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湘美
Liao Hsiang Mei
論文名稱: 牟應震古韻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新雄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6
中文關鍵詞: 古韻學審音考古詩經韻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5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提 要
    牟應震(1742-1824)生當清代乾嘉樸學考據學風之盛世,其於嘉慶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807-1819年)間,潛心撰成《毛詩質疑》(包括:《詩問》、《毛詩名物考》、《毛詩古韻雜論》、《毛詩古韻考》、《毛詩奇句韻考》、《韻譜》等六種),書成不久,牟氏即卒,其後板刻亦散佚不全,幸賴同門朱畹率子廷相四處集資補刻,於牟氏卒後三十四年(1857年),牟書始正式刊行於世,是以牟氏無緣與當世通曉音韻之學者,論學砌磋,時人更無以曉知牟氏之宏著,逮至近世羅常培先生始道牟氏研究之盛業(入聲九部獨立、上聲黝海二部獨立),而近人吳慶峰先生雖撰有〈牟應震的古韻學〉,然僅論及牟氏著作之一二,未能有全面之考察。本論文之作,冀望通過對牟氏音學著作之全盤研究,以補苴乾嘉古音研究之遺珠。
    論文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述明撰作之緣起、動機與方法;第二章考錄牟氏之生平、交遊及著作;第三章探尋牟氏古韻研究之學術背景;第四章考釋牟氏《毛詩古韻考》之內容與系統;第五章就牟氏《毛詩古韻雜論》董理其音學觀念;第六章研究旁及牟氏其他相關之音學著作;第七章據牟氏《毛詩古韻考》古韻分部之「合部」與「正音」二體例為基礎,編製牟氏〈二十六部諧聲表〉,俾分析牟氏古韻相關問題,若句中韻、轉音者;第八章分析牟氏古韻研究之得失,以發牟氏古音研究之系統;第九章結論,綜述各章之概要,以證明牟氏之古音研究於清代古音研究發展史上之學術成就及其定位。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二章 牟應震生平及其著作 ……………………………… 5 第一節 牟應震之生平與交遊 ………………………… 5 一、師門同誼 ……………………………………… 9 二、同族兄弟 ……………………………………… 12 三、為牟書撰序者 ………………………………… 18 四、牟書助刻者 …………………………………… 22 五、後學晚輩 ……………………………………… 23 第二節 牟應震之著作考 ……………………………… 26 第三章 牟應震古韻研究之學術背景 ……………………… 39 第一節 古韻學之淵源 ………………………………… 39 一、陸德明 ………………………………………… 39 二、陳 第 ………………………………………… 41 三、顧炎武 ………………………………………… 43 四、江 永 ………………………………………… 47 第二節 古韻研究之材料與方法 ……………………… 51 第四章 《毛詩古韻》之研究 ……………………………… 61 第一節 內容及體例 …………………………………… 61 第二節 分部原則與韻次排列 ………………………… 74 第三節 古韻分部之創見 ……………………………… 78 一、侯部獨立……………………………………… 79 二、支脂之三分…………………………………… 82 三、六部獨立……………………………………… 84 四、未部獨立……………………………………… 86 五、上聲黝海二部獨立…………………………… 87 第四節 毛詩通轉韻譜 ………………………………… 90 第五章 音學觀念-《毛詩古韻雜論》 …………………… 127 第一節 古 音 ………………………………………… 128 第二節 審 音 ………………………………………… 152 第三節 入 聲 ………………………………………… 156 第四節 通 轉 ………………………………………… 160 第五節 牟氏論諸家韻學 ……………………………… 173 第六章 牟應震之其他音學著作 …………………………… 183 第一節 《毛詩奇句韻考》 …………………………… 183 一、奇句韻例 ……………………………………… 183 二、句中韻例 ……………………………………… 202 三、雙聲為韻 ……………………………………… 267 四、疊 韻 例 ……………………………………… 284 五、轉 讀 ……………………………………… 298 六、遙 韻 例 ……………………………………… 332 七、換韻誤作合韻 ………………………………… 338 第二節 《韻 譜》 …………………………………… 340 一、部 首 ………………………………………… 340 二、四音與十三聲 ………………………………… 342 三、七 音 ………………………………………… 352 附 錄 ……………………………………………… 358 第七章 補《毛詩古韻》二十六部諧聲表 ………………… 395 附 錄 ……………………………………………… 460 第八章 牟應震古音系統之研究 …………………………… 467 第一節 考古與審音之探討 …………………………… 467 第二節 主流與旁支之探討 …………………………… 487 第九章 結 論 ……………………………………………… 497 參考書目 ……………………………………………………… 501

    【參 考 書 目】
    一、工具書
    1.《集韻》(上下冊),丁度等編,學海出版社(台北),1986年
    2.《韻鏡》,作者不詳,張麟之慶元丁巳重刊本,收於《音略證補》269-376頁,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4年
    3.《宋本廣韻》,陳彭年等編,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88年十版
    4.《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余迺永校註,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1993年
    5.《中國語文學家辭典》,陳高春編,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1986年
    6.《牟平方言詞典》,李榮主編,羅福騰編纂,江蘇教育出版社(江蘇),1997年
    二、方志
    1.《山東通志》,孫保田等撰,華文書局(台北),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二,據民國四年排印本影印,1967年
    2.《青州府志》,劉耀椿,清咸豐九年(1859)重刊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3.《禹城縣志》(四冊),牟應震,清嘉慶十三年(1808),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4.《棲霞縣志》,衛萇纂修、黃麗中續修、于如川續纂,十卷,清光緒五年(1879)刊本,故宮博物院藏(台北)。又《棲霞縣志》十卷,續志十卷,首一卷,清光緒五年(1879)增刊乾十九年本(1754),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5.《鄒縣續志》(四冊),吳若灝,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北)
    6.《續修歷城縣志》(二十冊) ,毛承霖、趙文運,民國十三年秋續修歷城縣志局排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台北)
    三、古代學者著作(民國以前)
    1.《毛詩古音考》,陳第,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用學津本校刊于成都賁園,1966年
    2.《毛詩質疑》(收有牟氏著作:《詩問》、《毛詩名物考》、《毛詩古韻雜論》、《毛詩古韻》、《毛詩奇句韻考》、《韻譜》等六種),牟應震,朱畹補刊本,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另有袁梅點校《毛詩質疑》,齊魯書社(山東),1991年(本論文據此)
    3.《古今通韻》,毛奇齡,商務印書館(台北),四庫全書影印1980年
    4.《古今韻略》,邵長蘅,商務印書館(台北),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之一二七,1968年
    5.《古韻標準》,江永,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用貸園叢書本斠鐫于成都賁園,1966年
    6.《古韻譜》,王念孫,廣文書局(台北),成都渭南嚴氏校刊本,1966年
    7.〈奉張書〉,許瀚,收於張《古韻發明》,道光三年(1828年)藝心堂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8.《音學五書》,顧炎武,中華書局(北京),觀稼樓仿刻,1982年
    9.《國朝山左詩續鈔》,張鵬展,清嘉慶十八年(1813)刊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0.《經典釋文》,陸德明,學海出版社(台北),通志堂印本,1988年
    11.〈詩經韻分十七部表〉,段玉裁,收於《說文解字注》所附《六書音均表》,洪葉文化事業公司(台北),經韻樓藏板影印,1998年
    12.《詩經讀》,江有誥,收於《音學十書》,據成都渭南嚴式誨刻本影印,中華書局(北京),1993年
    13.〈詩聲分例〉,孔廣森,附於《詩聲類》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據上海辭書出版社藏清乾隆五十七年孔廣廉謙益堂刻本影印,1995年
    14.《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武漢市古籍書店(湖北),臨嘯閣藏版,1983年
    15.《熊先生經說》,熊朋來,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40),1969年
    16.《樂府詩集》(全三冊),郭茂倩,中華書局(台北),四部備要本(集部),1965年
    17.《潛研堂文集》(全二冊) ,錢大昕,商務印書館(上海),四部叢刊本,1936年
    18.《聲類表》,戴震,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校刊本,1966年(本論文據此)。又收於《戴震全集》第五冊(全五冊),2525-2580頁,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19.《聲韻考》,戴震,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校刊本,1966年(本論文據此)。又收於《戴震全集》第五冊(全五冊),2254-2298頁,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20.〈轉語二十章序〉,戴震,收於《戴震全集》第五冊(全五冊),2523-2524頁,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21.〈雙聲亦韻〉,錢大昕,見《十駕齋新錄》十六卷,373頁,商務印書館(台北),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之十九,1968年
    22.《攀古小廬全集》,許瀚著,袁行雲編校,齊魯書社(山東),1985年
    23.《韻補正》,顧炎武,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校刊本,1966年
    24.〈韻補序〉,徐蕆,收於宋.吳棫《韻補》,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中華書局(北京),1987年
    25.〈讀詩拙言〉,陳第,附於《毛詩古音考》後,廣文書局(台北),渭南嚴式誨用學津校刊於成都賁園,1966年
    四、現代學者著作(民國以後)
    (一)專著(包括收錄於作者專書者)
    1.《方言校箋》,周祖謨,中華書局(北京),1993年
    2.《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何九盈,廣東教育出版社(廣東),1995年
    3.《中國古音學》,張世祿,商務印書館(上海),1933年
    4.〈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曾永義,收於《詩歌與戲曲》1-47頁,聯經出版公司(台北),1988年
    5.《中國聲韻學通論》,林尹著,林師炯陽注釋,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89年
    6.《中國聲韻學大綱》,高本漢,張洪年譯,國立編譯館(台北),1972年初版,1990年再版
    7.〈切韻性質的再檢討〉,陳師新雄,收於《鍥不舍齋論學集》273-310頁,學生書局(台北),1984年
    8.〈由王念孫古韻譜考其古韻二十一部相通情形〉,許世瑛,收於《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一冊,116-131頁,弘道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74年
    9.《古音系研究》,魏建功,中華書局(北京),1996年
    10.《古音研究》,陳師新雄,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1999年
    11.〈古音無邪紐證〉,錢玄同,師大國學叢刊,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會,北平,1932年。又收於《錢玄同音學論著選輯》,曹述敬選編,198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又收於《錢玄同文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57-72頁,1999年(本論文據此)
    12.《古音學發微》,陳師新雄,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72年初版,1983年第三版
    13.〈古韻三十二部諧聲表〉,陳師新雄,收於《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附錄,49-58頁,洪葉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98年
    14.〈古韻廿八部音讀之假定〉,錢玄同,師大月刊,師大三十二周年紀念專號,1934年。又收於《錢玄同音學論著選輯》,曹述敬選編,198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又收於《錢玄同文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96-121頁,1999年(本論文據此)
    15.〈古韻分部異同考〉,王力,《語言與文學》,51-77頁,1937年。又收於《漢語史論集》,60-76頁,1958年。又收於《王力文集》第17卷,97-11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1989年(本論文據此)
    16.《江永聲韻學評述》,董忠司,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8年
    17.《朱星古漢語論文選集》,朱星,洪葉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96年
    18.〈先秦古韻擬測問題〉,王力,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期,41-62頁,1964年。又收於《王力文集》第17卷,291-339頁,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1989年(本論文據此)
    19.《明清等學通論》,耿振生,語文出版社(北京),1992年
    20.《清代古音學》,王力,中華書局(北京),1992年
    21.《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李葆嘉,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1996年
    22.〈從詩經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陳師新雄,收於《鍥不舍齋論學集》37-59頁,學生書局(台北),1982年
    23.《清儒學案》(五冊) ,徐世昌等編纂,國防研究院(台北),1967年
    24.《詩經研究史概要》,夏傳才,萬卷樓圖書公司(台北),1993年
    25.《詩經語言藝術》,夏傳才,雲龍出版社(台北),1995年
    26.〈詩經鄘風諸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許世瑛,收於《詩經研究論集》335-362頁,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82年再版
    27.《詩經漫談》,陳節,頂淵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97年
    28.《詩經韻讀》,王力,《王力文集》第六卷,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1987年
    29.《說文解字部首講疏》,向夏,書林出版公司(台北),1993年
    30.〈漢字上古音東冬分部的問題〉,周祖謨,收於《語言文史論集》45-52頁,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1992年
    31.《漢語方音字匯》,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二版
    32.《漢語史稿》,王力,泰順書局(台北),1970年
    33.《漢語史論集》,雅洪托夫,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86年
    34.《漢語音韻》,王力,中華書局(北京),1991年
    35.《漢語音韻學》,董同龢,文史哲出版社經銷(台北),1965年初版,1985年第八版
    36.《漢語語音史》,王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5年
    37.《漢語韻律句法學》,馮勝利,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年
    3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羅常培、周祖謨,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年
    39.〈談《等音》和《聲位》〉,李新櫆,收於《李新櫆音韻學論集》267-279頁,汕頭大學出版社(廣東),1997年
    40.〈輯江有誥通韻譜合韻譜借韻譜〉,許世瑛,收於《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一冊,132-160頁,弘道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74年
    41.〈戴震答段若膺韻書對王力脂微分部的啟示〉,陳師新雄,中央研究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1-5頁,1988年。又收於《文字聲韻論叢》327-329頁,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94年(本論文據此)
    42.《聲韻學表解》,劉賾,啟聖圖書公司(台北),1972年
    43.〈雙聲疊韻的應用及其流弊〉,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三),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
    44.《韻學古籍述要》,李新櫆、麥耘,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93年
    45.〈讀牟應震《毛詩古韻考》〉,羅常培,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第42期,1935年;又收於《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214-216頁,中華書局(北京),1963年(本論文據此)
    46.《觀堂集林》(上下冊) ,王國維,世界書局(台北),1961年
    (二)期刊
    1.〈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高本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3分,345-401頁,1930年
    2.〈上古音〉,李方桂,中國語文,第2期,136-144頁,1984年
    3.〈上古音研究〉,李方桂,清華學報,新9卷1、2期合刊,1971年。又商務印書館(北京)重印,1980年(本論文據此)
    4.〈上古音中的幾個問題-評王力《詩經韻讀》〉,吳文祺,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81-99頁,上海古出版社(上海),1986年
    5.〈上古音構擬小議〉,鄭張尚芳,語言學論叢第14輯,36-49頁,1984年
    6.《上古音表稿》,董同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1944年初版,1991年臺四版
    7.〈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檢討〉,龍宇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4分,679-716頁,1979年
    8.〈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丁邦新,第五屆全國聲韻學討論會論文,1987年。又收於師大國文學報,第16期,59-66頁,1987年(本論文據此)。又收於聲韻論叢第一輯,61-72頁,學生書局(台北),1994年
    9.〈上古陰聲韻尾再檢討〉,陳師新雄,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頁,逢甲大學,1997年。又收於《聲韻論叢》第七輯,1-34頁,學生書局(台北),1998年(本論文據此)
    10.〈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收音〉,王 力,語言學研究與批判第二輯,1960年。又收於《王力文集》第17卷,197-247頁,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1989年(本論文據此)
    11.〈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丁邦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4分,717-739頁,1979年
    12.〈上古韻母系統研究〉,王力,清華學報,第12卷,第3期,1937年。又收於《王力文集》第17卷,116-196頁,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1989年(本論文據此)
    13.〈上古韻部是否有個獨立的冬部-冬侵的音是否最近〉,李毅夫,語文研究,第2期,28-32頁,1982年
    14.〈山東方言的分區〉,錢曾怡、高文達、張志靜等,方言,第4期,243-256頁,1985年
    15.〈《毛詩》韻譜.通韻譜.合韻譜〉,中國學術年刊,第十期,37-68頁,1989年。又收於《文字聲韻論叢》259-302頁,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94年(本論文據此)
    16.〈《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陳師新雄,孔孟學報,第61期,1991年。又收於《文字聲韻論叢》135-150頁,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94年(本論文據此)
    17.〈由上古韻母系統試析詩經之例外押韻〉,姚師榮松,教學與研究,第3期,11-28頁,1981年
    18.〈江永的〈詩韻舉例〉與孔廣森的〈詩聲分例〉之比較研究〉,王耘婕,聲韻學會通訊,第七期,56-88頁,1998年
    19.〈再論上古音-b尾說〉,龍宇純,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51-185頁,1983年
    20.〈牟應震的古韻學〉,吳慶峰,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長春,1998年
    21.〈朱駿聲轉音理論初探〉,楊一青,古漢語研究,第2期,26-33, 87頁,1995年
    22.〈有關古韻分部內容的兩點意見〉,龍宇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4期,5-10頁,1978年
    23.〈怎樣才算是古音學上的審音派〉,陳師新雄,中國語文,1995年第5期,345-352頁
    24.〈清人論「陰陽對轉」的過程〉,李妍周,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47-74頁,1992年
    25.〈清代古韻學之主流與旁支〉,陳師新雄,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1993年
    26.〈清代學者在古韻分部研究上的貢獻〉,王顯,古漢語研究論文集(二) 1-33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北京出版社(北京),1984年
    27.〈從「音韻結構」談古韻分部及其發展〉,李師添富,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期,727-768頁,1984年
    28.〈從聲韻學看文學〉,丁邦新,中外文學,4卷1期,128-147頁,1975年
    29.〈試析「數韻共一入」與「異平同入」〉,王若江,語文研究,第3期,41-44頁,1990年
    30.〈試說詩經的「雙聲轉韻」〉,龍宇純,幼獅月刊,第40卷第6期,29-33頁,1974年。又收於《中國語言學論集》149-165頁,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79年再版(本篇論文據此)
    31.〈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史語所集刊,第7本4分,533-543頁,1938年
    32.〈《詩經》用韻示例〉,于維杰,成功大學學報,第2卷,99-106頁,1967年
    33.〈《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王健庵,中國語文,第3期, 207-212頁,1992年
    34.〈《詩經》例外押韻現象析論〉,江舉謙,東海學報,第8卷1期,51-66頁,1967年
    35.〈《詩經》例外押韻現象之分析〉,李師添富,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期,727-768頁,1984年
    36.〈《詩經》韻真耕兩部字通押現象的檢討〉,金慶淑,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69-580頁,中山大學,1992年
    37.〈《詩經韻讀》答疑〉,王力,中國語文,第1期,29-31頁,1985年
    38.〈漢語上古音的問題〉,丁邦新,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21-40頁,1993年
    39.〈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丁邦新,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21-40頁,1994年
    40.〈論上古祭月同部及去入之相配〉,孔仲溫,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5-392頁,中山大學,1992年。
    41.〈論馬氏等音及林氏聲位〉,應裕康,人文學報,第2期,221-242頁,1972年
    42.〈論清代古音學的審音派〉,唐作藩,語言研究,529-535頁,1994年增刊
    43.〈《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陳師新雄,語言研究,1994年第2期,94-111頁
    44.〈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孔仲溫,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6期,137-154頁,1987年。又收於聲韻論叢第一輯,249-268頁,學生書局(台北),1994年(本論文據此)
    45.〈擬構上古真部的一些證據〉,蒲立本,清華學報,第14卷第1、2期合刊,249-255頁,1982年
    46.〈戴震的轉語理論及其影響〉,周復剛,中國語言學報,第8期,161-165頁,1997年
    47.〈聲韻學中的傳統、當代與現代〉,何大安,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11頁,2001年
    48.〈類音研究〉,王力,清華學報,第10卷第3期,647-690頁,1935年
    49.〈讀王力先生的《詩經韻讀》〉,李葆瑞,中國語文,第4期,313-320,282頁,1984年
    (三)學位論文
    1.《王念孫之生平及其古音學》,都惠淑,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姚文田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成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3.《《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探索》,吳聖雄,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4.《楊升菴古音學研究》,盧淑美,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5.《劉逢祿古音學研究》,都惠淑,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6.《顧炎武的古音學》,李妍周,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QR CODE