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賓玉玫
Bin, Yuh-mei
論文名稱: 國中國文科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個案研究
The Case Study of the Field Experiences of Student Teachers in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單文經
Shan, Wen-J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實地經驗實習教師實習輔導國文
英文關鍵詞: field experience, student teacher, mentoring, Chine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國八十四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頒佈施行後,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實地經驗即包括職前師資培育的集中實習時期,以及教育學程畢業後的教育實習時期。基於教育環境的複雜特質、專業教師的反省思考特性,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方式,藉由反省性教學策略與研究者的現場觀察與回饋等……來深入瞭解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了解國民中學國文科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內涵;(二)分析國民中學國文科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中的影響因素;(三)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實習輔導制度改革之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內涵包括教學實習、導師實習、行政實習與研習活動等內容,可粗分為一般教學與 學科教學兩類
    二、實習教師之先備經驗、人格特質影響實習教師的實習表現
    三、實習輔導教師是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重要他人
    四、實習輔導對實習教師實地經驗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五、目前國內之實習輔導並未妥善規畫,造成國中國文科實習教師實地經驗未臻理想
    六、目前國內的實習輔導規畫並不能確保實習教師在初任教職時,不會經歷「現實震撼」與「轉型期震撼」
    七、職前師資培育課程對實地經驗之規畫不足
    八、反省性教學策略能夠促進國文科實習教師的成長
    本研究之建議為:
    一、實習輔導組織之間宜有充分溝通與優質互動
    二、提供實習輔導豐富的資源
    三、實習輔導計畫應「因材施教」
    四、實習輔導制度宜有整體規畫
    五、師資培育課程宜重新規畫
    六、實習學校宜設立實習輔導小組
    七、增加初任教師之導入計畫
    八、採用反省性教學策略來促進實習教師專業成長
    九、建議未來可以作國文系實習教師與教育系實習教師之比較研究、國文科教學推理與課程轉化之研究、新制實 習教師初任教職之後續研究。

    In Taiwan, since 1995,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ield experiences about teacher education. One is called as "practicum" (or "student teaching") during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is as "internship" (or "induction.") after finishing educational courses. The field experiences are emphasized internally or internationally. However, the relative research is not mentioned about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of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For the little research about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and for the lac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bout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reflective though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e author decided to use the methodolog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refl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and by the field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the author hope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furthermor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mentioned as followed. The first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about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affect of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about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Finally, from the research's result, the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system of practicum and internship are proposed.
    1.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include two kinds, which are general teaching and subject teaching.
    2. The pre-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teachers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3. Mentors ar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t others for student teachers.
    4. Mentoring affects the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in some degree.
    5. Currently the mentoring system is not yet schemed well, so that the student teachers' field experiences about Chinese isn't ideal in Taiwan.
    6. The mentoring system couldn't prevent student teachers from experiencing "Reality Shark" and "Transmission Shark" when they at first start their teaching.
    7. The courses about field experiences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yet.
    8. Refl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could promote student teachers' growth about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oints above, the recommendation listed as below:
    1. The mentoring organizations should have wel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2.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enough resources for mentoring.
    3. The mentoring plans should be set according to student teachers' quality.
    4. The mentoring system should be schemed wholly.
    5. The courses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schemed again.
    6. The internship schools should have "mentoring groups."
    7. The induction plans of beginning teachers should be added.
    8. To promote the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 growth, refl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過程與研究方法 壹、 進入實地前 貳、 進入實地中 參、 退出實地後 肆、 研究效度與信度 第三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限制 壹、 名詞界定 貳、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師資培育中的實地經驗 壹、 師資培育的理論架構 貳、 師資培育中教育實習課程的實地經驗 參、 實地經驗的內涵 第二節 實地經驗中的實習輔導 壹、 實習輔導組織 貳、 實習輔導方式 參、 實習內容 肆、 實習輔導計畫 伍、 實習輔導之困境 第三節 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 壹、 影響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因素 貳、 實習教師之角色認知 參、 人際互動 肆、 專業發展 第三章 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一):集中實習時期 第一節 背景資料 壹、 實習教師 貳、 實習指導教師 參、 實習學校 肆、 實習輔導教師 伍、 實習班級 陸、 小結 第二節 實習教師的一般教學表現 壹、 小美老師集中實習時期的實習過程 貳、 導師工作之執行 參、 學生特質之瞭解 肆、 師生關係之建立 伍、 個別學生之輔導 陸、 班級規矩之訂定與維持 柒、 課堂秩序之掌控 捌、 課堂氣氛之經營 玖、 特殊事件之處理 壹拾、 小結 第三節 實習教師的學科教學表現 壹、 小美老師教學實習的過程 貳、 表達技巧之運用 參、 學生學習特質之瞭解 肆、 教學目標之訂定 伍、 教材內容之設計 陸、 教學方式與活動之安排 柒、 作業之指派與批改 捌、 教學評鑑之實施 玖、 小結 第四章 實習教師的實地經驗(二):教育實習時期 第一節 背景資料 壹、 實習指導教師 貳、 實習學校 參、 實習輔導教師 肆、 實習班級 伍、 小結 第二節 實習教師的一般教學表現 壹、 小美老師教育實習時期的實習過程 貳、 行政工作之執行 參、 導師工作之執行 肆、 學生特質之了解 伍、 師生關係之建立 陸、 個別學生之輔導 柒、 班級規矩之訂定與維持 捌、 課堂秩序之掌控 玖、 課堂氣氛之經營 壹拾、 特殊事件之處理 壹拾壹、 小結 第三節 實習教師的學科教學表現 壹、 小美老師教學實習的過程 貳、 表達技巧之運用 參、 學生學習特質之瞭解 肆、 教學目標之訂定 伍、 教材內容之設計 陸、 教學方式與活動之安排 柒、 作業之指派與批改 捌、 教學評鑑之實施 玖、 小結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一節 實地經驗中之實習輔導 壹、 實習輔導組織 貳、 實習輔導方式 參、 實習輔導內容 肆、 實習輔導計畫 伍、 小結 第二節 實習教師的角色認知與人際互動 壹、 實習教師的角色認知 貳、 實習教師的人際互動 參、 小結 第三節 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教學專業成長 壹、 教師通用知能 貳、 學科知能 參、 教育專業知能 肆、 教育專業精神 伍、 整體表現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壹、 結論 貳、 建議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秋絨(民70):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民80):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再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秋絨、吳麗君(民88):我國實習輔導教師之培育課程設計與教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錦珍(民83):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忠(民86)譯,T. L. Good, & J. E. Brophy (1994)著:課堂研究。臺北:五南。
    吳雅蓉、高熏芳(民88):師資培育機構教育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專業知能發展之初探。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主辦: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5月11日,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雅婷(民87):我國國小實習輔導較師培訓方案之規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瑞勉(民87):新制幼稚園一年實習實施概況之研究。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11 月26-27日,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周水珍(民88):國小實習教師的實習輔導問題之研究。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教育實習的 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愚文(民84):英國師資養成課程演變與教育學術發展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輯, 143-188頁。
    林 煌(民87):教育實習修正法規探討。發表於教育部主辦: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說明會。10月30 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高雄復文。
    洪福財(民86):反省性教學策略在幼稚園教學應用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紀淑和(民87):教育實習輔導實務。發表於教育部主辦: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說明會。10月30日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民86)譯,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1993)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孫敏芝(民88):國小實習輔導教師專業輔導能力的建構:以教學觀察為主的模式。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主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強華(民87):中等學校教育實習問題的檢討。發表於教育部主辦: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說明會 。10月30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張民杰(民88):新制教育實習中行政實習之探討。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辦: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 。5月11日,屏東縣:國立健屏東師範學院。
    張芬芬(民80):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惠昭(民85):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婷(民87):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6):教育實習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實習輔導處、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合編。
    教育部(民87.6.1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教育部臺(八七)參字第八七 0六六五一三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民88):中等學校實習輔導教師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符碧真(民88):增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之合作關係。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八十七學年度新制教育實習輔 導研究發展與工作研討會。3月17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郭丁熒(民87):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之改革。發表於教育部主辦:1998中美教育學術研討會。6月9日,臺南: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郭玉霞(民87):初任教師的實務知識--一個個案研究報告。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 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中:國0立臺中師範學院。
    郭明郎(民88):薦送特約實習機構教育實習作業----幾個亟待克服的教育實習問題。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八十七 學年度新制教育實習輔導研究發展與工作研討會。3月17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郭秋勳、康龍魁、王自和、陳聰文(民84):我國師資培育--大學階段與教師資格檢定初檢及格後之教育實習目 標、功能、定位及實習內容之比較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出版。
    陳仕宗(民88):現行教育實習制度及其問題之初步探討。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辦: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 術研討會。5月11日,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伯璋(民88):師資培育機構訪評對教育實習工作之啟示。發法於教育部主辦:八十七學年度新制教育實習輔 導研究發展與工作研討會。3月17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陳奎熹(民83):最近美國師範教育的改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35輯,255-287頁。
    陳奎熹(民84):臺灣師大四年級學生教學實習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實習指導委員會 。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美玉(民86):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斐卿、陳曉麗(民88):實習老師的真實震撼經驗----第一季分析。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 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雅美(87):一位實習指導教師的經驗分享。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會務通訊,第十九期,31-41頁。
    陳嘉彌(民88):師徒式教育實習理念與實務之探析。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教育實習的典 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麗華(民82):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之研究----結構與意識的辯證。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
    單文經(民81):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師苑。
    游自達(民76):國中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問題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維玲(民83):美國的實習教師制度。載自楊深坑等著: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27-47頁。臺北:師大書苑。
    湯維玲(民85):國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湯維玲(民87):批判/反省的師資培育案例分析。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多元化師資取向 暨課程與教學研討會。6月12日,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舒緒偉(民87):師資培育法評析。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多元化師資培育取向暨課程與教 學研討會。6月12日,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宗顯(民87):從決策的鬆散組合系統特質省察新教育實習制度的困境與改善之道。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 院。
    黃政傑(民80):中學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實施狀況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炳煌(民87):多元化師資教育問題面面觀。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培育多元化與 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黃婉萍(民88):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探討--以一所特約實習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民86):英國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苓(民88):臺中地區中等學校教師教育學程實習輔導實務探析。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 「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曉瑋(民88):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深坑(民74):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7輯,213-233頁。
    楊深坑(民80):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楊深坑(民83):文化意識與各國實習教師制度的發展背景。載於楊深坑等著: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1-10頁 。臺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民87):我國近年來教育改革的趨勢。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中美教育學術研討會。6月9日,臺南: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
    楊深坑(民88):從知識形式的分析論教育實習典範之論爭與選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 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劉文惠(民81):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銀興(民87):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mentor)角色功能、特質及其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探討。發表 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 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臺灣師大(民8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屆畢業生輔導教育實習實施要點。臺灣師大實習輔導處編印。
    臺灣師大(民8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八十六學年度應屆畢(結)業生職前研習手冊。臺灣師大實習輔導處編印 。
    趙居蓮(民84)譯,A. L. Weber原著: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歐陽教(民87):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畫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潘明宏(民87)譯,C. Frankfort-Nachmias & D. Nachmias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臺北:韋伯文化。.
    蔡清田(民87):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自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 --理想與實際,177-201頁。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華(民85):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
    鄧景文、賓玉玫、單文經(民88):實習教師實地經驗的內涵與角色轉變。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 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寶梅(民87):國民小學輔導實習教師之理念與實務。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培育 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鍾蔚起(民83):我國師範大學學生試教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民86):中小學教師 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卷3期,1-13頁。
    藍雪瑛(民84):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國樑(民87):實習指導教師如何有效輔導教育實習的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卷3期,19-24頁。
    嚴祥鸞(民85):參與觀察法。載自胡幼慧編:質性研究,195-222頁。臺北:巨流。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民87):綜論新制教育實習中的「實習輔導教師」。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師資 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1月15日,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顧瑜君(民87)譯,H. F. Wolcott原著:質性研究寫作。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份
    Alkove,L., & McCarty, B. (1992). Plain talk: Recognizing posi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4(2), 16-22.
    Beswick, D. G., Harman, G. S., Elsworth, G. R., Fallon, B. J. & Woock, R. R. (1980). Australian teacher educators and education policy: A nation study of the vie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damic staff and practicing teachers who contribute to teacher education. Melbourne,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Melborun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Caldwell, B. J. & Carter, E. M. A.(1993). The return of the mentor: Strategies for workplace learn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Elliott, B., & Calderhead, F. (1994). Mentoring for teacher development:Possibilitues and Caveats. In McIntyre, D., Hagger, H., & Wilkin, M. (Eds), Mentoring: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166-189). London, UK:Kogan Page.
    Feiman-Nemser, S. & Beasley, K.(1997). Mentoring as assisted performance : A case of co-planning. In Virginia Richardson (Ed.), Constructicist teacher education : Building new understandings (pp.108-126). London . Wash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Fessler, R. & Chrestensen, J. C.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rdner, P. (1993).The Early History of School-based Teacher Training. In D. McIntyre, H. Hagger, & M. Wilkin (Eds.), Mentoring- 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 21-36). London: Kogan Page.
    Gold, Y. (1996). Beginning teacher support: Attrition, mentoring, and induction.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 548-593). NY: Macmillan.
    Goodlad, J., Soder, R., & Sirotnik, K. (1990)Places where teachers are taugh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uyton, E. & McIntyre, D. J. (1990). Student Teaching and School Experience. In W. R. Hous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514-534). NY: MacMillan.
    Huling-Austin , L. ( 1990).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and Internships, in Houston W.R. , Haberman M. & Sikula J.,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Eds) , 535-548. N.Y.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oughran, J. & Russell, T.( 1997 ). Meeting Student Teachers on Their Own Terms: Experience Precedes Understanding. In Virginia Richardson (Ed.), Constructicist Teacher Education: Building New Understandings (pp. 164-181). London‧Wash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Mayer-Smith, J., (1998). Opening Pandora's box: On bridging the divide between "the provider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faculties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Ottawa, Ontario, Canada.
    McIntyre, D. J. , Byrd, D. M. & Foxx, S. M. (1996).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ences.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pp. 171-193). NY: Macmillan.
    McIntyre, D.,& Hagger, H. (1994). Teachers' Expertise and Models of Mentoring. In D. McIntyre, H. Hagger, & M. Wilkin (Eds.), Mentoring- 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 86-102). London: Kogan Page.
    Peterman, F.( 1997 ). The lived curriculum of constructivist teacher education. In Virginia Richardson (Ed.), Constructicist Teacher Education: Building New Understandings (pp. 3-14). London‧Wash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Richardson, V. (1997).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la, T.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102-119). New York: Macmilla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outhall, C. (1984). Critical incidents in student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New Orleans.
    Thompson, M. L. & Ellis, J. R. (1984). Identifying anxieties experienced by student teachers: A twenty year follow-u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New Orleans.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ch, 54(2), 143-178.
    Wideen , M. , Mayer-Somith , J. , Moon. B. (1998).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Learning to Teach: Making the Case for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Inquiry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Summer, 68(2), 130-178.
    Wilkin, M. (1994). Initial training as a case of postmodern development : some implications for mentoring. In McIntyre, D., Hagger, H., & Wilkin, M. (Eds), Mentoring: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37-53). London, UK: Kogan Page.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蕦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104-124). London: Cassel.
    Yeomans, R. & Sampson, J. (1994). Mentorship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Zeichner, K., Liston, D., Mahlios, M. & Gomes, M. (1987). The structure and goals of a student teaching progra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