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庭瑋
Chang, Ting-Wei
論文名稱: 晚清中國遊歷使傅雲龍赴日考察的教育見聞與影響
The Impact of Visiting Japan Experiences about Education of Traveling Envoy Yun-Lung Fu in Late Qing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口試委員: 張鍠焜
Chang, Huang-Kun
劉蔚之
Liu, Wei-Chih
周愚文
Chou, Yu-Wen
口試日期: 2022/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日本考察晚清教育遊歷日本圖經傅雲龍
英文關鍵詞: Inpsecting Japan, Education in Late Qing,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about Japan in Meiji Era, Yun-Lung Fu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3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國際形象大衰,東亞朝貢體制被西方條約體制取代,中國近代外交體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後正式成形。晚清派員出使及駐外,其被賦予蒐集外國資訊的職責,成為清廷認識西方的重要途徑之一;並隨自強運動推進,創設「遊歷使制度」,遴派對邊防、商貿、交通、外交等有識者赴外考察。日本因地理位置、國際處境、文化民情皆與中國相近,成為觀摩的主要對象。
    傅雲龍是中國首位赴日官派遊歷使,一生勤於治學,對漢學及西學均有研究,有大量著述,且曾編修地方志。赴外遊歷期間,傅氏積極記錄外國的歷史沿革、山川物產、風俗民情及政經情勢,著有《遊歷日本圖經》,收錄大量輿圖及統計圖表,以反映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事實,另附《遊歷日本圖經餘記》,以日記形式補充遊歷見聞,並依察成果對清廷提出建言。
    本研究旨在探討傅雲龍赴日考察報告《遊歷日本圖經》、《遊歷日本圖經餘記》中的教育見聞,再將傅氏考察報告與同行遊歷使顧厚焜的《日本新政考》、首任駐日參贊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做比對,進而分析其對晚清教育改革的影響。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壹、 晚清自強運動期間有中西學體用之辯,對日本有「輕視與效法」、「親近與提防」的矛盾關係。與此同時,日本面臨西學及道德教育的資源競爭,對中國有「敬重與輕蔑」與「聯合與侵略」之爭。傅氏訪日期間,多接觸「聯亞論」者。
    貳、 傅雲龍早年兼治中西學,尤用心訓詁、目錄、兵制、地理、方誌等學。遊歷期間多次對清廷建言,歸國後致力辦理洋務,積極倡導工業技術及地圖學等,為晚清傳統知識分子近代轉型的寫照。
    參、 傅雲龍撰寫《遊歷日本圖經》,強烈希望能供清廷推動制度改革參考,故開創以圖經為主的報告體例,強調地圖與統計數據的重要性,以忠實呈現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實況。
    肆、 傅雲龍《遊歷日本圖經》的教育統計數據,經分析多能反映當時日本頒布教育新令的前因後果。
    伍、 傅雲龍赴日遊歷期間,多次考察教育相關機構,並積極查閱文部省最新出版年報,掌握最新消息,此為其他遊記所無。他對女子教育、特殊教育尤其讚賞,亦肯定其技術人才的培育成果。
    陸、 傅雲龍雖未能直接參與晚清西式兩學制的訂定,但他對推廣圖算學及校訂西文譯書皆有貢獻。

    After the Second Sino-British Opium War,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he Qing dynasty declined significantly. The East Asian tribute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he Western treaty system, and China's modern diplomatic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Zongli Yamen. Those delegates and missions had to collect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which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to acquaint western worl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the “Traveling Envoy System" was initiated to select officials to visit abroad, who were good at border defense, commerce, trade, transportation, and diplomacy. Japan became the main target for visit because her geographical locati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ulture and people were similar to China.
    Yun-Lung Fu was the first Chinese official traveler to Japan. He was good at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 learning, and he had many publications and edited gazette. During his travels abroad, Fu actively recorded the history of regions, mountains and rivers, customs and people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He wrote “Diary of Traveling in Japan” and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about Japan in Meiji Era”, which included a large number of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for reflecting the fac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he recommended several reform suggestions to the Qing government.
    This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about Japan in Meiji Era” and “Diary of Traveling in Japan”, to compare Yun-Lung Fu’s visit reports in Japan with fellow traveler Gu Houkun's " New Politics in Japan”", the first attaché in Japan Huang Zunxian's " History of Japan ", and to analyze his impact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late Q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there was a debate about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and the foreign policy to Japan. At the same time, in Japan it disputed over resources between western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her foreign policy to China. During Fu’s visit, he contacted with the "Pan-Asianists".
    2. In Fu’s early years, he studied Chinese classics and western learning, especially to the doctrines of exegesis, catalogs, military system, geography, and gazette. During his travels, he recommended several proposals to the Qing government.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he devoted himself to western learning. He was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in the changing era.
    3. In order to help the Qing government to reform institutions,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about Japan in Meiji Era” collected many maps and statistical data to reflect the real situation in Japan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4. To analyze “Map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about Japan in Meiji Era”, it could reflect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romulgation of new educational orders in Japan at that time.
    5. During Fu’s visit in Japan, he visited man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ed the latest annual reports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was not available in other visitors’ reports. He looked particularly up girls'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He also affirm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personnel.
    6. Although Fu did not directly involve in designing the Western-style school systems in the late Qing, he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graphology and the proofreading of Western transl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9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中國晚清赴日考察風潮 15 第一節 東亞秩序與中日關係的改變 15 第二節 中國遊歷使制度的形成 26 第三節 日本的教育現代化歷程簡析 41 第三章 傅雲龍赴日考察 75 第一節 傅雲龍生平事略 75 第二節 傅雲龍赴日考察經歷 79 第三節 傅雲龍赴日考察報告教育相關內容概述 96 第四章 傅雲龍赴日考察報告的分析與討論 149 第一節 傅雲龍赴日考察報告的資料特徵 149 第二節 傅雲龍赴日考察報告的資料解讀 151 第三節 傅雲龍對後續晚清教育影響的分析 170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205 第一節 結論 205 第二節 啟示 20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10 參考文獻 211 附錄 229 附錄一 遊歷日本圖經書影 229 附錄二 官立學校表 231

    壹、 中文部分
    一、 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72)。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允祹(清)。大清會典。浙江大學圖書館數位檔。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09451
    王彥威(纂集)、王亮(編)(1987)。清季外交史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王寶平(編)(2002)。晚清東遊日記彙編:日本政法考察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寶平(編)(2004)。晚清東遊日記彙編:日本軍事考察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呂順長(編)(1999)。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李鴻章(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總理衙門單。宮中檔朱批奏摺(檔號04-01-02-0152-005)。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吳研國、翁之達(1931)。三十五年中國之小學教育,載於莊俞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頁26-27)。上海:商務印書館。
    沈桐生(編),董元、董潤(校)(1991)。光緒政要。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沈雲龍(編)(1985)。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周家楣、繆荃孫(清)(編)、左笑鴻(校)(2018)。光緒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岡千仞(著)、張明傑(編)(2009)。觀光紀游。北京:中華書局。
    邵之棠(編)(1980)。皇朝經世文統編(光緒二十七年刻本)。北縣:文海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85)。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徐競(宋)(撰)、王雲五(主編)(1937)。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上海:商務印書館。
    索綽絡‧寶鋆(清)。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大學圖書館數位檔。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905
    翁同龢(清)(2012)。翁同和日記。上海:百家出版社。
    崑岡等(撰)(1976)。欽定大清會典(光緒二十五年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清政府、大日本帝國(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中日修好條約。中華民國外交部保存之前清條約協定資料庫(文獻編號910000155001)。http://libdb1.npm.gov.tw/ttscgi/capimg2.exe?23:1064805162:910000155001-0-0.pdf
    清政府、英國(咸豐八年五月十七日)。中英天津條約‧漢法文簽署本。中華民國外交部保存之前清條約協定資料庫(文獻編號91000004002)。http://libdb1.npm.gov.tw/ttscgi/capimg2.exe?23:1064805162:910000011001-0-0.pdf
    陳忠倚(編)(1901)。皇朝經世文三編(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上海:上海書局。
    陳寶琛、世續(撰)(1978)。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傅雲龍(著)、王寶平(編)(1985)。遊歷日本圖經餘記。湖南:岳麓書社。
    傅雲龍(著),王寶平(編)(2003)。遊歷日本圖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傅雲龍(著)、傅訓成(編)(2005)。傅雲龍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傅雲龍(著)、傅訓成(點校)(2018)。傅雲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斌椿、蔡鈞(清)(2019)。乘槎筆記、出洋瑣記。北京:朝華出版社。
    曾紀澤(清)(1998)。曾紀澤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黃遵憲(1984)。日本國志(一)。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葛士濬(編)(1896)。皇朝經世文續編(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上海:寶善書局。
    賈楨(清)。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大學圖書館數位檔。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905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元年五月十四日)。總理衙門單。軍機處錄副奏摺(檔號03-5098-060)。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薛福成(清)(2017)。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北京:朝華出版社。
    鍾叔河(編)(1985)。走向世界叢書第三冊。長沙:岳麓書社。
    二、 專書
    王曾才(1997)。中國外交史要義。臺北:五南公司。
    王爾敏(1977)。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
    王曉秋(1992)。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
    王曉秋(2001)。晚清傅雲龍的海外遊歷和外國研究。載於朱誠如、王天有(編),明清論叢第二輯(頁238-244)。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王曉秋(2003)。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王曉秋(2012),晚清中國走向世界的海外遊歷使。載於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編),東亞文化交涉研究別冊卷8(頁15-24)。吹田: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
    王曉秋、楊紀國(2004)。〈傅雲龍等人的日本遊歷〉及〈傅雲龍等人的美洲遊歷〉。載於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一八八七海外遊歷使研究(頁43-178)。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曉秋、楊紀國(2004)。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一八八七海外遊歷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寶平(2000)。中日文化論叢——一九九八。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寶平(2000)。近代出洋遊歷制度的建立(一):近代出洋制度的提出。載於中日文化論叢——一九九八(頁3-15)。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石曉軍(1999)。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任達(著),李仲賢(譯)(2015)。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香港:商務印書館。
    朱貞(2019)。清季民初的學制、學堂與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呂順長(2012)。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尾形勇等(著),陳柏傑(譯)(2017)。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文杰(2017)。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三聯書店。
    李文杰(2020)。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書緯(2016)。晚清外交七十年:兩次鴉片戰爭前後的東西碰撞。北京:東方出版社。
    李鵬年等(1983)。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沈翊清、周肇祥(清)(2018)。沈翊清東遊日記、周肇祥東遊日記。北京:朝華出版社。
    周佳榮(2018)。細語和風:明治以來的日本。香港:中和出版。
    周愚文(2015)。晚清光緒朝官民日本教育考察與引介,載於黃政傑(編),教育行政與教育發展(頁469-496)。臺北:五南公司。
    周愚文(2021)。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
    昌彼得(1997)。增訂蟫菴群書題識(頁26-2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明德(2006)。日本近代史(第三版)。臺北:三民。
    林啟彥、黃文江(編)(2000)。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林學忠(2009)。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士宣、徐文述(1986)。中國鐵路發展史(1876-1949)。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威廉.比斯利(著)、張光、湯金旭(譯)(2018)。明治維新。新北:遠足文化。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85)。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茅海建(2019)。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新北:楓樹林出版社。
    徐中約(著)、屈文生(譯)(2018)。中國進入國際大家庭:1858-1880年間的外交。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臺北:五南公司。
    桑兵(1991)。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新北:稻鄉出版社。
    高明士(2005)。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小莉(2010)。清末新政時期文化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富強(1997)。西式東漸與東方世界的回應:近代中日史實和人物散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張聲振、郭洪茂(2006)。中日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郭衛東(2012)。中國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室如(2008)。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臺北,文津出版社。
    曹南屏(2018)。閱讀變遷與知識轉型:晚晴科舉考試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傅組熙、傅訓成、傅訓淳(2003)。傅雲龍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凱倫.A.明斯特、伊萬.M.亞瑞根-托夫(著)、潘忠歧(譯)(2018)。國際關係精要(第七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菊池秀明(著),廖怡錚(譯)(2017)。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臺北:臺灣商務。
    黃仁宇(2007)。中國大歷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楊深坑等(2019)。比較與國際教育。臺北:元照出版社。
    楊國賜(1975)。比較教育方法論。臺北:正中出版社。
    詹姆斯.麥克萊(著),王翔(譯)(2017)。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時代。臺北:遠足文化。
    赫德(著)、陳絳(譯)(2005)。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
    趙榮、楊正泰(1998)。中國地理學史(清代)。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新民(2015)。日本史略:日本文史。臺北:谷月社。
    增田涉(著),由其民、周啟乾(譯)(2019)。西學東漸與中國事情。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潘乃德(著),山藥(譯)(2020)。菊與刀。臺北:五南公司。
    潘光哲(2019),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南京:鳳凰出版社。
    蔡振豐(2014)。晚清外務部之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蘇雲峰(2007)。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論文
    丁芮(2014)。日本近代警察制度演講述評。東北亞學刊,3,51-58。
    孔祥吉(2010)。黃遵憲若干重要史實訂証。清史研究,5,114-124。
    王如繪(1998)。論李鴻章對日本認識的轉變(1879-1880)。東岳論叢,5,92-97。
    王志芳(2010)。從近代音樂史料看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文教資料,22,94-96。
    王承慶(2014)。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史學月刊,6,128-131。
    王冠華(1997)。晚清海外移民與官方對策調整——以古巴、秘魯華工為例。二十一世紀,44,47-57。
    王家儉(1977)。中日長崎事件之交涉(1886-1887)。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335-378。
    王會豪(2014)。傅雲龍《遊歷日本圖經餘記》所見漢輯考。貴州文史叢刊,4,38-44。
    王爾敏(2007)。總理衙門譯印《萬國公法》以吸取西方外交經驗。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119-140。
    王慶成(1997)。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對中西關係的幾種看法——劍橋大學收藏的曾國藩致威妥瑪書等三種文獻並簡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4,12-23。
    王曉秋(2006)。一段晚清歷史的輝煌、遺忘與發掘、探索。清史論叢,20,440-455。
    王曉秋(2011)。幾乎被歷史遺忘的海外遊歷使(1887-1889)。清史鏡鑒,9,電子書第六章第四節。
    王寶平(1997)。傅雲龍日本研究之周邊——以著作為中心。浙江與日本,3,5-12。
    王寶平(2008)。傅雲龍《遊歷日本圖經》徵引文獻考。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71-76。
    王寶平(2013)。清季赴日民間文人葉慶頤考。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1,40-48。
    王寶平(2014)。策鰲雜摭:首部晚清民間文人日本研究專著。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4,72-80。
    甘懷真(2011)。從「列國並立」的角度再看東亞歷史上的國家體系。新史學,22(3),1-7。
    田曉春(2010)。蘇州唯亭顧氏文化世族論略。文津學志,3,323-334。
    朱江(2022)。以人事補天憾者,其功實巨—-張謇與慈善教育。中國檔案報,3812,3。
    何新華(2004)。「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二十一世紀,32,78-87。
    何靜(2016)。王之春《談瀛錄》及其日本觀。北方文學(下旬刊)。http://www.bfwx.org/a/yishu/yj/2016/0914/5193.html
    吳翎君(2021)。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8,97-136。
    李文杰(2013)。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清華學報,新43(1),171-216。
    李啟彰(2020)。「留守政府」時期外務卿副島種臣對外政策的檢討:臺灣「番地無主論」之形成與運用。思與言,58(1),59-116。
    肖興安、熊家國(2007)。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啟示。國家教育行政學報,1,89-92。
    周東怡(2011)。清末赴日考察風潮中知識份子的活動——以嚴修的教育活動及其貢獻為探討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231-288。
    周愚文(2014)。黃遵憲對晚清引介日本教育制度及建立西式教育的貢獻。教育研究集刊,60(2),77-114。
    周愚文(2015)。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教育科學研究集刊,60(3),127-151。
    周愚文(2015)。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61(1),1-33。
    周愚文(2017)。晚清戊戌維新前官民對英國教育的引介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1),1-31。
    周愚文(2019)。晚清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美國教育的介紹。教育研究期刊,65(1),79-122。
    林孝庭(2011)。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41-82。
    孫倩、余育國(2005)。晚清首位外交使臣:美國人蒲安臣。文史精華,181,51-58。
    徐保安(2016)。清末官員海外遊歷遊學的歷史考察。中國高校社會科學,6,104-117。
    時培磊(2011)。試析明代的日本觀。現代中文學刊,3(1),15-27。
    高強(2005)。《中日修好條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平等的建交條約。貴州文史叢刊,2,47-49。
    張用心(2005)。《萬國公法》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8-83。
    張啟雄(2013)。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9,47-86。
    張琳堯(2014)。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淺談馬戞爾尼覲見前弘皇帝始末。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34(3),30-33。
    張群(2005)。傅雲龍其人及其著述。河南圖書館學刊,5,77-80。
    戚其章(1995)。從中本西末到中體西用。中國社會科學,1,186-198。
    梁雯娟(2014)。日本明治時期義務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特點,考試周刊,68。
    陳在正(1993)。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9-59。
    陳勇(2012)。晚清海關洋稅的分成制度探析。近代史研究,6。http://szzy.aslibrary.com:6251/Qw/Paper/475311。
    陳捷(2012)。姚文棟在日本的訪書活動。中國典籍與文化,1,139-143。
    游鑑明(2011)。運動女性.女性運動:近代中國的女子體育(1895-1937)。中央研究院週報,1306,4-6。
    舒習龍(2006)。姚錫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長江論壇,1,76-78。
    溫曉靜(2009)。黃慶澄《東遊日記》及其日本觀。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6-8。
    賈秀梅、郝士宏(2007)。近代前中日兩國鎖國政策的比較研究。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128-131。
    廖澤略、黃朝峰(2015)。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兼論其成敗原因。時代金融,600,202-203。
    劉正(2021)。足利學校和中世日本易學,漢學研究通訊,159,13-22。
    劉建強(2002)。索國時期日本對英美艦船侵入事件的反應——以文正八年異國船驅逐令的頒布為中心。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118-122。
    劉洋(2018)。晚清斌椿使團簡論。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68-75。
    蔡明純(2017)。晚清海外遊歷及其意識的互動及變遷。史原復刊,8,173-226。
    鄧穎懋、張永昇(1999)。概述清代傳統之刑事審判制度,義守大學學報,6,267-284。
    鄭劍順(1989)。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8-34。
    薄培林(2009)。略論李鴻章早期對日外交中的「聯日」思想。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42,133-151。
    謝俊美、李永福(2003)。翁同龢日記刪削改篡影印出版的真相。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4-8。
    鍾少華(1987)。清末百科全書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8,139-159。
    齋藤司良(2001)。副島種臣的渡清。淡江日本論叢,10,520-539。
    藍弘岳(2018)。會澤正志齋的歷史敘述及其思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165-200。
    藍旭男(1971)。評介「總理衙門的組織與功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97-602。
    蘇榮海、葉丁嘉、徐茂洲(2017)。中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歷史發展研究。運動研究,26(1),32-37。
    四、 學位論文
    王青波(2010)。王之春與晚清外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大學,保定市。
    王映文(2013)。晚清新式學堂制度之建立:日本影響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婉(1995)。清末中國對日教育視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東京。
    林玉如(2002)。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南市。
    林崎惠美(2004)。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臺北市。
    戴婉瑩(2017)。明治前期(1868-1886年)日本女子教育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師範大學,四川。
    薛明(2009)。日本駐天津領事(1885-1888)波多野承五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上海。
    謝維倫(2011)。以圖觀史:晚清台灣方志地圖與涉外事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臺北市。
    五、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編)(2002)。清季職官表查詢系統。http://ssop.digital.ntu.edu.tw/index.php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清代職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officerc/officerkm2?.bf8c03A0001001000000001000E00000000010000E000000ADD003d93#JUMPOINT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2018)。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bdb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2021)。明清婦女著作資料庫。https://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
    林暐恩(未知)。清季中國外交機構沿革。https://archives.sinica.edu.tw/wp-content/uploads/8-1-1-1.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
    得泓資訊(2012)。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典藏版近代資料庫。http://0-taiwannew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SP/tm/index1.php?qrynewstype=SP&qrygroup=1
    楊南郡(未知)。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牡丹社事件。https://reurl.cc/l00bWv
    廖敏淑(2015)。朝貢體制論的破綻與清代對外關係之歷史實像。https://shs.ntu.edu.tw/shsblog/?p=31357
    謝維倫(2018)。測繪國土,鳥瞰臺灣:日治時期的地圖繪製。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aps-during-the-japanese-period

    貳、 日文部分
    一、 史料
    文部省(1880)。文部省統計第五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881)。文部省統計第六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888)。文部省統計第十三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888)。文部省統計第十四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889)。文部省統計第十五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890)。文部省統計第十六年報。東京:文部省。
    文部省(1981)。學制百年史資料篇。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經濟雜誌社(編)(1897)。國史大系第二卷:續日本紀。東京:吉川弘文館。
    二、 專書
    下川耿史(編)(2002)。近代子ども史年表:明治・大正編。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小溪四郎(1985)。勝海舟のすべて。東京:新人物往来社。
    文部省(1979)。幼稚園教育百年史。大阪:ひかりのくに。
    文部省(1981)。學制百年史。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田中彰(2015)。岩倉使節団の歴史的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石井研堂(1906)。中村正直伝:自助的人物典型。東京:成功雜誌社。
    佐佐木揚(2000)。清末中國的日本觀與西洋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佐賀縣人民辭典編輯委員會(2021)。佐賀縣人民辭典。佐賀:佐賀縣立佐賀城本丸歷史館。
    岩崎次男(1979)。近代幼兒教育史。東京:明治圖書,1979。
    松井繁(2004)。近代鍼灸教育の父奥村三策の生涯。大阪:森ノ宮医療学園出版部。
    長崎大學醫學部(1961)。長崎醫學百年史。長崎:長崎大學醫學部。
    長崎教育委員會(1976)。長崎縣教育史。長崎:長崎教育委員會。
    唐沢富太郎(編)(1984)。図説教育人物事典:日本教育史のなかの教育者群像(中巻)。東京:ぎょうせい。
    秦郁彥(編)(2001)。日本官僚制総合事典;1868-200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高村象平(1942)。日葡交通史。東京:国際交通文化協会。
    高嶺秀夫先生記念事業會(1987)。高嶺秀夫先生伝:伝記・高嶺秀夫。東京:大空社。
    梅溪昇(2007)。お雇い外国人――明治日本の脇役。東京:講談社学術文庫。
    眾議院憲法調查會事務局(2003)。衆憲資27號:明治憲法と日本国憲法に関する基礎的資料。東京:眾議院憲法調查會事務局。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kenpou.nsf/html/kenpou/chosa/shukenshi027.pdf/$File/shukenshi027.pdf。
    會澤正志齋(著),今井宇三郎等(校注)(1973)。新論。東京:岩波書店。
    熊達雲(1998)。近代中國官民之日本考察。東京:成文堂出版。
    羅納德.P.多爾(著)、松居弘道(譯)(1970)。江戸時代の教育。東京:岩波書店。
    羅納德.P.多爾(著)、松居弘道(譯)(1978)。学歴社会新しい文明病。東京:岩波書店。
    三、 期刊論文
    中村赳(1964)。御雇外国人の研究 : とくに数の考察。法政史學,16,64-75。
    尤一唯(2018)。初期『時事新報』の清國論説の一分析。慶義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58,113-116。
    尤一唯(2018)。初期『時事新報』の清國論説の一分析。慶義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58,113-116。
    王曉秋、張麟生、木田知生(1998)。傳雲龍の日本研究の業績と特色 : 『遊歴日本図経』を中心に。日本研究: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紀要,18,95-116。
    池田雅則(2015)。判任文官たりえる資格─1913年改正「文官任用令」までの官吏任用制度─。〈教育と社会〉研究,25,43-54。
    谷口知子(2017)。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在日本和中國的表達的演變過程。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10,257-277
    垣野内景、挾間章博(2016)。戦前の初等・中等教育における人体の扱い。日生誌,78,42-46。
    原正敏(1992)。明治初期的圖學教育(三)海軍兵學校與陸軍士官學校。圖學研究,55,23-34。
    福原富貴子(1960)。蛮社の獄について:思想史的一考察。法政史學,13,123-128。
    齊藤泰熊(2012)。識字能力・識字率の歴史的推移――日本の経験。国際教育協力論集,15(1),51-62。
    四、 網路資源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未知)。上海領事館。https://www.jacar.go.jp/
    デジタル版日本人名大辞典+Plus(2022)。コトバンク。https://kotobank.jp/
    公益財團法人涉澤榮一紀念財團(2019)。涉澤榮一關聯會社名、團體名變遷圖。https://eiichi.shibusawa.or.jp/namechangecharts/names/view/15
    地理データ集(2013)。府県の変遷。http://www.tt.rim.or.jp/~ishato/tiri/huken/huken.htm
    京都外國語大學圖書館(2021)。世界珍本藝廊。https://www.kufs.ac.jp/toshokan/gallery/gallery.htm
    京都府立盲学校(2018)。資料室。http://www1.kyoto-be.ne.jp/mou-s/gakkou/siryousitsu/1page.html#siryousitu
    京都府立鴨沂高等學校(2014)。歴史と環境。http://www.kyoto-be.ne.jp/ohki-hs/mt/school/history/
    京都府立聾學校(未知)。開学縁起・沿革。http://www.kyoto-be.ne.jp/rou-s/shoukai/enkaku.html
    東京大學(2022)。沿革。https://www.u-tokyo.ac.jp/ja/about/history/b03_01.html
    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1997)。御雇外國人展。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124091310/http://www.lib.u-tokyo.ac.jp/tenjikai/tenjikai97/seikatsu.html
    東京大學運動會(2022)。運動會について。http://services.undou-kai.com/aboutus/
    東京都立圖書館(未知)。寺子屋の教科書。https://www.library.metro.tokyo.lg.jp/portals/0/edo/tokyo_library/modal/index.html?d=5376
    枥木縣足利市(2021)。足利学校のあゆみ。https://www.city.ashikaga.tochigi.jp/site/ashikagagakko/ayumi.html
    長崎大學醫學部醫學科(2022)。歷代學部長。https://www.med.nagasaki-u.ac.jp/med/contents/02_dean.html
    唐澤るり子(2016)。『小学読本』と『ウイルソン・リーダー』。https://dictionary.sanseido-publ.co.jp/column/mono04
    庭園與史蹟(2009)。足利學校。http://castle.sunnyday.jp/photo4/ashikagagakou.html
    荒野泰典(2012)。「四つの口」と長崎貿易――近世日本の国際関係再考のために。https://www.nippon.com/ja/features/c00104/
    國立大學法人筑波大學(2020)。筑波大学附属視覚特別支援学校(附属盲学校)の沿革。https://www.nsfb.tsukuba.ac.jp/enkaku/enkaku.html
    國立大學法人愛知教育大學(2010)。大學的沿革。https://www.aichi-edu.ac.jp/intro/outline/history.html
    國立國會圖書館(2009)。幕末オランダ留学生。https://www.ndl.go.jp/nichiran/s2/s2_6.html
    國立國會圖書館(2022)。近代日本人的肖像。https://www.ndl.go.jp/portrait
    愛知縣立旭丘高等學校(未知)。沿革。https://aichi-asahigaoka.ed.jp/about
    愛知縣圖書館(未知)。明治期の教科書。https://websv.aichi-pref-library.jp/colle/c-meiji.html
    靜岡大成中學校.高等學校(未知)。學校沿革。https://www.s-taisei.ed.jp/maing012.html
    靜岡大學教育學部同窗會(2018)。沿革。https://ed-ohya.org/about/history/
    靜岡縣立靜岡高等學校(未知)。主な沿革。https://www.shizuoka-h.ed.jp/history

    參、 英文部分
    Carmen Blacker (1964). Japanese Enlightenment: A Study of the Writings of Fukuzawa Yukich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llen Campbell & David S. Nobel (1993). Japan: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New York:Kodansha USA,.
    John King Fairbank (Ed.)(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King Fairbank (1978). Introduction: The Old Order. In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pp. 29-3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 Lanman (1872). The Japanese in America(pp.31-32). Whitefish: Kessinger.
    S. M. Meng (1962). The Tsungli Yamen: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Robert M. Spaulding (2015). Imperial Japan's Highe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