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宜蓁 |
---|---|
論文名稱: |
高中生重複組合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8 |
中文關鍵詞: | 重複組合 、數學思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二學生學習『重複組合』時數學思維的啟動、轉化,以及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基於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的考量,本研究偏向質的研究,並以量的資料作為討論的輔助,在教師自然的教學環境中實地進入高中二年級的課堂觀察、蒐集資料,對資料分析、歸納。研究樣本為一所台北市公立高工綜合高中部的一個班級、台北縣一所公立高中的兩個班級,三個班級合計101位學生。
關於思維的啟動與轉化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大致具備學習重複組合的先備知識,經過學習歷程後,學生的思維產生被引動、轉化的現象,但其中有一些思維受到舊思維的影響,尚未穩固地建立。在重複組合思維的轉化方面,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從組合擴充到重複組合,其思維的建立與教師的數學思維、教學方式、流程有關,但有時候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欲傳達的思維與學生實際啟動、轉化的數學思維並不一致,其既有的思維與舊經驗亦影響了新思維的啟動與轉化。
學習的歷程中,為了使nHm轉換為(n+m-1)Cm合理化,往往借助代數式的連結,搭配半具體物、隔板的輔助,並仰賴先前不盡相異物直線排列(或組合)的思維,當這些媒介串成一氣時,才得以形成一個重複組合的膠囊。學生對於整個重複組合思維引動、轉化或養成,受到舊思維影響頗深,每一個子思維的串聯,都會受到舊經驗的干擾,而H的套裝思維可能於學生精熟H形式程序的操作中隱匿。
拋問、討論、單純化的教學方式,有助於新思維的建立;自行練習的歷程對學生形式程序思維的轉化有助益;若教師未提供各種重複組合方式與組合數的一般化結論,部份學生較不易推衍、抽象出思維;對於伴隨概念發展出現的概念名稱,學生會有混用、混亂的情形;重複組合選物思維、重複組合分物思維、代數式思維間的連結不完全緊密。
中文部份
1.Dewey, J.(民81)。我們如何思維(姜文閔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2.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縣:桂冠出版社。
3.Skemp R. R.(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4.L. S Vygotsky(1998):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 李維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5.王仲春、李元中、顧莉蕾、孫名符(1995)。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台北市:建宏出版社。
6.田運(1996)。思維方式。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7.任樟輝(1996)。數學思維論。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8.李其維(1998):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林崇德(2000):學習與發展─中小學心理能力發展與培養。台北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0.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主編(1992):思維世界導論─關於思維的認識考察。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席振偉(1995):數學的思維方式。江蘇教育出版社。
12.邵志芳(2001)。思維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鄭隆炘、毛鄂涴(1997)。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概論。武漢市: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4.鄭毓信、肖柏榮、熊萍(2001)。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
15.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16.余文卿等(民98)。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許志農等(民98)。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謝佳叡(民90)。國中生配方法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19.黃淑華(民92)。高中生複數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0.王婷瑩(民93)。高中生數學學習歷程中之思維研究-多項式除法原理、餘式定理、因式定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1.劉宏輝(民84)。高雄地區高三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2.黃文慶(民92)。布題語句與情境對高中生解加法、乘法原理題目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149
23.余志祥(民95)。高二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4.張閣芳(民95)。嘉義地區高職學生排列組合單元解題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5.蔡佳茹(民95)。高職生解排列應用問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6.梁惠晴(民96)。概念圖合作學習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成效研究─以「排列組合」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7.吳宜憲(民98)。高雄市高中學生排列組合單元解題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1.Bolton, N. (1972).The Psychology Of Thinking. London: Methuen.
2.Dewey, J.(1991).How We Think. N.Y.:Prometheus Books.
3.Dixon-Krauss, Lisbeth(Ed.).(1996).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N.Y.:Longman Pub.
4.Devlin, K. (2000). Finding Your Inner Mathematician.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7(5), pB5.
5.Ginsburg, H. & Seo, Kyoung-Hye (1999). Mathematics in Children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 Learning. 1(2), 113-129.
6.Ginsburg, H. P. (1983).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Orlando: Academic Press.
7.Greeno, J. G. & Goldman, S. V. (1998). Thinking Practice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hinking.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8.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Grouws, D. A.(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NCT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9.Kitchener, R. F. (1986). Piaget’s Theory of Knowledge. Stoughton: The Alpine Press, Inc..
10. Lester, F. K.(1980). Problem solving: Is it a problem? In M. M. Lindquist (Ed.), Se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29-45). Berkeley CA: McCutchan
11.Lerman, S. (1998). 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12.Mayer, R. E.(1992).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Freeman.
13.Mayer, R. E. &Hegarty, M.(1996).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R. J. Sternberg &Talia Ben-Zeev(Eds.),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pp.29-53).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50
14.Polya, G.(1957).How to solve it. N.Y.:Doubleday Anchor.
15.Robertson, S. I.(1999).Types of Thinking. New York:Routledge.
16.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1), 1-36.
17.Sfard, A. (1999). Some Questions About Students’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That Must Be Asked before Sound Didactic Decisions Are Made. In Fou-Lai Lin (Ed.),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NTNU Taipei Taiwan. 241-244.
18.Sfard, A. (2000). Steering (Dis)course Between Metaphors and Rigor: Using Foc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an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Objec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3), 296-227.
19.Thomson, R. (1959). The Psychology of thinking.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20.Tall, D. (1991).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