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黄馨儀
Huang, Sin-Yi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與復原力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Frustration and Resilience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湯仁燕
Tang, Ren-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初任教師教學挫折復原力
英文關鍵詞: beginning teacher, teaching frustration, resilie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遭遇教學挫折的狀況,其提升復原力之歷程與方法。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探究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的來源;其次分析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面臨教學挫折的因應歷程;最後探討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提升復原力的影響因子及其運作模式。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台中市國民小學擔任六年級班級導師之正式教師。研究者採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進一步分析資料與歸納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初任教師的教學挫折來源主要為教師知能與期望間的落差及歸因錯誤
    初任教師容易對學生抱太大期望,對教學也充滿美好想像,但往往個人的教學知能、經驗並不充足,無法達成期望或目標。而歸因錯誤也常會導致無法順利解決教學困境,所以當初任教師在期望與能力未達平衡前以及歸因錯誤時,都會產生教學挫折。
    二、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的因應歷程可分為七階段
    包含「積極尋求外在支持系統」、「不斷自省及自我否定」、「消極逃離挫折情境」、「重新定義挫折情境」、「證明自我能力、自求突破」、「接受現實」、「回歸初衷」。
    三、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挫折復原力的運作模式隨著因應歷程而來回變動四種模式
    包含「外在支持系統抵抗挫折感的補償模式」、「身心平衡的重建歷程模式」、「失落的重建歷程模式」、「自我評估、複製經驗的免疫模式」、「自求突破的免疫模式」、「改變看法的補償模式」、「教學挫折鞏固初衷的挑戰模式」。
    並根據研究結果,在教學挫折方面,對學校機構、國小初任教師、未來研究方向三個面向提供具體建議。
    一、 政府、學校機構方面
    (一) 初任教師導入研習增加剛過初任階段教師心路歷程分享及延長共學社群年限
    (二) 學校建立初任教師支持系統及增加初任教師輔導管道
    二、 初任教師方面
    (一) 面對教學挫折要正向積極、冷靜分析並制定因應策略
    (二) 紀錄初任教師教學歷程檔案
    (三) 保持正向積極態度,並莫忘初衷
    三、 未來研究方向
    (一) 以研究題目而言,可針對初任教師行政、親師溝通、人際方面挫折做更深入的探究
    (二) 以研究對象而言,可深入探討專家教師和初任教師在教學挫折與復原力的比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encountering teaching frustration, and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resilience.There are three main research purposes. First, explore the source of teaching frustration for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second, analyze the process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responding to teaching frustrations; and finally discuss the impact factors and operating modes to improve resilience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
    This research was a case study. The object of study was a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 who teach a sixth grade class in Taichung . Researchers interviewed, observed, document analysis and other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data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source of teaching frustration for beginning teachers is mainly the gap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and expectations ,and attribution errors.
    Beginning teachers tend to have too much expectations for their students, and they are also full of expection for teaching, but often their personal teach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re not enough to meet their expectations or goals. Attribution errors also often lead to the inability to successfully solve the teaching dilemma. Therefore, when the beginning teachers fail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expectations and abilities, or when attribution errors occur, there will be teaching frustration.
    2. The process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responding to teaching frust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tages.
    Includes "actively seeking external support systems", "continuous self-reflection and self-negation", "negative escape from frustration situations", "redefining frustration situations", "proving self-ability, seeking breakthroughs", "accepting reality",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
    3. Along with the stage of responding to teaching frustrations, the operation mode of resilience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anges four modes back and forth.
    Including "compensation mode for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to resist frustration",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ode of body and mind balance", "lost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ode", "self-assessment, copying experience immune mode", "self-seeking breakthrough immune mode" , "Compensation model for changing views", "Challenge model for consolidating teaching frustr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erms of teaching frustration, it provid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three aspects of school institutions, beginning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1. Government, school institutions
    (1) Institute for beginning teachers should increase the experience sharing of teachers who just past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extend the time of th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2) The school should establish a support system for beginning teachers and increases the counseling system for beginning teachers.
    2. Beginning teachers
    (1) Facing the frustration of teaching, we must positively and calmly analyze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2) Record the teaching Portfolio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
    (3)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don’t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3.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1)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more in-depth investigations can be made on the frustration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personal aspectsthe of beginning teacher administration.
    (2) As f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concerned, it is possible to discuss in dep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eaching frustration and resilience of expert teachers and beginning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挫折與教學挫折之意涵與理論 10 第二節 復原力與教師復原力之意涵與理論 37 第三節 初任教師階段的特性及困擾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6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7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的來源 81 第二節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面臨教學挫折因應歷程 102 第三節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挫折復原力的影響因及運作模式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8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164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65 附錄三 第一次訪談大綱 166 附錄四 第二次訪談大綱 167 附錄五 觀察後之訪談大綱 168 附錄六 同事之訪談大綱 169 附錄七 課堂觀察紀錄表 170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十一版)。臺北市:五南。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教師心理衛生(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志敏(2013)。超越挫折心理學。北京:中國計量出版。
    王宣閎(2016)。創業家挫折學習之歷程與歸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臺北市。
    方祥州(2006)。國小初任教師工作期望、工作適應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王淑女(2011)。國中教師自我復原力、教師效能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王淑蓉(2009)。臺北縣市國小教師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王聖捷(2012)。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鍾和、李勤川與陽琪(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
    石玉妃、何祖順(2007)。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談談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學月刊(中學版下), 4,39-40。
    白青平(2000)。台北縣立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白博文(1986)。心理衛生與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伍碧琦、周汎澔、王秀紅(2015)。挫折忍受力的概念分析。長庚護理,26(2),157-16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旭萍(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熱忱、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吳明清、吳毓瑩、蔡敏玲、張煌熙、詹婷姬、林曜聖、林偉人(1996)。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狀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吳武典、洪有義(1987)。心理衛生。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155。
    吳鼎隆(1985)。心理衛生:青少年的困擾與健康。高雄市:復文。
    吳麗君(2003)。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文化的觀點。教育資料集刊,28。
    李正雲、李伯黍、李茹、李維、唐本予、孫名之…顧海根(譯)(2002)。Arthur S. Reber著。心理學辭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臺北市:五南。
    李宛儒(201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復原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李欣儒(2000)。國中生活科技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彥(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李思宏(2006)。台東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Flick, U.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臺北:五南。
    李海洲、邊和平(1995)。挫折教育論。中國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雯智(2010)。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順銓(2000)。國小初任教師發展教學歷程檔案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車文博(2001)。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取自http://scholar.fju.edu.tw/%E8%AA%B2%E7%A8%8B%E5%A4%A7%E7%B6%B1/upload/054117/handout/961/G-1562-02780-.pdf
    林伯勳(2011)。國小教師職業倦怠形成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宗賢(2009)。彰化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市。
    林宗鴻(2003)。人格心理學(第二版)。台北市:湯姆生。
    林美環(2008)。臺東縣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困擾的因應行為與輔導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林容妤(2010)。宜蘭縣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周敏、李健與潘池梅(2001)。中小學教師職業緊張因子分析。北川醫學院學報,3,1-4。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07。
    林惠珍(2008)。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自我效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圖書。
    周麗華(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邱憶惠(200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出版社。
    紀杏姿(2005)。建設性思考之班級輔導課程增進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縣。
    柯永河(1985)。心理衛生(上冊)。臺北:大洋。
    段秀玲(1995)。壓力管理。臺北市:天馬文化。
    侯欣妤(2013)。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挫折、工作投入與復原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臺南市。
    胡芳君(2008)。初中教師職業壓力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中國上海市。
    施冠慨(譯)(1993)。Huling-Austin, Leslie著。初任教師的輔導(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范姜林鳳(2009)。培養挫折忍受力之歷程—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俞筱鈞(1984)。適應心理學:人生周期之正常適應。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凃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洪慧芳(譯)(2004)。Robert Brooks,Ph.D.與Sam Goldstein,Ph.D. 著。挫折復原力:在人生中找到平衡、自信與能量(The Power of Resilience: Achieving Ballance, Confidence, and Personal Strength in Your Life)。臺北:天下雜誌。
    洪慧蓉(1998)。國小實習教師的情緒心理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兩位實習教師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孫小策(2007)。關於中職學生挫折教育的思考。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0,174-175。
    徐心浦(2004)。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孫志麟(2009)。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市:學富文化。
    高桂足、陳李綱、蔡淑敏、古明嬋、許錫珍、徐芳華、陳若璋(主編)(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市:文景。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臺北市:心理。
    徐顥恩(2004)。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康玉琳(2007)。鴻溝的跨越—五位國中初任教師教學實踐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康淳惠(2006)。國中資優生挫折容忍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縣。
    康嘉玲(2006)。人事智能取向情意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張巧愛(2007)。高職生挫折應對特點及應對技能的訓練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內蒙古師範大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中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張旭東、何宏儉(2007)。中小學教師挫折感的預防及調適。中國教育學刊,8,76-78。
    張尚兵(2007)。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及調適策略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海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國南京市。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1-31)。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76)。心理學(下冊)。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70)。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振成(2003)。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諮商與輔導,211,53-55。
    張智、郭磊魁(2005)。大學生應對方式與自我復原的關連。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3(4),432-433。
    張嘉芸(2014)。國中教師感恩、創造性轉化與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臺北市。
    張碧蘭(2001)。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38。
    教育部(2013a)。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挫折解釋)。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o=djbdic&searchid=Z00000038318
    教育部(2013)。初任教師知能研習讓您在短時間內熟悉教學任務,精進自我的專業。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EE05&sms=D4AB88F29491B48F&s=BBB8BABEE5FA7347
    梁寶苓(2011)。臺中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復原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市:學富。
    莊文玲(2006)。國一學生挫折容忍力提升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莊英正(2011)。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從代理代課教師到正式教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許朝信(2000)。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許燦祥(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許艷(2007)。我國教師心理挫折產生的原因分析。科技信息,31,640-641。
    郭世育(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佩婷(2005)。復原力理論的介紹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31,45-50。
    郭芳君、譚子文、董旭英(2011)。內在性自我控制、復原力對不同類型青少年偏差行為之交互作用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22,1-37。
    陳尹雯(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復原力之研究—以教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文斌(2008)。消除教師的心理挫折—保持良好的教學心境。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22-23。
    陳文琪(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吉雄(2004)。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秀枝、李啟塤編(1997)。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市:千華圖書。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美玉(1999)。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中等教育季刊, 50(3), 42-59。
    陳皎眉(1986)。青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臺北市:桂冠。
    陳斐卿、陳曉麗(2001)。實習教師的現實震撼:第一季經驗。教育研究資訊,9(2),107-124。
    黄儒傑(2001)。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高雄市。
    彭欣怡(2000)。幼稚園新進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兩個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駕騂(1990)。教師的心理衛生。臺北市:五南。
    曾也真(2009)。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輔導學報,14,1-35。
    曾細紅(2010)。淺談挫折應對。廣東科技,19(8),64。
    游依娜(2010)。國小教師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淳淑(201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生教室問題行為、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臺北市。
    項祖恩(2013)。初任教師擔任國中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馮克芸、陳世欽(譯)(2003)。Robert Brooks,Ph.D.與Sam Goldstein,Ph.D.著。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如何教出高AQ的小孩(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 Fostering Strength, Hope, and Optimism in Your Child)。臺北市:天下雜誌。
    馮江平(1991)。挫折心理學。取自http://img.chinamaxx.net/n/abroad/hwbook/chinamaxx/11142994/9a54ac4ee5434330ad47150d3b003b64/7e139cc856461e05c985c67f9db8012d.shtml?tp=jpabroad&fenlei=&pdgURL=book%3A%2F%2Fread.chinamaxx.net%3A8080%2Fss2path%2Fss2path.dll%3Fssid%3D11142994%26a%3D133753F7B70A4FD67BFDB8A777773F496868686B6970706B3131393837313237%26bed%3D2016-12-10%26ua%3D646B55031466836E6DBC50F32735736Dad5e34ad5e094c66ac1dc8d5b0740260%26dun%3DTSD%26pagenum%3D1%26pagetype%3D6&t=1&username=TSD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文俊(2001)。國小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黃書瑾(2013)。臺南市國中教師職業倦怠與調節焦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國彥、黃堅厚與宋維村(1991)。心理與生活。臺北市:桂冠。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韞臻、林淑惠(2013)。大學生人際挫折容忍力量表之發展。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147-174。
    楊基銓(1997)。小學指導教師對於集中實習的實習教師輔導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121-160。
    楊清雄(2004)。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以澎湖地區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南市。
    楊樺(2007)。比較視野中的西南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新生挫折及其應對方式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中國重慶市。
    詹雅婷(2009)。初任教師職場導入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廖純雅(2005)。現代孩子必須培養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網路社會學通訊,49。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熊峰(2009)。高校教師的心理挫折分析。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5(3),158-159。
    劉育綺(2012)。國中教師心理資本、工作負荷與工作倦怠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劉華娟(2000)。成為一個老師:一個生手追尋教師意涵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雅鈞(2004)。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劉曜睿(2004)。導入階段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遭遇之問題與問題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潘義祥(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教學承諾與教學實踐及其線性結構關係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蔡佳璋(2014)。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正向管教實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蔡品(2009)。高職院教師心理挫折的成因與對策。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12),27。
    蔡美淑(2014)。國小教師之數學領域教學困擾、因應策略與其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鄭紅渠(2005)。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維度的初步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師範大學基礎心理學研究所,中國重慶市。
    鄭閔澤(2009)。初任教師重塑教師信念的行動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鄭蓉(2006)。幼兒園教師入職三年內的關鍵事件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中國南京市。
    蕭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發展趨勢。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頁103-12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蕭如怡(2010)。國中教師同理心、挫折復原力與工作熱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市。
    賴郁璿(2005)。國小專家/初任教師教學歷程之比較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薛宗煌(2009)。中小學教師職涯挫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班,高雄市。
    謝寶梅(1996)。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及教學行動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五南。
    韓玉芬(2004)。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韓麗春(2009)。教師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方法略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6,106。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藍乙琳(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顏妙娟(2012)。初任教師導入制度及其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臺中市。
    羅為聰(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班,南投縣。
    蘇偉齊(201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退休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復原力與教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Adams,R. D. (1982). Teacher development : 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3(4),40-43.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NY:McGraw Hill.
    Beck, A. T. (1991). Cognitive therapy: A 30-year retrospecti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4), 368-375.
    Benard,B.(1991).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kids :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family,school,and community. Portland, OR: Western Center for Drug-free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erkowitz, L. (1989).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An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 59-73.
    Berliner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Retrieved from :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298122.pdf
    Bobek,B.L.(2002).Teacher Resiliency:A key to career longevity.The Clearing House,75(4),202-205.
    Bonanno,G. A.(2004). Loss,Trauma,and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er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59(1),20-28.
    Brock, B,L.,& Grady,m.l.(2007). From first-year to first-rate: principals guiding beginning teachers. (3e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Inc.
    Burger J. M. (1997). Personality (4th ed.). Singapore: Thomson. Psychologist, 46(4), 368-375.
    Carderhead, J., & Gates, P. (1993).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UK: Falmer Press.
    Cardwell, M. (1999).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Chicago,IL: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Ellis, A. (1970). The essence of rational psychotherapy: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reatment. New York,NY: Institute fro Rational Living.
    Endler, N. S., & Parker, J. D. A. (1990).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op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844-854.
    Estes,G. D. (1990). Assessment component of the California new teacher project : First year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3 197)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Burke, P., & Heideman, R.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 181-193).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Goodstein, L. D., & Lanyon, R. I. (1975).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nd ed.).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Gordon, s.p. (1991).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rotberg,E. H.(1995).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3424).
    Gu,Q, & NJP,C.(2007).Teachers resilience:A necessary condiction for affective-nes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3(8),1302-1316.
    Hall, G. (1954). 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Cleveland, OH: World.
    Howard,S,& Jonson,B.(2004).Resilient teachers:Resisting stress and burnout.Social Psycology of Education,7(4),399-420.
    Letven, E. (1992). Induction. In R. Fessler & Fessler & J. C.Christensen (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59-86). 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Lewin,K.A.(1935).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K.E.Zenner & D.K.Adams(Trans). New York,NY:McGraw Hill.
    Lortie, D.C.(1975). School teache: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gnusson, D. (1990).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rom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In Pervin, L. A.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82-299). New York,NY: Guilford.
    Mansfield,C.F.,Beltman,S.,Prise,A.,&McConney,A(2012).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8(3),357-367.
    Martha Kent, Mary C. Davis,and John W.Reich (2014).The Resilience Handbook Approaches to Stress and Trauma. New York,NY :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Martin, R. C., & Dahlen, E. R. (2004). Irrational beliefs and the expression of anger.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2, 3-20.
    Masten, A.S., Best, K. M. & Garmezy,N.(1990).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and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al and Psychopathology,2,425-444.
    Patternson,J.l. & Kelleher,P.(2005). Resilient school leaders-Strategies for turning adversity into achievement.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ak, C.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seling and Development, 74,368-373.
    Rathus, S. A., & Nevid J. S. (1986). Adjustment and growth : The challenges of life. New York,NY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Ryan(1970).Don't smile until Christmas : accounts of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Chicago,I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ndefur, J.T. (1982).What happens to the teacher during ind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 444)
    Sappenfield, B. R. (1954). Personality dynamics. New York,NY: Knopf.
    Seligman,M.(1999).Where does resilience come from?.Work and Familiy Life,13(2),2.
    Travers & Cooper(1996).Teachers Under Pressure: 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London,UK: Routledge.
    Vaillant, G. (1977). Adaptation to life. Boston,MA: Little Brown.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