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靜怡
論文名稱: 王度廬「鶴─鐵」五部曲悲劇俠情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王度廬鶴鐵五部曲悲劇俠情情義應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度廬於1940年代前後創作的武俠小說,依序為《寶劍金釵》、《劍氣珠光》、《鶴驚崑崙》、《臥虎藏龍》、《鐵騎銀瓶》,小說內容敘寫四代俠客愛與責任的衝突,論者依俠客所處時期先後,將此一系列作定名為「鶴—鐵」五部曲,並高度肯定此一系列作的「悲劇俠情」風格,其文學價值與確立後繼武俠小說「俠情」一系寫法的地位,便是由此而來。本論文要達成的目標有三:首先結合王度廬創作時間的社會史料,探究文本中的「京味書寫」,解決歷來論著對王度廬其人、時代與文本不夠密合的問題。其次將結合王度廬的言情文本,分析其寫情技巧如何轉挪進武俠小說,描寫「俠情」主題內涵;並具體討論王度廬如何受到五四新文藝的影響,討論的層面包括五四所關注的主題,所崇尚的抒情寫法,是如何被通俗小說家王度廬繼承,呈現通俗文學與新文學的聯繫,以凸顯「悲劇俠情」的定位。最後將嘗試在尋找新武俠生機的文學現狀中,釐出王度廬「悲劇俠情」風格的位置。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四節 「悲劇俠情」語言風格 15 第五節 俠情小說淵源與發展 20 第二章 王度廬的創作背景 25 第一節 切割的時代 25 第二節 離鄉與返鄉 32 第三節 俠與情 43 第三章 「鶴—鐵」五部曲—劍氣與柔情 48 第一節 江湖劍氣 48 第二節 俠者柔情 66 第四章 俠之時者 96 第一節 江湖的人間性 96 第二節 對立的統一 104 第三節 考驗與成長 109 第五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9

    參考書目

    一、 王度廬作品(此處僅列引筆者論文中引用的版本)

    王度廬:《鶴驚崑崙》,《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度廬:《寶劍金釵》,《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度廬:《劍氣珠光》,《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度廬:《臥虎藏龍》,《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度廬:《鐵騎銀瓶》,《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度廬:《古城新月》,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龍虎鐵連環‧靈魂之鎖》,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風雨雙龍劍‧風塵四傑》,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粉墨嬋娟‧春秋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洛陽豪客‧繡帶銀鏢》,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

    二、 專書(依編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編作者依出版時間排序)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十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 立:《中國文學主題學—江湖俠蹤與俠文學》,山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 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鼎鈞:《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 :麥田出版社,2003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古 龍:《誰來跟我乾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8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常宏等譯:《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1年。
    甘海嵐:《老舍與北京文化》,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
    江文瑜編著:《消失中的台灣阿媽》,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5年。
    老 舍:《老舍全集第3卷:小說3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吳宏一:《文學常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周 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林燿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侯 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侯文詠主編:《九歌100年小說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范伯群主編:《言情聖手、武俠大家—王度廬》,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倪 匡:《五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倪 匡:《四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孫 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出版社,2001年。
    徐斯年:《王度廬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徐斯年:《俠的蹤跡—論武俠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崔奉源:《中國古代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張 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張 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04年。
    張元卿、王振良主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恨水:《啼笑因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頤武主編:《現代性中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梁羽生:《萍踪俠影錄—梁羽生武俠經典系列》,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2年。
    梁羽生:《梁羽生散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8年。
    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8年。
    陳 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黃 健:《王雨煙》,臺北:明日工作室,2009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清泉等三人:《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 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楊昌年論評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楊昌年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鎔舊鑄新—楊昌年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新地文化出版社,2009年。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溫瑞安:《回首暮雲遠》,臺北:四季出版社,1977年。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葉洪生、林保淳合著:《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董 健、馬俊山合著:《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廖可賓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趙孝萱:《世情小說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張恨水小說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劉 勇等著:《北京歷史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遊—西遊記新說》,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劉鐵群:《現代都市未成型時期的市民文學:《禮拜六》雜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3年。
    潘國森:《話說金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魯 迅:《祝福及其他》(中〔繁體〕英對照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魯 迅著,錢理群、葉彤編:《魯迅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年。
    錢理群三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錢理群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戴 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還珠樓主:《青城十九俠》,《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鄺健行:《武俠小說閒話》,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關紀新:《老舍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張火慶合著:《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
    龔鵬程:《大俠》,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三、 單篇論文(依編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編作者依出版時間排序)

    王奇生:〈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頁5-18。
    王福明:〈世界多美好啊〉,《太湖》第5期,2009年,頁74-75。
    吳永平:〈論巴迪先生近年來的“老舍研究”—老舍先生百年祭〉,《民族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頁24-31。
    吳明益:〈劍與玫瑰,俠與江湖—武俠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第593期, 2003年5月,頁24-32。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81-115。
    李宇平:〈一九三0年代中國的救濟經濟恐慌說(1931-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1997年6月,頁231-272。
    周華南:〈論康乾時期文學領域悲觀主義創作傾向〉,《滄桑》第12期,2010年6月,頁239-240、251。
    定宜庄、胡鴻保:〈尋找滿族——思考“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及其影響〉,《清華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頁39-47、159。
    定宜庄:〈“天子腳下”的百姓生涯——關於《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博覽群書》第2期,2010年,頁14-19。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89-212。
    林保淳:〈從「通俗」的角度談武俠小說〉, 《文訊月刊》第26期,1986年10月,頁125-132。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第17卷1期,1999年6月,頁259-283。
    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 2001年11月,頁35-46。
    林保淳:〈通俗小說研究的起點—武俠小說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 2000年10月,頁309-334。
    林保淳:〈游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49-66。
    金明琨:〈從武俠小說看大眾審美心理的變遷〉,《文訊》第259期,2007年5月,頁19-22。
    金啟孮:〈京旗的滿族(續)〉,《滿族研究》第4期,1988年,頁58-64。
    祈繼紅等三人:〈一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故事〉,《民間實錄》第2期,2000年,頁24-27。
    范伯群:〈鴛鴦蝴蝶-《禮拜六》派〉,《國文天地》第5卷6期, 1989年11月,頁82-88 。
    徐秀明、葛紅兵合著:〈成長小說的西方淵源與中國衍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1月,頁82-93。
    徐斯年、劉祥安:〈中國武俠小說創作的“現代”走向—民國時期武俠小說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6年,頁103-111。
    徐斯年:〈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的孕育〉,《歷史月刊》第82期,1994年11月,頁86-92。
    徐斯年:〈可以知世,可以論文,可以娛人—關於近代通俗小說的斷想〉,《國文天地》第8卷12期,1993年5月,頁56-60。
    徐斯年:〈失落的悲涼俠情-尋找『臥虎藏龍』原作者王度廬〉,《中國時報》第22版,2001年3月6日。
    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外來人口探析〉,《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2000年,頁112-119。
    高嘉謙:〈武俠:近代中國的精神史側面〉,《中極學刊》第一輯,2001年12月,頁191-205。。
    常書紅:〈清代北京的旗、民一體化進程—兼論北京滿漢文化的交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頁119-123。
    張菊玲:〈俠女玉嬌龍說“我是旗人”—論王度廬“鶴—鐵”系列小說的清代旗人形象〉,《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頁107-116。
    張菊玲:〈清末民初旗人的京話小說〉,《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1999年,頁100-106。
    張菊玲:〈驅逐韃虜之後—談談民國文壇三大滿族小說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2009年,頁54-64。
    張福記:〈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會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1997年,頁113-122。
    張瑾:〈論王度廬《鶴-鐵》系列小說中的江湖〉,《讀與寫雜誌》第5期,2010年5月,頁74-75。
    張贛生:〈中國武俠小說的形成與流變〉,《河北大學學報》第4期,1987年4月,頁38-45。
    許彙敏:〈論金庸〈雪山飛狐〉的復仇模式〉,《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9期,2006年6月,頁23-62。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63-101。
    許慧琦:〈訓政時期的北平女招侍(1928-1937)—關於都市消費與女性職業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頁47-95。
    郭玉雯:〈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1期,2001年6月,頁277-308。
    傅述先:〈王度廬的活語言〉,《新書月刊》第18期,1985年3月,頁26-27。
    湯哲聲:〈中國當代通俗小說的敘事策略及其批評〉,《學術月刊》第41卷,2009年12月,頁96-104。
    楊劍龍、徐俊合撰:〈創制世間至高至潔之文論顧明道的通俗小說創作〉,《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9月,頁40-43。
    溫瑞安:〈可信而不實在的世界〉,《中國論壇》第17卷8期,1984年1月,頁14-16。
    熊賢關:〈儒家傳統中的婦女觀〉,《哲學雜誌》第24期,1998年5月,頁100-116。
    趙 敏:〈透視張恨水的讀者意識以啼笑因緣在租界化上海的熱銷為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6月,頁6-9。
    劉大先:〈俠義的沒落:《風塵四杰》的現實關懷〉,《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9年12月,頁71-76。
    劉大先:〈清末民初京旗小說引論〉,《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2007年,頁45-51。
    劉大先:〈被遺忘的清末民初京旗小說〉,《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期,2008年3月,頁21-25。
    戴迎華:〈民初旗民生存狀況述論〉,《長白學刊》第6期,2009年,頁119-122。
    關紀新:〈清代滿族文學與京腔京韻〉,《黑龍江民族叢刊》第6期,2007年,頁169-175。
    龔鵬程:〈民初的大眾通俗文學-鴛鴦蝴蝶派〉,《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頁107-124。

    四、 學位論文(按照出版時間順序編排)

    (一) 臺灣方面

    伍怡慧:《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宜蓉:《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清惠:《劍俠小說新論—奇幻敘事及其文化意涵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李月純:《王度廬「悲劇俠情」五部曲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麗生:《金庸《射鵰英雄傳》與王度盧「俠情悲劇」五部曲愛情糾葛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惠盈:《王度廬武俠小說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二) 大陸方面

    王豔:《“英雄”的現代言說—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瑾:《王度廬《鶴—鐵》系列小說研究》,蘇州大學高等學校教師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牟建波:《20世紀前半期部分文學家在青島期間創作成就考》,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明芳:《仗劍江湖,隻影天涯—論王度廬《鶴—鐵五部曲》》,西南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宋琦:《武俠小說從“民國舊派”到“港台新派”敘事模式的變遷》,山東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志英:《淪陷區通俗小說主題研究》,山西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五、 網頁資料(按照網頁提供日期順序編排)

    張文中:〈《臥虎藏龍》‧新派武俠小說‧古龍——薛興國訪談〉,2001年3月13日。http://intermargins.net/Criticism/Movie%20Reviews/2001%20Jan-June/interview01.htm
    朱志:〈鬼節河燈演變在北京〉,《法制晚報》,2005年8月16日。
    http://www.oldbeijing.net/Article/Class3/Class10/8346.html。
    〈“老俠客”蕭逸:武俠小說若消失,是中國文化悲哀〉,《廣州日報》,2009年5月20日。http://big51.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0905/t20090520_902296.htm
    方瑜等人口述,侯延卿紀錄:〈第六屆溫世仁武俠小說「特別獎」決審紀要〉,《聯合新聞網》,2010年9月25日。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392&f_SUB_ID=3892&f_ART_ID=288380
    郎紅浣:《古瑟哀絃》,網路好讀1.8版,2011年4月9日。
    http://www.haodoo.net/?P=haodoo
    李定夷:《千金骨》,1936年版,超星讀書—電子書在線免費閱讀網站, 1999至2012年。http://read.chaoxing.com/ebook/detail_11375077.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