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佳陽 Chen, Chia-Yang |
---|---|
論文名稱: |
以建築活動做為體育班課後數學輔導活動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凱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活動 、行動研究 、課後輔導 、體育班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M.005.2018.B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研究者以建築活動做為體育班課後數學輔導活動的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本身即為行動教師,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教師在此歷程中的教學改變與考量,以提供將建築活動運用於課後輔導的教學方針。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國中體育班學生,班級內同時包含七年級與八年級學生,上課的次數每周一次共歷時一學年,每次的課程時間長度90分鐘。
研究結果依照行動教師在課程規劃的改變劃分成四個行動循環,主要關注行動教師在這四個行動循環中對於「課程與建築活動的規畫與進行」以及「評量工具的目的與設計」兩個面向的改變與演進情況。行動教師對於課程與建築活動的規畫與進行之改變歷經第一行動循環以基本學習內容為導向,第二行動循環以建築活動學習目標為導向,第三行動循環增加對學生的先備知識的注重,第四行動循環增加閱讀活動。
隨著課程規畫的調整以及課堂學生反應,行動教師對於評量工具的目的與設計也有三階段的調整歷程,第一行動循環行動教師依據基本學習內容設計評量,第二行動循環依據建築活動內容設計評量並改變評量目的成為教學的一環,第三與第四行動循環依據建築活動內容與學生的先備知識設計評量。
最後研究者由活動理論的觀點反思整個教學行動歷程,課程的重心由客體知識逐漸轉移至教學工具所要帶來的教學內容,並開始關注主體學生的先備知識狀況,最後考量主體學生平日課堂的學習以及其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拓展教學工具的內容。本研究將依照研究結果提供將建築活動運用於課後數學輔導的的教學建議。
一、英文部分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2002).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3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2007).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7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oth, W. M., & Tobin, K. (2002). Redesigning an" urba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n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9(2), 108-131.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
二、中文部分
楊凱琳(2015)。開發偏鄉國民中學數學科適性教學活動和課中補救教學成效評估計畫,未出版。
詹順利、劉宣谷﹙2015)。國中體育班學生在數學科學習現況之研究-以北市某國中為例。國民教育,55/4,91-106。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及運動代表隊訓練注意事項﹙民99 年8月3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民103)。教育部102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實地訪視報告。教育部體育署委託之實地訪視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三、網路資源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網站:http://www.sdime.ntnu.edu.tw/ma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