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軒
Wu, Chia-Hsuan
論文名稱: 半透明的呢喃─吳佳軒水墨創作論述
Translucent Of Whisper -The Creative Thesis Of Wu Chia Hsuan's Art Works
指導教授: 孫翼華
Sun, Yi-Hua
口試委員: 廖仁義
Liao, Jen-I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孫翼華
Sun, Yi-Hua
口試日期: 2023/05/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慾望半透明碎形皺褶當代水墨
英文關鍵詞: desires, translucency, fractals, folds,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s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觀察研究內容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圖像分析法創作實踐與行動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花有機體的繁衍、變動、碎形狀態聚與散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帶出社會下如同液態般的不確定與流動性質,有如半透明輕盈的各種變動。本創作研究以「半透明的呢喃」作為探討水墨創作中的半透明與碎形皺褶之美為主題,透過理念與創作圖像意涵的分析,建構出筆者所思、所想、所繪的無聲勝有聲的「呢喃」。

    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概述與名詞釋義;第二章以「慾望‧液態‧半透明」為主軸,探討個人慾望的起源到當代社會現象的流動與半透明特質,在自身慾望與社會間的拉扯、消長中尋找存在的主體性,並以藝術作為生存慾望表達的機制進行探討。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景及動機,以「透明的皺褶」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皺褶」的藝術表現慾望的具體呈現;「半透明」,藉由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作為筆者創作半透明形式上的參照與梳理,透過多元的創作模式刺激新的創作形式的表現。第四章「半透明的呢喃」之創作論述,以墨與西方媒材各式水性顏料的複合狀態作為主要媒材,以水墨審美經驗出發,在東方工筆繪畫中雜揉受西方繪畫影響的繪畫技巧,探索體驗慾念於心探詢、環繞、遊走的心路歷程,並最後透過作品的個別解析,建構整個創作的脈絡與內容;第五章總結,從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

    The propagation, variation, gathering, and dispersion of the fractals of a flower organism symbolize various possibilities. They reflect the uncertainty and fluidity in a society, resembling the subtle, translucent variations of social phenomena. Adopting the theme “whispers of translucency,” this creative study explored the beauty of translucency and fractal folds in ink paintings. By analyzing various concepts and creative imagery, we deciphered the silent but meaningful “whispers” that expressed the thoughts, ideas, and strokes of artists.
    This creative study compris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content, scope, methods, and steps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s of relevant terms. Chapter 2 revolves around the theme of “desire, fluidity, and translucency,”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individual desires and the fluid and transluc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henomena. In addition, it discusses the pursui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exist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nsion and fluctu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desires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the use of art as a mechanism to express the desire to survive. To connec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Chapter 3 explains the creative and practical elements of a series of artworks that are based on the idea of “transparent folds,” present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artistic desire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folds.” The concept of “translucency”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manifestation patterns employed by the artists of these artworks. This concept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our creation of translucent forms and structures, and it demonstrated how diverse creative modes can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new artistic forms. Chapter 4 explores the creation discourse of the theme “whispers of translucency.” The artworks were mainly created using ink and various western water-based pigment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ink paintings. Western art was blend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fine brush paintings to explore and experience the heart’s journey to identify desire, surround itself with desire, and pursue desire. Finally, the artworks were interpreted individually to clarify their overall context and content. Chapter 5 concludes the study by reviewing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process, providing an outlook for future artistic endeavors.

    謝 誌 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目 次 v 圖 次 v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慾望‧液態‧半透明-的學理分析 13 第一節 液態的社會現象 13 第二節 生存的慾望.存在的價值 17 第三節 藝術作為生存慾望表達的機制 25 第三章 半透明的皺褶-創作實踐 29 第一節 皺褶的藝術表現 29 第二節 半透明的藝術表現 34 第三節 物象擬態型塑-半透明與重複皺褶 45 第四章 「半透明的呢喃」創作模式與作品分析 59 第一節 創作模式 59 第二節 個人系列與作品解析 69 第五章 結論 108 第一節 創獲心得 108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09 參考文獻 111

    一、中文書籍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台北市:月熊,2017。
    吳鼎武‧瓦歷斯,<飆碎形>,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周民鋒,《走向大智慧:與海德格爾對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尚․布希亞,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時報文化,1998。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1983。
    徐爾烈,《擬態和保護色》,臺北市:圖文,1991。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倫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1993。
    張秀琴,《佛洛伊德無所不在》,台北市:好讀,2006。
    莊周,何懷遠,《莊子32》,北京:遠方出版社,2006。
    許天治,《藝術通感之研究》,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1987。
    陳瑞文,〈《皺褶:萊普尼茲與巴洛克》的文體影像化與歷史視野〉,2000,台北:城邦(香港)出版集團。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傅楊,《佛洛伊德》,台北市:品冠,2006。
    項退結,《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市:東大圖書,1970。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
    劉玉霞,《工筆花鳥》,藝術圖書公司,2001。
    劉放桐等,《現代西方哲學 修訂本》(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第8期(2004)。
    歐陽中實、鄭曉華、駱江,《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1999。
    藤守堯,《海德格》,台北市:生智出版社,1996。
    二、英文翻譯書籍
    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著,樊雪梅、林玉華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2004。
    Blanche Robert, Hervé Boillot, CharlesMazouer著,梁家瑜譯,《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新北市:大家出版,2017。
    史蒂芬・巴克曼(Stephen Buchmann)著,呂奕欣譯,《花,如何改變世界?穿越科學、商業、歷史與文化,探索花與人類的不思議共生史》,臉譜,2016。
    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2000,台北:城邦(香港)出版集團。
    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著,張文敬譯,《色彩列傳:黑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福瑞迪(Frank Furedi)作 ,蔡耀緯譯,〈恐懼如何被操弄:不確定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為何形成21世紀的恐懼文化〉,2019,時報出版。
    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萬毓澤、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麥田,2015。
    齊格蒙․包曼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台北市:商周出版,2018。
    三、論文與期刊
    高宜凡,〈小薪青年:400萬30世代的困境人生萬30世代的困境人生〉,《遠見》,第 314 期,遠見天下,2012。
    莊坤良,〈漫遊的意識流:孫翼華的洗墨現象〉,《WAVES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夏季號,2018)。
    陳卉穎,<內在觀看-深幽.透明的衍繹>,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1。
    陳建發,《淺析“黑白概念”在傳統中國繪畫中的表現》,視覺藝術論壇 第五期,2010年7月。
    陳韜元,2010,<碎型圖像構成在海報設計上之應用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麥惠珍,《從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出發的超現實主義藝術解讀》,2017藝術與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4月。
    葉宗和,〈臺灣當代水墨畫質感之多元詮釋〉,《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8期(2016.7)。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第8期(2004)。
    四、網路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移情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39/ ,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透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reurl.cc/3On4Z0,(2021 年 12 月 23 日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慾望〉,《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reurl.cc/Ge6pQv>,(2023 年4月 21 日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變體〉,《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s://reurl.cc/5MxDK6,檢索日期:2021年6月17。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版_皺褶〉,《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s://reurl.cc/Dm2lL5,(2022 年 4 月 20 日檢索)。
    《AI打贏真人成藝術大賽冠軍 人工智能畫畫又快又靚將取代藝術家? | 香港01》https://reurl.cc/n7jyO2,檢索日期:2023年4月12日。
    《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或對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308758,檢索日期:2021年6月10日。
    劉力田,《台灣新派水墨藝術家彭康隆個展 被壓抑的內在騷動》,2018,香港01:生活時尚,https://reurl.cc/jllO4n,檢索日期2021年6月18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