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淑卿
YANG, SHU-QING
論文名稱: 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
指導教授: 楊宗惠
Yang, Zong-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北港區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企圖對「區域」的界定重作作一番檢試,並提出人
    文及時間兩要素,對區域形構、演化的必然性。
    其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1.百年前研究區內,除了港務商貿繁榮及縣丞所在的北港市街外,由自然生態環境及
    農業技術落後的限制,尚屬粗放的農業地帶故大致維維持自給式的生活方式。然聚落
    階層性已穩然看出,俱以北港市街為中城鎮。
    2.在日本殖民台灣政策之下,本區地表景觀,全面改觀:在行政管理上,整合為-北
    港郡;在「原料蔗採取區域制度」下,本區幾乎合屬同一原料區;在嘉南大圳輪灌制
    度下,採整齊劃一的三年輪作制,並同屬濁幹線下「北港邵部」。這些政策與相關措
    施,經由糖業鐵路、權溉渠道丟等網路系統,將原本鬆散的地區,緊密地理區域了。
    區域內居民互動,若與區外相較,異常熱絡,聚落階層已架構出,仍以北港為區域內
    首要輻輳中心。
    3.光復後,政體與經建方針轉變,維繫區域的力量,逐一消逝,區域特性亦隨之發生
    演變:單一的行政區分化成五個;三年輪作制已名存實亡,農業土地利用雜異性大增
    。換言之,中央性的監控統整力量消失,整體經濟結構發生轉變,農業不再是居民唯
    一的經濟來源,與區域外部互動性提升,加上個人機動性,隨著汽、機車的增加,而
    大為提高。凡此種種,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居民平日的生活習性,此由目前北港區域聚
    落體系中,次中心的出現,各級中地服務圈的擴張,以及邊緣地帶聚落已納入其他中
    地服務圈,可以明顯看出。
    4.綜合上述,北港區域實形塑於本世紀初期,其形塑的動力源,並非來自自然環境,
    而是人文環境的綜合作用。此種人文環境力量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政體的轉移,
    社經結構的轉變,甚至居民價值觀、生活習性的改變,會持續發生變動,故而區域亦
    非靜態,而是一動態過程景觀。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