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祝家媛
Chu, Chia-Yuan
論文名稱: 源於愛—祝家媛版畫創作論述
Living Love—The Printmaking Creative Discourse of Chu Chia-Yuan
指導教授: 林雪卿
Lin, Hsueh-Ching
口試委員: 鐘有輝
Chung, You-Hui
王瓊麗
Wang, Chiung-Li
林雪卿
Lin, Hsueh-Ching
口試日期: 2023/06/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源於愛符號版畫單版覆刻繁衍
英文關鍵詞: living love, symbols, printmaking, reduction printmaking, reproduction
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法創作實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3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6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源於愛》在闡述筆者自身的生命情感經驗於語言表達限制及文字解讀差異下,通過圖像作為一種非語言表達與抒情。藉由漢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相輔相成的符號關係中,將愛字追本溯源出人物形象,並將其延伸為有機圖像的創作內容,串連起生命情感經驗的產生與連結,重新定義、了解愛的情感本質:是人從出生開始,透過與世界的交互關係下不斷學習與成長下所產生的情緒感知,即是生命與世界的能量創造。

    本創作研究通過探討符號學、存在主義及分析詮釋東西方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背景,建立藝術創作的學理基礎。筆者以版畫凸版單版覆刻為創作主軸,並在創作實踐的進程中,不斷探尋版畫作品形式的情感展現與連結。《慾》系列作品以版畫的複數型態,拼接串連起圖像,傳達情感的綿延與龐大。《肉身》系列作品探討版畫中版與圖像之間的存在關係,版的消磨成就了圖像的構成,如同世界與肉身般,能量相互流動、共存共榮的狀態。透過版畫媒材的繁複操作過程以及堆疊語彙,版與紙張之間的能量循環與圖像繁衍,呼應人複雜的情感呈現,是肉身在與世界的層層關係中能量的相通並不斷累積建構著,體現了生命的規律。

    筆者藉由繪畫語言的表達及版畫媒材的操作,揉合內容與形式,將所感所想轉換成實體的圖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體驗和變異的過程中,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找尋真實的自我,發掘出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作為往後創作的根基養分,以及對未來進一步研究和創作的展望。

    This creative research " Living Love " elucidates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life and emotions, transce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and textual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agery, the character for "love" is traced back to its pictorial origins and expanded into organic visual creations. This work redefines and understands the essence of love as the emotional perception generated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growth in our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from birth.

    This creative discourse builds upon the study of semiotics, existentialism, and analyzing the creative ideas of artists from East and West,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rtistic creation. Focusing on reduction printmaking, the author explore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onnections. The "Desire" series conveys the enormity of emotions through plural forms of printmaking, while the "Flesh" series examines the 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e and image, symbolizing the flow and coexistence of energy. Through complex processes and reduction printmaking techniques, the energy circulation and image reproduction parallel the complex presentation of human emotions, reflecting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body, self, others, society, and the world.

    By blending content and form through painting and printmaking, personal feel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angible images. This process facilitat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neself, a discovery of a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creations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三節 創作研究架構圖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9 第一節 藝術符號學 9 第二節 存在的本質 18 第三節 美學力量 21 第三章 創作實踐 2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9 第二節 內容與形式 30 第三節 媒材與技法 33 第四章 創作詮釋 52 第一節 慾系列 54 第二節 肉身系列 63 第五章 結論 73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歸納 73 第二節 未來展望 74 參考書目 75

    中文書目

    方述鑫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 年 8 月。
    古文字詁林編輯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全 12 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何政廣編,黃其安撰,《波希:北方文藝復興大畫家》,藝術家,2017.06。
    李香平著,《漢字理論與應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7。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 年 3 月。
    林雪卿、鐘有輝,《版畫101》,臺灣美術館,2018.12。
    林雪卿,《臺灣美術大系:複合形態版畫》,藝術家出版,2009。
    徐冰著,《徐冰:從天書到地書》,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初版。
    許慎原著,吳蘇儀編著,《畫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故事》,樂友文化,2017.12。
    陳宗明著,《漢字符號學-一種特殊的文字編碼》,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楠,《中國漢字設計史》,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21。
    陳黎、張芬齡譯著,《神聖的詠嘆:但丁導讀》,書林,2000.07。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廖文豪著,《漢字樹-人體器官所衍生的漢字地圖》,遠流,2013.02。
    廖修平,《版畫藝術》,臺北:雄獅圖書,1980。
    廖修平、董振平,《版畫技法1、2、3》,台北:雄獅圖書,1991。

    翻譯書目

    Ales Erjavec¬著,胡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卡西爾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史蒂芬・納赫馬諾維奇(Stephen Nachmanovitch)著,吳家恆、吳以勻譯,《自由玩:生活與藝術的即興指南》(Free Play: Improvisation in Life and Art),黑眼睛文化,2023.01。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著,周煦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黃忠晶、黃巍譯,《薩特自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宣良、杜小真譯,《存在與虛無》,左岸文化,2012.07。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麥田,2021。
    衫浦康平著,莊伯和譯,《文字的力與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07。
    草間彌生著,鄭衍偉譯,《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木馬文化,2010.11。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L’(Eil et l’Esprit),典藏藝術家庭,2007。
    蒂芬尼.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著,林金源譯,《情緒之書》,木馬文化,2016.04。
    維根斯坦(Wittgenstein , L .)著,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商務印書館,2009。
    簡‧羅伯森與克雷格‧邁克丹尼爾(著)、匡驍(譯),《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立緒文化,民90。
    蘭斯・埃斯布倫德(Lance Esplund)著,張穎綺譯,《如何解讀現代與當代藝術》,啟明出版,2022.04。

    英文書目

    Henri Louis Bergson, Nancy M. Paul, and W. Scott Palmer, Matter and Memory, Digireads.com, 2010.
    Julia Kristeva, The Kristeva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期刊論文

    吳若慈,《論虛擬-從德勒茲回返伯格森》,2011年,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
    游國慶,《「愛」字考》,2015年,書畫藝術學刊 ; 19期。

    網路資料

    典藏ARTouch:https://artouch.com/(檢索日期2022.04.12)
    日本二玄社《大書源》線上檢索:
    http://www.tom3.net/getpdf.htm?fbclid=IwAR3OFmsvPKSmRe_h9R4pFnnrlly2alxOO4CIx1c1-_0-RH28mb3qQ7JIJuY(檢索日期2022.03.21)
    徐冰網站:http://www.xubing.com/cn/work/details/175?classID=10&type=class(檢索日期2022.03.20)
    MoMA: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9809(檢索日期2022.03.15)
    林侑澂文,【藝術解謎】淺談但丁《神曲》在西方藝術史之中的啟發與詮釋,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focus/4103(檢索日期2022.04.20)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檢索日期2022.04.03)
    國立國會圖書館(National Diet Library, Japan):
    https://www.ndl.go.jp/kaleido/entry/6/1.html(檢索日期2023.04.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