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筱芸
論文名稱: 已經歷與未經歷學校現場實習之教學情形個案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謝豐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數學師資培育擬師徒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教育部以追求優質適量師資培育為目標,逐年提升中小學教師碩士學歷比例,鼓勵各個師資培育機構能針對修習教育學程的碩士生規劃具特色與需求的師資培育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本系師長為期許修習此師資培育課程的師培生在學習教育學程的期間能強化其所學得之理論與實務的連結,精心規劃了與現行師資培育不同的碩士班教育程,主要特點有兩點:
    1.碩士班學生在修課學習此教育學程的第一年,不僅修習教育理論科目,並且同時修習數學學習、數學科教材教法、教學實習之課程。
    2.教學實習採用「擬師徒制」的模式進行實務學習,意即要求碩士班學生進入中學教學的現場,跟隨有經驗的數學教師,觀摩並學習數學教學。
    從上述,可知修習此師資培育課程的碩士班學生,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學習是雙管齊下並行,其學習教學的環境當中,在自然且真實的實際教學情境裡,跟隨一位有經驗之數學教師,不僅可以深入地觀摩、察看、瞭解他們的教學經驗與言行,並與自己在師大所學的理論做結合,不斷從中去做反思增進專業成長,進而使擬師徒制師培生往後成為能教、會教、也願意教的教育從事者。
    本研究從教學知能的面向去觀察與分析研究對象在這樣經過特殊安排的教育學程中,他們在學習數學教學的經驗、教學的技能及發展的過程,採用擬師徒制對他們的影響,以及與修習現行師資培育學程的大學部學生之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擬師徒制的學習方式,是研究對象教學知能的重要來源,同時經由這樣的學習,也與接受現行師資培育學程的大學生教學之表現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應能提供未來規劃數學師資培育及師資職前培育課程之參考。

    目錄……………………………………………………………………I 圖次………………………………………………………………………III 表次……………………………………………………………………IV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界定………………………………………………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師徒制…………………………………………………6 第二節 數學教師之教學知能與教學反思……………………1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和對象………………………………………17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23 第三節 研究設計………………………………………………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26 第五節 研究限制………………………………………………31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在大學課堂進行模擬試教表現上的特質…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教學知能狀況及教學知能來源…………107 第三節 研究對象在教學上的表現與其他大學部學生之比較…160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221 第二節 建議………………………………………………………223 參考文獻……………………………………………………………225

    一、中文部份
    [1]宋玉如(民97):中學數學教師應有的數學教學特質研究──學生觀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2]林玉惇(民100):教學實習應用擬師徒制之情形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謝豐瑞、鍾靜(民99):向學生學習~精緻化教學的啟航。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課程與教學輔導組。
    [4]黃凱旻、金鈐(民92):一個輔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概念轉變的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P23-46。
    [5]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市:桂冠。
    [6]林心茹(譯)(2004)。J.Boreen,M.K.Johnson,D.Niday,&J.Potts 著。啟導初任教師:貴人啟導制的引導、反思與教練方法。(Mentoring beginning Teachers)。台北市:遠流。
    [7]林進材(民86a)。教師知識的內涵、建構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48(1),P34-39。
    [8]張德銳、張芬芬、鄭玉卿、萬家春、賴佳敏、楊益風、張清楚、高永遠、彭天建(2001)。台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規劃研究。初等教育學刊,9, P23-54。
    [9]陳嘉彌(2002)。師徒式專業成長研究:師徒式教育實習可以促使教師專業成長嗎?教育學刊,18,P135-161。
    [10]陳嘉彌(2003a)。師徒式教育實習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11]陳嘉彌(民89)。另類的教師成長:師徒式專業成長構念之探討。國立花蓮師院學報,第十期。
    [12] 陳木金(1995)。教與學的另一種原理─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45,45 -52。
    [13]許美華(民93)。教師知識對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習資訊雙月刊,第21卷,第3期。
    [14]呂斌(2009)。教學反思:課堂教學能量提升的是種策略。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二、英文部份
    [1]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2]Colley, H.(2003). Mentoring for social inclusion: Improvement. 22(2),33-39.
    [3]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7).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Technical Report No. 403). BBN Laboratories, Cambridge, MA.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January, 1987.
    [4]Dewey J.(199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go the educative process. Chicago: Henry Regnery.
    [5]Furlong, J., &Maynard, T. (1995).Mentoring student teachers: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6]Grossman, P.L.(1988).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or secondary Englis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7]Johnson, K.F.(2002). Being an effective mentor: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8]Loughran, J. J. (2002). Effective reflective practice:In search of meaning in learning about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3(1), 33-43.
    [9]Lowney,R.G.(1986). Mentor teacher: The California model. (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5646)
    [10]Michael Quinn Patton(2001).Qualitative Evaluation & Research Methods.
    [11]Russell, T.(1988). From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o first year of teaching: A stud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J. Calderhead(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2]Schön, D.A.(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3]Shulman, L. S.(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1), 4-14.
    [14]Shulman, 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