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子芹
Hsu, Tzu-Chin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對同儕之間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the approaches to peer communicating mathematically
指導教授: 王婷瑩
Wang, Ting-Ying
口試委員: 鄭英豪
Cheng, Ying-Hao
謝佳叡
Hsieh, Chia-Jui
王婷瑩
Wang, Ting-Ying
口試日期: 2023/07/0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數學溝通學生溝通同儕學習學生觀點數學話語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7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數學課本中的三種問題來源(文字敘述、計算題、應用題),探討國中學生對同儕之間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研究者希望能以學生的視角,了解學生之間進行數學溝通時的方法或特徵,探究學生對同儕之間的數學溝通方法有哪些看法。他們會運用哪些方法呢?又有哪些偏好呢?以及他們認為能幫助理解的方法是哪些呢?
    本研究分為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兩個階段,且兩階段皆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前導研究為開放式問卷,目的是蒐集學生對同儕講解數學時所展現的溝通內容,並利用話語分析將學生的溝通內容整合為本研究之數學溝通方法的結構,包含操弄文字/操弄文字與解題、使用例子、改變用語、外加表徵、使用特定手法與安排五種面向;正式研究為封閉式問卷,樣本為272份國中八、九年級的學生,利用前導研究所得之數學溝通方法的結構,將各種數學溝通方法編製成封閉式問卷的問項,藉此瞭解學生對這些數學溝通方法的使用頻率、使用意願以及理解效益之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針對文字敘述,學生對各面向的數學溝通方法之「使用意願」及「理解效益」的平均認同度皆為認同並大致相近,且「理解效益」的平均認同度皆高於「使用意願」,「使用頻率」的平均認同度則大多為不認同,並且,計算題及應用題這兩種問題來源之統計結果與文字敘述相似。
    針對文字敘述、計算題、應用題這三種問題來源,學生對「數值簡單」、「白話的用語」、「符號」、「圖示」以及「檢測發問者程度」的使用頻率、使用意願以及理解效益之認同度相對較高,對「表格」、「插圖」以及「發問者練習」的認同度則較低。
    針對計算題、應用題這兩種問題來源,學生對「列出解題要素」、「說明解題要素」、「說明如何代入解題要素」、「說明解題工具」(用法)、「解釋解題原理」以及「計算過程中說明解題目標」的使用頻率、使用意願以及理解效益之認同度相對較高,對「複習解題工具」、「說明解題工具」(意義)、「提問解題工具」、「模仿課本」以及「提供不同於課本的解法」的認同度則較低。
    此外,本研究也發現:針對文字敘述舉例的使用意願與理解效益,學生對「舉實例說明」、「具體數據」以及「數值簡單」之認同度較高,對「抽象符號的例子」及「先具體數據,再抽象符號」之認同度則較低;此外,學生對「生活事物做比喻」之認同度高於「生活事物做舉例」。針對應用題,學生對「解釋題意」及「連結題目情境和數學內容」的使用意願與理解效益皆為顯著認同。「日常用語連結數學內容」在文字敘述的使用頻率、使用意願以及理解效益之認同度低於計算題及應用題;「列出題目資訊」則是在計算題的使用頻率、使用意願以及理解效益之認同度高於應用題。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同儕學習 5 第二節 話語分析 14 第三節 數學語言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5 第三節 研究樣本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針對文字敘述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 52 第二節 針對計算題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 78 第三節 針對應用題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 108 第四節 針對文字敘述、計算題、應用題的數學溝通方法之觀點異同 1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3 英文文獻 163 中文文獻 164 附錄 167

    Ananiadou, K., & Claro, M.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41, OECD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787/218525261154
    Brendtro, L., & Long, N. (1995). Breaking the cycle of conflic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5), 52-56.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trade-journals/breaking-cycle-conflict/docview/224845232/se-2
    de Rosenroll, D. M. (2012). Peer mentoring: A bridging model. https://libraryofprofessionalcoaching.com/tools/mentoring/peer-mentoring-a-bridging-model/
    Esmonde, I. (2009). Explanation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 discourse 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9(2), 86-99. https://doi.org/10.1080/14926150902942072
    Gee, J. P. (1996).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2nd ed.). RoutledgeFalm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0)
    Gee, J. P.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3rd ed.). Routled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9)
    Goldschmid, B. & Goldschmid, M. L. (1976). Pee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Higher Education, 5, 9-33. https://doi.org/10.1007/BF01677204
    Herbel-Eisenmann, B. (2002). Using student contributions and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languag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8(2), 100–105. https://www.jstor.org/stable/4118124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n.d.).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itute. http://www.co-operation.org/what-is-cooperative-learn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ston, VA.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PISA 2022 Mathematics Framework (Draft). https://pisa2022-maths.oecd.org
    Pimm, D. (2004).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 anniversary of sorts. I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0, 1-1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7143875_Discourse_analysis_and_mathematics_education_An_anniversary_of_sorts
    Razfar, A. (2012). Discoursing mathematically: Using discourse analysis to develop a sociocritical perspectiv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mathematics educator, 22(1), 39-62. https://ojs01.galib.uga.edu/tme/article/view/1974
    Rubenstein, R. N., & Thompson, D. R. (2002).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vocabulary development.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9(2), 107-113.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scholarly-journals/understanding-support-childrens-mathematical/docview/214140315/se-2
    Street, B. (2005). The hidden dimensions of mathematical language and literacy. Language and Education, 19(2), 135-140. https://doi.org/10.1080/09500780508668669
    王婷瑩(2012)。臺灣與美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之數學語言相關教學思維及能力探討〔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bff9ffc0b1716dd4a83189655777dc69/
    吳秀萍(2004)。國中生對垂直、平行相關用語之理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6b023f10c032ed5f1db64f897f86bdb3/
    李智仁、王金國(2015)。在國中數學領域中實行分組合作學習的經驗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12-1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無日期a)。PISA計畫簡介。https://pisa.irels.ntnu.edu.tw/about.htm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無日期b)。PISA2022數學評量架構。https://pisa.irels.ntnu.edu.tw/data.html
    張幼賢(主編)(2021)。國民中學數學課本第四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幼賢(主編)(2022)。國民中學數學課本第一冊(第2版)。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9)
    張新仁、王金國、黃永和、田耐青、汪履維、林美惠(2015)。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臺北市,教育部。https://cirn.moe.edu.tw/BOOK/content/detail.aspx?mode=class&cid=637178032074580419&aid=3017&Vmode=DivWP&ppage=1&wpage=1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https://cirn.moe.edu.tw/BOOK/content/detail.aspx?mode=class&cid=637178032074580419&aid=2074&Vmode=DivWP&ppage=1&wpage=1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SinglePage?filter=11C2C6C1-D64E-475E-916B-D20C83896343
    陳嘉皇(2021)。數學學術素養:數學話語在課程與教學上的應用。課程研究,16(1),17-39。https://doi.org/10.3966/181653382021031601002
    陳嘉彌(2004)。青少年學習應用同儕師徒制可行性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3),3-22。
    陳嘉彌(2008)。跨年級同儕師徒制中師傅生學業成績及其學習感受改變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09-140。https://journal.naer.edu.tw/periodical.asp?PID=136
    陳麗華(2008)。書評:評介 「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https://doi.org/10.6481/JTR.200812.0137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媛文(2013)。同儕教導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情意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217-342。http://ntcuir.ntcu.edu.tw/handle/987654321/80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