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昭正 |
---|---|
論文名稱: |
即時通訊軟體對高中學生電腦科學習成效之分析 Learning Effects of Instant Messenger |
指導教授: | 何榮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資訊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即時通訊軟體 、學習型態 |
英文關鍵詞: | Instant Messenger (IM), Learning Sty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9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即時通訊軟體為工具,探討即時通訊軟體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效。另外,分析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上的差異亦是重點之一。故本研究目的有二:
一、探討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學習的成效。
二、探討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對即時通訊軟體在功能、使用態度、系統穩定性的差異。
本研究以高中一年級學生為樣本,抽出兩班學生,實驗組39人,控制組45人。在教師授與電腦科程式語言相同進度後,給予兩人一組的小組作業,實驗組須以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討論,兩週後予以施測,由小組作業與考試成績為後測結果。為了排除干擾變項,遂事先取得兩組前學期成績為共變量,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考驗後,再以共變數分析分析實驗處理對後測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實驗組須另外填寫「學習型態量表」與「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調查問卷」,採用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上的差異,若檢驗結果顯著,則須再進行事後比較研究。
研究結論如下:
一、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學習有顯著成效。
二、不同學習型態在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上會有部份的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instant messenger (IM)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alyzing the behaviors of using IM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s another focus in this paper. Two major purposes are,
1.To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IM.
2.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using IM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e samples in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1st-grad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fter being taught the same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s, the first group (with 35 students) must use IM to communicate while the second group (with 45 students)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in any other way. Two weeks after, two groups of students must take an exam. The researcher then uses ANCOVA to analyze the results. The first group must finish two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Learning Style” and “The Survey of Using IM”. The purpose of using ANOVA to analyze two questionnaires i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n using IM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f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we have to further use Scheff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Two conclusions resulted from above tests and analyses are,
1.Using IM in learning shows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is study.
2.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show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behaviors of using IM.
AOL (2005)。American Online。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aim.com/。
ICQ(2005)。ICQ.com。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icq.com/。
MSN(2005)。MSN台灣首頁。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messenger.msn.com.tw/。
PChome(2005)。PChome Online。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skype.pchome.com.tw/index.htm。
Yahoo(2005)。Yahoo!奇摩。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tw.messenger.yahoo.com/。
王怡雰(2004)。電腦溝通媒介與任務型態對媒介認知之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裕方(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5)。數位落差。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研討會,民國94年1月16日。台北: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
巫靜宜(1997)。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吳佩羿(2002)。學習動機對網路學習行為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興(2004a)。AOL、Yahoo!與MSN計畫合併即時傳訊。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吳建興(2004b)。微軟MSN Messenger 7即將進運Blog戰場。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林世懿(2004)。IM已成為美國年輕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林怡婷(2004)。飆網–青少年沉迷虛擬友誼。聯合報,2004年6月27日。台北:聯合報。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04)。科技新字彙:IM即時通訊。PCOffice,87期,pp.102。
祁安國(2004)。明天我結婚想駭你。民生報,2004年7月10日。台北:民生報。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互動式與否為基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徐志明(2004)。美國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4a年2月20日)。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twnic.net.tw。台北:作者。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4b年9月6日)。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年中報告。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twnic.net.tw。台北:作者。
張國恩(2005)。台灣數位學習的發展現況。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研討會,民國94年1月16日。台北: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
曹明正(2004)。Yahoo!即時通6.1正式登場。星報,2004年12月7日。台北:星報。
常邑文化(2004)。MSN雅虎即時通維護人際關係零距離。卓越,243期,pp.15-158。
莊順斌(2004a)。即時傳訊國內國外皆風靡。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莊順斌(2004b)。即時傳訊增加工作效率,然安全性仍有待解決。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郭宜瑄(2004a)。嗆聲音效搞怪簡訊,新潮即時通訊重裝上陣。新新聞,900期,2004年6月3日–6月9日,pp.90-91。台北:新新聞。
郭宜瑄(2004b)。即時通訊社群成型,210億網路廣告行情看漲。新新聞,905期,2004年7月8日–7月14日,pp.88-89。台北:新新聞。
陳瀚權(2004a)。即時通訊軟體愛搞怪。民生報,2004年5月28日。台北:民生報。
陳瀚權(2004b)。0204色侵即時通訊軟體。民生報,2004年10月15日。台北:民生報。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3)。台灣即時訊息服務市場現狀。Retrieved January 14,2005 from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9_23.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5)。即時通訊不只是好玩而已。Retrieved April 14,2005 from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2_23_05.html。
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2004a)。2004年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作者。
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2004b)。2004年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作者。
葉忠良(1998)。用ICQ伴你上網。台北:文魁。
廖敏如(2004)。上線傳訊,籠絡親朋好友。聯合報,2004年6月11日。台北:聯合報。
滾石文化(2004)。數位行銷。廣告,161期,pp.99-101。
旗訊科技(2003)。如何管理企業的即時通訊軟體。RUN!PC,116期,pp.142-145。
網路通訊(2004)。即時通訊大未來。網路通訊,154期,pp.127-131。
蔡燕平(2004)。組織採用即時通訊軟體與組織溝通之研究─以MSN Messenger為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蕃薯藤(2003)。2003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4,2005 from http://www.yam.com。
蕃薯藤(2005)。蕃薯藤。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qq.yam.com/。
劉文葵(2002)。比較不同科系的大學學生在網路教學情境下之學習成效---以實踐大學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至巧(2004)。你今天MSN了嗎。民生報,2004年12月6日。台北:民生報。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3)。信度與效度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第13版。台北:東華。
魏碧梅(2004)。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即時通訊之認知與實際使用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Curtis Franklin Jr, Brian Chee, Mike Heck(2004). Getting Serious About ENTERPRISE IM. InfoWorld, Vol.26, Iss. 8; p. 34. San Mateo.
Christine Perey, Travis Berkley(2004). Taking the mess out of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 World. Framingham: Vol.21, Iss. 26; p. 36.
James poon teng fatt (2000).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Singapore.
Kolb, Irwin M. Rubin, James M. McIntyre (1974).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 book of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rco Adria, Teresa Rose(2004). Technology, Preprocessing, and Resistance-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Intensive Classroom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Vol.80, Iss. 1; p. 53. Washington.
Robert S Weisskirch, Laurel C Murphy(2004). FRIENDS, PORN, AND PUNK: SENSATION SEEKING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TERNET ACTIVITIES, AND MUSIC PREFER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dolescence, Vol.39, Iss. 154; p. 189. Roslyn Heights.
Tony Kontzer (2003). Learning to share. InformationWeek, p.28. Manhas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