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肯輝
論文名稱: 《書計瑣錄》之內容分析
指導教授: 洪萬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朝鮮數學性理學九數略裴相說書計瑣錄步除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朝鮮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文化方面可以說是全盤接收自中國,數學知識亦然。許多算書在中國流傳之初便在第一時間也傳到朝鮮,並且受到極度的重視,如《九章算術》、《楊輝算法》、《算學啟蒙》、《詳明算法》等,甚至先後成為朝鮮半島當地的數學教科書。
    但這些算書傳到朝鮮半島,並不是只一味地照單全收,在受到朝鮮特有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背景的多重交互影響下,有些特質是依附在中國算書上慢慢發酵,而溢出一種屬於朝鮮數學的獨特風味,而讓這些特質得以呈現的重要催化劑就是當時在朝鮮半島大行其道的「性理學」。本論文的主角裴相說的《書計瑣錄》就有濃濃的性理學味道,而其最主要的參考書崔錫鼎的《九數略》更是將性理學與數學做了透徹的融合。
    《書計瑣錄》既為一寫本,又名為「瑣錄」,並將讀者群設定在「書計」的入門者,故內容深度或許稍嫌不夠,編輯的嚴密度也不如其他數書,但廣度卻包羅萬象,有助於瞭解朝鮮當時數學活動的概況。而作者結合「歸除」、「商除」兩者之特色,而獨創「步除」,也算是把中國數學消化、轉化後的結果。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2 研究回顧 1-3 研究取向 第2章 裴相說與《書計瑣錄》的歷史背景 2-1 關於裴相說 2-1-1 生平 2-1-2 著作 2-1-3 後人的評價 2-2 裴相說所在的學術環境 2-2-1 中算在朝鮮的傳播 2-2-2 性理學的勃興 2-2-3 天主教的傳入 2-3 從《書計瑣錄》與《九數略》看中韓的文化交流 2-3-1 崔錫鼎與《九數略》簡介 2-3-2 性理學對《書計瑣錄》與《九數略》的影響 2-3-3 《書計瑣錄》與《九數略》與其他數書之比較 第3章 《書計瑣錄》的內容分析(一) 3-1 九數總括 3-2 紀名 3-3 位數 3-3-1 布籌口訣 3-4 明乘除開方 3-5 乘 3-5-1 九九口訣 3-5-2 乘法辨位訣 3-5-3 法數進步訣 3-5-4 乘法例式 3-6 除 3-6-1 九歸口訣 3-6-2 除法辨位訣 3-6-3 歸數定位訣 3-6-4 除法例式 3-7 開方 3-7-1 開平方例式 3-7-2 開立方例式 3-7-3 開帶從方例式 3-8 治子母零分 3-8-1 命分 3-8-2 約分 3-8-3 通分 3-8-4 課分 3-8-5 合分 3-8-6 析分 3-8-7 加分 3-8-8 減分 3-8-9 乘分 3-8-10 除分 3-9 通問 第4章 《書計瑣錄》的內容分析(二) 4-1 超遞 4-1-1等差數列性質 4-1-2「加母表」 4-1-3等差級數和之求法(一) 4-1-4等差級數和之求法(二) 4-1-5隙積求法 4-1-6等差數列與其他例題 4-2 加倍 4-2-1倍數表 4-2-2等比級數和之求法 4-2-3等比數列相關性質 4-2-4指數律 4-3 洛書、河圖 4-4 乘除別法 4-4-1乘除別法(一) 4-4-2乘除別法(二) 4-5 大衍總數 4-5-1大衍求一術 第5章 《書計瑣錄》的內容分析(三) 5-1 測高遠廣深 5-1-1 表尺測量 5-1-2 矩度測量 5-2 量方圓尖直 5-2-1 量方 5-2-2 量圓 5-2-3 量尖 5-2-4 量直 5-3 御比類互換 5-3-1 相乘 5-3-2 相除 5-3-3 異乘同乘 5-3-4 異除同除 5-3-5 異乘同除 5-3-6 同乘異除 5-3-7 差分 5-3-8 開方 5-3-9 盈不足術 5-3-10 正負 5-4 量田 5-5 量堆積 第6章 結論 6-1結語 6-2 《書計瑣錄》的HPM面向 附錄一 數學隨堂測驗 題目 附錄二 數學隨堂測驗 學生作答情形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一、 史料
    1、 韓國.裴相說,《書計瑣錄》,收入金容雲主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2、 韓國.崔錫鼎,《九數略》,收入金容雲主編 ,《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3、 韓國.金容雲,《籌學入格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4、 韓國.金容雲,《籌學先生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5、 韓國.金容雲,《籌學八世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6、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別薦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7、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本廳完薦完薦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8、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算學先生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9、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三曆廳先生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0、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三曆廳許參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1、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雲科榜目》,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2、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雲觀先生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3、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籌學入格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4、 韓國.黃元九、李鍾英編,《籌學八世案》,收入《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韓國文化社,1993年。
    15、 韓國.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經國大典》,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16、 韓國.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經國大典註解》,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17、 韓國.朝鮮史學會編輯,《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30年。
    18、 魏.劉徽注、唐.李淳風釋,《九章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9、 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南宋.楊輝,《楊輝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1、 元.朱世傑,《算學啟蒙》,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2、 元.安止齋,《詳明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 明.王文素《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4、 梅榮照、李兆華主編,《算法統宗校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25、 明.李之藻等編譯,《同文算指》,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四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6、 清.康熙御製,《數理精蘊》,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三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二、近人著作
    1、 中央日報社,《韓國姓氏大百科姓氏의고향》,(漢城:中央日報社,1989年),頁860。
    2、 王文珮,《楊輝算書探微:一個HPM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3、 王澎宇,《也是歷史-韓國》,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年。
    4、 王靜芝、蔡興濟,《國學導讀》,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叢書,1983年。
    5、 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6、 孔繁詩,《易經概論》,台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6。
    7、 石云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8、 李榮基主編,《奎章閣圖書韓國本綜合目錄上》,漢城:漢城大學校圖書館,1981年。
    9、 李榮基主編,《奎章閣圖書韓國本綜合目錄下》,漢城:漢城大學校圖書館,1981年。
    10、 延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主編,《古書目錄》,韓國:延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1977年。
    11、 李人言,《中國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2、 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13、 李光濤,《中韓民族與文化》,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年。
    14、 李成茂著(楊秀芝譯),《朝鮮初期兩班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96年。
    15、 李邦治,《韓國姓氏發展史》,漢城:光復出版社,1988年。
    16、 李相殷主編,《古書目錄》,漢城:保景文化社,1987年。
    17、 李迪主編,《中華傳統數學文獻精選導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8、 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
    19、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20、 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
    21、 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23、 吳秉鴻,《李尚《借根方蒙求》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24、 甘特(Cantor)、施奈德(Schneider)合著,涂永清譯,《史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25、 金容雲、金容局共著,《韓國數學史》(日文),東京:槙書店,1978年。
    26、 金雲泰,《奎章閣韓國本圖書解題(經.子部)1》,漢城:漢城大學校圖書館,1981年。
    27、 金榮華,《中韓交通史事論叢》,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85年。
    28、 屈萬里、昌彼得合著(潘美月增訂),《圖書板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29、 洪北江,《古書版本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30、 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
    31、 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社,1999年。
    32、 洪萬生,《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9年。
    33、 侯外廬、邱漢生、張嚴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34、 姜周鎮,《嶺南人物考》,漢城:漢城大學校出版部,1950年。
    35、 高麗大學校中央圖書館主編,《晚松文庫目錄》,韓國: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9年。
    36、 陳尚勝,《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頁84-89。
    37、 陳郁夫,《邵康節學記》,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38、 陳威男,《明代算書《算法統宗》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39、 陳敏皓,《《同文算指》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40、 陳遵媯,《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41、 張立夫,《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42、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43、 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出版社,1995年。
    44、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年。
    45、 郭書春、劉鈍點校,《算經十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1年。
    46、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4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一冊》,台北:臺灣書店, 2000年。
    4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二冊》,台北:臺灣書店,2001年。
    4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三冊》,台北:臺灣書店,2000年。
    5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四冊》,台北:臺灣書店,2000年。
    5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五冊》,台北:臺灣書店,2000年。
    5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數學教科書第六冊》,台北:臺灣書店,2000年。
    53、 朝鮮史學會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30年。
    54、 董芳成,《從「啟蒙」觀點看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55、 葉吉海,《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6月。
    56、 葉泉宏撰,《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一三六八-一四八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57、 楊碧川、石文傑編《活用歷史手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
    58、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9、 劉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台北:臺灣書局,1997年。
    60、 劉君燦編,《中國天文學史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61、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62、 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63、 薛學潛,《易經數理科學新解》,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
    64、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65、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66、 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嶺南文集解題》,嶺南大學校出版部,1988年。
    67、 曹泰鉉,《世界人名大事典》,漢城:教育出版公社,1985年。
    68、 韓國姓氏總覽編纂委員會,《韓國人의姓譜》,漢城:三星文化社,1993。
    69、 韓國人의族譜編纂委員會廉南燮主編,《韓國人의族譜》(漢城:中央央教育資料開發院,1994年),頁847、848。
    70、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三、期刊或專文
    1、 川原秀城,〈東算と天元術-一七世紀中期~一八世紀初期の朝鮮數學〉,《朝鮮學報》第一百六十九輯(1998),頁36-71。
    2、 李元淳,〈朝中圖書交流瞥見〉,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編,《韓國研究論叢》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245-272。
    3、 李伯春,〈漢語區的數學交流〉,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1993年),頁68-74。
    4、 李儼,〈從中國算學史上看中朝文化交流〉,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559-563。
    5、 金良洙,〈朝鮮後期曆算家譜九種解題〉,黃元九、李鍾英編,《朝鮮後期曆算家譜.索引》(漢城:한군문화사,1993年),頁3-20。
    6、 金容雲,〈《書計瑣錄》解題〉,金容雲主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1-2。
    7、 金容雲,〈泛範式與李朝數學〉,劉鈍、韓琦等編,《科史傳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85-200。本文由郝劉祥譯自Kim Yong Woon,“Pan-paradigm and Korean Mathematics in the Choson Dynasty”, Korea Journal, March 1986.
    8、 金虎俊,〈《九章算術》、《綴術》與朝鮮半島古代數學教育〉,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聯合出版,1993年),頁64-67。
    9、 金虎俊,〈歷史上的中國天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16卷,第4期(1995年),頁3-7。
    10、 洪萬生,〈《無異解》中的三案初探:一個HPM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三期,2000。
    11、 洪萬生,〈數學典籍的一個數學教學的讀法:以《赤水遺珍》為例〉,《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
    12、 洪萬生,〈當斐波那契碰上孫子〉,《HPM通訊》第四卷,第一期(2001年),頁1-2。
    13、 洪萬生,〈從一封函札看清代儒家研究算學〉,《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九期(2001年),頁797-803。
    14、 洪萬生,〈文化多樣性與輝格式史觀-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有感〉,《科技報導》十二月號第十八、十九版,2001年。
    15、 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2002年),頁297-324。
    16、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vs.何國柱〉,漢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總第41號),2002年。
    17、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文化交流的歷史問題〉,王玉豊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論文集(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年),頁61-72。
    18、 馮立昇,〈中國幻方的起源問題〉,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聯合出版,1993年),頁10-18。
    19、 蔣復璁,〈中韓書緣〉,董作賓等著,《中韓文化論集(一)》(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頁275-294。
    20、 趙道述,〈《槐潭遺稿》序〉,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主編,《嶺南文集解題》(嶺南大學校出版部,1988年),頁111。
    21、 Horng , Wann-Sheng (2002).“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thCentury:A Case Study of Nam Pyong-gil’s Kugo Sulyo Tohae”,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12-2:87-99.
    22、 Kim , Yung Sik (1998).“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Korean Science”,Osiris,13:48-79.
    23、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Ⅰ)”, Korea Journal(July):16-23.
    24、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Ⅱ)”,Korea Journal(August):27-32.
    25、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Ⅲ)”,Korea Journal(September):35-39.
    26、 Li Wenlin , Xu Zelin and Feng Lisheng (1999).“Mathemat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9-1:73-83.
    四、網際網路(WWW)
    1、 江曉原主持,「焦點網」(http://shc-channel.top263.net/index.html)
    2、 洪萬生主持,「數學史與數學教育」(http://math.ntnu.edu.tw/~horng/history/history.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