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孟喬
Cheng Meng Chiao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籍西洋畫家圖像中的產業轉變探討
Taiwanese Western Painter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he Image of Discuss Industry Changes
指導教授: 楊永源
Yang, Yong-Yuan
白適銘
Pai,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台籍西洋畫家產業地方特色日治時期台灣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Western painter, Industry, Local color,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5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人的西洋畫從明治維新起習自西方,台灣西洋畫從乙未割台後再習自日人,殖民母國與殖民地的西洋畫於二十世紀初都尚在起步階段,摻雜著對西方進步與強盛的嚮往。臺灣的工業化與現代化,一如西洋畫,與日治時期同步,隨著多項產業政策深化於城鄉,造成社會結構改變,產業的轉變可以文字記錄與圖像紀錄相互參照,圖像反射當時殖民政府教化的目標,日人對臺灣的美術教育,經常被視為殖民政府用以安撫台島民眾的策略,使殖民地人民藉由美術創作以宣洩文化情感,藉以轉移部份自領臺之初,來自臺人的反抗浪潮。
    西洋畫於此時期開始普及全臺,可能因官展審美取向、或來自日人所師法的印象派影響,在臺發展出以表現臺灣在地之地方特色為主題的呈現方式,在畫面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灣的在地特色,尤其是本土特有的風俗習慣,藉由畫家之筆,被有意或無意地記錄下來,正與時代的變動可相互作為對照。日本殖民者牢握臺灣美術發展的主導權,致力吸納臺灣特有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以為帝國南方版圖的一部份。相較西方油畫發展的演進過程,臺灣畫壇並沒有經過學院派專權獨大的歷史,當臺灣的西化在起步之時,直接跨過了古典主義而從印象派為出發點,過程中多少倚賴了各式西方歷經印象派後的繪畫理論與技巧,並形成臺灣畫家在西洋畫表現上的自有風格。
    日治時期繪畫的摹寫如純粹美感表達、反映社會現況,或是畫家對自身理想之投射,莫不彰顯台灣的在地特色。藝術被賦予教化社會的功能,將抽象的政策轉化為易懂的圖像,極易被統治者作為宣傳工具,本文旨在探討殖民地政權下的台灣西洋畫所展示的產業,無論為忠實呈現自我風土,或為政權下的再形塑,探討在該階段的經貿環境所建構的文化風貌。

    Japanese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of Western painting from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aiwan Yi Wei Western painting from the cutting table and then learning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mother country and a colony of Western paint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re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mixed with right yearning for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of the West. Taiw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s in Western painting, synchronized with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th a number of industrial policies to deep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sulting in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can be documented record of cross-referencing with the image, the image reflected the then colonial government goal of enlightenment, the Japanese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often regarded as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strategy for An Futai Island people make art creation by the colonial peoples to cultural emotional catharsis, in order to transfer some from the early days, from Taiwan's opposition tide. Western painting in this period began to spread throughout Taiwan, perhaps because of the official exhibition aesthetic orientation, or imitated from the Impressionist Japanese influence in Taiwan to develop a performance on the ground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s the theme of the presentation, the screen can be very clearly se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 in Taiwan, especially the unique local customs, by the painter of the pen, i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recorded positive changes with the times mutually as controls. Japanese colonialists firmly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committed to attracting Taiwan's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southern empire. Compar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 painting in Taiwan did not undergo academic autocratic dominance of history, when Taiwan's Westernization at the start when, directly across from the classical impressionism as a starting point, many rely on a variety of process after post-impressionist paintings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painter in Western painting performance of its own styl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aintings depict as purely aesthetic expression, reflecting social conditions, or the artist's projection of their own ideals, everyone in Taiwan to highlight the features. Art was given function of social enlightenment, the abstract policy into understandable images, can easily be rulers as a propaganda tool,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lonial regime in Western painting in Taiwan under the display industry, both for the faithful self-terroir, or the re-shaping regime discussed at this stage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cultural scene.

    目錄 摘要 2 Abstract 3 目錄 5 圖版目錄 7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二章 日治時期產業建設概述 12 第一節 日本在臺產業建設方向 13 一、 臺灣固有產業狀態 13 二、 日治時期的日臺產業關聯 14 三、 為戰爭服務之開發政策 15 第二節 日治時期對臺之農、工、商等產業經營 16 一、 山林開發政策 16 二、 港口拓殖 18 三、 農畜生產與實驗改革 19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都市產業建設 21 一、 陸上交通發展 21 二、 熱帶殖民城市景觀形塑 22 三、 都市街道的建設 24 小結 25 第三章 日治時期產業相關圖像 25 第一節 非工業生產之產業圖像 26 一、 農耕產業圖像 26 二、 漁、獵與畜牧產業圖像 28 三、 山林產業圖像 30 第二節 工業之產業圖像 32 一、 港埠建設之產業圖像 32 二、 交通建設之產業圖像 35 三、 工礦建設之產業圖像 39 第三節 商業之產業圖像 40 一、 市井商業交流圖像 40 二、 廟宇商業交流圖像 42 三、 街坊商業交流圖像 44 小結 48 第四章 產業結構轉變與畫面意象之連結 49 第一節 自農業社會至工業社會的畫面意象轉化 49 一、 風景與點景物的關連 49 二、 工業進入生活 50 三、 農業生活記述 51 第二節 殖民地風俗的紀錄 53 一、 交通網路建立帶來的影響 53 二、 公共建設下審美品味之方向 54 三、 懷舊與紀實 55 第三節 殖民地的「被殖民者之眼」 57 一、 熱帶地區文化特質 57 二、 南國色彩的普遍運用 58 三、 台灣文化的邊陲性與孤立性 59 小結 60 第五章 結論 61 一、 產業環境轉換下的藝術呈現 62 二、 習畫思想的演進 63 三、 日後的課題 64 附錄 65 參考文獻 74 書目: 74 展覽型錄: 76 期刊論文: 76 圖 版 79

    書目: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1987。
    神林恆道著,龔詩文譯,《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末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中文版)》,台北,致良:2012。
    Oliver Allen等著,安萍譯,《日本》,台北,陳氏,1993。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
    王德育,《台灣美術全集8─李石樵》,台北,藝術家,1993。
    王慶臺,《台灣美術全集5─李梅樹》,台北,藝術家,1992。
    白雪蘭,《礦城‧麗島‧倪蔣懷》,台北,雄獅,2003。
    江衍疇,《礦工‧太陽‧洪瑞麟》,台北,雄獅,1998。
    江韶瑩等,《台灣民俗文物詞彙類編》,南投,台灣文獻館,2009。
    吳密察等,《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
    吳密察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時期的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李既鳴,《邁向無限:臺灣美術研究論述》,台北,文化大學,2004。
    李柏黎,《遺民‧深情‧劉錦堂》台北,文建會,2009。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2003。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台北,典藏,2012。
    李欽賢,《斯土繪影1895-1945》,台北,立虹,1996。
    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台北,雄獅,1997。
    李欽賢,《追尋臺灣的風景圖像》,臺北,臺灣書房,2012。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1997。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聯經,2009。
    林保堯,《台灣美術全集7─楊三郎》,台北,藝術家,1992。
    林保堯,《台灣美術全集22─張啟華》,台北,藝術家,1998。
    林保堯,《台灣美術全集23─蔡蔭棠》,台北,藝術家,2002。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1998。
    林惺嶽,《台灣美術全集4─廖繼春》,台北,藝術家,1992。
    林惺嶽,《渡過驚滔駭浪的臺灣美術》,台北,藝術家,1997。
    林麗雲,《山谷跫音─台灣山岳美術圖像與呂基正》,台北,雄獅,2004。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台北,雄獅,2004。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俊譯,台北,人間,1991。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台北,稻鄉,2007。
    張炎憲等,《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
    莊素娥,《台灣美術全集6─顏水龍》,台北,藝術家,199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
    陳惠玉,《鄉園‧彩筆‧李澤藩》,台北,雄獅,1994。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台北,玉山社,2005。
    黃小燕,《浪人‧秋歌‧張義雄》,台北,雄獅,2004。
    黃才郎,《台灣美術全集10─郭柏川》,台北,藝術家,1993。
    黃光男,《台灣美術全集13─李澤藩》,台北,藝術家,1994。
    黃光男,《鄉情‧美學‧藍蔭鼎》,台北,文建會,2011。
    黃朝謨,《台灣美術全集16─林克恭》,台北,藝術家,1995。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2002。
    楊孟哲,《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前衛,1999。
    楊孟哲,《太陽旗下的美術課:臺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歷程》,台北,南天,2011。
    葉思芬,《台灣美術全集14─陳植棋》,台北,藝術家,1995。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廖瑾瑗,《在野‧雄風‧張萬傳》,台北,雄獅,2004。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台北,雄獅,2005。
    劉益昌等,《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劉學穎,《日治時代台灣美術史系統源流》,台北,南天,2011。
    蔣勳,《台灣美術全集12─洪瑞麟》,台北,藝術家,1993。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2006。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台北,如果,2006。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
    蕭瓊瑞,《島嶼測量:臺灣美術定向》,台北,三民,2004。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2006。
    蕭瓊瑞,《台灣美術全集25─張萬傳》,台北,藝術家,2006。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台北,藝術家,2009。
    賴明珠,《簡鍊‧玄緲‧林克恭》,台北,文建會,2011。
    謝理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謝理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1999。
    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1─陳澄波》,台北,藝術家,1992。
    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台北,藝術家,1993。
    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21─呂基正》,台北,藝術家,1998。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
    顏娟英,《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2005。
    羅秀芝,《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文化‧殖民》,台北,文建會,2003。
    蘇建宏,《台灣美術全集29─許武勇》,台北,藝術家,2010。

    展覽型錄:
    王正雄,廖月霞,賴惠英,《葉火成逝世三週年紀念集》,豐原,中縣文化,1997。
    白雪蘭,《倪蔣懷百年紀念展》,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5。
    吳慧芳,曾媚珍執行,陳美智譯,《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
    林泊佑主編,《異鄉與故鄉的對話:旅日前輩畫家何徳來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林曼麗等,《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崔詠雪等,《藝域長流:台灣美術溯源》,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
    張艾茹,《西潮東風:印象派在台灣》,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7。
    許梅貞,《蘇秋東創作七十年回顧展》,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3。
    曾媚珍執行,陳美智、謝明學、卓群譯,《空谷中的清音:劉啟祥》,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廖春鈴執行,《人生四季:廖德政八十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1。
    廖德政,《大地行吟─廖德政88回顧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廖繼春、李美玲,《彩繪生命的油畫家─廖繼春》,台中,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2009。
    蒲浩志執行,《生命的對話:陳澄波與蒲添生/蒲添生雕塑紀念館作》,台北,北市文化局,2012。
    蔡幸伶執行,陳美智、謝明學譯,《畫壇的長跑者:李石樵百年誕辰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謝小醞,《台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之前》,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
    簡正怡,劉永仁,《許武勇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

    期刊論文:
    王秀雄,〈日治時期臺、府展的興起與風格探釋兼論支援官展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2010,頁12-77。
    王淑津,〈高砂圖像─鹽月桃甫的台灣原住民題材畫作〉,《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116-144。
    立花義彰著,廖瑾瑗譯,〈從一八六○年代到一九三○年代,來台畫家筆下的台灣〉,《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6-14。
    西原大輔著,林雅芬譯,〈日本帝國美術網絡與地方色彩論〉,《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頁33-41。
    李松泰,〈外域影響中的台灣西洋美術─日據時期〉,《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28-33。
    周亞麗,〈祖國認同與台灣關懷─劉錦堂的「台灣遺民圖」〉,《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290-306。
    周婉窈,〈曖昧的台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250-263
    林育淳,〈發現自我─日治時期的自畫像〉,《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73-91。
    林明賢,〈新美術的萌芽(1895~1945)─淺析日治時期由「寫生」「地方色彩」所建構的台灣美術風貌〉,《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168-183。
    林柏亭,〈日治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2010,頁78-94。
    林柏亭,〈日據時期台灣的畫會活動〉,《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230-246。
    林惺嶽,〈「南國風光」的背後:帝國眼光開啟下的台灣美術之剖析〉,《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頁53-77。
    金惠信著,林雅芬譯,〈殖民地時期韓國「朝鮮地方色彩」美術:其論述與象徵〉,《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頁5-16。
    姚村雄,〈日治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美術設計發展〉,《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56-77。
    連子儀,《碩士論文─張啟華繪畫作品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7
    黃英哲,〈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編(1945-1947)─台灣人「奴化」了嗎?〉,《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330-342。
    廖新田,〈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美術發展中社會意識的探討〉,《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34-55。
    廖新田,〈明清、日治時期大臺北地區美術的發展〉,《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2010,頁190-210。
    劉方瑀,〈「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86-101。
    潘襎,〈殖民地時期台灣美術的文化移植省思〉,《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頁109-115。
    蕭瓊瑞,〈臺、府展作品現存狀況調查〉,《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2010,頁152-188。
    賴明珠,〈台灣總督府教育機制下的殖民美術〉,《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200-229。
    薛燕玲,〈帝國視線: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裡〉,《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頁125-138
    薛燕玲,〈日治晚期戰爭影響下的台灣美術時局色彩〉,《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78-85。
    薛燕玲,〈帝國視線: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裡〉,《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2010,頁214-230
    顏娟英,〈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16-37。
    蘇意茹,〈女性裸體與藝術─台灣近代人體藝術發展〉,《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92-1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