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彣
Chen,Yi-Wen
論文名稱: 東算家洪正夏《九一集》之內容分析
指導教授: 洪萬生
Horng, Wann-Sheng
左台益
Tso, Tai-Y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洪正夏九一集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8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傳統數學知識與西方數學的交流衝擊,帶給朝鮮數學家新的研究方向與開始,其中算學家洪正夏 (1684-?) 之著作《九一集》不僅包含宋、元數學,更奠基於《算學啟蒙》、《楊輝算法》與《算法統宗》這些中世紀重要的東亞算學著作。1713年更以戶曹中的最低階官員會士之姿被遴選與清朝來使進行一場數學對話,年方30歲的洪正夏,何德何能得此殊榮?箇中源由不禁令人發想,洪氏對於朝鮮數學之貢獻亦值得深究。

    另一方面,洪正夏乃中人階級,是朝鮮王朝(1392-1910)一個特殊的技術官僚集團,這是世界史的一個罕見的現象,非常值得深入探討。他們透過與同階層者聯姻,形成封閉且緊密的社會結構,造就階級的世襲與技術的交流。故而,洪正夏無法接觸貴族可學習的西方數學,只能探究中算,卻也著作了《九一集》,造就後人所稱讚的東算高峰期,箇中原因值得我們深究。

    《九一集》分為九卷,有兩種版本流通。第一種版本為1868年由洪正夏之後人洪永錫 (1814-?) 再版之書冊,於書側內亦標示為「五世孫男永錫校字」。第二種版本並未包括任何前序與後記。甚至我們也無從得知誰是原始版本的傳寫者,只知與第一個版本相同,亦分為九卷。兩種版本間之比較,在「卷之一」至「卷之八」間皆相同,都以凡例與雜錄為主體。

    本文中論及《九一集》內容,是以第二種版本為例介紹其架構,「卷之一」共有五門,分別是「縱橫乘除門」 (19問) 、「異乘同除門」 (8問) 、「田畝形段門」 (29問) 、「折變互差門」 (16問) 與「商功修築門」 (8問) 。其中,「縱橫乘除門」涉及整數的乘除運算,「異乘同除門」與「田畝形段門」類似中國《九章算術》之〈粟米〉中的「今有術」,至於「田畝形段門」與「商功修築門」則分別對應《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與〈商功〉。「卷之二」共有「貴賤差分門」 (22問) 、「差等均配門」 (18問) 與「貴賤反率門」 (3問) ,論其內容都涉及《九章算術》之〈衰分〉,且問題是更多樣化且複雜。

    「卷之三」共有「之分齊同門」 (6問) 、「物不知總門」(13問) 與 「盈不足術門」 (13問) ,其中,「之分齊同門」涉及分數的乘除運算,「物不知總門」(即孫子問題)中的十三題,只有前六題可歸納至《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總」題,其他七題都是「河婦蕩杯」的類型題,而「盈不足術門」則是談論盈虧問題。「卷之四」共有「方程正負門」 (14問) 、「毬隻解隱門」 (9問) 、「罐瓶堆垛門」 (19問) 與「倉囤積粟門」 (26問) ,在「方程正負門」的「法曰」中,作者以算籌記數「列所問數」亦在演算過程中,列出化簡之算籌圖示,方便讀者按圖索驥,而其他三門涉及體積計算、容積計算與堆垛問題。

    接著,進入「卷之五」,包含「句股互隱門」 (78問) 與「望海島術門」 (6問) ,其中「句股互隱門」總共列出78個問題,為全書各門之冠,並且題問複雜者。最後,「卷之六」、「卷之七」與「卷之八」 分別是「開方各術門」的上、中、下,所各包含的題目分別有 58、66 和 42 題,皆是為解方程類型的題目。至於「卷之九」以「雜錄」題名,說明它的內容不好歸類到前面各門之中。

    《九一集》奠基於元朝朱世傑《算學啟蒙》,卻發展出內容深度、廣度都遠遠超過之:例如最小公倍數之類型,《九一集》從二項討論至四項,其中包含兩者互質或兩兩不互質;「盈不足術門」中,從「盈、不足與適足」之六種組合中,扣除「二適足」之最小公倍術類型,本書中都一一解釋,而且是建構完整之知識體系,非零碎的技術架構;方程術中,可見洪正夏對此技術之熟稔,根據方程組之係數,為了不「製造」出難解的分數,靈活運用類似現今之「帶入消去法」和「變數變換,重新解題」,可看出自有一套SOP標準流程……等等,顯現洪正夏超然於《算學啟蒙》之上的數學程度,甚至於解決清朝來使所提之西方問題,洪氏之數學承襲自宋元數學,卻又發展出自我風格,創新一體,終究走出東算的一條路。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問題 2 1.3文獻探討 2 第二章 《九一集》的歷史脈絡 5 2.1東算之時空背景 5 2.2東算之社會文化 6 2.3東算數學交流 7 2.4洪正夏之生平概述 8 第三章 《九一集》內容分析(上) 10 3.1《九一集》之版本介紹 10 3.2《九一集》之目錄概述 12 3.3卷之一的內容分析 13 3.3.1縱橫乘除門 13 3.3.2異乘同除門 16 3.3.3田畝形斷門 17 3.3.4折變互差門 18 3.3.5商功修築門 19 3.4卷之二的內容分析 20 3.4.1貴賤差分門 20 3.4.2差等均配門 23 3.4.3貴賤反率門 25 3.5卷之三的內容分析 26 3.5.1之分齊同門 26 3.5.2物不知總門 27 3.5.3盈不足術門 29 第四章 《九一集》內容分析(中) 32 4.1卷之四的內容分析 32 4.1.1方程正負門 32 4.1.2毬隻解隱門 37 4.1.3罐瓶堆垛門 39 4.1.4倉囤積粟門 41 4.2卷之五的內容分析 43 4.2.1勾股互隱門 43 4.2.2望海島術門 47 第五章 《九一集》內容分析(下) 48 5.1開方各術門 48 5.2雜錄 52 第六章 《九一集》之研究發現 56 6.1中人家族之封閉性 56 6.2東算的連結與突破 58 第七章 結論 61 參考資料 64

    中文文獻

    (1) 川原秀城,〈東算と天元術-十七世紀中期〜十八世紀初期朝鮮數學〉,《朝鮮學報》第 169 輯(1998),頁 60-67。

    (2) 文宏元 (2009),《由十九世紀東算家李尚赫《翼算》所見之中國古算之形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4) 吳秉鴻 (2003),《李尚爀《借根方蒙求》初探》,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5) 金容雲編,《九一集》,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2)》(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203~693。

    (6) 金容雲編,《籌學入閣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1~364。

    (7) 金容雲編,《籌學先生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365~514。

    (8) 金容雲編,《籌學八世譜》,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515~621。

    (9) 金虎俊,〈歷史上的中國天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 16卷,第 4 期(1995 年),頁 3-7。

    (10)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何國柱〉,《漢學研究》 第二十卷第二期(總第 41 號)(2002),頁57-80。

    (11) 洪萬生、李建宗(2007),〈從東算術士慶善徵看十七世紀朝鮮一場數學研討會〉,漢學研究,25-1,313-340。

    (12)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文化交流的歷史問題〉,收入王玉本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頁 61-72。

    (13) 葉吉海,《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6 月。

    (14)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年。

    (15)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16) 董芳成,《從「啟蒙」觀點看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年 1 月。

    (17) 謝三寶(2005),《李尚爀《算術管見》初探》,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

    英文文獻

    (1) Chang I1 KIM , Hong Sung Sa , Hong Young Hee ,(2012), “Chosun Mathematician Hong JeongHa’s Least Common Multiples”,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 pp. 732-738。

    (2) Hong Sung Sa , Hong Young Hee , Lee Seung On (2014),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of Joseon mathematician Hong JeongHa”, Journal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27(1) , pp. 1-12。

    (3) Hong Sung Sa , Hong Young Hee , Kim Young Wook (2014), “Hong JeongHa’s Tianyuanshu and Zhengcheng Kaifangfa”, Journal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27(3) , pp. 155-164。

    (4) Lee Chang Koo , Hong Sung Sa , (2013), “Chinese Mathematics in Chosun”, Journal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26(1) , pp. 1-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