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杏姿
論文名稱: 全聯Smart中元節系列廣告的符號學分析─論廣告中的消費文化意涵與迷思
指導教授: 胡光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廣告節日符號學消費文化迷思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57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臺灣民間信仰中的重大節慶,由於中國人相信在俗稱為鬼月的七月裡,所有的孤魂野鬼都會從陰間到人間來找東西吃,因此閩台地區居民大多會準備豐盛祭品,祭拜遊魂野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購買供品的消費行為,已經內化為中元節的另一個重要意義與行動,許多業者看中此商機,紛紛於中元節期間推出一系列與中元節相關的促銷活動與宣傳,希望帶動整體消費氛圍,刺激民眾的購物欲望與消費行為以達成銷售目標。
    而全聯福利中心每年為促銷中元節檔期,都推出多項商品特賣的限時活動,2013年及2014年為與量販店及連鎖超市等通路拚買氣,播出一系列的「Smart中元節」主題廣告,廣告以溫馨感動略帶幽默的手法拍攝,原本形象恐怖的電影人物貞子與傑森,在Smart中元節廣告中,不僅不恐怖,反而帶有平易近人的元素,顛覆以往觀眾對於貞子等知名恐怖片主角的印象,以此吸引民眾的目光,並引起廣泛的討論。
    因此本研究以符號學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希冀從消費文化的背景脈絡中,檢視全聯廣告在行銷及宣傳其品牌或服務時,如何透過符號的操弄,將節日以及消費的論述結合在廣告裡,並成功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達成其行銷目的。並進一步從中檢視在這樣的廣告符號策略下,隱含了怎麼樣的廣告迷思,商品的工具性價值被交換價值所取代,在消費者認知內,消費如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與價值的再現,而廣告使用什麼手法將其訴求與品牌形象理所當然的根植於消費者的認知裡,形成迷思。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節日與廣告 …………………………………………………………………………………………14 第二節 消費文化與廣告 …………………………………………………………………………………21 第三節 廣告與迷思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符號學分析法…………………………………………………………………………………………..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章 資料分析…………………………………………………………………………………………………..42 第一節 SMART中元節系列廣告:《貞子篇》、《貞子的報恩篇》………………………….42 第二節 SMART中元節系列廣告:《傑森篇》、《感恩的傑森篇》…………………………..58 第三節SMART中元節系列廣告:《司馬中原篇》……………………………………………………74 第四節 綜合討論…………………………………………………………………………………………………..83 第五章 結論………………………………………………………………………………………………………….91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廣告影像……………………………………………………………………………………………………102

    一、 中文部分
    王秋桂(1995)。《中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昌忠(2012)。《美學審視下的中國當今消費文化》。漓江出版社。
    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商品/符號/意義〉,《當代》,63 期,頁18-29。
    林清玄(1992)。《傳統節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勝雄(2000)。《府城的節令與民俗:透視府城月令習俗》。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徐福全(1995)。《台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氏。
    陳坤宏(200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張玉佩譯(1996)。〈廣告系統:商業文化、集體意識與人類的未來〉,《傳播文化》,4: 149-158。
    張錦華等譯(1999)。《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Fiske, J.(1990)
    張錦華、劉容玫譯 (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van Zoonen (1994)。
    張品良(2004)。〈後現代廣告傳播解讀〉,江西財經大學學報,1:85-87。
    張健波(2008)。〈淺析節日習俗中的廣告傳播活動〉,《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4:93-96。
    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齊治平(1991)。《節令的故事》,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青龍(1995)。〈迷思概念〉,《科學教育》,180,頁23-29。

    二、英文部分
    Barthes, R. (1957). Mythologies. Paris: Editions de Seuil. (English translation, PaladinBooks, 1973).
    Barthes, R. (1973). Myth today. In J. Evans & S. Hall (Eds.),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Baudrillard, Jean.(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Telos Press Ltd.
    Bagdikian, B. H. (1997). The media monoploly. Boston: Beacon.
    Berger, A. A.(2004)2nd ed.Consumer Culture. In Ads, Fads &Consumer Culture.pp.25-44. Lanham , MD: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Douglas, M. & Isherwood B. (1979 ). The World of Goods. New York: Basic Books.
    Domzal,Teresa J.,and Jerome B. Kernan(1992), Reading Advertising:The
    What and How of Product Meaning,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9:3, pp.48-64.
    Frith & Mueller (2003). Advertising and Societies: Global Issues. NY: Peter Lang Press.
    Jack Santino(1983), Halloween in America: Contemporary Customs and Performances, Western Folklore, Vol.42, No.1(Jan.,1983), pp.1-20.
    Kellner D. (1990).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J. Downing et al.(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Leis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 images of well-being. Nelson Canada, New York: Routledge.
    Monaco, J. (1981). How to read a fil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racken, G. (1986).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 pp.71-84.
    Malcolm foley & Hugh O'Donnell (2009),Treat or Trick? Halloween in a Globalising World ,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 pp.9-15.
    Polly, R. W.(1986). The distorted mirror: Reflection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pp.18-36.
    Wernick, A. (1991). Advertising as Ideology. In Promotional Culture: Advertising,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Ch.2), Newbury Park, CA: Sage.
    Williamson, J. (1978).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London: Boyars.
    Williams, R. (1980). Advertising: The Magic System.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 New Left Books.

    三、網路資料
    Go Survey市調網(2013)。〈7月鬼門開,中元普渡去哪家量販店/賣場購物最划算?!〉。
    https://www.gosurvey.com.tw/gosurvey/ranking.do?sn=1409ad83dcd000007af6
    中華徵信所(2014)。〈超級市場業 從生鮮主打到低價廝殺〉。http://www.credit.com.tw/creditonline/Epaper/IndustrialSubjectContent.aspx?sn=47&unit=251
    湯晉源(2013)。〈台灣零售業搶鬼月商機 吸金百億新台幣〉。http://t303eye.pixnet.net/blog/post/195231440-%E5%8F%B0%E7%81%A3%E9%9B%B6%E5%94%AE%E6%A5%AD%E6%90%B6%E9%AC%BC%E6%9C%88%E5%95%86%E6%A9%9F-%E5%90%B8%E9%87%91%E7%99%BE%E5%84%84%E6%96%B0%E5%8F%B0%E5%B9%A3
    蕭湘文(2010)。〈從端午節看節慶行銷〉。http://hsiangwen999.pixnet.net/blog/post/8298448
    魏茂國(2013)。〈不只要便宜 全聯福利中心要做得更多 專訪奧美廣告群創意總監龔大中〉。
    http://www.mycfbook.com/profiles/blogs/2234740:BlogPost:192991
    SMART 中元節 感動上映【全聯福利中心】電視廣告調查報告(2013)。http://www.rmb.com.tw/images/html/downloadfile/2-Smart%E4%B8%AD%E5%85%83%E7%AF%80%E6%84%9F%E5%8B%95%E4%B8%8A%E6%98%A0.pdf
    聯合報(2002)。〈萬聖節的由來〉,38版。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feast/hallow02.htm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