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志凱
Kenny Hou
論文名稱: 網路線上遊戲網際權力分析:以《魔獸世界》為例
Analysis of Cyberpower in Online Game - With World of Warcraf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吳筱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傅柯網路線上遊戲網際權力匿名性魔獸世界
英文關鍵詞: Foucault, Online Game, Cyberpower, Anonymity, World of Warcraf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隨著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遊戲已經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生活娛樂的重心之一,許多玩家不僅在遊戲世界中體驗喜怒哀樂,也在虛擬空間中建立起對於遊戲社群的認同與想像。然而,就如同Foucault所說,「權力無所不在」,網路遊戲做為一個「結構中的結構」,它仍然無法自外於權力的重構與建構。因此本研究將置焦於網路遊戲的權力問題,深刻探討網路遊戲的內外之間網際權力運作的各種軌跡。
      本研究以Foucault對於權力的論述為理論基礎,強調權力的樣貌不僅是傳統中由上至下的形式,也同樣存在著由下而上的權力狀態。事實上,在現今的網路遊戲裡,不可見的權力規範仍然隨處可見,並且持續規訓與監視玩家的肉體與靈魂,是故本研究著重理解權力的行使策略,關注權力對於人們的規訓機制是如何經由網路遊戲進行實踐。另外也運用了Jordan對於網際權力的解析與詮釋,探討網際權力三層次:「個人、社會、想像」在網路遊戲裡產生的各種權力存在型態與意義,尋找權力是如何貫穿於網際權力三層次,構築了網際權力對於玩家的影響。另外,本研究也探討了網路傳播的匿名特性,在網路遊戲當中究竟給予玩家造成了何種的權力情境,瞭解因為匿名性所帶來的權力情況。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是以網路遊戲《魔獸世界》為研究場域,共計訪問十位玩家。透過訪談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可以理解到玩家所面對的權力是來自於各種面向的總和,玩家在網路遊戲中並非只從單一的面向得到權力而已,玩家在網路遊戲中的權力關係,是來自於玩家內心在真實與虛擬間面對權力獲得與否的觀感、玩家與科技權力之間的拉扯,以及玩家在社群團體間的權力關係為主軸。
      因此,穿透此一權力脈絡,本研究發現,網路遊戲的確會讓玩家感到增權式的愉悅,無論是經由角色的扮演、寶物的取得,性別因素,或是匿名性的關係,都能夠讓玩家在遊戲當中建構屬於自己的權力網絡,甚至是重組權力的階層;不過,從另一個面向來看,玩家或許在網路空間裡可以獲得增權,但仍然是很難去撼動現實結構中的權力關係,其中的女性玩家即為一例。除此之外,網際權力的分配不均使得權力過度偏向於科技權力菁英(包括遊戲公司與遊戲社群幹部),使得這些科技權力菁英成為另一種新興的優勢階級,玩家無論對社群或是對於遊戲都必須要有所妥協,因而導致權力規訓效用的產生。最後,本研究認為,網路遊戲的確會對玩家產生解放的作用,建立行使權力策略的可能。然而,由於遊戲公司掌控了遊戲的設計機制,因此無論玩家如何運用權力的戰術,也必須要以符合遊戲規範為依歸,在有限度的開放空間中,呈現了一個被束縛的權力圖樣。

    目 錄 前言…………………………………………………………………………………1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3   第二節.研究目的……………………………………………………………6   第三節.網際網路與網路遊戲的發展與現況………………………………7     一.網際網路發展簡史與台灣目前的發展使用現況…………………7     二.網路遊戲的發展與台灣目前的使用現況…………………………8   第四節.研究場域《魔獸世界》簡介……………………………………..10     一.《魔獸世界》的發展與現況………………………………………11     二.《魔獸世界》遊戲角色特性………………………………………12     三.《魔獸世界》遊戲互動機制………………………………………15   第五節.研究流程…………………………………………………………..18 第二章 文獻與理論探討………………………………………………………..20   第一節.傳統權力的觀點…………………………………………………..20     一.權力思潮的演進…………………………………………………..21     二.傳統權力理論的發展與研究……………………………………..22   第二節.權力與反抗:Foucault 權力理論的觀點………………………25     一.Foucault 對傳統權力的批判……………………………………25     二.Foucault 的權力理論……………………………………………27     三.知識權力與規訓…………………………………………………..30   第三節.「個人、社會與想像」:Jordan 網際權力三層次……………34     一.網際權力的定義…………………………………………………..34     二.網際權力的三種層次……………………………………………..34     三.網路遊戲的網際權力遊戲………………………………………..37   第四節.網路傳播的匿名特性……………………………………………..40     一.何謂匿名性………………………………………………………..41     二.網路匿名性的研究………………………………………………..41     三.網路與網路遊戲的匿名現象……………………………………..42   第五節.國內網際權力相關研究…………………………………………..44   第六節.研究問題…………………………………………………………..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研究方法的選擇…………………………………………………..49     一.質性研究的觀點與特色…………………………………………..49     二.深度訪談法的特性與運用………………………………………..50   第二節.研究對象…………………………………………………………..51     一.資料選取與樣本來源……………………………………………..51     二.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51   第三節.訪談大綱…………………………………………………………..52 第四章 資料分析………………………………………………………………..55   第一節.個人在網路遊戲中的權力關係…………………………………..55     一.玩家在遊戲裡所獲得的權力……………………………………..55     二.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關係與網路遊戲中獲得權力之間的關係…..57     三.網路遊戲機制內的權力行使樣貌………………………………..64     四.網路遊戲的匿名性與網際權力…………………………………..74   第二節.玩家與科技權力形式間的權力關係……………………………..79     一.網路遊戲玩家和網管之間的互動………………………………..79     二.網路遊戲中的科技權力螺旋……………………………………..81     三.玩家與科技權力的對抗經驗與策略……………………………..84   第三節.玩家在遊戲社群中的權力關係…………………………………..89     一.玩家與遊戲社群…………………………………………………..89     二.網際權力與玩家對遊戲社群的認同……………………………..92     三.網際權力與公會幹部的關係……………………………………..95   第四節.本章小結…………………………………………………………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研究發現…………………………………………………………103     一.增權:在真實與虛擬間…………………………………………103     二.在真實與虛擬間:真的增權了嗎?……………………………104     三.網際權力:傾斜的天平…………………………………………106     四.解放與控制:誰是上帝?………………………………………107     五.媒介:人的延伸…………………………………………………108   第二節.研究限制…………………………………………………………109   第三節.未來研究建議……………………………………………………110 參考文獻…………………………………………………………………..……112 附錄………………………………………………………………………………121 表 目 錄 表1-1 《魔獸世界》遊戲基本資料………………………………………….12 表1-2 《魔獸世界》種族與職業簡介……………………………………….13 表1-3 《魔獸世界》遊戲角色基本屬性…………………………………….14 表2-1 權力相關定義整理表………………………………………………….20 表2-2 國內網際權力相關研究……………………………………………….45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52 表4-1 受訪者日常生活的概況……………………………………………….55 圖 目 錄 圖1-1 《魔獸世界》遊戲種族圖例………………………………………….13 圖1-2 《魔獸世界》遊戲職業圖例………………………………………….13 圖1-3 《魔獸世界》公會副本任務圖例…………………………………….16 圖1-4 《魔獸世界》遊戲公會論壇圖例…………………………………….17 圖1-5 《魔獸世界》玩家裝備圖例………………………………………….18 圖2-1 圓形監獄平面圖……………………………………………………….3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曉、陳維綱譯(2005)。《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

    方怡文(2006)《女性網路參與及增權之質性研究:以台灣婦女網路論壇「人身安全版」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珏、宋偉杰譯(2001)。《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

    史萊姆工作室譯(2003)。《大師談Online Game》。台北:上奇科技。

    任軍鋒譯(2003)。《寡頭統治鐵律》。天津:天津人民。

    江典嘉(2001)。<由權力觀點解讀電子佈告欄版面的運作>,《資訊社會研究》,2:93-116。

    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米金升、陳娟(2006)。《遊戲東西:電腦遊戲的文化意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

    何道寬譯(2000)。《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

    余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

    呂育瑋(2005)。《從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探索網路女性認同與兩性互動》。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承翰(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empowerment)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珮瑜(2007)。《網際空間知識觀與倫理觀之探究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文(2002)。《數位落差的反思:從日常生活與資訊科技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志豪(2003)。《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

    林明璇(2000)。《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華譯(2001)。《一九八四》。台北:小知堂。

    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台北:商周。

    林憬屏(2003)。《訐譙龍歌曲文本之權力語藝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鶴玲(2001)。<虛擬互動空間設計中的權力及控制:一個MUD社會創設的經驗>,《台灣社會學》,2:1-53。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運的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5:111-156。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宗澤、趙力濤譯(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范靜嘩譯(2000)。《信息方式:後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北京:商務印書館。

    范靜嘩譯(2005)。《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夏鑄九、王志弘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夏鑄九、黃慧琦譯(2001)。《千禧年之終結》。台北:唐山。

    夏鑄九、黃麗玲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袁薏晴(2002)。《瀏覽性別:數位年代的女性啟蒙》。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

    張達基(2004)。《線上遊戲廠商經營策略與知識管理個案-第三波資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永展(2007)。《線上遊戲中個人對遊戲規則的詮釋與再建構:以台灣玩家「開外掛」之行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江、黃少華編(2001)。《互聯網與社會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陳灼(2006)。《上帝擲骰子:歐美角色遊戲扮演史》。北京:文匯。

    陳金蘭、陶遠華譯(1992)。《權力社會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陳伯榆、江典嘉、廖曉晶(2001)。〈校園網路內科層與管制權力:以中正大學網路活動為例〉,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瑤恬(1996)。《後工業社會的新媒體:網際網路的文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華(2001)。《網路社會運動:以本土同志運動在網上的集結與動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永雄譯(2007)。《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程予誠(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五南。

    曾雅慧(2002)。《網路性愛與女性賦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任濱(2002)。《現代巴別塔?:生命科技論述中的身體圖像及其倫理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竹麒(2006)。《網路社會之未來意象建構:以臺灣MSN Messenger即時通訊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黃厚銘(1998)。〈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的人際關係〉。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南港。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黃惠雯等譯(2002)。《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典寰(2006)。《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凱麟譯(2000)。《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

    楊棠安(2005)。《線上遊戲玩家表現與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天堂」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涵如(2003)。《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媚(2002)。《養男人?網站內容建置與女性增權之關係研究》。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楊淑媚(2003)。《商業網際空間中女性經驗與網際權力之研究:以女性商業網站hercafe.yam.com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蘊哲(2003)。《網路遊戲產業人才培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

    劉燕青(2003)。《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原倫、陳華芳(2006)。《我聊故我在:IM,人際傳播的革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鄭榮基(2006)。《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公會之初探性研究:以魔獸世界的公會玩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貞吟(2003)。《強化線上遊戲吸引力之策略研究:以線上遊戲天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歆(2003)。《網際網路的權力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柏偉(2002)。《虛擬社群: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形成,以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網路創世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靜宜(2004)。《網際網路中女性賦權實踐之檢視:以She Say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影、苟建新譯(2001)。《互聯網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羅燦煐(2003)。<線上性別vs. 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健華(2003)。《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Cyborg概念出發》。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魔獸世界官方攻略本(2005)。《魔獸世界官方攻略本》。台北:智冠科技。

    權自強(2004)。《網路部落格使用對個人賦權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李雅靖(2005)。Value conflicts about anonymity on the Internet。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會論文。台北。

    Akdeniz, Y. (2002). Anonymity, democracy, and cyberspace. Social Research, 69(1), 223-237.

    Certeau, M. de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bo, B. (1998). Cyberghetto or cybertopia? : Race, class, and gender on the Internet. Westport, Conn.: Praeger.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Grossberg, L, Wartella, E, & Whitney, C. (1998). Media 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Sage.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Jordan, T. (1999).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Routledge.

    Juul, J. (2001). A clash between game and narrative. 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jesperjuul.net/thesis/

    Keisler, S., Siegel, J., Dubrovsky, V., & McGuire, T. (1983). Group proces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10), 1123-1134.

    Levinson, P. (2003). Realspace: The fate of physical presence in the digital age, on and off planet. New York : Routledge.

    Lukes, S. (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New York : Macmillan.

    Lukes, S. (2005). Power: A radical view (2nd e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Lyon, D. (1994).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yon, D. (2001). 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 J.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cQuail, D. (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New York : Sage.

    Mills, C. W.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lant, S. (1995). The Future Looms: Weaving Women and Cybernetics. In M. Featherstone & R. Burrows (Eds.), Cyberspace, cyberbodies, cyberpunk: Cultures of technological embodiment (pp. 45-64). London: Sage.

    Scott, C. R. (1999).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nd discursive anonymity on group members’ multiple identifications during computer-supported decision making.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3(4), 456-487.

    Wallace, K. A. (1999). Anonymity.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1), 23-35.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路部份

    力世投顧(2001)。〈網路遊戲類型簡介〉。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pwcm.com.tw/reports05_3.htm#01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07)。〈2007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

    黃彥達(2000)。〈線上遊戲的虛與實〉。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73

    楊惠芬(2005)。〈智冠子公司「智凡迪」5月中旬成軍〉。IThome Online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daily/20050426/news_1.html

    資策會(2007)。〈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85

    魔獸世界大百科。http://wiki.gamebase.com.tw/index.jsp?no=4715

    魔獸世界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http://forum.gamer.com.tw/A.php?bsn=05219

    魔獸世界官方網站。http://www.wowtaiwan.com.tw/

    魔獸世界英文官方網站。http://www.worldofwarcraft.com

    魔獸世界遊戲基地討論。http://forum.gamebase.com.tw/board.jsp?l=2009&no=47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