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昭宇
Hung, Jau-Yue
論文名稱: 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之教學效果研究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CT-Integrat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陳政友
Chen, Cheng-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資訊融入教學健康體能身體活動
英文關鍵詞: ICT-Integrated Instruction, Health-Related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的教學成效,以及瞭解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國中生健康體能可能的影響。
    研究採不等組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四班共計143人,分派為兩組進行八週(含前後測)每週四十五鐘、不同型態的健康體能課程教學。實驗組於資訊群組教室接受『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教學,對照組則以一般傳統口述、討論及動作示範等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並於介入前後進行『青少年健康體能認知、態度及身體活動問卷』的施測及健康體能檢測,最後研究有效樣本為136人(實驗組67人,對照組69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發現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方面,社經地位、年齡及族群差異未明確影響受試者的健康體能認知、健康體能態度、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能。在性別部份,女生健康體能認知前測分數顯著高於男生。
    二、在健康體能認知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排除前測影響後發現,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前測得分在76分以下時,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能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明顯增強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
    三、在健康體能態度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排除前測影響後,發現研究對象健康體能態度前測得分在54分以下時,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能明顯增強研究對象的健康體能態度。
    四、在身體活動量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能明顯提升研究對象身體活動量。
    五、在健康體能表現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沒有明顯提升。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無法明顯提升研究對象之健康體能。
    綜合上述結論可知八週的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具有明顯提升國中生健康體能認知、態度以及身體活動量的教學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ICT-Integrat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Curriculum,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This study employs a nonequivalent-groups design (NEGD), a type of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 targe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seventh-grade students of a certa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Four classes we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into two different groups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Health- Related Fitness Curri -culum but same eight-week intervention period.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CT- Integrat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Curriculum in Information Community Classroom . The controlled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Health-Related Fitness Curri -culum through oral instruction, discussion and demonstration. A 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a question -naire survey about”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ward health-related fitness” were completed on each stud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136 valid samples(67 in experimental group,69 in controlled group).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cio-economic statuses, ages and rac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tudents’ cognition, attitud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health-related fitnes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girls got higher score in cognition test than boys.
    2.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got higher sco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tests, we fou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hen the students scored fewer than 76 in the pretest.
    3. In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got higher sco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tests, we fou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hen the students scored fewer than 54 in the pretest.
    4.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activity,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got higher sco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sco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5. In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didn’t get higher sco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n’t sco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summary, the eight-week ICT-Integrat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Curriculum achieves better teaching effect in promo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health-related fitness and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5   第五節 研究假設…………………………………………… 6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7   第七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 9   第二節 健康體能的要素與影響因素……………………… 23   第三節 健康體能認知及健康體能態度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身體活動量………………………………………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及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布情形………………………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體能認知、健康       體能態度、身體活動量、健康體能的關係………51   第三節 資訊融入健康體能課程與一般健康體能課程的       介入教學效果比較…………………………………55   第四節 結果討論……………………………………………6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3 參考文獻…………………………………………………………… 75   中文部分……………………………………………………… 75   西文部分……………………………………………………… 82 附錄………………………………………………………………… 84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84   附錄二   教育部體適能護照體適能評估項目………… 85   附錄三(1) 體適能檢測系統……………………………… 88   附錄三(2) 青少年男生PFQ評量對照表………………… 90   附錄三(3) 青少年女生PFQ評量對照表………………… 91   附錄四 問卷內容效度處理專家名單……………………… 92   附錄五 青少年健康體能知識、態度及身體活動問卷…… 93   附錄六 健康體能GO! GO! GO!教學計劃與課程教案…… 101   附錄七 健康體能GO! GO! GO!課程影音紀錄與投影片…… 107       表目錄 表2-1 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介入相關研究摘要表……………… 14 表2-2 體適能階梯……………………………………………… 20 表2-3 資訊融入健康體能課程相關研究摘要………………… 22 表2-4 健康體能認知、態度相關實驗介入研究比較表……… 31 表4-1 研究對象的性別分佈…………………………………… 47 表4-2 研究對象的年齡分佈…………………………………… 48 表4-3 研究對象的族群分佈…………………………………… 49 表4-4 研究對象的社經地位分佈……………………………… 49 表4-5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的比較……………………………… 50 表4-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體能認知、健康體能態     度、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能的關係………………………54 表4-7 課程介入前後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得分一覽表………55 表4-8 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56 表4-9 健康體能認知經詹森-內曼法(Johnson-Newman)調整分析表…56 表4-10 課程介入前後研究對象健康體能態度得分的分佈……58 表4-11 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健康體能態度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     考驗摘要表……………………………………59 表4-12 健康體能態度經詹森-內曼法(Johnson-Newman)調     整分析表 ………………………………………………59 表4-13 實驗組及對照組於介入前後身體活動的分布 ………61 表4-14 不同組別研究對象身體活動量後測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2 表4-15 後測身體活動量經共變數分析調整平均數 ………… 62 表4-16 實驗組及對照組於介入前後健康體能的分布…………63 表4-17 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健康體能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 63 表4-18 後測健康體能商經共變數分析調整平均數 ………… 64 表4-19 研究結果摘要 ………………………………………… 70       圖目錄 圖3-1 資訊群組教室設備及配置圖…………………………… 35 圖3-2 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介入架構…………………… 36 圖4-1 健體知識總分組內迴歸線交叉及差異顯著點………… 57 圖4-2 健體態度總分組內迴歸線交叉及差異顯著點………… 60

    [中文部份]
    丁春枝,吳金珠(民89)。健康體適能課程與教育程度對健康體能表現之影響。屏師體育,4,49-56。
    尤冠龍(民95)。幾何繪圖軟體GSP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方進隆(民82)。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漢文,臺北市。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淑卿(民92)。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行政院衛生署(民91a)。世界衛生日,衛生署邀全民加入動態生活許下健康承諾,邁向健康動起來!。民91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3941&level_no=2&doc_no=759
    行政院衛生署(民91b)。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民91年4月25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chinese/health/health_5.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0)。國民體能檢測報告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1)。青少年體能商檢測手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臺北市。
    何榮桂(民91)。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194,38-39。
    吳玉妹(民90)。體適能課程實施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表現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民87)。以網路為主的教學環境(Web-Based Instruction)內涵及規劃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12,22-38。
    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民89)。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Polar Vantage NV心搏率監測器為效標。衛生教育學報,14,33-48。
    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民90)。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TriTrac-R3D三度空間加速器為效標。衛生教育學報,15,99-114。
    呂奎延(民94)。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憲(民94)。原住民族及非原住民族青少女身體活動與健康體能指標之關聯性分析研究-以花蓮地區某國中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5,125-138。
    李欣穎(民89)。淺談如何設計體適能課程。中華體育,14(2),28-33。
    李昭慶(民83)。健康意識與健康行為對健康體能的影響。漢文:臺北市。
    李彩華(86)。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民87)。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p139-148。
    李勝雄(民85)。吸菸對健康與運動能力影響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6(4),92-103。
    李碧霞(民90)。中年運動階段、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俊辰(民83)。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台北市。
    卓俊辰(民89)。體適能教學的重要內涵與架構。高中教育,13,12-19。
    林正常(民86)。運動生理學。師大書苑,台北市。
    林生傳(民94)。教育社會學。巨流圖書,台北市。
    林旭龍(民89)。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學女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坤曉(民92) 。健康體適能虛擬教室輔助國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與表現的影響--以臺北市芳和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宗賢(民91)。體適能教學及文宣海報的介入對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和運動行為效果之研究。藝術學報,71,211-226。
    林治強(民92)。國中學生在網路教室和普通教室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玲(民92)。體適能護照介入對馬偕護專學生運動狀況之影響。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3,195-207。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書局,台北市。

    林貴福(民82)。建立國小學生健康體能常模之可行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7,165-194。
    林貴福、盧淑雲(民87)。認識健康體能。師大書苑,台北市。
    林雅文(民94)。數位典藏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研究-以荷蘭殖民臺灣時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錫波、王順正、程嘉彥、吳顥照(民92)。青少年體能商之發展的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4,65-78。
    洪秀惠(民95)。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以消化系統、恆定性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洪祥偉、陳五洲(民94)。從資訊融入教學觀點探討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33-345。
    洪麗珍(民92)。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美國運動醫學會(民91)。ACSM體適能手冊。(謝伸裕譯)。九州圖書,台北。
    徐新逸、吳佩瑾(民91)。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林燕珍(民93),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高素貞(民88)。體適能護照介入對國中生運動狀況與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健智(民94)。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教師天地,136,39-42。
    高華君(民90)。競技體適能的價值。成大體育,35,37-43。
    涂孝樸(民93)。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孝樸、彭信成、黃士恆(民9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 55(4),4-13。
    張宏亮(民89)。教學介入對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及運動行為效果之研究。全壘打文化,台北市。
    教育部(民92a)。臺閩地區中小學九十二年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硏究。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民92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台北:教育部。
    梁坤明(民96)。從資訊群組教室的建置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國民教育,47(3),89-93。
    梁龍鏡(民91)。不同地區國小六年級男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5,265-278。
    陳俊豪(民83)。大學生健康體能計畫介入之效果研究。體育學報,18,279-290。
    陳彥宏(民90)。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國源(民91)。原漢青少年身體活動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曾建勝(民90)。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

    黃壬要(民92)。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俊(民89)。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p1-10。
    黃奕清、林琮智、高毓秀(民89)。國小學童目標取向與中重度體能活動關係--性別、年級及種族之差異探討。體育學報,29(9),71-80。
    黃雅萍、吳芷婷(民94)。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研究,134,123-141。
    黃鈺真(民96)。中學地理科資訊融入教學與傳統教學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福全(民92)。網路化「情境模式」及「目標模式」的教學設計對國一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曉泐、洪文藝(民95)。台南縣市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之調查研究。遠東學報,23(1),1-8。
    黃瓊誼(民93)。平方根數位教材設計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蒲憲調(民94)。網路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績之研究-以「材料」及「能源」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先翔(民90)。網路教學模式在體育課程應用之探討。中華體育,15(1),37-46。
    劉坤宏(民91)。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照金、王建台、邱金松(民93)。傳統文化與社會變遷對魯凱族長跑運動之影響—以屏東縣霧台鄉聚落為例。南大學報,38(2),91∼113
    蔡淑菁(民85)。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溎蓉(民92)。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兆喻、白亦方(民95)。美國推動資訊融入教學之實例探究。研習資訊,23(3),55-61。
    鄭旭峰(民93)。大學生之運動學習能力與其運動行為及體能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永薰(民82)。某國中學生健康體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敏雄(民93)。國中理化科網路輔助教學對學習成果及其態度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曉蓉(民84)。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賴錦文(民89)。體適能護照測試活動實施狀況的體察與省思。高中教育,13,24-25。
    鍾凱婷(民90)。運動介入計畫對大學生健康體能與相關變項之影響研究。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部份]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2000):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Phildephia:ACSM.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World Health[AAWH](2002).Move For Health :Resource Booklet.Washington:AAWH.
    Bouchard(1983).A Method To Measure Energy Expenditure in Children And Adults.American Journal Of Nutrition,37(3),461-467.
    Caspersen C.J.,Powell K.E.,Christenson G,M.(1985).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100(2),126-130 .
    Corbin C.B, Lindsey R.(2005). Fitness for life . IL ,Champaign : Human Kinetics .
    Corbin C.B.(1987).Physical fitness in the K-12 curriculum: some defensible solutions to perennial problem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 58(7), 49-54 .
    Dias, L.B.(1999).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Retrieved July.19,2007,from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Publications/LL/LLIssues/Volume_27_1999_2000_/November8/Integrating_Technology_Some_Things_You_Should_Know.htm .
    Jewett, A.E., Bain, L.L., Ennis, C.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s.), Wm. C.: Brown & Benchmark.
    Ratliffe T.& Ratliffe L.M. (1994). Teaching children fitness : becoming a master teacher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