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曉玫 Hsiao Mei Tai |
---|---|
論文名稱: |
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政策實施之分析 The Process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
指導教授: |
胡茹萍
Hu, R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人才培訓 、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 、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 |
英文關鍵詞: |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實施現況,瞭解科技人才培訓之規劃與方式,及政府、我國高等教育及企業訓練三方面之間的合作,為本研究之重點。研究以文件分析法瞭解「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實施現況與成果,分析其方案所面臨的困境與其因應方式,並針對「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下為本研究之結論:
一、政府辦理「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動機是正向的。
二、「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規劃與方式能夠有效培育科技研發人才。
三、「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實施現況對解決產業科技人才培育之問題有立即助益。
四、「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實施現況所遭遇到的困境應有其因應方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政府、學校、企業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之建議。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and focuses on the scheme and design of industrial R&D talents,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examines practice and results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and further discusses difficulties and responses of the project.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Therefore, this study has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 The government’s motive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is positive.
II.The plan and the scheme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effectively develop the talents of technology.
III.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 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has immediately solved the issue of enterprises cultivating the work force of technology.
IV.The government should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Project of Increasing Master-Level Industrial R&D Manpower.
According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中文部分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中心、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7)。2015年臺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v1.0)。經濟部技術處。臺北市:經濟部。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信智、王麗香(2005)。我國科技人力培訓體系的發展。中正高工學報,5。81-89。
行政院(2006a)。產業人力套案,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y.gov.tw/np.asp?ctNode=445。
行政院(2006b)。產業人力套案,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 第三章 套案規劃理念、計畫目標與策略。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26545、ctNode=449、mp=1。
行政院(2006c)。產業人力套案,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第四章各項子計畫說明。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26547、ctNode=449、mp=1。
行政院主計處(2006)。2006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3)。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2008年5月1日取自http://www.stag.gov.tw/content/application/stag/push/index.php?cntgrp_ordinal=0007、ico=5。
邱顯鴻(1998)。科技人才培訓大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1:7=247。49-52。
吳銘達、廖珮妏、王娟惠、陳清惠(2007)。我國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管理人才能力及培訓措施之研究。稻江學報,1:2。27-43。
李右婷(2006)。日本科技政策與人才培育之方向和特色。東亞論壇,454。39-57。
李宗倫(2004)。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倪周華(2007)。淺談大學校院產學合作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2。45-55。
林騰蛟(2005)。日本大學產學合作的政策與經驗。商業職業教育季刊,99。47-61。
周春美、沈健華(2003)。技職教育培育國際化人才的產學合作策略—英國青年企業方案之借鏡。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4。9-14。
柯俊瑋、陳敏華(2005)。英美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模式之比較研究。臺灣教育,632。47-53。
洪榮昭、張吉成(2001)。高等教育經營理念-人才培訓與產業合作。2000「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系列研討會之四,60-75。臺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胡茹萍、戴曉玫(2007)。從人力資本觀點論「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之實施。2007年中華商管科技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
科學園區管理局(2005)。產業發展。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w.sipa.gov.tw/WEB/Jsp/Page/frame2.jsp?thisRootID=147。
孫明志(2004)。臺灣高科技產業大未來。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輔導專業產學合作計畫。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717。
教育部(2006)。高教簡訊187期。2008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87/content02.htm
戚樹誠、黃家齊、羅新興、許碧芬、許承明、徐聯恩(2005)。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空中大學。
許瓊文、楊雅婷(2006)。臺灣影像顯示產業科技人才供需分析。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6(07)。708-726。
許瓊文、楊雅婷(2007)。我國產業科技人才供需的根本問題與對策。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7(07)。51-62。
陳添壽(2000)。臺灣產業政策:1945-1999。國立臺北商專學報,54。153-180。
陳麗琇(2003)。高科技產業教育訓練功能委外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玉湘(2001)。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茂夫(2005)。我國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炳欽、張國保(2007)。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現況與發展方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1-19。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火燦、許宏明(2007)。臺灣高級人才培育的省思:政府與企業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007(12)。129-142。
張明輝(2006)。德國高等教育機構產學合作政策的新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1。135-141。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臺灣經濟研究院(主編)(2006)。2006產業技術白皮書。臺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經濟日報(2006)。六大產業未來三年需求10多萬人。2007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0800job.com.tw/index.aspx。
經濟部(2004a)。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
經濟部(2004b)。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
經濟部(2004c)。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
經濟部(2008a)。創新產學研發菁英培育計畫。2010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
經濟部(2008b)。創新產學研發菁英培育計畫。2010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
經濟部(2008)。產碩畢業生表現亮眼,第8屆《97年度秋季班》即日起招生中。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bulletin.aspx?id=D022D0C2-940C-416F-844F-C63C0F00F5CF。
經濟部(2010)。創新產學研發菁英培育計畫-99秋季申請說明會。2010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download/99_Aut_Desc.pdf。
經濟部工業局(2007)。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產業人力套案-96年第4次督導會議報告案」簡報。12-13。
資策會(2006)。95年度秋季畢業活動手冊。2010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Result/95GraduationResults/index.htm。
資策會(2007)。96年度春季畢業活動手冊。2010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Result/96GraduationResults_spr/index.htm。
資策會(2008)。96年度畢業成果專冊。2010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Result/96GraduationResults/index.htm。
資策會(2008)。97年度畢業成果彙編。2010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Result/97GraduationResults/index.html。
資策會(2010)。98年度畢業成果彙編。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rdmaster.org.tw/Result/98GraduationResults/index.html。
廖淑玲(2000)。臺灣產業在出發—淺談科技人才的培育。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8=272。41-44。
潘玟諺(2005)。博物館義工個人背景、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蔣德煊、廖淑芬、戴晉煬(2002)。企業人力合理化與人力資源規劃策略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2)。81-97。
蔡耀宗(2006)。從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人才育成』談企業『人才培育』。品質月刊,42(2)。85-88。
劉昌煥、唐永新、張吉成、張永華、翁上錦(2003)。各國產學合作的啟示。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7。16-19。
謝臥龍(主編)(2005)。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藍春祺(2005)。臺灣電機產業與大學共同培育研發人才發展模式之建構-研發資本移轉概念取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慶祥、湯維玲(主編)(2002)。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達欽(1999)。高等技職教育培育高科技產業人才之策略。臺灣教育,579 。19-22。
英文部分
Federal Minister of Economics and Labour (2005). Joint Initiativ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etrieved May 31,2008, from http://www.bmbf.de/en/3215.php
Ritichie, J. &Lewis, J.(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aearchers, SAGE Publications Ltd.
Wilosn, J. P., (2005).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learning & training for individuals & organixations, Kogan Page Ltd.
Mathis, R. L., & Jackson, J. H. (200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homso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