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妙芳
論文名稱: 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指導教授: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高齡者人際關係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elder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ell-be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6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三鶯區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人際關係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齡者的人際關係及幸福感狀況不錯。
    二、高齡者人際關係方面
    (一)女性高齡者在親密朋友數、與朋友聯絡次數及友誼支持度均顯著高於男性高齡者。
    (二)「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此外,閩南高齡者的人際量表分數顯著高於客家高齡者。
    (三)人際關係的四個分層面中,「親密朋友數」、「朋友互動頻率」、「朋友親近程度」與「友誼支持度」彼此間的關係皆達顯著正相關。
    三、高齡者幸福感方面
    (一)高齡者的「年齡」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與幸福感則達顯著正相關。
    (二)在人際關係層面中,「親密朋友數」、「與朋友互動頻率」(包含互動頻率與互動方式多寡)、「朋友親近程度」、「友誼支持程度」與幸福感均達顯著正相關。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個人背景變項區組共可解釋幸福感38.3%的變異量,其中「財務滿意」與「健康狀況」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而加入人際關係區組對於幸福感的解釋力則可以增加24.7%的變異量,其中「友誼支持程度」、與「親密好友數」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整體模式則共可解釋幸福感變異量的62.9%,個別變項中則以「友誼支持程度 」的預測力最佳。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如下:
    ㄧ、對高齡者建議:
    (一)重視高齡者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
    (二)調適心態,開闊心胸,自信安排自己生活。
    (三)不再僅依賴子女奉養,高齡者理財觀念的調整。
    (四)參與多元學習課程。
    二、對社政機關建議:
    (一)加強社區為基礎的照顧網絡。
    (二)重視高齡者經濟安全,提供多元福利服務
    (三)推廣高齡者多元課程,專長分享。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well-being of elderly. This research employed survey study. Moreover, a questionnaire “The Surve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well-being of senior adults” was developed, and administered to a sample of 200 senior adults, who aged above 65, living in Sun-Ying District, Taipei County. The questionna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interpersonal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The data which was analysed by using SPSS satistic software;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OVA, Person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were also applied in order to give the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s below:
    1.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elderly was not too bad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2.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f elderly:
    1)Female elderly scored higher than male elderly on number of close friends, the frequency of staying in touch with friends, and also friendship support significantly.
    2)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relev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n “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atisfaction of financial situation”, “health condition”,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3)Among the four asp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uch as “ number of close friends”, “ interaction frequency with friends”, “the closeness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 support”, showed positive relevance.
    3.Well-being of elderly:
    1)The variants of Socio-demographic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atisfaction of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 health condition”.
    2)The asp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uch as “number of close friends”, “interaction frequency with friends” (including: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and interactivities), “the closeness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 support’, are all showed positive relevance.
    4.The result of well-be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which carried out throug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how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 satisfaction of financial condition” was the best in the variant of socio-demographic,. It explained the variance of well-being. Furthermore, “friendship support” predictability explained the variance of well-being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s,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elderly:
    1. Suggestions to elderly:
    1) Focus on the needs of physical health, enhance self-care consciousness
    2) Being optimistic, and well arranged your daily activities
    3) Financial independence from children, and enrich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4) Join different learning courses
    2. Suggestions to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1)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community- based social service
    2) Enhance elderly financial security, providing diversified welfare.
    3) Promoting elder diversified learning cours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的發展與心理需求……………………………….9 第二節 幸福感……………………………………………………15 第三節 人際關係…………………………………………………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4 第二節 研究設計…………………………………………………46 第三節 研究限制…………………………………………………5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57 第二節 高齡者之人際關係狀況分析……………………………63 第三節 高齡者之幸福感狀況分析………………………………79 第四節 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對幸福感的預測力分析…………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94 第二節 建議………………………………………………………98 參考文獻………………………………………………………………106 附錄 附錄 一、 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調查問卷(初稿)………………113 二、 問卷效度考驗家名單………………………………………117 三、 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調查專家效度問卷……………118 四、 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7)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atis_111.html
    內政部主計處(2005)。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年9月)。中華民國97年到145年人口推計。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692。
    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任以容(2004)。探討國中生所知覺得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未出版,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沈清松(1991)。生命的實現與開放。出自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豁達。台北:張老師。
    沈健譯(1988)。老年社會學。台北:五洲。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頁27-35。
    邱天助(1993)。教育老人學。台北市:心理出版。
    杜仲傑(1990)。大學生人際親密的評量與身心適應:親子、情人、異性朋友、同性朋友四種角色的相關分析。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錦勳、謝春滿(2006)。「高齡台灣」得全新挑戰 在地安養無憂向晚。今周刊507期,頁56-65。
    林三衛(1997)。老年生活品質:非制度化功能支持網路對老年主觀幸福的影響—台灣之例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振春(2007)。植物人社會的危機與對策。社區高齡教育跨科技整合與實務應用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4-28。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麗惠(2007)。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人力發展策略:先進國家發展經驗之借鏡。社區高齡教育跨科技整合與實務應用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7-72。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揚智文化。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察覺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生活大學生活應用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建彬、陸洛(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苗延威(1996)。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段成富(2000)。強姦犯罪加害人人際關係與職業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
    孫效智(1997)。道德與幸福之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頁29—43。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卷,1,頁115-137。
    陳ㄧ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嘉玉(2005)。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研究。未出版,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
    陳俊伶(2006)。害羞、社交自我效能以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軍校生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黛芬(2005)。高齡者生活知能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潤書(2004)。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宏文(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市:商鼎文化。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5,頁1-46。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路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頁37-47。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國彥(1994)。銀髮族之心理與適應。台北:教育部。老人教育,銀髮飛揚系列叢書(七)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惠貞(1999)。國民中學學生的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湯慧娟(2003)。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游姵瑜(2007a)。長壽世代現形,不老革命,提前開戰。卓越雜誌vol.279, Wed, 21 Nov。
    游姵瑜(2007b)。孤老台灣,銀髮是金?以退為進 戰勝未來新趨勢。卓越雜誌vol.279, Wed, 21 Nov。
    曾美玲(1992)。老年人終老覺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市老人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愛淑(2002)。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員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中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校(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下)。台北:遠流。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慶豐(1991)。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市:復文。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焜輝(1988)。企業諮商。台北:天馬文化。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文化。
    鍾思嘉 (1987)。老人生活型態對其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謝月香(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蒨榕(2003)。老人生死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感滿足感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二、英文部分
    Andrew, F.M.,& Withey, S. B.(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dge.
    Bar-tur, L, & Levy-Shiff, R., et al.(1998).Well-being in aging: Mental engagements in elderly men as a moderator of losse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 (1),1-17.
    Caplan, G. (1974).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 Diener, M.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8, 195-223.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 (2nd ed.)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 (1997). 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The experience of old age in our time.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Havighurst, R. J. (195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avies Mc Kay.
    Houston, J.P. (1984).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Lu, L. (2000).Gender and conjugal difference in happines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132-141.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6,347-413.
    Neugarten B. L., (1979). Time, age, and the life cycl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6,887-894.
    Omodei, M. &Wearing, A.J.(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yff, C.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7, 141-166.
    Spreitzer, E. and E. E. Snyder (1974).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aged’,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9(4 ), 454-458.
    Swindle, R.W(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M. Sperling. (Ed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pp.87-103). New York: Pergramon.
    Veenhoven, R. (1989). Is happiness relative? In Forgas, J. P. & Innes, J (Eds.), Heinemann; Harmon worth: Penguin.
    Wood, W., Rhodes, N., Whelan,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2), 249-26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