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瓊薇
論文名稱: 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蘭嶼行醫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1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為緒論、本論、結論三個部份。緒論中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分析、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並說明原住民文學的界定、興起等,及拓拔斯‧塔瑪匹瑪與原住民文學興起之關係與重要性。
    本論的部份分成四章。第一章由拓拔斯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談起,分為拓拔斯童年的部落生活、平地求學時期及行醫生涯三個時期,依時間脈絡可以了解創作者的背景及其文學養成因素;並且說明拓拔斯創作的歷程及其寫作目的。
    第二章分析拓拔斯作品中的主題思想,題材以抒發原住民與漢族社會之間的衝突,並重現原住民的優質文化。在生存空間上:寫出原住民土地流失、自然生態破壞等生存權的犧牲;在經濟上:寫出娼妓問題、部落人口外流及部落觀光化等問題;也有關原漢關係:如原漢關係的轉變、異族文化的差異及漢文化中心主義所造成的傷害;有關族群形象的扭曲:族群隔閡、媒體的誤導;在身份認同上:原住民民族認同、去名與正名的掙扎;有關文化上:呈現出布農族與達悟族的文化及智慧。
    而第三章探討拓拔斯在種種衝擊之下,自我的探索與調適,分析他的生命態度與布農人的處世觀點,著重在拓拔斯對於工作與金錢的價值、傳統與文明的調適、及酗酒的問題上的釐清,以內斂而反省的筆觸直指問題核心;身兼作家與醫師身份的拓拔斯,作品中對於現代醫學與巫靈禁忌、現實與理想醫療環境的衝突,及人生根底與生死問題等命題都有細膩的觀點。
    第四章著重在分析作品的形式技巧與拓拔斯獨到的文句;分析其敘述與詮釋的方式、並就篇名、人物命名及意象,與人物形象的意涵做探討,再就拓拔斯的混語書寫、布農式文句、特有的時空數字概念及醫事語言加以歸納,進一步探究原住民神話的應用,以見拓拔斯獨特的文字風格與素材運用。
    結論以歸納本論文研究成果。總說拓拔斯作品中題材空間、觀點、風格與體裁等的轉變,並加以歸結拓拔斯寫作的特色。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文獻分析 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0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07 第五節 研究方法 08 第六節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界定與興起 08 一、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界定 08 二、台灣原住民文學的興起 10 (一)台灣原住民文學興起的原因 10 (二)台灣原住民文學興起的過程 11 三、拓拔斯‧塔瑪匹瑪與台灣原住民文學興起之關係 13 本論 15 第一章 拓拔斯‧塔瑪匹瑪生平及創作背景 15 第一節 拓拔斯‧塔瑪匹瑪生平 15 一、童年的部落生活 15 二、平地求學時期 17 三、行醫生涯 19 第二節 拓拔斯‧塔瑪匹瑪的創作背景 22 一、創作歷程 22 二、創作目的 23 第二章 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中的主題思想 26 第一節 生存空間──生存權的犧牲 27 一、山林、土地流失 28 二、蘭嶼自然生態破壞 33 (一)核廢料問題 33 (二)農場的設置及國家公園的開發 36 (三)集中管訓 37 第二節 經濟型態──資本主義侵襲 38 一、娼妓問題 39 二、部落人口外流 41 三、部落觀光化 44 第三節 原漢關係──文化的隔閡與對抗 47 一、原漢關係的轉變 47 二、異族文化的差異 50 三、漢文化中心主義 54 (一)吳鳳神話 54 (二)教育的失落 58 (三)文化的衝突 60 (四)政策的荒謬 62 四、族群形象的扭曲 64 (一)族群的隔閡 64 (二)媒體的誤導 68 第四節 自我追尋──民族的傷痛 70 一、民族認同問題 71 二、去名與正名 73 第五節 主體再顯──布農族與達悟族的文化及智慧 76 一、小說中布農族的面貌 77 (一)布農族的神靈觀 77 (二)布農族的神話與傳說 82 (三)布農族的徵兆:夢兆、卡斯鳥與其他 85 (四)布農族的風俗與禁忌 88 (五)布農族的傳統規範 91 二、達悟族的呈現 93 (一)達悟族的惡靈觀 94 (二)達悟族的傳統智慧與風俗 95 (三)達悟族的漁獵技藝與習俗 96 第三章 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中的自我探索與調適 99 第一節 布農式的處世觀點 99 一、獵人特質與生態自然平衡哲學 100 二、勇士精神 107 三、工作的價值 108 第二節 內斂的反省筆觸 110 一、傳統與文明的調適 111 二、高大的布農與矮小的布農 114 三、酗酒問題的釐清 116 四、金錢無能說 119 第三節 細膩的醫生觀點 121 一、現代醫學與巫靈禁忌 122 二、現實與理想醫療環境的衝突 125 三、人生根底與生死問題 130 第四章 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的寫作技巧與特色 134 第一節 敘述與詮釋的方式 134 一、「由景入文」、「由小而大」的入題習慣 134 二、多線交錯的敘述發展 136 三、「自然世界觀」的書寫習慣 137 四、小說的敘述方法與詮釋技巧 141 第二節 篇名、人物命名及意象分析 145 一、篇名意涵的分析 145 二、人物命名的分析 147 三、小說材料的意象分析 148 第三節 人物形象的意涵 151 一、老人的形象 151 二、男子的形象 153 三、女子的形象 153 (一)傳統布農女子的形象 153 (二)外嫁他族女子的形象 154 (三)泰雅及泰魯閣族女子的形象 155 四、公務員與警察的形象 157 第四節 文字語言的融合 160 一、混語書寫 161 二、布農式文句 164 三、特有的時空及數字概念 169 四、醫事語言 172 第五節 小說中原住民神話傳說的應用 176 結論 179 第一節 拓拔斯‧塔瑪匹瑪創作的轉變 179 一、空間、題材的轉變 179 二、態度的轉變 180 三、風格的轉變 181 四、體裁的轉變 181 第二節 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中的特色 183 一、穩立於主體的自信態度 183 二、自我嘲諷的深刻反省 184 三、呈現布農文化情境的細膩描述 185 四、獨特的語言風格與物我無界的自然風格 186

    一、專書
    (一)文本及文學專著
    1.作者文本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2001年6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12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11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中國年在蘭嶼〉,《幼獅文藝》第73卷第2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1年2月,頁14-15。
    拓拔斯‧塔瑪匹瑪,〈等待貓頭鷹的日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3年11月,頁57-60。
    拓拔斯‧塔瑪匹瑪,〈略談布農的笛娜(母親)〉,《山海文化雙月刊》第4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4年5月,頁52。
    拓拔斯‧塔瑪匹瑪,〈文學創作與現代醫學的交會〉,《文訊》總號171,台北:文訊雜誌社,2000年1月。
    2.其他作者文本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台北:稻鄉出版,1994年9月。
    瓦歷斯‧諾幹,《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1995年5月。
    瓦歷斯‧諾幹,《戴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出版,1997年1月。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著、姚宏昌譯,《少年小樹之歌》,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2000年2月。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1994年12月。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11月。
    亞榮隆‧撒可努,《山藸‧飛鼠‧撒可努》,台北:易讀書坊,2000年10月。
    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2002年12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7年7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2年7月。
    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編,《阿米巴詩選:1964-1984》,台北:前衛出版,1985年4月。
    焦桐編,《台灣醫療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3月。
    (二)文學論述類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15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
    古繼堂編,《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年10月。
    古繼堂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2003年7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87年12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2年2月。
    李有成,《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台北:書林出版,2005年5月。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台北:大安出版,2004年11月。
    周英雄、劉紀蕙合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凃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2003年4月。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2002年9月。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津出版,1999年12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1998年10月。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出版,2003年4月。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6年3月。
    許俊雅,《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坐看台灣小說》,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3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叢──從現代到當代》,台北: 師大書苑,1997年10月。
    許俊雅,《島嶼容顏──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7年4月。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詳析台灣小說發展風格‧建構台灣小說史觀》,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12月。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2年7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1月。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高雄:春暉出版,2000年5月。
    黃英哲編、凃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1994年12月。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出版,2002年6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年4月。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1994年8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8月。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承繼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5年3月。
    (三)口傳文學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1996年5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1999年6月。
    李福清B.Riftin,《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1998年1月。
    施翠峰,《台灣原始宗教與神話》,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年 9 月。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1994年10月。
    陳道生,《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2003年10月。
    達西烏拉灣‧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斯合著,《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8月。
    達西烏拉灣‧畢馬,《達悟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9月。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台中:晨星出版,1997年2月。
    (四)其他
    孔文吉,《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2000 年 9 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勇、雅柏甦詠合著,《「原」氣淋漓的文化論辯──鄒族兄弟的沉思》,台北:黎明文化,2004年3月。
    王蜀桂,《讓我們說母語》,台中:晨星出版,1995年10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年2月。
    洪田浚,《台灣原住民籲天錄》,台北:臺原出版,1995年5月。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2003年7月。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1991年7月。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4月。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12月。
    康原編,《尋找台灣精神──賴和獎得獎人訪問錄》,彰化: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1997年4月。
    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合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2001年9月。
    陳玉美,《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10月。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台原出版,1992年8月。
    鄭元慶編著,《與鹿共舞──台灣原住民文化(2)》,台北:光華畫報雜誌,1995年2月。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縣:稻鄉出版,1997年10月。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1月。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5月。
    蘇珊‧桑塔格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11月。
    二、期刊、報章論文
    下村作次郎著,涂翠花譯,〈台灣原住民的詩與文學〉,《台灣文藝》總號137期、創新19號,台北:前衛出版,1993年10月,頁21-40。
    下村作次郎著,年秀玲、張旭宜譯,〈台灣原住民文學緒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5年1月,頁85-99。
    孔文吉,〈人類學家眼中的原住民世界──野蠻與文明形象之分辨〉,《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5年1月,頁65-67。
    王秀吟、蘇蕙婷,〈訪田雅各〉,《台灣新文學》第5期,台中:台灣新文學雜誌社,1996年8月,頁14-22。
    田麗卿,〈海洋之子──夏曼‧藍波安〉,《張老師月刊》第223期,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6年7月,頁82-89。
    石弘毅,〈田雅各與「最後的獵人」所呈現的意象〉,《書評》45期,台中:國立臺中圖書館,2000年4月,頁9-17。
    朱雙一,〈「原」汁「原」味的呈現──略論田雅各的小說創作〉,《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8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8年3月,頁75-78。
    何天華,〈台灣原住民社會面臨解體危機〉,《台灣研究集刊》第1期,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集刊編輯部,1996年,頁82-85。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稱謂的探討〉,《中山中文學刊》第2期,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6年6月,頁235-255。
    宋澤萊,〈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97)介紹:布農族贈予台灣最寶貴的禮物──論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小說的高度價值〉,《台灣新文學》第九期,台北:台灣新文學雜誌社,1997年12月,頁252-271。
    李惠宗,〈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台北:元照出版,2001年3月,頁8-9。
    李瑛,〈論台灣原住民作家對原住民生存價值的人文關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1卷第5期,雲南昆明:雲南民族大學,2004年9月,頁132-135。
    周翔,〈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北京:民族文學研究编辑部,2006年2月,頁122-128。
    岳玉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動解析──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一種考察〉,《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泉州:華僑大學學報編輯部,1994年,頁69-73。
    林秀蓉,〈醫療、文化、生態──田雅各《蘭嶼行醫記》中的族群關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1期,2001年3月,頁60-72。
    林建成,〈消失中的後山地區原住民巫師與巫醫〉,《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1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6年1月,頁73-75。
    林逢森,<山野的精神--論田雅各小說中的神話傳說與禁忌信仰>,《中國現代文學》第7期,2005年9月,頁115-132。
    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劇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台灣文獻》第56卷第4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12月,頁122-153。
    施俊州,〈新興文類,晚熟的世代──論原住民文學社群〉,《台灣文學館通訊》第7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4月,頁18-23。
    洪士惠,〈壓迫與吶喊: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3卷,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2月,頁142-160。
    洪珊慧,〈原住民文學──談拓拔斯‧塔瑪匹瑪的〈拓拔斯‧塔瑪匹瑪〉及〈最後的獵人〉〉,《長庚護專學報》第3期,桃園:長庚護理專科學校,2001年7月,頁213-223。
    胡台麗,〈《蘭嶼觀點》的原點:民族誌電影的實踐〉,《電影欣賞》第66期,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年11-12月,頁14-26。
    夏曼‧藍波安,〈均衡在山與海的想像──達悟民族的保育觀念〉,《新觀念》193期,台北:新觀念雜誌社,2004年4月,頁14-15。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05年10月, 頁195-227。
    徐士賢,〈當代台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世新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3期,台北: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編輯委員會,1995年7月,頁145-168。
    徐碧霞,〈站在山林與平地的交界處──論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拓拔斯.搭瑪匹瑪」〉,《文訊》總號206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2年12月,頁62。
    郝時遠,〈當代台灣的「原住民」與民族問題〉,《民族研究》第3期,北京:民族研究編輯部,2003年,頁27-108。
    張建成,〈文化與課程〉,《研習資訊》第十七卷第二期,台北市 :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年4月,頁20-28。
    梁一萍,〈夜地誌異──再現原民鬼魅〉,《中外文學》第33卷第8期,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2005年1月,頁45-67。
    陳宛蓉,〈飛行在文壇領空的靈魂──台灣醫生作家作品觀察〉,《文訊》總號171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0年1月,頁34-37。
    陳明芳,〈宋澤萊《廢墟台灣》人民之順從與抵抗〉,《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十期,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5年11月,頁167-185。
    陳建忠〈講評──論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拓拔斯.搭瑪匹瑪>,《文訊》總號206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2年12月,頁63。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第18期,台中:靜宜大學文學院,2003年7月,頁193-208。
    陳德愉,〈「赤腳醫師」田雅各,為原住民醫療帶來希望〉,《新新聞》周報636 期,台北市 : 新新聞周刊雜誌社,1999年5月,頁88-93。
    陳器文,〈台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6年1月,頁1-25。
    雅邁‧苔木,〈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視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文化雙月刊》第7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4年11月,頁60-66。
    黃麗卿,〈論臺灣文化與主體性問題〉,《淡江史學》第15期,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6月,頁309-329。
    黃馨慧,〈從後殖民理論觀點探討中國與臺灣之文化認同〉,《政治學學報》第4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5年2月,頁237-257。
    廖咸浩,〈誰怕邊緣?──和原住民朋友談文學/文化創造〉,《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4年1月,頁103-105。
    劉哲勳,<台灣社會變遷的少數民族婦女娼妓問題>,《山海文化雙月刊》第 4期,1994年5月,頁39-48。
    劉湘吟,〈走過一處處偏遠鄉鎮,田雅各用筆與診療器實踐夢想〉,《新觀念》第113期,台北:新觀念雜誌社,1998年3月,頁26-33。
    劉蔚之,〈漢民族心靈陰暗幽微的另一面──吳鳳神話的省思〉,《課程與教學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98年4月,頁39-50。
    歐宗智,〈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境──重讀田雅各《最後的獵人》〉,《書評》32期,台中:國立臺中圖書館,1998年2月,頁6-11。
    鄭元慶,〈蘭嶼史懷哲──田雅各醫師〉,《光華雜誌》,台北:光華雜誌社,1990年1月,頁100-105。
    蕭義玲,〈「台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台灣文藝》第165期,台北市:臺灣文藝雜誌社,1998年10月,頁120-131。
    龍應台,〈台灣的一九八四──評「廢墟台灣」〉,《當代》第一期,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5月,頁148-150。
    謝芳郁紀錄,〈田雅各作品「最後的獵人」討論會〉,《文學界》第18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6年5月,頁5-18。
    謝莉娟,〈無醫村的社區家庭醫師──田雅各〉,《慈濟道侶》283期,台北:慈濟道侶雜誌社,1986年11月,第八版。
    簡俊安,〈人道醫師──談原住民作家拓拔斯‧塔瑪匹瑪〉,《通識教育年刊》第6期,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12月,頁67-84。
    簡銘宏,〈論田雅各《蘭嶼行醫記》的人道關懷〉,《中國文化月刊》第247期,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99年12月,頁497-510。
    簡銘宏,〈從「蘭嶼行醫記」看族群文化的省思>,《中國文化月刊》第247期,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0年10月,頁95-98。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原住民文學初探:以布農族小說家田雅各的小說〈侏儒族〉為例〉,《文學台灣》第8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3年10月,頁207-231。
    關曉榮,〈被現代醫療福祉遺棄的蘭嶼〉,《人間》第30號,台北:人間雜誌社,1988年4月,頁20-39。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二)碩士論文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1994年。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 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呂慧珍,《九○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在職專班,2001年。
    李玉華,《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奕辰,《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 書寫的敘事批評》,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2000年。
    夏春祥,《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與危機──就世俗化與涵化過程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1992年。
    郭佑慈,《當今台灣相關原住民少年/兒童小說呈現原住民形象探討》,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利玉芳為例》,台北: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烏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年。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2002年。
    謝惠君,《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學術會議論文
    林水福,〈台灣原住民的散文──以《永遠的部落為例》〉,《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1998年3月。
    洪銘水,〈台灣原住民作家的山海情〉,《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神話中的一些原始哲學〉,《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5月。
    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的演變〉,《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12月。
    黃鈴華編,《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基金會,1999年12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