師研習活動。
四、革新國小補校教材,以符合成人學生的實際需要。
五、定期評估,隨時改進教學方法與技術。
六、積極從事相關輔導措施,以協助學生順利學習。
七、改善學習環境相關設施,以增進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