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宜嫈
論文名稱: 從無名到知名:知名部落客的勞動發展過程與勞動認同
From nameless to famous : Taiwan famous Bloggers' labor process and work identity
指導教授: 胡綺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部落客勞動認同發展過程名人彈性化勞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9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0年以來,網路活動滲入了生活世界的各個領域,而個人化媒體風潮中,又以結合相簿及網誌功能的部落格服務最具代表性。對於日漸形成的「部落格經濟」,研究者認為應將焦點放在真正可以創造更多收益的「部落客」身上。部落格經濟興起「部落客」是重要關鍵,遊走於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部落客,透過個人風格及文章內容吸引大量流覽,成為知名部落格,讓知名部落格的魅力不再被囿於網路部落格中,而可以跨界到真實世界中,衍伸出更多元的商業價值。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其一、描述部落客從無名到知名之間,其發展轉變之過程,依照不同時其中所進行之勞動行為、獲利行為、與廣告主、經紀人、委託案主、互動關係,進行分析,歸納整理部落客之勞動特色。其二、了解部落客之自主性與認同。

    根據訪談結果,本研究有四個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從無名到知名:名人轉變與知名部落客的誕生
    部落客的發展過程來看,透過創作的累積,搭著部落格行銷之潮流成為知名部落客、新興的創作者、紀錄者、發聲者,是一群新興意見領袖,率領著眾網友,形成獨特的場域氛圍。

    二、不同的彈性化勞動:部落格作為被剝削勞工或微型企業家?
    部落客同時站有彈性勞動下的優勢,卻又同時成為被剝削的勞工,雙重矛盾的角色使其在勞動中有其獨特性。

    三、我是誰?多元、混雜的工作認同
    部落客對自我感受可從其所接受的各種工作發展而來,並從這些活動中表達自我,進而影響部落客對於「我是誰」與「我該如何行動的想法」,但從訪談結果看來,多元的工作內容所造成的,是部落客對於自身工作認同的低落與混雜。

    四、科技進步下的部落客?死亡或新生?
    部落格平台逐漸被淘汰似乎是已可預期的未來,部落客們也已開始不斷往其他方面繼續擴展事業,更使得部落格產業停滯不前。然而,為了求生存,部落客也許會離開原本所使用的部落格平台,轉往其他新平台繼續發光發熱,而非消逝。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者位置………………………………………………………………………8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3 第一節台灣知名部落客發展與演變………………………………………13 第二節素人化名人……………………………………………………………………22 第三節勞動過程…………………………………………………………………………30 第四節工作認同…………………………………………………………………………38 第三章、研究方法………………………………………………………………42 第一節研究方法…………………………………………………………………………42 第二節訪談大綱設計…………………………………………………………………45 第四章知名部落客的勞動過程…………………………………………46 第一節創作類部落客之勞動過程………………………………………………46 第二節生活消費類部落客之勞動過程………………………………………66 第三節小節-部落客的勞動特色………………………………………………73 第五章部落客自主性與工作認同……………………………………81 第一節勞動控制:契約為主的控制力………………………………………81 第二節部落客的工作認同…………………………………………………………92 第三節小節-被認同的渴望……………………………………………………98 第六章結論……………………………………………………………………101 第一節研究發現………………………………………………………………………101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107 參考文獻…………………………………………………………………………110 附錄一訪談大綱……………………………………………………………………………116 附錄二內容授權契約………………………………………………………………………118 附錄三保密條約範本………………………………………………………………………121

    中文部分

    2009年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官方網站(2009)。http://bof.tw/
    BlogAD官方網站(2010)。http://www.blogad.com.tw/BlogAD/
    DearJohn(2006)。《台灣部落格小史》。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dearjohn.idv.tw/801
    Jedi(2003a)。《部落格隨便聚:網頁設計師、網誌作家以及讀者們的固定聚會》。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2786.html
    Jedi(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
    Mr.6(2006)。《「無名小站」排名竄升》。上網日期:2010年7月6日。取自:http://mr65210.wordpress.com/2006/07/16/%E3%80%8C%E7%84%A1%E5%90%8D%E5%B0%8F%E7%AB%99%E3%80%8D%E6%8E%92%E5%90%8D%E7%AB%84%E5%8D%87/
    Vista(2009)。《微網誌元年:過去、現在與未來》。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bof.netizen.tw/node/184
    于文強(2008)。《部落客也能賺大錢》。台北:如何。
    女王(2007)。《金石堂年度排行榜,媽!我上榜了!》。上網日期: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illyqueen/12057269
    工頭堅(2004)。《《部落客旅行團》首度舉辦,邀請台灣blogger同遊金門》。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orker.bluecircus.net/archives/2004/12/blogger.html
    工頭堅(2007)。《部落格已死?部落格進化?─淺談Buboo與Twitter的風起雲湧》。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orker.bluecircus.net/archives/2007/07/bubootwitter.html
    中時部落格(2005)。《四千名部落客競逐「華文部落格大獎」揭曉》。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05/12/17/30310.html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方家良、郭清康、董瑩(1991)。《文化經濟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王一鳴譯(1997)。《第三個千禧年》。台北:書華。(原書Ogden, F [1995]Navigating in Cyberspace)
    王志弘譯(2002)。(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商品化),《城市與設計學報》,16:1-19。(原書Harvey, 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王志弘譯(2002)。《工作、消費與新貧》。台北:巨流。(原書Bauman, Z. [1998].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王柏鈞(2006)。《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鈞(2006)。《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淡江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王祿旺(2010)。(台灣出版業概論),《2010出版年鑑》。台北:新聞局。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史丹利(2010.06.02)。《我是史丹利》。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8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rasheed/archives/12582971.html
    史倩玲(2005.06.15)。(解讀Blog),《數位時代》。
    史榮恩(2010/05/21)。(素人要紅靠它 YouTube五歲了),《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9&f_SUB_ID=2941&f_ART_ID=249223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得媒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Richard Caves. [2000].Creative Industry: Contract between art and commercial )
    朱靜涵(2008.09.03)。(8月31日,一起推薦5個部落格),《數位時代》。
    艾瑪(2008.07.12)。《我寫部落格的理由&部落格行銷發燒年》。http://www.wretch.cc/blog/amarylliss/21941864
    何哲欣譯(2008)。《運動明星》。台北:韋伯。(原書Smart, B [2005].The Sport Star)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原書Warnier, J. [1999]. 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 Paris: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R .D. &Dominick,J.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Wadsworth.)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珮琪(2005)。(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逸歆(2001)。《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一個報紙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亞美將(2009)。《TVBS歡樂台得獎的事小小心得》。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5日。取自:http://blog.fashionguide.com.tw/BlogD.asp?PerNum=2089&Num=13644
    周品均(2010/05/21)。(素人舞台 YouTube日點閱逾20億次),《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na/life/201005/201005210478753.html
    林孟儀(2008)。(部落格淘金熱你也能「宅」出一片天!),《30雜誌》,52。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5日。取自: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419
    林彥行(2005)。(論後工業脈絡下台灣遊戲產業勞動控制的彈性)。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昶宏(2010)。《365.5行:論營利部落客勞動階層與彈性勞動樣貌》。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2004)。(藝人與經紀人派遣勞動關係初探),《新聞學研究》。78:143-186。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訊社會研究》,10:107-146。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訊社會研究》,10:107-146。
    邱祖胤(2010)。(電影處女作彎彎《帶著夢想去旅行》),《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rstarbook/532254
    洪財隆譯(1999)。《克魯曼驚奇 : 大師解讀經濟亂象》。台北:先覺。(原書 Kurgman, P. [1998].The Accidental Theorist:And Other Dispatches From The Dismal Science)
    洪榮昭譯(1987)。《21世紀的資訊社會—電腦理想國的省思》。台北:幼獅。(原書松田米次[1980].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唐瑛蔓(2001)。《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筱恬(2010)。《歐美派、日系風:台灣女性時尚雜誌的產製》。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動腦(2009)。(部落格經濟的品牌綜效),《動腦》。上網日期:2010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12503。。
    動腦(2009)。(部落格經濟的品牌綜效),《動腦》。上網日期:2010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12503。
    康智庭(2005)。(中華郵政公司郵務部門彈性化勞動力運用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玉琦.謝光萍(2007.05.01)。(國內外部落格衍生的周邊經濟),《數位時代》。
    張立本(2005)。(一九九0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聆(2009)。《部落客達人獲益模式與中介機制運作之探討》。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Throsp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許卿威(2005)。《電視廣告中對白領工作的再現:一個消費者社會的觀點》。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部落格觀察官方網站(2010)。http://look.urs.tw/
    郭寶蓮、袁千雯譯(2009)。《工作社會學導讀》。台北:韋伯。(原書Edgell, S. [2006].The Social Work Community and Change in Paid and Unpaid Work)
    陳子軒(2008)。《兩分錢:素人台灣》。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blog.klgsh.kl.edu.tw/tblog/post/49/1126
    陳信行(2002)。(法蘭肯斯坦的陰影─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當代》,176:54-63。
    陳信宏(2005)。《從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君(2005)。(Blog寫「生命」,爆千萬票房!),《e天下》,60。
    章淵博(2007)。《日本漫畫與御宅文化》。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
    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原書Peter, F. D.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曾志文(2006)。《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使用者參》與部落格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費翠(2008)。《真人實境節目中「真人」如何參與「成功神話」的建構—以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節目為例進行一次現象社會學研究》。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辜雅蕾(2008)。(數位科技對文化工作者的影響-以流行音樂工作者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原書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黃亞琪(2008)。(創意媒婆──文化經紀人),《台灣光華雜誌》, 08年3月號:70。
    黃彥翔譯(2008)。《工作、消費與文化》。台北:韋伯。(原書Ransome, P [2005]. Work, Consumption and Cuture)
    楊偉龍、陳瓊華、劉玲君(2007)。《部落格行銷達人》。台北:碁峰資訊。
    虞雅琪(2007.10.29)。(素人商務風潮 明天我是夢想新貴或經濟泡沫?),《電子商務時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9950
    廖世義、陳淑貞(2008)。《部落格負面外部性之探索》。第十一屆電子商務學術研討會。台灣:屏東。
    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原書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劉大和(2003)。《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系統服務規劃》。台北:文建會。
    劉昌德(2004)。(科技與文化工作者:網路與相關數位科技對台灣漫畫家勞動過程的影響),《傳播與管理研究》,4(1):35-58。
    劉威麟(2010/05/10)。《YouTube轉播球賽:擺脫「素人」》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46766
    潘俊琳(2010.08.06)。(素人部落格小題大作炒商機),《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blog.fun-g.biz/?p=465
    蔡慧鈞(2009)。(勞動過程之研究:新聞記者的勞動控制和展現主體),《台灣勞動評論》。1(1): 89-112。
    謝光萍(2007.01.01a)。(部落格達人),《數位時代》。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4191
    謝光萍(2007.01.01b)。(靠部落格打響品牌一個人賺全世界的錢),《數位時代》。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龐文真(2006)。(部落格已成美國最佳訊息交流平台),《數位時代》。
    龐文真(2007.05.01)。(從業餘反撲到專業集聚),《數位時代》。
    羅之盈(2007)。(部落格就是我的履歷表),《數位時代》。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622
    藤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91-100。
    彎彎(2005)。《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彎彎塗鴉日記》。台北:自轉星球。

    英文部分

    Alexa.com官方網站。http://www.alexa.com/siteinfo/wretch.cc#
    Du Gay, P & Pryke, M (2002). Cultural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Economy. London: Sage
    Du Gay, P. (1996).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at work. London : Sage.
    Feasey, R. (2008). Masculinity and Popular Television: Heroes, Martyrs, Friends and Fathers' . Media Studies Conference .
    Graeme T. (2004). Uunderstanding Celebrity. London: Sage.
    Holmes, S (2005). All you’ve got to worry about is the task, having a cup of tea, and doing a bit of sunbathing’Approaching celebrity in Big Brother in Understanding to Reality TV, eds. S. Holmes & D. Jermyn, Routledge, London.
    Lazzarato, M. (2006). Immaterial labor. In P. Virno & M. Hardt (Eds.), 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A potential politics (pp. 133-147).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cRobbie, A (2005). Clubs to Companie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Hartley, J. (Ed.). Ma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Nabi, R. L. (2006) Determining Dimensions of Reality: A Concept Mapping of Reality TV Landscape. Journal of Broading & Electronic Media. 51(2), 371-390
    Nabi, R. L., C. Stitt, J. Halford, & K. Finnery (2006)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of Reality-based and Fic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 Elaboration of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Media Psychology, 8, 421-447
    Oppenheim, A. N. (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Company.
    Ouelette, L.& Murray, S. (2004). Introduction. In S. Murray and L. Ouelette(Eds.), Reality TV: 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pp1-16)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Ryan, B.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ro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