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忠誼
Wu Chung-Yi
論文名稱: 運動員的身體故事-「運動人」、「不馴服」
The Body Story of Athletes—An Untamed Sportsmanship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運動人文化運動人征服馴服
英文關鍵詞: sportsman, cultural sportsmanship, domestication, untam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1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動員在運動中,建置運動身體的過程。本研究採取的方法以敘說研究為主,藉由說故事的方法,讓運動員主動陳述許多豐富閱歷與身體故事,完整地呈現其個體的轉變與社會文化影響的交互關係。當運動員在說故事的同時,也在對自己過去生命經驗作反思,藉由此也得到身體與深度生命經驗的結合。本研究從Cassirer(1874-1945)人類學的觀點出發,揭露運動員由人進入到「運動人」的轉變與模塑過程,接著深入社會文化因素,讓文化運動人的面貌得以完整的呈現,最後置入Focault(1926-1984)規訓的觀點,發現運動員無論在運動人或文化運動人下,自身都存在著一種對抗性-「征服」與「馴服」。成功的運動員,都有強烈的不馴服激素蘊含在身體中,他們不甘心身體受控,因此會想盡辦法找出一切出路,來確認自己的定位。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how athletes constructed their body of athletic excellence. While narrative was used as the approach in this study, athletes, as storytellers, told their body story by
    experience, represent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ultural effects. To tell the story, athletes also reflected on their life experience, and by which, a recombination of body and life experience
    was thus regained. This study,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f anthropologist Cassirer (1874-1945), uncovered the process of how a so-called human being modeled and transformed himself into a sportsman, represent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sportsmanship with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cultural causes, and concluding with the thesis of discipline by Foucault (1926-1984). Athletes, whatever simple athletes or cultural sportsmen, always live with domestication and untameness themselves. However, a
    successful sportsman always lives, implicating with an untamed drive,being not reconciled to the dominion over his body, and orienting himself on his own terms.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確認證明書 …………………………………………… i 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誌 ………………………………………………………………………… v 目次 ………………………………………………………………………… vi 圖表次 ……………………………………………………………………… ix 第一章 故事產生的序曲 ………………………………………………… 1 緣起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為何要說他們的故事 …………………………… 5 第二節 故事的起點 …………………………………………………… 7 第三節 故事的媒介-身體的研究 …………………………………… 17 第四節 故事關注的重心 ……………………………………………… 29 第五節 故事書寫的意義 ……………………………………………… 30 第二章 運動員生命故事的展現與呈現方式 …………………………… 31 第一節 敘說研究 ……………………………………………………… 31 第二節 故事的生產方式 ……………………………………………… 36 第三節 田野工作紀錄 ………………………………………………… 44 第三章 人的成長到運動人 ……………………………………………… 47 第一節 自我認識的危機-「與網球結緣」到自我認識 ……………… 47 第二節 人本性的提示-「活出自己風格」: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 51 第三節 動物反應到「運動人」的應對 ………………………………… 54 第四節 「不斷變動的身體與技術」-完美形象的建立 ……………… 65 第五節 結語 …………………………………………………………… 68 第四章 文化運動人 ……………………………………………………… 70 第一節 家庭 …………………………………………………………… 71 第二節 重要他人的影響 ……………………………………………… 73 第三節 社會文化網絡 ………………………………………………… 78 第四節 神話故事 ……………………………………………………… 90 第五節 結語 …………………………………………………………… 93 第五章 征服?馴服? …………………………………………………… 95 第一節 運動人的征服與馴服 ………………………………………… 96 第二節 文化運動人的征服與馴服 …………………………………… 107 第三節 無人能比的征服慾 …………………………………………… 113 第六章 後記 ……………………………………………………………… 115 第一節 故事的收穫 …………………………………………………… 116 第二節 教育的反思 …………………………………………………… 118 第三節 後續研究的可能性 …………………………………………… 119 謝幕 ………………………………………………………………………… 120 引用文獻 …………………………………………………………………… 121

    王麗瓊
    2000《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姜逸群。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2001《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文星蘭
    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國立台北護
    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奕清。
    呂潔如
    2005「重估運動價值-從尼采哲學中的「身體理性」徑路」。
    《2005年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嘉
    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李加耀
    2002《網球運動員追求卓越的過程:運動人類學領域的解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蔡禎雄。
    林崇德
    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哈克
    2006「巡迴挑戰賽的苦澀與榮耀」。《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
    國際網球雜誌社。
    胡幼慧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陸琲琲
    2000《榮譽的守護者--高中女校儀隊學生的身體實踐與認同》。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
    授:游美惠、林文玲。
    顏學誠
    1999「修煉初探」。《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周年系慶學術
    研討會」。台北》,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2002「修煉與身心互動:一個氣的人類學身體研究」。《台大考
    古人類學刊》,第58期。
    劉一民
    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台北市:師大
    書苑。
    2005「運動員的身體故事」。《2005運動哲學學術研討會》。台
    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劉偉平
    1996《減重者之身體意象滿意度與減重動機之研究-以女大學
    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
    教授:程小蘋。
    龔卓軍
    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賽爾、梅洛龐蒂》。國立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Atkinson. M & Wilson. B.
    2002“Bodies Subcultures and Sport.” In Theory, Sport
    and Society.
    Banfield, S. S., & McCabe, M. P.
    2002“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 of Body image."
    Adolescence.
    Bryan S. Turner.
    1996《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春風文藝出
    版社。2000年。
    Cash, T. F., & Pruzinsky, T.
    1990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Inc.
    Csordas, T. J.
    1994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 The Existential Ground
    of Culture and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
    2002《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
    雯譯。2003年。
    Cassirer, E.
    1944《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2005年
    Denzin, K. N.
    2000《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譯。台北:弘志文化。1999年。
    Focualt, M
    1977《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2
    年。
    Grogan, S.
    2001《身體意象》。黎士鳴譯。台北市:弘智。2001年
    Hendry, J.
    1999《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林日輝、戴靖惠譯。2004
    年。
    Heinemann, K.
    1980 Sport 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Nietzsche, F.
    1954 Spoke Zarathustra. In W. Kaufmann(Ed.), The
    Portable Nietzsche.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54《尼采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楊恆達(譯)。台北縣:
    百善書房。2004年。
    Riessman, C
    1993《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市:五南。2003年。
    Scott, S., & David, M.
    1993“Bodies in a social landscape in S. Scott. & D.
    Morgan(Eds.)”, Body matter. London: Falmer.
    Schilder, P.
    1950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Shilling, C.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Thompson, J. K., & Psaltis, K.
    1988 Multiple Aspects and Correlates of Body Figure
    Rating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Fallon
    and Roz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7.
    Maguire, J.
    1993 “Bodies, sports culture and societies: 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theor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Markus, H.
    1997 “Self-schemata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Myers.P., & Biocca, F.
    1992 “The elastic body image: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programming on body
    image distortions in young wome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smiani, S., & Daniluk, J.
    1997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gender role
    identity, and body imag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cence.
    O’Nell, J. W.
    2004《超越極限》。枝椏譯。台北:智庫。2005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