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欣怡 shin-yi lee |
---|---|
論文名稱: |
故事行銷觀點下的金融品牌傳播研究: 以大眾銀行形象廣告為例 |
指導教授: | 胡光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形象廣告 、金融行銷 、故事行銷 、品牌敘事 、品牌原型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2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5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金融品牌大眾銀行的形象廣告為研究個案,探討大眾銀行廣告透過哪些符號來連結文化元素,進行說故事行銷打動台灣消費者,使之產生共鳴。廣告中又存有哪些文化迷思。最後進一步解構大眾銀行這幾年品牌建構的核心價值,如何透過說故事,打造品牌核心和消費者溝通。
本研究結合符號學與敘事分析,對廣告文本進行研究。以Barthes符號意義的三個層次為架構進行符號學分析,分析廣告外延意義、隱含意義與迷思,廣告如何運用這些文化元素,進行故事行銷和消費者共鳴。另外,輔以敘事分析進行廣告研究,並以Mark &Pearson 的12 種品牌「原型」為研究比較基礎,將大眾銀行形象廣告中所表現出的原型特質予以分類,連結品牌特性做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此系列《不平凡的平凡大眾》廣告著重在象徵性品牌的建構。其一、大眾銀行選取了四則皆為真實的素人故事,廣告中選用以老婦人、老人、少數民族等較少在廣告中出現的符號具為代表,平凡小人物躍上舞台,凸顯「平凡中見偉大」,角色具親和度、故事發人省思,有利於建立品牌共鳴。另外,彰顯台灣女性母愛光輝、台灣原住民精神、老人社會文化、環保意識等文化元素,也都符合與順應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價值觀。銀行拋棄使用菁英符號,而選擇樸實與親民的符號與敘事方式,透過不斷重複循環「說故事打造品牌」的循環模式,希望建立共鳴,達到消費者信任,打造出「為不平凡的平凡大眾而存在的銀行」品牌形象。
其二、運用童話故事模式的英雄敘事公式,表達扭轉局勢的神奇力量出自一般大眾的能力與行動,每個付出行動的平凡人,都可以是故事中所歌頌的「不平凡的平凡大眾」。廣告故事中都具有馬斯洛自我實現的迷思在裡面,廣告中的困難包括《地域、距離克服》、《族群歧視克服》、《身體限制克服》、《環保與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對抗》等。
第三、大眾銀行在品牌導入期便利用廣告建立與其他金融品牌的類異點,廣告故事精神和大眾銀行標語、品牌名稱,都呈現高度一致性,加深觀眾涉入程度。每一則感人故事傳遞正面價值觀之後,都接續一句「不平凡的平凡大眾 大眾銀行」建立類異點聯想。其四、在品牌個性的討論中,可從廣告符號中發現大眾銀行品牌具有「英雄」、「照顧者」、「探險者」、「凡夫俗子」的原型。
所以,可綜合出大眾銀行品牌形象示意圖,從最內層的銀行想傳達的根本品牌意義出發,再到中層所包裹的迷思,最外層則是閱聽人已經看到的廣告文本符號,符號透過敘事公式與原型進行包裝,故事行銷像水紋般漣漪發酵,逐步擴散出去。
外部故事符號部分,大眾銀行挑選了本土化元素。敘事公式則為傳統英雄敘事,並連結四種原型特質進入大眾銀行品牌。在迷思中則描繪出「自我實現」的定義可被翻轉,小人物也可以躍上舞台,銀行願意為平凡大眾書寫,建立「為不平凡的平凡大眾而存在的銀行」的品牌形象。廣告策略挑選具台灣特色的本土化元素,配合英雄敘事公式與呈現出的品牌原形,進行「在地化」故事行銷,說出打動在地人的精采故事。
一、中文部分
Bal, M.(1997),《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譚君強譯,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Don E.Schultz, Beth E. Barnes(1999),《品牌策略(Strategic brand communication campaigns)》,郭瓊俐、曾慧琦與陳柏安譯(2003),台北市:五南。
Godin, S.(2005),《行銷人是大騙子!(All marketers are liars: Tellingauthentic stories in a low-trust world)》,張美惠譯(2005),台北:商智文化。
Hanlon, P.(2006),《品牌的七塊拼圖(Primal branding: Create zealots for your brand, your company, and your future)》,張美惠譯(2006),台北:商智文化。
Loebbert, M.(2003),《故事,讓願景鮮活(Story management)》,吳信如譯(2005),台北:商周。
Margaret Mark and Carol S. Pearson.(2001),《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The Hero and the Outlaw: Building Extraordinary Brands Through the Power of Archetypes. New York, NY: McGraw-Hill.)》,許晉福、戴至中與袁世珮譯(2002),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Scott Mckain.(2004),《每個企業都要表演 (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 》張淑芳譯(2004),台北:臉譜出版。
Simmons, A.(2001),《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The story factor: Inspiration,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through the art ofstorytelling)》,陳智文譯(2004),台北:臉譜。
Van Zoonen L.(1994),《女性主義媒介研究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台北:遠流。
大江健三郎(2002),《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台北:時報出版社。
王文宇(2001),《控股公司與金融控股公司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王雅雪(2003),「銀行業市場競爭定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麗晶(2012),「公益品牌敘事與故事行銷:以非營利動物保護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庭逸、方雯玲(2004),《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江雅韻(2011),「國家品牌如何說故事:以台灣觀光宣傳廣告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頁114-117。
吳珮琪(2003),「解讀少女雜誌廣告中的美貌迷思」,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至和(1999),「九Ο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穎杰、李怡儒(2012),〈運用於文化商品上之白沙屯媽祖文化元素探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頁1-12。
沈永正(2012),《消費者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林建宇(1999),「台灣茶葉品牌的故事行銷分析:以老子曰、王德傳茶莊、嶢陽茶行、有記名茶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凌(2013),〈探索心中的悸動-讀《感動:創造「情感品牌」的關鍵法則》有感〉,《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170。
星野克美(1984),《消費人類學》,東京:東京經濟新報社。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載自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兆球、郭黎玉晶(1998),〈香港兒童對父母管教訊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傾向〉,《本土心理學研究》,9,頁281-306。
張福榮(2005),《金融行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賢哲、蔡貴花、蕭晴穎(2011),〈臺灣河洛中藥文化〉,《中醫藥雜誌》,22。
張錦華等(譯)(1995),John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郭昱伶(2011),「品牌活化與品牌故事之研究:以阿瘦皮鞋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秋榮(2008),〈銀行併購風潮對台灣金融市場之影響〉,《經濟研究》,8。
郭美懿(2005),〈行銷,就是說個好故事〉,《Career:職場情報誌》,351,頁 92-95。
陳品妤(1997),「精品珠寶品牌故事之比較:以Cartier、Chanel、Tiffany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睿謙(2010),「非金控銀行購併之可行性分析-以大眾銀行為主併銀行為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論文。
陳學明,(1998),《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燕玲(2011),〈全球化下企業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訴求-以台灣地區廣告代理集團為例〉,《中國廣告學刊》,16,頁42-64。
曾瑞真(2005),《親職教育概述: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天馬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黃文星、陳永坤(2011),〈文化元素置入廣告之效果研究-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元素為例〉,《朝陽商管評論》,3&4,頁1-23。
黃文星、蔡碩倉(2009),〈運用文化元素及事件行銷擴大產品差異性,以做好兩岸農產品市場區隔〉,《中州農業》,6,頁33-37。
黃光玉(2006),〈說故事打造品牌:一個分析的架構〉,《廣告學研究》,26,頁 1-26。
黃淑滿(2008),「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母愛的內涵與其影響因素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
黃筱玲(1999),「坐月子習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蔡琰(2009),〈傳播與敘事─以「生命故事」為核心的理論重構提案〉,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竹:玄奘大學),七月六至八日。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頁97-130。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學院學報》,12,頁311-345。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斐(2009),〈白金彰顯尊貴‧消費成就不凡白金卡廣告的“新”男性認同與“舊”性別迷思〉,《廣告學研究》,31,頁65-102。
蔡宜玲(2012),「如何說故事打造品牌:以台灣瓶裝茶飲料廣告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蔡金燕(2009),「故事行銷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張文嘉(2010),〈相聚在金色拱門下:麥當勞電視廣告中的家庭形象分析(1984-2003)〉,《新聞學研究》,102,頁1-34。
鐘思嘉(2000),〈親職角色的成人觀點〉,《應用心理研究》,7,頁9-12。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aker, David A.(1996),Building Strong Brand ,New York:The Free Press.
Aaker,D.(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2007),Board Approves New Definitions, Marketing News.
Barthes, R.(1977). Mythologies. (Annette Lavers, Tran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ress.
Batra ,R.,Lehmann,D.R.,& Singh, D. (1993).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ruce, D. (2001).Storytelling wins hearts: Ten tips for creating captivating brandstories. Marketing Magazine, 106, 30.
Bruce, D.(2001).Me and my brands: How the stories of the brands we use contribute to our own personal stories.Marketing Magazine,106,30.
Bruner, J.(1990).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scalas, J.E. (1998). Advertising narratives: What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work? In B. Stern (Ed.), Representing consumers: Voices, views, and visions (267-289).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Fiske J. (1982).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Fiske, J., & Hartley, J. (1978). Reading television. London: Methuen.
Fog, K., Budtz, C.,& Yakaboylu, B.(2005). Storytelling: Branding in practice. Berlin: Springer.
Foss, S. K.(Ed.)(2004).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Prospect Heights, IL:Waveland Press.
Genette, G. (1988).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J. E. Lewin, Tra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Christodoulides & Leslie de Chernatony (2010),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2(1), 43-66.
Holt, D. B. (2004). How brands become ic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ferer, J. N. (2008). The new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4th ed.). London: Kogan Page.
Keller, Kevin L. (2001),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 ,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otler, Philip (2004),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ition 3th ed.),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 Inc.
Leis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2nd ed. Ontario: Nelson Canada.
Onega and Landa, 1996. Narrat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gman.
Park, C. W., Jaworski, B. J., & and MacI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50(October), 135-146.
Park, C.W., Jaworski, B. J.and Maclnnis, D. J.(1986),“ Strategic Brand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135-145.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Albany, 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rince, G. (1987).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aussure, F. (1964).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Saussure, F. de. (2002).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2th Ed.)(R. Harris, Trans.). Illinois: Open Cour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London: G. Duckworth, 1983).
Seiter,E.(1992).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 In C. A. Robert (Ed.), Channel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pp. 23-51).London: Routledge.
Zaltman ,G.,& Useem,J.(2003).The man can read your mind. Fortune,147,21.
Zoonen ,L.V.(1994).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三、網路資料
Spink,J.H.,& M.M.Levy.(2002). Using Archetypes to Build Stronger Brands. December 1, 2014, from 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enter, Web Site: http://www.livingbrands.co.uk/Assests/Aticies/Brand%2520Archetyping%2520.
Stark,(2003),Storytelling suppose marketing started telling stories, December 3, 2014,from http://www.saatchikevin.com/.
大眾銀行(2014)。公司沿革。大眾銀行官方網站。2014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tcbank.com.tw/tw/AboutUs/Introduction/C871C1B2-570E-4B91-869E-309497F87242。
中央銀行(2014)。各本國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2014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cbc.gov.tw/ct.asp?xItem=44835&ctNode=723&mp=1。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智慧藏百科全書網。2014 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18044。
水流執事站(2014)。信息推薦。水流執事站網站。2014年10月10日,取自:
http://www.lsmchinese.org/。
王一芝(2010)。(母親的勇氣廣告為何暴紅 大眾銀行想賺知名度?信賴感?)。遠見書坊網站。2014年8月10日,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5982.html。
林文義、洪綾襄(2014)。(台灣金融併購 進入爆發年)。財訊網站。2014年4月26日,取自:http://mag.cnyes.com/Content/20140226/49EE92E550E74EA38827485A497326CD.shtml
楊景婷(2014)。(大眾銀行生命樹廣告 評價兩極挨譙自婊)。蘋果日報網站。2014年5月3日,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20311/34081908/
楊蕙瑜(2011)。(重感情的大眾銀行 如何展開不平凡的蛻變)。動腦雜誌。2014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5430#ixzz3LfromkYP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2011)。(奧美廣告中國東南區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胡湘雲:刻畫平凡英雄故事,撼動2700萬人心)。經理人月刊網站。2014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