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褚天安
Chuu, Tian-An
論文名稱: 高中美術教科書「世界美術」教材文本分析
The analyzation text in the high school fine art textbook -"World Visual Art."
指導教授: 林仁傑
Lin, Je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教科書分析世界美術判論述分析
英文關鍵詞: textbook,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orld 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有時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解決方法非常單純,有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隱藏許多複雜的因子,光從量化的統計是難以看出其底蘊,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說:「在人類各種領域探索當中,最能體會質性特質的莫過藝術作品」,美術教科書是介紹藝術的重要媒介與平台,但是相關質性研究卻不多,正如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所言:「有關藝術方面的質性研究少之又少」。
    本項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美術教科書如何呈現「世界美術」的概念,根據課程意識形態的理論並運用批判論述分析的方法梳理出論述的類型與脈絡,以探討其意義是如何被建構,進一步提出文本之建構與再建構的批判,試圖透過這個過程來了解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觀」以及其中所承載的觀點,以及不被看到的部份是什麼,最後連結到社會脈絡。
    本研究目的有三;1.分析現有版本之高中美術教科書鑑賞領域中的世界美術現況,嘗試運用不同觀點了解美術教科書的可能性。2.探討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觀中所透露的課程意識形態。3從教學實務面對現有教科書世界美術教材提出反省。研究問題為1.現有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是何面貌?2.檢視教科書中世界美術的論述,與其中所承載的觀點是什麼。3.教科書中所呈現出來的世界美術與沒有呈現出來的各是什麼?
    研究結論有三:
    一、 現有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偏向以西方為中心的面貌。
    二、 教科書中的世界美術的論述透露出二元論述的藝術史思維。
    三、 教科書中世界美術主要呈現的是西方世界,且未呈現與之相反對的Islam世界。
    四點研究建議:
    一、 高中美術教科書的世界美術篇幅應該擴大,但是不需以西方美術史為中心。
    二、 美術史教學可以採取「小敘述」的方式。
    三、 美術教科書後設研究有其必要性。
    四、 提出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The education problem is a very complicated one. At times, some problems appear complicated, but the resolution is rather simple. Other times, problems look simple, but they in fact contain complicated hidden factors. It is hard to see the true reality of it just by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said, “Out of all fields of human explorations, nothing better exemplifies ‘qualitative’ features than artworks.” Art textbooks are important media and platform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 but related qualitative researches are rare. It is exactly as what Eisner(郭禎祥譯2008:219)said, “Art-based qualitative researches are exceptionally rare.”

    This study aims at a discussion on how the art textbooks of high schools express the concept of “World Ar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used to categorize the types and contexts of the discourse in order to expound how their meanings are constructed, and further comments on the 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of the text. In the process, attempts are made to find out the “world view” and the viewpoint carried in the art textbooks of high schools, what portions are omitted, and what is eventually connected to social context.

    The threefold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analyze current world art in the field of appreciation contained in current editions of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art textbooks with a different viewpoint; 2. To discuss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implied by the world view of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 3. To propose introspection against teaching materials of world art in textbook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problems to the study are: 1. What appears in “world art” of current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2. To inspect the elaboration on world art in the textbook and find out what viewpoint it carries. 3. What is or is not presented in the
    textbook of world art?

    There are three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1. The “world art” in current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is generally western-centric.
    2. The disclosure of world art in textbooks reveals the art history ideology of binary discourse.
    3. The world art in textbooks focuses on the western world instead of the opposite Islam world.

    There are four suggestions in this study:

    1. The coverage of world art in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should be extended. The western art history need not be the main focus.
    2. The teaching of art history may be imparted in “small narratives.”
    3. Follow-up researches on art textbooks are essential.
    4.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表 次 6 圖 次 7 表次 6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世界美術的概念與生產 21 第二節 台灣美術教育的歷史發展 31 第三節 現有的美術教科書的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50 第一節 研究理論基礎 5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60 第四章 高中美術教科書世界美術單元分析 64 第一節 各版本中「世界美術」的面貌;後殖民意識形態分析 65 第二節 各版本中「世界美術」的面貌:多元文化的迷思 99 第三節 與教科書互為文本的世界美術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5 附錄 143

    教科書部分
    朱忠勇主編(2007),高中美術三。台北市:謳馨。
    朱忠勇主編(2007),高中美術三教師手冊。台北市:謳馨。
    林文昌等(2007),高中美術三。台北縣:科友。
    曾國安、溫慶昇主編(2007),高中美術三。台北市: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主編(2007),高中美術三教師手冊。台北市:華興。
    曹筱玥等(2007),高中美術三。台北市:三民。
    曹筱玥等(2007),高中美術三教師手冊。台北市:三民。
    周樑楷編著(2006)。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樑楷編著(2006)。世界文化歷史篇(下)。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國雄主編(2006)。世界文化地理篇(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國雄主編(2006)。世界文化地理篇(下)。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順序)
    丁庭宇(1989),資本主義的美國學校教育。台北市:桂冠圖書。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習手冊(2001)。台北市:翰林初版印發。
    王國強譯(2006),Gillian Rose著。視覺研究導論。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
    王志宏等譯,Edward W. Said著(2007)。東方主義。中文版初版十三刷,台北縣:立緒文化。
    王雅玄、余佳儒(2005)。社會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以南一版國小五年級下學期教材內容之政治意識型態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5卷,第4期,39-50。
    王雅各(1995)。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文化觀點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多元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麗雲譯(2002)。意識形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頁77-116),蘇峰山主編 意識、權力與教育,台北:復文。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藝術與文化認同。1997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北市:桂冠圖書。
    江佩璇(2008)。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明玉譯(2007)。村上隆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社。
    吳佳蓉(1997)。課程結構的理論探討與現行國小一年級美勞教科書課程結構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2008)。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內涵。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手冊,頁49-58,國立編譯館。
    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
    宋明順(1988)。大眾社會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樑楷(無日期)。史觀與史實-談世界文化史。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
    李憶雯(2005)。體驗行銷觀點下之文化消費行為:以台灣地區博物館大型特展為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怡琳(2007)。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與評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仁傑(2000)。「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思辯與台灣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調適問題之探究。2000年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392-412,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文化博物館。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振春(2005)。我國社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及問題分析。
    林惺嶽(2005)。台灣美術的回顧與前瞻。台灣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0-14,行政原文化建設委員會。
    姚宗威、顏瓊芬(2002)。我們的教科書幫了學生多少忙;國中生物國編版教科書「生物圈的生物」單元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第18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唐嘉慧譯(2004)。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台北市:時報文化。
    高千惠(2000)。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康嫻純(2007)。世界音樂與創作教學。美育第156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伊蒂(2002)。教科書中色彩詞之調查研究內容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茂桂(2004)。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來》,頁223-273。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叢書1)。
    張煌熙(2008)。邁向理想國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台灣智慧。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手冊,頁59-82,國立編譯館。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市 : 黎明文化。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曹星原(2005)。台灣文化的錯位與重新定位--「台灣三代藝術展」引發的思考。台灣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52-55。
    郭楨祥、陳碧珠譯(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伯璋(民74)。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貽寶譯(2003)。文化研究。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
    陳箐繡(2000)。社區本位美勞課程設計研究。89 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瓊花(2002)。台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暨大專院校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編撰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曾火城(1995)。教科書評鑑規準研究—以國中美術科為建構、試用實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火城(1997)。美術課程與其教科書內容編選。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五期,001-024頁。
    曾長生(1997)。拉丁美洲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曾啟雄(2003)。台灣美術教科書的色彩學內容安排省思。美育,136期,12-19。
    游家政(2008)。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評鑑的問題與改進-後設評鑑的觀點。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手冊,頁95-110,國立編譯館
    黃光雄(1989)。潛在課程的概念。教育資料文摘,134期,頁102~112。
    黃光雄主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 : 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楊馥如(2005)。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廖振聰(2007)。近十年國中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演變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債值碩士學位專班美術理論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 東主編(2005)。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南京,譯林出版社。
    劉紀蕙編(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歐用生(1989)。質的硏究。台北市:師大書苑出版發行。
    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載於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頁9。
    歐用生(民70)。課程研究方法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歐用生(民74)。意識型態與課程。載於新竹師專學報,第十二期,頁151~173。
    鄭淑芬(2007)。批判性思考 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台北:寂天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盧梅芬(1999)。當代原住民木雕藝術隱含之原住民化現象。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專冊,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蕭瓊瑞(1995)。本土認知與美術教育-從台灣美術史所做的思考。多元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謝維和、朱旭東譯(2002)。知識與控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藍順德(2004)。20年來教科書研究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民93,32卷,第4期,2-25。
    蘇峰山編(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倪炎元(2006)。進入傅科系譜學分析的兩種策略。新聞學研究期刊87期,頁183-188。引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87/007.html。97年5月25日瀏覽。
    吳裕聖、卯靜儒(2004)。權力與課程改革:權力社會學的分析觀點。下載自http://web.ed.ntnu.edu.tw/~cjmao/peer%20reviewed+etc/5.pdf,九十七年五月八日瀏覽。
    高振峰。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資源網,專題文章http://www.tmue.edu.tw/~artres/visualart/,97年5月25日瀏覽。
    張錦弘(2008)。余光中、張曉風:停止98課綱。聯合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97年9月23日。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4327259.shtml。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學校美術課程95暫行綱要。2008年4月19日,取http://arts.a-team.com.tw/03_00_center/data/outline1.doc。
    教育部(2005)。國家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暫行綱要。2008年4月19日,取自http://artlife.hs.ntnu.edu.tw/artlife/A18.doc。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2008年4月19日,取自http://artlife.hs.ntnu.edu.tw/artlife/A18.doc。
    楊清雄(2002)。潛在課程/意識型態。下載自91.phc.edu.tw/~cpps/everypoint/1/13/3.doc,九十七年五月八日瀏覽。
    楊馥如(2002)。當代三種藝術教育思潮―後現代藝術教育、視覺文化、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對美術課程的啟示及三者異同之比較。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九十一學年度研究著作專輯目錄,http://www.edunet.tcg.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117。97年5月29日瀏覽。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趙惠玲等(2006)。高級中等學校美術課程綱要及教材意涵探討。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8年4月19日,取自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1454_sr_teach_companion1_00070032.pdf

    二、外文部分
    Apple, M. W.(1988)Teacher & Texts,N.Y:Routledge & Kegan Paul
    Apple,M. W.(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Analytical Categories.Center for Globalization,Education and Societies,U of Bristol
    David Hyndman(2000) DOMINANT DISCOURSES OF POWER RELATIONS AND THEMELANESIAN OTHER: INTERPRETING THE EROTICIZED,EFFEMINIZING GAZE IN NATIONAL GEOGRAPHIC. Cultural Analysis 2000, 1: 15-33,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airclough, Norman (2001) Language and Power 2nd ed. ,Harlow, Eng. ; New York : Longman
    Fairclough, Norman (200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arges Linguistiques 9 2005 76-94。引自www.ling.lancs.ac.uk/staff/norman/critdiscanalysis.doc,2007年10月9日瀏覽。
    Hilary Janks(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Research Tool.University of the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
    Jeremy Black(2003)Vision of the World.Mitchell Beazley,London.
    John B. Thompson(1990)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Polity Press,Cambridge UK
    John R. Hall, Mary Jo Neitz and Marshall Battani(2003) Sociology on culture,London : Routledge,
    Jonathan Potter & Margaret Wetherll(1987) Discourse and Social Psychology,Beyond Attitudes and Behaviour.London:SAGE
    Norman Fairclough(2007) Discourse,Social theory,and social research:The discourse of welfare reform,Lancaster University,U.K
    Susan L. Robertson(2007).Approach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Theory and analytical categories。2007教科書研究方法工作坊論文手冊(一),頁1-13,國立編譯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